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眼 睑 病
第一节 眼睑皮肤病
一、眼睑湿疹
(一)定义及分型
有急性和慢性两种。局部皮肤涂抹滴眼液、眼膏或其他不能耐受的刺激性物质时,常呈急性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溢泪、慢性泪囊炎、卡他性结膜炎等则可引起慢性湿疹。
(二)诊断
1.病变部位痒感明显。
2.急性者初起时,睑皮肤肿胀充血,继而出现疱疹、糜烂、结痂。如有继发感染,则可形成脓疱、溃疡。慢性者,局部皮肤肥厚、粗糙及色素沉着。少数可并发结膜炎和角膜浸润。血液中常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三)治疗
停用有关药物,去除致病因素。局部糜烂、渗液时,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局部丘疹而无渗出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已干燥的病变可外用氧化锌糊剂或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全身口服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扑尔敏)、去氯羟嗪(克敏嗪),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重症患者可加用口服皮质类固醇药物,并作对症处理。
二、眼睑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palpebral dermatitis)
(一)定义
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的半月神经节或其第一、第二支,在其分布区域发生伴有炎性的成簇疱疹。各年龄及性别组均可出现,但多见于老人及体弱者。
(二)诊断
起病前常先有发热、疲倦、全身不适、神经痛、畏光、流泪等前驱症状。3天后,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皮肤肿胀、潮红、群集性疱疹。水疱可变干结痂,痂皮脱落后常留下瘢痕及色素沉着。病变区域可留有长期的感觉消失或异常。皮损局限于神经支配区域,不超过鼻部中线为眼睑带状疱疹的最大特征。有时同侧眼的角膜与虹膜也可同时累及。继发感染者,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
(三)治疗
发病初期局部可涂1%甲紫(龙胆紫)液或氧化锌糊剂。也可用0.1%—0.2%碘苷(疱疹净)液湿敷或3%阿昔洛韦眼膏涂布。适当休息,给予镇静、止痛剂,以及维生素B1、B2。重症患者,为增强抵抗力,可用丙种球蛋白及转移因子。预防继发感染,必要时全身使用抗生素。出现角膜炎、虹膜炎等并发症时,局部应用抗病毒药和散瞳药等。
三、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herpes simplex of the eyelid)
(一)定义
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这种病毒通常存在于人体内,当身体发烧或抵抗力降低时,便趋活跃。因发烧性疾病常常可以引起单纯疱疹发生,故又名热性疱疹。
(二)诊断
病变多发生于下睑部位,并与三叉神经眶下支分布范围符合。初发时睑部出现簇状半透明小泡组成的疱疹;约在1周内干涸,以后结痂脱落,不留下痕迹。但可复发。发病时有刺痒与烧灼感。如发生在近睑缘部位,亦有可能蔓延到角膜。病变基底刮片,常证实有多核巨细胞。
(三)治疗
1.涂1%煌绿酒精后涂氧化锌糊剂或抗生素软膏,以加速干燥结痂过程。
2.病变蔓延至角膜,见单纯性角膜疱疹的治疗。
第二节 睑缘炎
一、鳞屑性睑缘炎(squamous blepharitis)
(一)定义
在理化因素刺激、全身抵抗力降低、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屈光不正等诱因下,眼睑腺体分泌过多,合并轻度感染时可引起睑缘炎。
(二) 诊断
1.睑缘局部刺痒,或无明显症状。
2.睑缘可充血、肿胀,并有点状皮脂溢出,睫毛根部附有鳞屑。皮脂与鳞屑常混合成黄色蜡状分泌物,干后结痂。除去痂皮后,可见睑缘潮红,但无溃疡。睫毛易脱落,但可再生。炎症长期不愈,可导致睑缘肥厚、变钝、泪小点外翻,从而发生溢泪、慢性眼睑湿疹等并发症。
