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来源:爱go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作者:孙优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

摘 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 “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 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

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圣人无己”“逍遥”是一种不受的理想自由,同宇宙万事万物相连通。这就是《逍遥游》“至人无己”逍遥。

二、“神人无功”:“逍遥游”的第二个层次

庄子把有“己”、有“功”的人称为“倒置之民”:“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庄子·缮性》)

“丧己于物”就是不能处理好物我关系,就是有“己”;“失性于俗”就是在各种习俗中迷失自我,不能摆脱仁义道德等等的约束,就是有“功”。神人不食人间烟火,不被社会功名利禄、规章制度所束缚,故能“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逍遥游的第二个层面: “无功”。

许慎《说文解字》曰: “功,以劳定国也。”庄子认为,伦理道德是“欺德”,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不能确定,就无法谈“功”。

庄子的所谓“无功”,也并非不留任何功业。只不过,“这种种功业,并非用力究心的结果,而是修养自我,超然俗务之外,而后自然得到的世间功业”。庄子关心的是人心自我的成就感,非世间强加于己身的外在种种俗态。

达到与道冥合境界的神人,所需方法是“无功”。跳脱出“功”的诱惑即“无功”逍遥,这就是《逍遥游》“神人无功”逍遥。

三、“圣人无名”:“逍遥游”的第三个层次

庄子曰:“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庄子·齐物论》)郭象注曰:“凡有称谓者, 皆非吾所谓也, 彼各自谓耳, 故无彼有谓而有此无谓也。”

此处可从老子的“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中得到启迪,语言达不到事物本质,取消语言才可触及事物本质,即“语默亦齐矣”。达到“无名”之境的圣人可以: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

徐复观先生讲道:“有自我的封界,才会形成我与物的对立;自我的封界取消了(无己),则我与物冥,自然取消了以我为主的衡量标准,而觉得我以外之物的活动,都是顺其性之自然,都是天地之正,而无庸我有是非好恶于其间,这便是乘天地之正了。”从侧面说明了,顺万物的心灵应从天下之公义出发,而非自我角度,而达到这种境界所应具备的则是前文谈到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心灵和不受外因困束的无待境界。即庄子所言《逍遥游》“圣人无名”逍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庄子“逍遥游”思想可分为“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及“圣人无名”逍遥三个层次。冯友兰有更传神的见地,他认为庄子的逍遥游为“真正的绝对幸福”,深入庄子思想内核,才能深刻理解“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遨游的逍遥境界。 参考文献:

[1]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 中华书局,1961.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陈引驰.庄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商务印书馆.19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