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人兽共患病的现状及防治措施

浅谈人兽共患病的现状及防治措施

来源:爱go旅游网
 浅谈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治措施

作者 专业班级 学号

动物的传染病特别是人兽共患病是肉类及其制品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人兽共患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疾病,该类疾病一旦发生会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人兽共患病已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特别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围的扩大,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与病原体自然携带生物的接触增加,病原体宿主的种间屏障已被逐步打破,世界围人兽共患传染病已愈演愈烈,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人兽共患病的危害原因特点及防控对策作一概述。

1 人兽共患病的概念

人兽共患病(又称人畜共患病或动物源性疾病)是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共同命名的。人兽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即脊椎动物和人类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 在流行病学上有相互关联的疾病。人兽共患病是传染病中的一大类,此类疾病有时也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导致这些疾病的微生物长期在动物中寄生、繁殖乃至发病,形成动物流行病。它们的繁殖循环不依赖人,人是作为一个偶然的接触者进入它们的循环链而感染这些病菌的。目前世界上约有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通过动物或动物产品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类。

2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 --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在WHO所分类的1415种人类疾病中,有62%属于人畜共患病。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人畜共患病通常可分为五类:(1)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这类疾病种类繁多,较难诊治,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危害,狂犬病是这类疾病的代表,此外还有流行性出血热、猴痘、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和由SARS病毒引起的非典型性肺炎等疾病.(2)由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结核病,不仅可以在人类之间相互传播,也可以由犬、猫、牛等动物传染给人类;其他较常见的细菌病还有沙门氏菌病、斯特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猪丹毒、猪链球菌病、鼠疫、炭疽病等,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畜禽及其肉、蛋、奶产品。(3)由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鹦鹉热,就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致,人感染鹦鹉衣原体会出现发热和肺炎;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是一种恶性流行性人畜共患病,以突然发热、溃疡、淋巴结肿大和皮疹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较高的死亡率。 (4)由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皮肤真菌病,仅能用抗真菌药物控制,如果人一旦感染这类疾病,根治较为困难。(5)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弓形体病、旋毛虫病、绦虫病、包虫病等,传染源主要是原虫、吸虫、线虫和绦虫等

3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途径

(1)消化道传播:主要指吃入各种感染动物组织、肉类和昆虫,以及病原体从患者和动物排出后,污染的食物、水和土壤,进入人的消化道而感染。

(2)呼吸道传播:生存在人和动物呼吸道表面的病原体,当呼出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咳嗽、嚎叫等,病原体可随同黏液或渗出物的小滴而喷出体外,并以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较大的颗粒在空中停留较短,落于地面,与尘土混合形成尘埃。当人和动物吸气时,就可能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而感染。

(3)经皮肤接触传播:经皮肤接触传播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如被狂犬病犬咬伤;被猫、狗舐、

- --

抓伤而感染等。

(4)经节肢动物传播:蚁、蝇、蟑螂、螨、蜱、虻、虱、蚤等在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传播方式分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类。前者当它叮咬人和动物时,把病原体带入皮肤。生物性传播是指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繁殖,再感染人或动物。

4造成人兽共患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4.1生态环境的改变 绝大多数人兽共患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均具有自然疫源地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和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使野生动物赖以生存 的栖息地逐渐缩小,食物链被严重破坏,迫使动物从森林深处迁移到森林边缘的农村、果园和牧场觅食,把野生动物许多未知病原体从原始的自然疫源地带出来,引起人兽共患病的发生。最好的例证是尼帕病毒性脑炎的发生与流行,该病毒的自然宿主是果蝠、食虫蝠和狐蝠,由于森林砍伐,热带雨林面积缩小,食物缺乏,使这些蝙蝠迁移至森林边缘的果园采食,在附近的猪场的猪圈上方栖息,使猪感染发病,再由猪传染给人。

4.2动物的迁徙和动物产品的流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旅游业 的迅速发展,加上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方便快捷,使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良畜禽、经济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和观赏动物 以及动物产品 的国际间移动和交往日益频繁,人口流动性增加,给疫病传播和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新的“生物人侵”打开了方便之门。

4.3动物性食品的污染和患病动物副产品的处理不当据世界卫生组织 ( W HO ) 统计,全球每年有150多万人,死于来自动物性食品致病因 子引起的腹泻类疾病。我国也经常发生肉、蛋、乳等动物性食品污染了大肠杆菌0157、沙门菌、斯特菌等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而抗生素药物残留以及滥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说明食品安全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最近报道的瘦肉精中毒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 --

4.4人类行为与生活方式的不当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常与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相关联。如注射毒品、性乱和同性恋引起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流行 己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良的饮食习惯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生食肉类、鱼类、淡水蟹及某些水生植物可导致多种寄生虫病的感染.

