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规定的初中物理
必做分组实验
2013年1月28日修订的《江苏省中小学理科实验目录(试行)》
实验报告范例
(共41个)
2019年4月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练习使用温度计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 认识温度计,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2. 从估测温度的过程中,认识用温度计测量的必要性。 温度计能判断物体温度的高低(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常用温度计、烧杯、温水、冷水、碎冰块等。 一、注意事项: 1.首先估测温度,待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量程,看清温度计的“0”刻度线、分度值和最大值。 2.测量时,玻璃泡与被测物体要充分接触,不能触及容器底和壁。 方 法 步 骤 3.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视线要平视温度计内液面。 4.记录数据时,要记录数值和单位。 二、实验步骤: 1估测温水、冷水、碎冰块的温度分别为50℃、15℃、-2℃。 2.选择合适的温度计(选用-5℃—100℃)。 3.分别测量温水、冷水、碎冰块的温度为52℃、19℃、0℃。 4.将所测数据填入下表。 估测温度(℃) 实测温度(℃) 温水 50 56 冷水 15 12 碎冰 -2 0 结果结论
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是不准确的,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才是准确的。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观察蒸发现象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 知道蒸发是指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2. 通过实验,体会液体蒸发需要吸热,了解液体蒸发时温度的变化。 3. 知道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需要吸热。 棉花球、细线、大小烧杯、盘子、注射器、酒精、水、温度计。 1. 在手背上涂一些酒精,酒精会变少,一会儿没了。同时,手背上涂酒精处有凉爽的感觉。 2. 用温度计测量一瓶酒精的温度为19℃,再将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观察温度计示数在降低。 3. 将棉花包扎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数为19℃,再将包扎好玻璃泡的温度计放在酒精中示数为19℃,取出包扎好玻璃泡的温度计,发现温度计示数在降低。 4. 在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中,用5ml的注射器分别注入2ml的水,然后对其中的一杯水进行适当加热(不让水沸腾),同时开始观察两杯中水的体积(或质量)的变化。结果被加热烧杯中的水迅速没了。 5. 在一个50 ml小烧杯和一个500 ml大烧杯中用5ml的注射器分别注入1ml的酒精,然后观察蒸发的情况。结果大烧杯中的酒精水一会儿没了。 6. 在两只相同的盘子中,用5ml的注射器分别注入1ml的酒精,然后对用玩具电风扇对其中的一只盘子口水平吹风,同时开始观察两只盘子中酒精的体积(或质量)的变化。结果被吹风盘子中的酒精马上没了。 方 法 步 骤 结果结论
1. 蒸发是属于一种汽化,汽化是要吸热的。 2. 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蒸发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快慢都有关,温度越高,蒸发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观察水的沸腾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观察水加热到沸腾过程中的主要现象。 2.探究水加热到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认识沸点的概念。 3.了解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吸热的。知道沸腾的条件。 水在全过程中都是吸热的。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水、温度计、计时器(钟或秒表等)、火柴。 1.在烧杯里倒放入适量水,组装好加热装置。 2.给水加热,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至水沸腾2分钟,并观察水沸腾现象。 4.沸腾后,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的沸腾情况。 方 法 步 骤 5.根据记录的温度值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in) 温度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0 100 (℃) 6.绘制“温度—时间”图像。 结果结论
1.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2.由沸腾图像可知,水在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温度不变。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100℃。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要求 实验原理 器材及药品 1.知道熔化和凝固是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知道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3.能利用图像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晶体熔化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吸热,温度上升。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蜡、冰、温度计、火柴。 1.将适量的碎冰放入试管中,组装好实验装置,插入温度计,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将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冰的状态变化,直到冰全部熔化2min后停止加热。 2.取适量的烛蜡碾碎后放入试管中,组装好实验装置,插入温度计,记方 法 步 骤 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将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烛蜡的状态变化,直到烛蜡全部熔化2min后停止加热。 时间(min) 温度冰 (℃) 状态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 烛蜡 温度(℃) 状态 3.绘制“温度—时间”图像。(略) 结果结论 冰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不变,烛蜡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光的反射。 玻璃板(最好是镀膜透光玻璃)、两个相同的棋子、白纸、蜡烛、火柴、烧杯、水、刻度尺、铅笔。(或平面镜成像实验器一套) 方 法 步 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或瓶盖)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用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或瓶盖),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玻璃板中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或瓶盖)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或瓶盖)的像位置。 4.在纸上记下这两支蜡烛(或瓶盖)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5.用点燃的蜡烛(或瓶盖),重做实验一次。 6.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或瓶盖)和它的像的对应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把数据填入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cm) 像到平面镜的距 (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放大或缩小) 结果结论