(三)治疗
去除病因及各种诱因。用生理盐水或3%重碳酸钠溶液轻轻擦去痂皮,然后用2%黄氧化汞(黄降汞)眼膏或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涂擦、按摩睑缘,每日3次。痊愈后须继续用药2周以上,以免复发。
二、溃疡性睑缘炎(ulcerative blepharitis)
(一)定义
发病诱因与鳞屑性睑缘炎基本相同。葡萄球菌常为本病致病菌。多见于患有全身慢性病及贫血的儿童。
(二) 诊断
1.症状较鳞屑性睑缘炎更严重。
2.皮脂分泌更多,睑缘皮肤、睫毛根部有脓疱及黄色痂皮,睫毛粘集成束。除去痂皮后,露出睫毛根端及出血性溃疡面。睫毛毛囊炎性破坏及睑缘瘢痕性收缩,可引起秃睫或睫毛乱生,甚至倒睫。炎症长期不愈,可导致睑缘肥厚、变形、溢泪、下睑皮肤湿疹或下睑外翻。
(三)治疗
用生理盐水或3%温硼酸溶液每日清洗睑缘,除去痂皮,并拔去患有毛囊炎的睫毛,然后涂用2%黄氧化汞或抗生素眼膏。本病比较顽固难治。因此,治疗务求彻底,切不可任意中断,必要时可考虑应用自身疫苗或葡萄球菌类毒素疗法。
三、眦部睑缘炎(angular blepharitis)
(一) 定义
眦部睑缘炎由摩—阿(Uorax—Axenfeld)双杆菌引起;缺乏核黄素者好发本病。体质衰弱、贫血、结核等慢性病常为其诱因。
(二)诊断
睑缘及附近皮肤轻度充血、糜烂,双眼外眦部多见。常合并眦角性结膜炎。
(三)治疗
0.5%硫酸锌滴眼液对本症有效,每日4—6次。临睡前涂用2%黄氧化汞或抗生素眼膏。口服核黄素。
第三节 睑腺病
一、 睑 腺 炎(hordeolum)
(一)定义及分类
系眼睑腺体及睫毛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见于儿童及年轻人。根据发病部位不同,
可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两种。化脓性细菌(以葡萄球菌多见)感染,引起睫毛毛囊皮脂腺
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外麦粒肿;而引起睑板腺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则称内麦粒肿。
(二)诊断
1.外麦粒肿 睑缘部红、肿、热、痛,触痛明显。近外眦部者常伴有颞侧球结膜水肿。数日后,睫毛根部出现黄脓点,溃破排脓后痊愈。炎症严重者,常伴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或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 内麦粒肿 眼睑红肿较轻,但疼痛较甚。眼睑红、肿、热、痛,睑结膜面局限充血、肿胀,2~3日后其中心可见黄脓点。自行穿破,脓液排出后痊愈。
(三)治疗
脓肿形成前,应局部热敷,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及眼膏。反复发作及伴有全身反应者,
可口服抗生素类药物。脓肿成熟时需切开排脓。应注意对外麦粒肿,其皮肤切口方向应与睑缘平行;对内麦粒肿,则其睑结膜面切口方向须与睑缘垂直。切忌挤压排脓,以免细菌随血流进人海绵窦引起脓性栓塞而危及生命。
二、睑板腺囊肿(chalazion)
(一)定义
是睑板腺排出管阻塞、腺内分泌物滞留,刺激管壁引起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
(二)诊断
1. 多偶然发现,一般无显著症状。囊肿较大时,可有沉重不适感,部分则有异物感。
2.单发或多发,上睑尤多。眼睑皮下可扪及圆形、边界清楚、与皮肤不粘连的肿块,无压痛。相应的睑结膜充血,呈紫红或紫蓝色。如有继发感染,则其表现类似睑腺炎。反复发作的老年患者,应警惕睑板腺癌和横纹肌肉瘤之可能。
(三)治疗
囊肿小者,可不予处理,任其自行吸收或消散。也可局部热敷。或用2%黄氧化汞眼膏涂布并按摩,以促进囊肿吸收。囊肿大者,需手术刮除,睑结膜面的切口方向须与睑缘垂直。
三、睑板腺阻塞
(一)病因
睑缘炎、慢性结膜炎或其他原因造成睑板腺排泄管阻塞,分泌物积存日久而钙化。
(二)诊断
1.患者可有干痒感,有时有异物感。
2.透过睑结膜可见点状及线条状黄白色凝聚物,日久形成小结石。
(三)治疗
