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IIJI 教学大参考・理论探索 离【;】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定位恩考 画洪合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置上开 创了“必修+选修”的模式.打破了以往“必修包打天下” 的格局。必修强化“共同基础”,选修则注重“多元”与 “选择”。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 潜力,让不同学生脱颖而出.使所有学生能够各得其所 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修应该是必修的延伸、 拓展、补充、巩固、提高。对于选修课教学,《普通高中语 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 存在一定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 展性”。可是新课改实施几年来,一些老师依然穿新鞋 走老路,用必修理念处理选修教材.每文必讲.每讲必 详。其效果则“高耗低效”:该深入的不够深入.该拓展 的没能拓展.该归纳的没有归纳.该实践的也没有落 实。那么,选修课教学较之必修课教学.又应如何定位 呢? 多探究深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程 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之上.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以鲁人版选修教材《史记(选 读)》中《荆轲》一文为例,太史公带着他的全部感情描 写荆轲为解救燕国危急而谋剌秦王的全过程,戏剧性、 紧张感的矛盾冲突.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凸现出一 个重义、机智、刚毅、深沉、镇静、勇敢和自我牺牲的英 雄荆轲形象。这样厚重的作品,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 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的奇异色彩.停留于篇章结构的 解剖分析.甚至只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浅尝辄止”.按 照选修课高于“必修”的教学要求.“应该有层次地深入 进去.开掘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用于滋养我们 的心智。润育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和人格 品位”①。为此,笔者发动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等资源, 查阅有史以来对荆轲见仁见智的评价。如太史公的《史 记・刺客列传》结尾评目:“其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重 I12 后世,岂妄也哉!”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干载有余 情”,近代龚自珍也赞其“江湖侠骨”。再如苏洵评荆轲 之举“始速祸焉”,朱熹则更认为“匹夫之勇.其事无足 言”。在充分掌握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研 读文本,品味历代名人的评价.深入探究荆轲这一人物 的现实意义与精神价值。经审慎的品鉴、热烈的讨论 后,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古天下.分久必合.合久 必分,秦王推进了统一的进程,大势所趋,顺应历史.是 伟人;荆轲之行,成功与否,注定不会生还,他毅然决 绝,“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在失 败中超越了悲剧.展现了一种不屈的激扬.是对权势不 可遏止的蔑视,是种再也寻不回的凄绝之美.其举悲壮 义勇,亦是英雄。这种深度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使学 生获得的是人生观的洗礼和价值观的提升。同时.教材 的人文内涵也有了有力的注脚 多拓展比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程 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 期望”.学生要获得的.不应仅仅是选修教材提供的信 息,这一过程,教师应提供大量的相关素材.供学生阅 读.让学生在众多作品的相互联系中.在多角度的比较 中。在纵向和横向的“作品链中,进行阅读鉴赏”⑦。“选 择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或题材、风格、文 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 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③ 《江城子・密州出猎》(山东人民版选修《唐诗宋词 (选读)》编选录入)一词是苏轼“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 一家”,豪情洋溢的词作。学习这首词可以从作品风格 角度拓展。如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满江红.怒发冲 冠》《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以加深认识“豪放风 格”,又如联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雨霖 铃・寒蝉凄切》《鹊桥仙.纤云弄巧》等作品,让学生在豪 放与婉约的比较鉴赏中.拓展思维视野.获得新的阅读 教学大参考・理论探索 ,l l攀 体验 从作品主题方面拓展,如学习《中国古代小说(选 读)》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一 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⑦乃至、甚至(副词), 如,蒙冲斗舰乃以干数(《赤壁之战》)。 在整合归纳过程中.师生共同商讨,展开对话,寻 找规律,摸索方法.学生肯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多实践应用 文,补充《水浒传》中“虔婆醉打唐牛儿 宋江怒杀阎婆 惜”、“梁山泊林冲落草金银担汴京城杨志卖刀”、“杨志押送 吴用智取生辰纲”等章节,以加深学生对“官 逼民反、逼上梁山”这一主题的理解。学习《(论语)选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fq人文学科.还是一门工具性 读》,同步阅读于丹的《(论语),5t得》,由此来拓宽学生 对《论语》现实意义的认识。这些尝试,不论是在知识的 理解和积累方面。还是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学科.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文化知 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④,“坚 持其工具性.就要注重语文课程的实用价值和效能。强 培养方面.都大有裨益。 多整合归纳 调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途经和规律”⑤。关于实践应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tg指出:“应引导学生 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学习 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选 修教材特设置“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模 块.强化训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整合”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 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 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学 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选修课建立在学习必修课程的 基础之上.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课程教学不应拘 于“以本为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教材的呈现 学习“新闻与传记”模块.引导学生明确新闻与传 记的体裁特点与写作技巧,能独立感悟、理解、思考、评 模式.根据教学的需要,课目顺序可以打破,教材内容 判。尝试实践新闻与传记的写作。还可以开展读书报告 会.新闻发布会.传记与影视作品鉴评会等多项活动。 “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可以开设一些专题活动课,诸如 阅读与写作、演讲与辩论、节目主持演练、普通话与方 可以增删。以《唐诗宋词(选读)》为例,可以在部分内容 上重新整合.搞好几个专题。以求发展学生个性,强化 学生特长.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如“意象大专题”, 可以设“月光、明月”系列、某一“花木”系列等;又如“苏 轼专题”:还可以是某一表现手法或“诗眼”“词眼”专 题。 言、网络语言与汉语规范化、拟写对联等活动。 总之.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 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出教材, “归纳”方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 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 中.注重梳理”.要求“对过去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 总结”。还以《史记(选读)》中《荆轲》一文为例。“其先乃 齐入”一句中.“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学习时引 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文章.归纳这一虚词的多义现象。 力求“一网打尽”。师生共同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列出 走进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真正让语文走向生活, 让生活升华为语文学习的内容 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 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上好选修课不容易.新课程要求老师们与新课程 一起成长,同步发展。相信老师们对选修课教学的定位 理解也是见仁见智的。笔者仅一管之见,期待同仁指导。 注释: 义项7条,例句全部来自已学篇目。①你的,你(代词),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②表判断,是,如,当立 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③竟、却(副词),如,问君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①②③⑤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 张志公著、庄文中编:《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师说》);④仅,只(副词),如,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史记・垓下之围》);⑤于是,就(副词),如,陈涉乃自 主为王(《陈涉世家》);⑥才(副词),如,必以长安君为 【作者通联:山东武城县第二中学】 ≤豳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