1.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 2.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是相等的。 3.像和物的连线被镜面垂直平分。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要求 实验原理 器材及药品 1.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光的折射。 光具座、蜡烛、火柴、凸透镜(f=10cm)、光屏; 或凸透镜成像实验器。 1.用平行光线聚焦法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按顺序排放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高度,使它们中心大致在同一轴线上。 3.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使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等规律。 4.把蜡烛放在较远处,由远及近,使物距分别为u>2f、u=2f、f<u<2f、u=f、u<f,同时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看能否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并将物距u、像距v以及成像情况填入下表。 u与f的关系 成像情况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正(倒) 放大实(虚)同(异)v与f的立 (缩小) 像 侧 关系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f<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v>2f 不成像 同侧 应用 v与u的大小比较 v<u v=u v>u 方 法 步 骤 u>2f u=2f f<u<2f u=f u<f 照相机 无 幻灯机 放大镜 正立 放大 虚像 无 v>u 结果结论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应用于照相机。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也等于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3. 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应用于幻灯机。 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应用于放大镜。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比较课桌的长、宽、高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1.根据生活经验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目标 要求 2.通过探究知道测量的实质就是将被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 3.知道长度测量结果是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的。 4.会用简单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用单位的倍数确定物体的长短。 刻度尺、课桌等。 1.目测课桌的长、宽、高分别为,比较它们的长度,三者关系为:高>长>宽。 方 法 步 骤 2.不用尺,而用一支笔的长来测量课桌的长、宽、高分别为,比较它们的长度三者关系为:高>长>宽。 3.选用的标准长度测得课桌的长、宽、高 分别为。 4.将相关数据填到下表中。 单位 目测数据 m 笔测数据 笔的长度 标准单位 mm 测量数据 课桌长 0.5 4 608 课桌宽 0.4 3.4 506 课桌高 0.9 6.5 1004 结果结论
1.物体的长度必须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的。 2.凭感觉测量是不可靠的。 3.精确的测量要用刻度尺。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观察刻度尺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通过观察刻度尺,了解长度单位。 2.会所以适当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3.了解测量有误差,知道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用标准单位的倍数确定物体的长短。 几种分度值(最小刻度)不同的刻度尺。 1.观察几种刻度尺的量程(量度范围)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2.观察几种刻度尺的“0”刻度线位置, 3.观察几种刻度尺的刻度分布情况。 4.观察刻度尺上的1mm、1cm、1dm、1m的长短。从刻度尺上找出米、方 法 步 骤 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5.分别用分度值为1mm和1cm的刻度尺测量一下手中物理课本的长宽。把测量值填入下表中。 实验 次数 1 2 3 平均值 物理课本长 用mm刻度尺 用cm刻度尺 物理课本宽 用mm刻度尺 用cm刻度尺 1.测量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结果结论 2.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最小刻度决定的。 3.采用多次测量可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用刻度尺测量纸张的厚度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学会用“累积法”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方法。 测多算少。 mm刻度尺,(螺旋测微器)、课本,纸张等。 1.测量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先用刻度尺测量出除去课本封面外相同纸张的总厚度L,再看一下总页码N,则纸张数为 ,计算出课本内一张纸的厚度l=L÷ = 。 2.测量一张大纸的厚度:先将这张纸对折n次,再用刻度尺测量出这纸张折叠后的总厚度L,因对折n次后的纸张数为 ,所以一张纸的厚度l= 。 3.测量一张小纸片的的厚度:若小纸片仍能对折,就对折几次后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再按步骤2的方法进行。若小纸片不能对折,只好用螺旋测微器直接测量。 方 法 步 骤 结果结论