病因治疗的同时可局部应用抗生素眼膏,并按摩。小结石突出于睑结膜面时,可在1%丁卡因表面麻醉后,用尖锐小刀或注射针头剔除。
第四节 眼睑与睫毛位置异常
一、倒睫(trichiasis)
(一)定义
为睫毛倒向眼球的不正常状态。毛囊周围瘢痕收缩,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睑内翻(如睑缘炎、睑腺炎、眼睑外伤等)均能造成倒睫。多见于沙眼。
(二)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异物感、疼痛、畏光、流泪等不适感觉。多表现为眼睑痉挛,局部结膜充血,角膜浅层混浊,新生血管形成,甚至出现角膜溃疡。
(三)治疗
首先予以病因治疗。倒睫少时,可用睫毛镊拔除,或行倒睫电解术,彻底破坏毛囊,以免再生。倒睫多时,则需手术矫治。
二、睑内翻(entropion)
(一)定义及分类
睑缘向眼球方向内卷,睫毛部分或全部倒向眼球的反常状态。按病因分类,可有以下几种:
1.痉挛性睑内翻 系眼轮匝肌痉挛性收缩所致。好发于下睑。老年人多见。另外,结膜炎、角膜炎的刺激,长期包扎眼睛也可成为本病诱因。
2.瘢痕性睑内翻 系睑结膜及睑板瘢痕性收缩所致。常见于沙眼后,眼睑局部炎症或外伤也能发生。
3.先天性睑内翻 系内眦赘皮、鼻根部发育不良、肥胖所致。常见于婴幼儿下睑内侧。
4.机械性睑内翻 睑发育异常、无眼球、小眼球和眼球萎缩,因对眼睑失去支撑力量而出现睑内翻。
(二)诊断
1.异物感、疼痛、流泪明显。
2.睑缘内翻,部分或全部睫毛倒向眼球,直接摩擦角膜、结膜。结膜充血明显。可发生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视力亦可减退。
(三) 治疗
病因治疗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选择矫正方法:
1.对先天性睑内翻,轻度者可随年龄增长趋向自愈,不急于手术。也可用短小橡皮胶布粘贴于下睑内侧皮肤,以起牵拉作用。重症者可用眼睑皮肤—穹窿部穿线法矫正。
2.轻度痉挛性睑内翻和睑板不甚肥厚者,可作631法矫正。睑板肥厚者,则选何兹术式为宜。对老年人的痉挛性睑内翻可行下睑皮肤切除术。重症者可加眼轮匝肌部分切除术。
3.瘢痕性睑内翻的矫正方法,常用的有睑板楔形切除术、睑板切断术、睑板切除术。
4.机械性睑内翻,可试配义眼或羟基磷灰石义眼台联合义眼植入,既改善外观,又同时治疗了睑内翻。
三、睑外翻(ectropion)
(一)定义及分类
睑缘向外翻转、离开眼球的反常状态。根据不同病因,可分为:
1.瘢痕性睑外翻 眼睑局部炎症或外伤尤其热烧伤、化学伤后形成瘢痕,收缩牵拉所致。
2.痉挛性睑外翻 多由眼轮匝肌痉挛所致,常见于眶脂丰满的幼儿或青年的下睑,结膜肥厚性变化、水肿或眼球高度突出时,也可发生本症。
3. 老年性睑外翻 眼睑皮肤松弛所致,仅限于下睑。
4.麻痹性睑外翻 面神经麻痹所致,仅见于下睑。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轻重程度不一,溢泪为主要表现。轻者仅睑缘后唇稍离开眼球,睑结膜并无外露(又名睑缘外旋)。重者可使泪点外翻。局部皮肤湿疹。眼睑闭合不全可使暴露的结膜干燥、充血、肥厚,角膜上皮干燥、脱落,甚至引起暴露性角膜溃疡。
2.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睑、结膜、角膜。
(三)治疗
在病因治疗基础上,要求溢泪患者向上轻拭泪液。有眼睑闭合不全角膜暴露者,应在结膜囊内涂以大量眼膏,保护眼球。保守治疗无效时,可作睑缘缝合术。对痉挛性睑外翻者可采用包扎疗法。对老年性睑外翻者可施行睑缘缩短术。对病程已久的麻痹性睑外翻者,可作外眦部睑缘缝合术。对轻度瘢痕性睑外翻者可选择“Z字”形缝合术。重症患者则在
彻底切除瘢痕组织后,用游离植皮或转移皮瓣矫治。
六、上睑下垂(ptosis)
(一)定义及分类
提上睑肌功能不全或丧失,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睑裂变窄。按病因可分为:
1.先天性上睑下垂(congenital blepharoptosis) 系动眼神经核或提上睑肌发育异常所
致,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2.后天性上睑下垂 继发于眼睑本身疾病、神经系统或其他全身性疾病, 主要有:
(1)麻痹性上睑下垂:动眼神经麻痹所致,多为单眼。
