读者阅读需求与图书馆服务创新
本文分析了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阐述了数字阅读和观念变革的有关理论,提出了图书馆服务创新措施。要提供开放融合的服务、全方位的服务,构建双向导读机制,实现虚实结合的互动。
标签: 图书馆;阅读需求;创新服务
一、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分析
通常来说,我们所研究的读者阅读需求指的是读者阅读内容上的需求,往往忽视了读者阅读方式的研究。读者的阅读方式,一般凭借文献信息的载体来进行区分。目前,读者主要有以纸本为载体的传统阅读和以电子数据为载体的数字阅读两种方式。这两种阅读方式的演变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读者的阅读方式深受新信息技术的影响,社会中各种载体的信息都成为了读者阅读的对象,读者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大阅读”时代。
在传统的阅读方式里,白纸黑字,墨香淡淡,是读者的一贯记忆。自从在美国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开始,人类的阅读方式就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电子屏幕阅读的诞生,阅读载体的变化,导致阅读方式开始由纸本阅读向数字阅读倾斜,直到英特网在全世界大范围的布局,读者阅读信息的方式才彻底发生了改变。数字图书馆建设,使得读者只需通过网络和终端浏览设备就能获取图书馆的所有上网信息,使用电子数据为媒介的数字阅读打破了传统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时空限制,越来越多的读者投身于网络世界当中,轻点鼠标或屏幕来获取信息资源成为了时尚。近年来,便携移动终端在我国大范围普及,数字阅读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数字阅读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网页信息以及数字化的纸质信息,现在还涉及到音频、视频以及各种多媒体信息。
二、关于数字阅读
1、数字阅读的概念
数字阅读的含义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阅读的对象是数字化信息数据;第二,阅读的手段是数字化终端设备。简单地说,数字化阅读可以被看做是人类阅读的新范式,它虽然没有完全与印刷载体进行划分,但是它在帮助人类创造新的文化记忆。从载体上看,数字阅读只是在载体与信息表现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实际上已经变革了读者的阅读的内涵与外延。相比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还涉及到信息的生产、处理以及传递,它强调阅读内容、运作流程以及信息生产模式的数字化,重视传播媒介、阅读方式以及学习形态的数字化[1]。
2、数字阅读的特点
(1)信息量大。利用网络我们可以获取全世界的各种形式网上资源,包括
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数字阅读允许读者使用检索引擎和超链接有效地从海量信息中选取读者所需信息。
(2)成本低廉。数字阅读的成本远低于传统阅读,纸本图书的价值受物价的影响居高不下,而网络上很多的数字化信息都是免费获取地,购买电子书的价钱也远远低于纸本图书。
(3)交互性强。数字阅读是一种超文本阅读,允许读者通过各种互动应用与朋友或者作者进行沟通,数字阅读的互动性是多向的,读者可以主动的发现、选择、处理信息[2]。
(4)阅读环境开放。读者可以使用各种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数字化阅读,读者的阅读坏境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即使是在黑夜里,阅读设备的背光也能让读者尽享阅读的乐趣。
三、观念变革
1、媒介即信息
一般认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而媒介本身不能称为信息。在数字阅读里,媒介对信息本身具有反作用,它与传统的纸本载体不同,媒介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主动传播的,媒介甚至能改变信息的运行状态以及结构方式。除此之外,媒介对信息生产者和信息生产工具也具有反作用,技术使人的感官比率与感知模式不可抗拒地受到影响,个人对于媒介的感官形成个人的知识与经验[3]。数字阅读本身也在改变着读者的阅读心理与行为,它通过数字技术使字符、音像、图片等多种格式的信息有机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极大改变了信息原有内容的表示空间。
2、信宿即信源
数字阅读媒介的多元化使得信宿与信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信息生产者的权威也受到了威胁。在数字媒介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以及信息接受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反馈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评价。数字媒介向所有人打开了一扇自由、开放的创作空间,任何人都可以进行创作,数字信息不断地更新着,甚至变得更丰富、更生动。
3、海量信息的非线性阅读
互联网技术让我们克服了时空的障碍,同时也让我们迷失在信息的海洋当中。移动互联技术和触屏技术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读者关注数字阅读,电子书包容海量的信息,一本电子书可以集成上千本纸本图书,还能够提供相关书目的链接。数字阅读的链接功能,改变了读者的认知方式,数字阅读的信息结构让读者非线性地阅读鲜活的多媒体信息。
四、服务创新措施
图书馆服务必须适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在改变中重新定位和创新,是图书馆赢得读者的关键所在。
1、开放融合的服务
图书馆在“大阅读”时代必须最大化的开放,最大化的融合各种媒介与形式的信息资源,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纸本与数字资源,还应该收入诸如文物、字画等资源,以及文字、音像、软件等多媒体信息。最大化的開放不仅指的是普通信息资源,还包括各种服务以及核心资源。在数字阅读时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质的内容以及优秀的实验体验。传统的图书馆重“藏”轻“用”,而读者的阅读方式决定数字阅读要向浅表化、休闲化、实用化倾斜,数字资源的表现形式要符合读者移动阅读的习惯,提供针对个人的信息定制服务,深入到读者的日常生活中去。
2、全方位的服务
全方位的服务指图书馆多方面的去理解读者,努力消除读者获取信息的障碍。实现这一点,要做到实体服务与虚拟服务,个性服务与专业服务相结合。通过加强和信息资源供应商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控制。按照读者需求从网上订书到馆际互借,从信息定制服务到阅读推广,实现不同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对于图书馆来说,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不能一刀切,不同的阅读方式是能够实现转化的,只有兼容并蓄,保存和管理好各种类型的资源,才能顺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
3、双向导读机制
图书馆导读工作直接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效率,培养读者阅读习惯。传统的图书馆导读工作基本都是单向的,注重的是馆藏本身,缺少对读者的关注。单向导读缺乏对读者的理解,对读者帮助相当微弱。在数字阅读环境下,利用反馈技术邀请读者参与导读工作,建立书评数据库,以读者引导读者[4],给予读者荣誉,设置“读者推荐榜”[5],让读者导读成为图书馆导读工作的主体,最大化实现导读工作的价值。数字阅读还能够建立阅读社区,模拟公共空间,根据读者评价、推荐去影响其他读者,在小组活动中读者的阅读经验能更好的与他人分享。
4、虚实结合的互动
互动服务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互联网各种交互应用早已改变了读者的认知方式,如今的读者更愿意以一个虚拟的身份参与互动,图书馆应该重视读者虚实双重身份的互动服务[6]。探索互联网中新的交互技术,向读者提供更加新鲜、放松的互动空间,让读者自由自在的参与图书馆互动,逐渐形成规模,营造图书馆阅读文化。同时,实体互动的感官优势也不容忽视,将实体互动与虚拟互动相结合开展诸如书展、真人图书馆、读书日等活动,也能收到极好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