物体长度不便于直接测量时,可用“累积法”进行测量,即测多算少,减小误差。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学会使用秒表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练习学会秒表的使用方法。 一般的秒表(停表)有两根针,长针是秒针,每转一圈是30S;短针是分针,每转一圈是15 min;分度有1s、0.5s、0.2s … 等。 秒表(停表)或机械停钟。 1.首先要上好发条。它上端的按钮用来开启和止动秒表。 2.第一次按压,秒表开始记时,第二次按压,指针停止走动,指示出两次按压之间的时间。第三次按压两指针均返回零刻度处。 方 法 步 骤 3.读数:所测时间超过半分钟时,半分钟的整数部分由分针(小表盘)读出,不足半分钟的部分由秒表(表盘)读出,总时间为两针之数之和。 4.测量脉搏时间:(1)估测自己10次脉搏时间填入下表。(2)用秒表测出自己10次脉搏时间(重复3次)填入下表。 估测值 10次脉搏时间 秒表测量值 测量值平均值实验次数 (s) (s) ① ② ③ 结果结论
秒表是测量精确时间的工具。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测量纸锥下落的快慢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1.认识物体运动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 目标要求 2.知道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培养实验的动手能力。 1.纸锥在下落时由于下部的形状不同,空气的流速也不相同,根据“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伯努利原理),会产生压力差,实验原理 导致纸锥下落时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具体旋转的方向是由安装时的顺序决定的)。 2.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 器材及药品 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 1制作两个口径不同的纸锥。 2.将两只纸锥从同一高度释放,把观察到的下落情况记录在下表中。重复实验一次。 方 法 步 骤 3.将两只纸锥从不同高度释放,把观察到的下落情况记录在下表中。重复实验一次。 实验 次数 1 2 3 4 大纸锥 下落高度h(m) 15 15 12 9 下落时间t(s) 观察到的情况 下落高度h(m) 15 15 12 9 小纸锥 下落时间t(s) 观察到的情况 结果结论 运动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少,物体运动的越快,运动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多,物体运动的越快。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比较纸锥下落的速度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1.能通过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实现用“运动快慢”的观点来描述目标要求 运动物体运动情况。 2.学会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实验原理 器材及药品 由速度公式:v=s/t,算出速度v。 纸锥、刻度尺(卷尺)、秒表。 1.实验前要测量出高度(如楼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s,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2.一位同学到所测高度的楼层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记时,另一方 法 步 骤 位同学在楼下记下纸锥落地时所用的时间t,记录在实验表格。 3.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4.根据速度公式v=s/t,计算出纸锥三次下落的速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测量结果 高度S(cm) 时间t(s) 速度v(m/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运动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少,物体运动的越快,运动结果结论 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多,物体运动的越快。 v=s/t是测运动物体的速度的一种方法。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测量一个回形针的质量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学会用“累积法”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测多算少。 托盘天平、回形针一盒。 1.将天平调节平衡。 2.测量2枚回形针的质量m2。 方 法 步 骤 3.测量40枚回形针的质量m40。 4.测量100枚回形针的质量m100。 分别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 实验次回形针的枚数总质量一枚回形针的质量数 1 2 3 (枚) 2 40 100 (g) (g) 物体质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时,可用“累积法”进行测量,即测多算结果结论
少,减小误差。一次性测量的越多,误差越小。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测量烧杯中水的质量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对质量单位有感性认识,提高估测能力。 2.会测量液体的质量。 m水=m总-m杯 烧杯,天平 方法一: 1.测空烧杯的质量m杯。 2.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3.计算出水的质量为m水=m总-m杯。 方 法 步 骤 方法二: 1.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2.测空烧杯的质量m杯。 3.计算出水的质量为m水=m总-m杯。 空烧杯的质量 m杯(g) 方法 一 方法 二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m总(g) 水的质量 m水(g) 结果结论
水的质量为m水=m总-m杯,先测空烧杯的质量误差较小。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铝块(或铁块)、天平、直尺等。 1、用直尺测出铝块1、铝块2、铝块3的体积,将数据填入表格。 2、用已经调好的天平测出铝块1、铝块2、铝块3的质量,将数据填入表格。 3、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4、实验数据及处理: 实验次数 物体 体积V(cm3) 质量m(g) 1 2 3 铝块1 铝块2 铝块3 6 8 10 16.2 21.6 27.0 方 法 步 骤 5、绘制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 结果结论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鉴别金属螺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 会用量筒(或量杯)测量体积。 2. 会测量金属块的密度。 天平、量筒(或量杯)、小金属块、烧杯、水、牛奶、细线 1. 测量固体密度 (1)调节好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 方 法 步 骤 (3)用细线拴好石块,将石块浸没在上述盛有水的量筒中,读出石水总体积V2 。 2. 测量液体密度 (1)将适量的牛奶倒入烧杯中,用调节好天平称量出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m1,; (2)将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内牛奶的体积V; (3)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牛奶的质量m2 。 