5 人兽传染病的流行条件

5.1病后病原携带者:包括山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发病后病情已本恢复而进入恢复期,但仍继续排出病原体。

5.2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无病史和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的人,大多是隐性感染后、由于数量多且无症状而不易被发现,故成为非常重要的传染源。可见于乙型肺炎病毒携带者、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5.3受感染的动物:有些动物间的传染病可传染给人,如狂犬病、鼠疫等,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又称人畜(包括家畜及野生动物)共患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即受感染的动物为传染凉传染给人。此种疾病患者被感染后,一般不作为传染源传染给他人。但肺鼠疫和肺炭疽惠者例外,极易传染他人。

5人兽共患病的现状和危害

纵观近30年来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人畜共患病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疫病种类不断增加,新疫病不断出现,老疫病持续危害,老疫病出现新症状,老病原出现新变异,多病原并发和继发感染等。从传播方式来看,传播速度日益增加,流行空间日益广泛。尽管人类对病原因子的认识及对宿主抗病原体的认识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但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有许多问题无法解

- --

释。随着地球环境与生态的改变,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涌现,原有流行病原体不断变异并产生耐药性,导致了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正在全球复活。伴随畜产品、饲料、野生动物、宠物的进口和旅行者的增加,同样促进了旧的人畜共患病的持续发生。新发传染病与旧传染病相互作用,还可能加剧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从全球围来看,人类面临动物传染病的威胁已越来越严峻。目前已证实的有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可以传染人类,再加上动物寄生虫病总共有300多种。从1940年起,新发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一直持续上升,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峰。来自野生动物的新发人畜共患病发生率也随着时间推移而上升,在1990~2000年间发生的病例数占过去60年总数的52.0%。这些新发人畜共患病中,大部分是病毒性传染病,如汉坦病毒肺综合症(1993,美国)、鼠疫(1994,印度)、埃博拉出血热(1995,扎伊尔)、人类疯牛病(1996,英国)、禽流感(1997,中国)、炭疽(2001,美国)、口蹄疫(2001,英国)、SARS(2003,中国)、甲型H1N1流感(2009,墨西哥、美国)等,它们大多数是由家畜、驯养动物、宠物和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类的。我国现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共有90种。上世纪80年代,汉坦病毒引起的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广泛流行;80年代初以来,艾滋病传入我国,目前感染病例和病人正在迅速增长; 1997年,我国特区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200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再度流行,销毁和死亡的家禽达数千万羽;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造成我国5327人发病,死亡349例;2005年,暴发的人-猪链球菌病导致206人感染,38人死亡,引起了我国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人畜共患病不仅会导致人和动物的直接死亡,而且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2006年,卫生部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的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96起,中毒18063人,死亡196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7起。2007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06起,中毒13280人,死亡258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1起。2008年,全国食物中毒报告431起,中毒13095人,死亡1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3起。其中,由细菌造成的中毒事件所占比例最高,这些细菌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副溶血性弧菌和斯特菌等。可见,人畜共患病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人畜共患病除了引起发病后的治疗、隔离、动物扑杀、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等直接损失外,还涉及到旅游、贸易等其他商务活动的间接损失。另

- --

外,人畜共患病的控制力度还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稳定与国际声誉。

6人兽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

6.1 保护环境 保护野生动物,保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迁移与迁徙地区,不破坏自然环境,杜绝或减少因生态环境破坏致使动物病原体向人类转移;不抓捕野生动物;外出旅游,不与野生动物密切接触。

6.2 家养禽畜的防护保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迁移与迁徙地区,不破坏自然环境,杜绝或减少因生态环境破坏致使动物病原体向人类转移;不抓捕野生动物;外出旅游,不与野生动物密切接触。

6.3 把好病从口入关不宰杀、不加工、不销售、不食用病(死)动物。购买经过正规屠宰检验程序的肉类,皮肤有伤口者应避免接触生肉类或动物,处理生肉后要洗手,食品加工应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而且肉制品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一旦怀疑患病后要及时就医。

6.4 保护好水源 防止动物的分泌和排泄物污染水源,做好集中式供水以及使用井水、河水地区的水缸消毒,防止动物源性疫病通过水传播给人类。

6.5 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新发动物源性疫病中病毒性、细菌性疫病多见。病毒性疫病在近年来,无论是发生的频率还是影响围都是十分突出的,如AIV/ADS、SARS、AIV等等,而且这些病毒性疫病中, 病毒性病毒又占相当大的比例;与现实中滥用抗生素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不无关系,减少滥用抗生素,有利于生态平衡。

7小结

- --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人畜共患病的威胁也越来越严峻,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仍然不能完全解决人畜共患病的防控问题。我国人畜共患病的研究和防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后要进一步摸清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点与流行规律,加强病原体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新型疫苗、药物和快速诊断技术的分子设计与研制,做到有效防控乃至消灭重大人畜共患病,从而有效保障国家的政治、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健康。

参考文献

[1] 海霞,桂珍.人畜共患病的分类、流行状况及控制措施[J].疾病防治,2008,136(5):29-30

[2]宇(译).人畜共患病———今后的研究课题[J].日本 医学介绍,2005,26(11):156.

[3]焕春,宋云峰.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发展[C].第四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2009.

[4]马世春,池丽娟, 泳,等.人畜共患病的监测与防 控[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3):217-219.

[5]明球.地震灾后要预防人畜共患病的发生[J].畜牧与兽医, 2008,40(6):110-112.

[6]丽红.新世纪人畜共患病[J].畜禽业,2009,(8):4-6.

[7] 川.动物与新发传染病[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28(3):133-137.

[8]焦新安,涂,黄金林,等.我国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控对策[J].中国家禽,2009,(19).

- --

[9] 丁卫星,黎济申.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及防制[J].动物科学,2005,(11):8-10.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