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 (能力提升)
1、有人评价百家争鸣:“周朝后期……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 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 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 ) A.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 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
C. 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 D. 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墨、道、法 B.儒、道、墨、法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3、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4、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 A. 诸子思想相互借鉴融合 B. 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C. 思想统一局面正式形成 D. 君主专制政治逐步确立
5、学者薛国中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这说明( )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6、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7、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 ) A. 主张约束君权 B. 支持君权神授 C. 迷信崇拜君权 D. 主张“大一统”
8、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
9、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10、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1、《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2、下列有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评述,不恰当的是( ) A.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本质区别
B.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C.二者都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D.二者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 1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现,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 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4、李贽坦言“人皆有私”;主张男女平等,认为妇女可以出来讲学,应该允许婚姻自主;认为人人都是圣人,没必要以孔子的是非标准去行事。上述言论说明李贽( )
A.倡导经世致用 B.主张民主法治 C.认同个人主义 D.反传统反教条 15、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16、在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像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著名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在于( ) A.主张发展工商业
B.对儒家思想、理学进行批判
C.在其思想主张中都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D.都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
17、从明代后期开始,一些儒生一改“束手谈心性”,转而研究外国史、蒙元史、科 技史,一大批关于农业技术、军事武器、医学制药的著 作问世。这反映了( ) A.儒家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B.有识之士批判君主专制 C.程朱理学失去主流地位 D.时代特征推动学风转变
18、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19、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
A.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B.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C.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 《墨子》 信鬼神 兼相爱,交相利 信奉天意 反对奢靡 崇奉圣人 尚贤能 崇尚教化 材料二 古代西方智者的启蒙 人物或学派 普罗泰格拉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斯多亚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识;守法即正义;认识你自己 依智慧、品德分工,贤人治国 强调理性,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逻辑论证系统 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生而平等 主要观点 《论语》 敬鬼神而远之 仁爱;由己及人 信奉天意 克己复礼 崇奉圣人 举贤才 教罚并用 《韩非子》 不信鬼神 无爱;利己 不信天,信暴力 张扬私欲 反对崇圣 不尚贤,以术御臣 崇尚法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与墨家、法家相比,儒家思想为什么会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根据材料—,提炼出西方人文精神的要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不同点。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孝悌、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诸子百家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诸子百家各有各的主张,只是在一些问題上会有相同的看法,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政治混乱”的影响可看出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故C项正确;“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太绝对,故D项错误。
2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统治者施行仁政;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代表;道家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的权利。故选A。
3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故B项错误;
从材料中士阶层的分化可知。这能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提供条件,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的形成是在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后,故D项错误。
4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材料大意是蓬长在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由此可见,荀子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有重要影响,故选B项
5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不同的朝代会根据不同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采取适合本朝需要的官方思想,这些思想不一定是诸子百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百家思想中有些符合现实社会需要,被统治者推崇,但不是百家思想都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如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错误。
6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应对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B项是这一变化的影响,故B项错误;黄老之学的过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但不是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7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材料“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天人感应” 理论把“大”人格化,把自然界的灾异与君主统治联系在一起,一旦有灾异发生,皇帝就要审视自己的德行,看是否有不当之处。 这有利于限制君主的鉍政,故A项符合题意。
8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思想的发展。孔子主张“以道事君”,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而董仲舒则主张对君主绝对服从,可见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正确;汉代儒学“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这一点仅根据材料无从知晓,故A
项错误;儒学不论是汉代还是先秦时期其本质是相同的,故B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笼统,不是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
9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汉代起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应该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董仲舒新儒学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而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无疑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由此可知D符合题意。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礼者,天理之节文也”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朱熹已经把“克己复礼”解释为“存天理,灭人欲”,把“礼”上升到了天理的新的高度,是对儒学的一个重大的发展,更能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在对“理”的认识方面有差别,但二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本质是一致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C 本题考查宋代理学的新发展,先秦儒学就已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故A项错误;汉代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不是题干所述的宋代理学,故B项错误;宋代儒学家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用哲学化的理论体系改造了一直以来语录式的儒家说教,故C项正确;董仲舒改造新儒学时已经开始强化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并未主张民主法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出的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并不是个人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对封建纲常伦理的反对,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标准,体现了对旧的传统和教条的反对,故D项正确。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黄宗羲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其思想产生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主张批判君主,限制君权,故B项错误;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故C项正确;黄宗羲和唐甄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16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阅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四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中都具有一定的民主启蒙色彩,答案为C。
17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影响。材料可以反映出儒家关注现实问题,但不能据此推断是“开始关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儒生研究农业技术、军事武器、医学制药等内容,与批判君主专制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儒家关注现实问题,但当时程朱理学仍然处于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明代后期的内忧外患推动儒生转而关注现实问题,强调实学,说明时代特征推动学風转变,故D项正确。
18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贵族化是……而大圣人之所必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领域发生了—定的变化,A项正确。B项“主流” 一词说法错误;理学主张“天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C项错误;明末儒学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D项错误。
19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题干中“重人事”“济天下”“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说明儒家思想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
到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儒家思想顺应经济发展需求,故C项错误;题 干中并未提到儒家思想从春秋至宋代都坚持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故D项错误。
20答案及解析: 答案:1.主张:
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
儒家为何成为主流: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爱无差等,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难以推行。法家:偏重功利,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社会阶级矛盾。儒家,既讲徳治,也讲功利,又吸收法家思想,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经西汉董仲舒改造后更加符合君主专制需要,并经汉武帝认可,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主导地位。
2.要素:理性、智慧、求善、守法、人生而平等。不同点:价值取向不同。儒家:以集体利益为主,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 解析:本题考查在古代中西方的思想。
1.第一小问“主张”,通过提取材料一的有效信息得出,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第二小问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对比墨家、法家、儒家思想所代表社会阶层政治、经济利益的异同,综合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第一小问“要素”,通过对四名思想家主张的提炼,得出人文精神的价值思想要素:理性、智慧、求善、守法、人生而平等。第二小问“不同点”,联系所学知识从宏观的出发点不同,概括得出东西方价值取向不同,儒家以集体为本位,追求道德完善,主张德治;西方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权利,追求理性,主张法治。
21答案及解析:
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
2.作者:董仲舒。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 西汉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君臣之间有等级、名分、秩序;依据材料二中“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君臣之间要相互尊重。·
2.依据所学知识,材料三的作者是董仲舒;根据材料三中“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依据材料四中“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由此可以看出,朱熹认为三纲五常乃是天理,臣子服从君主也是天理。
3.依据所学知识,西汉武帝时期,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被统治者确立为官方哲学,对维护此后六七百年的专制主义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其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儒学不断发展和创新,内容不断丰富,适应了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需要。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儒学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答案及解析:
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知,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两方面的品质:一是注重自我修养,二是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孔子生在春秋末期,一个政治动乱、礼乐破坏的时代,他的政治抱负就是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根据材料二中“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可知,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为社会现实服务,经世致用。顾炎武对理学的空谈义理进行批判,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可知,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个人应该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和社
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