结果结论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观察弹簧测力计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基本构造; 2. 了解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方法; 3. 通过测量,提高自己对力大小的估计能力。 在弹性限度(即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和弹簧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钩码 1. 弹簧测力计由(吊环)、(外壳)、刻度板盘、弹簧、指针、挂钩等组成。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看清其量程,所要测量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方 法 步 骤 3. 测量前要看清楚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以便测量时正确读数。 4. 测量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5. 使用前,要轻轻地来回拉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以免指针被卡住,给测量带来较大的误差。 6. 测量时,拉弹簧测力计挂钩的力要和测力计的外壳平行,避免扭曲和摩擦,尽量减小由于摩擦产生的测量误差。 7. 要等到指针静止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表面垂直。 结果结论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G=m/g 天平 、砝码、弹簧测力计、钩码 1、观察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并分别将它们调节好。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A的重力G1,并用天平称量出其质量m1,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方 法 步 骤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B的重力G2,并用天平称量出其质量m2, 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4、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C的重力G3,并用天平称量出其质量m3, 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5、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序号 钩码重力(G/N) ① ② ③ 钩码质量(m/kg) 重力与质量的 比值/(N/kg) 结果结论
1. 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的物体,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 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的物体,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一定值。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钩)码,刻度尺,秒表。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记下弹簧测力计读数; 2.在木块上放砝(钩)码,即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再用方 法 步 骤 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记下弹簧测力计读数; 3.把棉布、毛巾分别铺在长木板上,即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再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分别在棉布、毛巾上滑动,记下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 4.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玻璃板滑动,记下弹簧测力计读数; 5. 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即从而改变接触面积,再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滑动,记下弹簧测力计读数。 6. 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的速度,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记下弹簧测力计读数。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结果结论 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通过实验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探究问题的方法。 物体受若干个力作用,若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则这若干力必须相互平衡。 弹簧测力计、小车、质量不等的几个砝码、细线、托盘 等。 1、使小车两端拉力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通过改变托盘中砝码的质量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当托盘中砝码的质量相等(即方 法 步 骤 木块受到的拉力相等)时,小车能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2、使小车两端拉力大小不变,将小车旋转一定角度,让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发现小车两端拉力在同一直线上时,小车能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3、使小车受到两个拉力大小不变,且在一条直线上,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方向(同向和反向),发现小车受到两个拉力必须是反向时,小车才能静止(达到平衡状态)。 结果结论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物体受到两个力大小必须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刻度尺 1、木板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将斜面放固定在木板的一端,将刻度尺零刻度线与木板一端对齐,紧贴木板并固定好; 2、观察木板毛巾与棉布的粗糙程度. 方 法 步 骤 3、将小车置于斜面顶端,使小车向下滑,小车停下后,记录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S1. 4、将棉布铺在木板上,将小车置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使小车向下滑,小车停下后,记录小车在棉布上滑动的距离S2. 5、将毛巾铺在木板上,将小车置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使小车向下滑,小车停下后,记录小车在毛巾上滑动的距离S3. 实验数据: 表面状况 小车运动的距离S/cm 玻璃板 木板 棉布 毛巾 平面越光滑,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所受阻力越小; 结果结论 平面越粗糙,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近,速度减小得越快,所受阻力越大.