(2)交感性上睑下垂:米勒(muller)肌功能障碍或颈交感神经受损所致,后者常致霍纳
(Horner)综合征。
(3)肌源性上睑下垂;多见于重症肌无力。
(4)机械性上睑下垂:眼睑本身病变使眼睑重量增加所致。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先天性上睑下垂者,双侧居多,可伴有眼睑其他先天异常或眼外肌麻痹;后天性上睑
下垂者,则常有原发病的相应症状。
(2)自然睁眼向前平视时,双眼或单眼上睑遮盖角膜上缘超过2mm。若双眼瞳孔被遮,则患者视物呈仰头姿态或眉弓抬高,额部皮肤出现较深横皱纹。有时可伴有内眦赘皮、小睑裂等畸形。严重的先天性上睑下垂者可影响视功能发育,日久则发生弱视。重症肌无力所致者有晨轻夜重的特点,常伴其他眼外肌无力现象,眼球运动亦受到不同程度的障碍。
2.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用放大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情况,必要时验光检查。对重症肌无力可疑患者,可作新斯的明试验,以明确诊断。肌注新斯的明0.5mg,15~30min
后症状缓解者为阳性。
(三)治疗
1. 先天性上睑下垂未完全遮盖瞳孔者,可择期手术矫正;完全遮盖瞳孔者,应尽早手术矫正,以防产生弱视。提上睑肌肌力良好(8mm以上)或中等(4—7mm)者,可考虑作提上睑肌缩短术;肌力弱(0—3mm)者,可选择利用额肌力量的手术,如阔筋膜悬吊术、眼轮匝
肌悬吊术等。
2.后天性上睑下垂,应先作病因治疗,无效时再行手术。伴有其他眼肌麻痹或重症肌无力
者,手术应慎重。
第二章 泪器病
第一节 泪道病
一、总论
(一)定义
泪道狭窄或(和)阻塞为先天异常、外伤、炎症或异物、肿瘤所致。可发生于三个部位:泪小点狭窄或(和)阻塞、泪小管狭窄或(和)阻塞,以及较常见的鼻泪管狭窄或(和)阻塞。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溢泪。长期拭泪可造成下泪点外翻、局部皮肤湿疹,有时有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表现。泪小点狭窄或(和)阻塞者,可发现泪小点开口狭小或(和)阻塞。泪道冲洗或探通,可了解泪小管、鼻泪管狭窄或(和)阻塞部位。
2.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仔细检查外眼局部情况。泪道冲洗或探通可明确狭窄或(和)阻塞部位。有条件的,可行泪道造影检查。儿童患者可将2%荧光素钠滴入结膜囊内,如泪道通畅,鼻腔分泌物被染成绿色。
(三)治疗
1.泪小点狭窄或(和)阻塞者,可用泪小点扩张器扩张。有明确异物时,则取出异物后作泪道冲洗。
2.泪小管狭窄或(和)阻塞者,可用不同粗细的泪道探针逐渐扩张、探通,切忌强行探通形成假道。也可采用穿线插管法。严重病例,可采用结膜泪囊吻合术、插管术。
3.鼻泪管狭窄或(和)阻塞者,可行探通插管术,也可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或泪囊摘出术。
二、急性泪囊炎(acute dacryocystitis)
(一)定义
由慢性泪囊炎转变而来或因创伤和鼻粘膜感染而急性发生。致病微生物有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病毒等。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泪囊部(内眦韧带下方)红、肿、热、痛明显,常波及眼睑及颜面部。结膜充血、水肿,眼睑肿胀,颌下及耳前淋巴结肿大。全身可有发热、不适。白细胞显著增多。泪道冲洗不通。数日后局部形成脓肿,破溃排出脓液后炎症消退。易形成泪囊瘘管,并反复发作。
2.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仔细检查外眼情况。排出物可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此外,应注意一般情况、体温,以及周围血象变化,并及时复查。
(三)治疗
早期局部湿热敷,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脓肿成熟时,应及时切开排脓,放置橡皮引流条。炎症消退后,可施行泪囊摘除或鼻腔泪囊吻合术。
三、慢性泪囊炎(chronic dacryocystitis)