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通过探究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利用“称重法” 、分析数据。 弹簧测力计,烧杯,刻度尺,水,盐水、小石块等。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的重力G。 一、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入的深度有关: 将物体全部没入水中;再改变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第一次测量F1= ,第二次测量F2= 。 数据分析:G-F1=G-F2,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的深度无有关。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入的体积有关: 先将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再将物体全部 浸入水中;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第一次测量F1= ,第二次测量F2= 。 数据分析:因F1>F2,所以G-F1<G-F2,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先将物体浸没在水中;再将该物体浸没在盐水中;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第一次测量F2= 。第二次测量F2= 。 数据分析:因F1>F2,所以G-F1<G-F2,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 ,浮力越大。 1. 同一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不同深度浮力相等。 结果结论 2. 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 3. 浸没在液体中同一物体,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方 法 步 骤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将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用U形管压强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压强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U形管压强计、烧杯、水、酒精。 1.观察U形管压强计。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这表明橡皮膜受到了水的压强,也就是说液体内部有压强。 2.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 ①在玻璃筒中盛入适量水,将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玻璃筒中,观察在不同深处U形管压强计左右两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情况。 ②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在水内一定深度处,改变橡皮膜的朝向,观察U形管左、右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的变化情况。 3.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在两只玻璃筒内分别盛有适量的酒精和水,将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酒精和水内部同一深度处,观察U形管压强计左右两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情况。 液体由于具有重力和流动性,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方 法 步 骤 结果结论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浮力的大小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通过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利用“称重法” 、排液法” 、分析数据等。 弹簧测力计,盛有水的大烧杯,溢水杯,小烧杯,小石块,细线,金属块等。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①称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 ②称出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重力G0, 方 法 步 骤 ③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浮=G-G0 ;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排开水所受到的重力: ①将溢水杯盛满水, ②称出小烧杯的重力G杯后,将小烧杯放在溢水口下面,③将金属块轻轻没入溢水杯中, ④称出小烧杯和水的重力G, ⑤金属块排开水所受到的重力为G排水=G-G杯 分析数据:G-G0=G-G杯 ,即F浮=G排水 。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结果结论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通过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杠杆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带刻度的杠杆1支,支架1个,细铁丝环2个,钩码1盒(50g×10);弹簧测力计1只;刻度尺1根。 1. 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 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钩码【每一个钩码50g=0.05kg,重为:G=mg=0.05kg×10N/kg=0.5N】,(假设左端砝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阻力F2,右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动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再选择适当的阻力F2,然后移动阻力作用点,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方 法 步 骤 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 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改变阻力F2的大小,在移动阻力作用点,改变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记录下此时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记录表格中。 4. 改变动力F1的大小,保持动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变,再改变阻力F2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记录表。 5. 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 次数 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动力×动力臂 (N•m)) 阻力 F2(N) 阻力 L2(cm) 阻力×阻力臂(N•m) 1 2 3 结果结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F1L1=F2L2 。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特点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一般吸热不同。 等质量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热量,比温度高低。 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玻璃棒、两只同样的易拉罐分别装相同质量的水和砂子(天平)、两盏相同的酒精灯、火柴、秒表。 1. 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取同质量的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只易拉罐。 2. 在铁架台上从下到上依次组装酒精灯、铁圈、易拉罐、悬吊温度计、插入玻璃棒,组装两套实验装置。 3.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水和砂子的温度,将数据填入表格。 4. 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水和砂子,用秒表分别测出水和砂子温度升高5℃和升高10℃所需要的时间,将数据填入表格。 方 法 步 骤 加热时间 1 min 温度 ℃ 水 砂子 2 3 4 5 6 7 8 9 5.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砂子和水时间变化的图像。 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水比砂子需要时间长。由此可知,升高相同温度时水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结果结论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比较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 会连接串、并联电路。 2.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根据导线连接,比较串、并联电路 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开关、导线等。 1. 按图1连接成串联电路分别按下列四步操作,观察现象:①闭合开关,②取下其中一只灯泡,③改变开关位置,④再串联一只小灯泡。 方 法 步 骤 2. 按图2连接成并联电路分别按下列四步操作,观察现象:①闭合开关,②取下其中一只灯泡,③改变开关位置,④再并联一只小灯泡。 串联电路特点:开关可接在电路中任意处,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结果结论 电路都不工作;并联电路特点:支路开关控制该支路,不影响其它他支路,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观察电流表 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 通过观察,认识电流表。 2. 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电流表使用要求 电流表 1. 使用电流表前,看电流表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线上,若有偏差,则需校零。 方 法 步 骤 2. 正进“0.6”,负出“-”,表示最小分度为0.02A,最大电流不超过0.6A,看下面的刻度线。 3. 正进“3”,负出“-”,表示最小分度为0.1A,最大电流不超过3A,看上面的刻度线。 4. 不知道电流大小时,使用“3”、“-”接线柱,且留一个接线柱不接,快速试触接线柱,同时观察指针偏转情况,看是否小于0.6A或超过3A,小于0.6A要换量程,超过3A该电流表不能用,否则损坏电流表。 结果结论
电流表是正“+”进,负“-”出,串联在电路中使用的。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 会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2.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且电流是相等的。 电池、电池盒、不同规格的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电流表等。 按照左边的电路图,连接好右边的实物,分别将电流表串联接入A、B、C三处,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示数,并填入下表。 方 法 步 骤 实验次数 1 2 3 电流表串联接入点 A B C 电流表读数 结果结论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是相等的。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支路电流之和。 电池、电池盒、灯座、开关、导线、电流表等。 按照左边的电路图,连接好右边的实物,分别将电流表串联接入A、B、C三处,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示数,并填入下表。 方 法 步 骤 实验次数 1 2 3 电流表串联接入点 A B C 电流表读数 结果结论
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学习使用电压表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 学习正确使用电压表。 2. 通过比较,认识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异同点。 电压流表使用要求。 电压表、干电池、导线等。 1. 使用电压表前,看电压表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线上,若有偏差,则需校零。 2. 正进“3”,负出“-”,表示最小分度为0.1 V,最大电压不超过3V,看下面的刻度线。 方 法 步 骤 3. 正进“15”,负出“-”,表示最小分度为0.5V,最大电压不超过15V,看上面的刻度线。 4. 不知道电压大小时,使用“15”、“-”接线柱,且留一个接线柱不接,快速试触接线柱,同时观察指针偏转情况,看是否小于3V或超过15V,小于3V要换量程,超过15V,该电压表不能用,否则损坏电压表。 5. 用电压表分别测一下三节干电池的电压U1、U2、U3,再将三节干电池串联U,测一下总电压。填入下表 U1(V) U2(V) U3(V) U(V) 6. 比较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异同点。 1. 电压表是正“+”进,负“-”出,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的。 结果结论 2. 干电池串联后的总电压等于串联干电池的电压之和。 3. 电压表是并联在电路中,电流表是串联在电路中;它们的接线都是正进负出。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通过实验,了解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验,了解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各支电路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用电压表测出电压后进行比较。 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灯泡、小灯座、电压表、导线等。 一、串联电路 1.断开开关,按照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物仪器; 2.闭合开关,电方 法 步 骤 压表选择适当量程,分别测出电路两端的总电压U总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U1、U2 ; 3.数据分析: U总=U1+U2 。 二、并联电路 1.断开开关,按照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物仪器; 2.闭合开关,电压表选择适当量程,分别测出电路两端的总电压U总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U1、U2 ; 3.数据分析:U总=U1=U2 。 1.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2.并联电路的总电压与各支电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结果结论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探究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是否有关 电阻的大小可以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 镍铬合金丝、铜丝、电流表一个、开关一个、电源一个 1.选用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将它们接入图示电路中A、B两点,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示数,比较流过长短不同的镍铬合金丝电流的大小。结论:导体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长的镍铬合金丝中电流较小。 2.选用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将它们接入图示电路中A、B两点,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示数,比较流过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电流的大小。结论:细的镍铬合金中电流较小。 3.选用粗细相同,长度相同的镍铬合金丝和铜丝,分别将它们接入图示电路中A、B两点,闭合开关,观察小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示数,比较流过材料不同的镍铬合金丝和铜丝电流的大小.。结论:流过镍铬合金中的电流较小。 方 法 步 骤 结论 导体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和材料都有关有关:材料和长度不变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材料和横截面不变时,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长度和横截面不变时,不同的材料电阻不同。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地变化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用铅笔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使电流连续地变化; 2.分析电流连续地变化的原因。 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电池、开关、小灯泡、电流表、导线、铅笔芯等。 1.断开开关,按图示电路,正确连接好实物仪器; 2.闭合开关,使导线P段在AB上从A向B滑动,改方 法 步 骤 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观察小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3.闭合开关,使导线P段在AB上从B向A滑动,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观察小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 铅笔芯长度 增加(A→B) 减小(B→A) 电阻 变大 变小 电流 减小 增大 小灯泡亮度 变暗 变亮 结果结论
铅笔芯的长度增加,电阻变大,电流减小;铅笔芯的长度减小,电阻变小,电流增大。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学习使用滑动变阻器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小灯座、小开关、电流表、电源、导线等。 1、仔细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构造; 2、滑动变阻器要串联在电路中,连接“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不能使滑动变阻器 “同接上”,电阻为0或“同接下”,电阻是大。铭牌上标有“20Ω 2A”的意思是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2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不能超过2A,否则会易烧坏变阻器。 3、断开开关,按电路图正确接好实物仪器;为了保护电路,在闭合开关之前,应将滑片置于阻值最大位置。 4、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减小,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和小灯泡变化,把结果填入下面表格中。 实验次数 1 2 方 法 步 骤 滑动变阻器 电阻变大 电阻变小 电流表示数 变小 变大 小灯泡亮度 变暗 变亮 1..滑动变阻器可改变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结果结论 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滑动变阻器可以保护电路。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探究通过导体的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及导体电阻大小的关系。 控制变量测出电流、分析数据。 定值电阻(10Ω、20Ω、30Ω)、电流表、电压表、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等。 一、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断开开关,变阻器调大最大值,按图示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物仪器;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方 法 步 骤 R两端电压为1V、1.5V、2V,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填入下表。 3.数据处理: 电压U(V) 1 1.5 2 电流I(A) 分析结论: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二、电压一定,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断开开关,变阻器调大最大值,按上图所示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物仪器; 2.保持电压U=2V不变,更换电阻,使电阻分别为10Ω、20Ω、30Ω,观察电流表的读数,填入下表。 3.数据处理: 电阻R(Ω) 电流I(A) 1 1.5 2 分析结论:电压一定,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结果结论 通过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电阻成反比。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会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同一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即 。 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待测定值电阻、开关各器材 及药品 一个、导线若干。 1.断开开关,电压表、电流表选择合适量程,将滑动变阻器阻值调到最大,按照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2.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对应的电方 法 步 骤 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并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3.断开开关,计算定值电阻R的阻值,并算出三次阻值的平均值填入表格; 4.先拆除电源两极导线,再拆除其它部分实验线路,整理好实...验器材。 实验次数 电压(V) 电流(A) 电阻(Ω) 电阻平均值(Ω) 结果结论 定值电阻的阻值为 Ω。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 2.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 根据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和细铁屑的排列分布。 通电螺线管磁场演示器、菱形小磁针、细铁屑、干电池(盒)、开关、导线等。 1.断开开关,按图示电路正确连接好实验仪器。 2.在通电螺线管的附近四周各放一个菱形小磁针,并在螺线管的周围均匀撒适量铁屑。 3.闭合开关,观察菱形小磁针的指向,轻敲面板,观察铁屑的排列情况,断开开关。 4.交换电源正负极(改变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闭合开关,观察菱形小磁针的指向,轻敲面板,观察铁屑的排列情况,断开开关。 5.在条形磁体的两端各放一个菱形小磁针,观察菱形小磁针的指向,并在条形磁体的周围均匀撒铁屑,轻敲面板后,观察铁屑的排列情况。 1.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分布与条形磁铁相似。 2.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与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 方 法 步 骤 结果结论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研究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和转速。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适当位置会受到力的作用。 直流电动机模型(散件),干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1.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 2.按照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物仪器。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至合适位置,观察电动机线圈转动情况。 4.按下表进行实验,结论填入表中。 实验 次数 1 2 两极。 极位置。 实验条件 现象与结论 方 法 步 骤 磁铁的磁极位置不变,对调电源改变电流方向,线圈转动方向 。 向 。 电源两极不变, 对调磁铁的磁改变磁感线方向,线圈转动方电源两极和磁铁的磁电阻增大 线圈转动 。 线圈中的电流由小3 极位置都不变,移动变大,线圈转速由
滑动变阻器 的滑片。 电阻减小 线圈转动 。 变 。 1.直流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磁极位置和电流方向都有关系,改变其结果中一个因素,转动方向改变,两个因素同时改变时,转动方向不变。 2直流电动机的.转速与电流大小有关,电流大转速快,电流小转速结论 慢。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通过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是有条件的,知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导体的运动以及导体的运动方向、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等是影响感应电流产生的因素。 磁电转换 铁架台、毫安电流表、蹄形磁铁、细线、导电棒、开关、导线等。 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1.按照图1所示,正确接好实物电路。 2.闭合开关,使导电棒AB在磁场中左右摆动,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情况,并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一中。 表一 电路通断情况 电路闭合 方 法 步 骤 电流表指针 导体棒在磁场中运动情况 静止 左右运动(切割磁感线) 上下运动(不切割磁感线) 静止 左右运动(切割磁感线) 上下运动(不切割磁感线) 偏转方向 电路断开 二、条形磁铁与线圈相对运动产生感应电流 1.按照图2所示,正确接好实物电路。 2.闭合开关,使条形磁铁在螺线管中上下运动,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情况,并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二中。 表二 电流表指针 电流表指针 磁铁运动情况 偏转方向 偏转方向 N极插入线圈 S极插入线圈 N极停在线圈中 S极停在线圈中 N极从线圈中抽出 S极从线圈中抽出 1.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有电流产生。 2. 磁铁闭合电路中的相对线圈运动时,有电流产生。 磁铁运动情况 结果结论
学生实验报告
科目 物 理 实验名称: 测量小灯泡的功率 年(班)级: 填报告人: 实验日期: 同组实验人: 指导教师:
目标 要求 实验 原理 器材 及药品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分别测量小灯泡在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略大于额定电压、小于额定电压时的电功率。 根据公式P=UI,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中的电流,就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 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等。 1.断开开关,电压表和电流表选择合适的量程,并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是滑至最大值,按照图示的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物仪器。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方 法 步 骤 1 2 3.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值的1.2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4.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观察并做记录。 5. 由公式P=IU计算小灯泡的功率,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次数 小灯泡 两端电压 U实 = U额 U实<U额 发光情况 正常发光 比正常发光暗光 比正常发亮,有可能被烧坏。 电流(A) 电压(V) 电功率(W) 3 U实>U额 结果结论 1. 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功率不同。实际电压越大,小灯泡功率越大。 2. 小灯泡的亮度由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决定的,实际电压越高,小灯泡越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