(一)病因
主要原因为鼻泪管阻塞,多由沙眼及慢性鼻腔疾患造成泪道阻塞引起。致病菌以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为主。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泪溢使泪囊部皮肤潮红、糜烂,出现慢性湿疹表现。挤压泪囊区有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鼻侧球结膜充血。如泪囊区分泌物长期不排出,则泪囊可逐渐增大形成囊肿,突出于泪囊部。
2.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仔细检查外眼情况,排出物可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三)治疗
经常挤压出泪囊内分泌物,频繁使用抗生素滴眼液。用抗生素溶液做泪道冲洗,及时探通及扩张泪道。数次无效者,可考虑施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或泪囊摘出术。
四、新生儿泪囊炎(neonatal dacryocystitis)
(一)病因
先天性泪道发育障碍所致。多为鼻泪管下端管腔被先天性残存膜封闭。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常为单侧。病情缓慢,症状较轻。患儿溢泪、分泌物增多。有时,泪囊区可略隆起,压迫泪囊有分泌物溢出。
2.检查 仔细检查外眼情况,必要时也可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三)治疗
每日数次按摩泪囊,局部使用抗生素滴眼液。以生理盐水高压冲洗泪道或仔细探通,可使鼻泪道通畅而痊愈。
第二节 泪腺病
一、急性泪腺炎(acute dacryoadenitis)
(一)病因
由邻近组织炎症蔓延或远处的化脓性原发灶转移引起,也可为各种传染病的并发病。未能找到病因时,则称为原发性急性泪腺炎。致病菌以葡萄球菌、链球菌为主。 较少见。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单侧急性起病,以泪腺部疼痛开始,有流泪或脓性分泌物。眼眶外上方充血肿胀,炎性上睑下垂。邻近结膜充血水肿。泪腺触痛明显。眼球运动常不受限。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并可出现体温升高、头痛不适等全身表现。
2.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仔细检查外眼情况,必要时作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X线检查、周围血象检查。
(三)治疗
局部热敷。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排脓,睑部泪腺脓肿从结膜切开,眶部泪腺脓肿从皮肤切开。
二、慢性泪腺炎(chronic dacryoadenitis)
(一)病因
由急性泪腺炎症转变而成,也可为结核感染引起。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双侧发病,进展缓慢。眼睑外上侧出现分叶状无痛性包块,质软。该处轻度睑下垂。肿胀的腺组织可限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而产生复视,但眼球突出少见。多不伴有流泪。
2.检查 常规检查视力,仔细检查外眼情况。切除泪腺作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必要时行PPT试验、周围血象检查、眼球突出度测定、X线检查等。
(三)治疗
从病因治疗着手。病因未明时,可试行放射治疗并结合全身应用抗生素或激素。
第三章 结膜炎
结膜炎(conjunctivitis)占结膜病首位,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结膜与外界直接接触,易受风、尘、烟、热等刺激,也容易受到感染及外伤。同时,结膜富含神经血管,对
各种刺激反应敏感。
结膜炎
一、定义
结膜炎(conjunctivitis)是结膜受病原体感染而发生的炎症。
二、病因
结膜炎的病因可根据其不同性质分为微生物性及非微生物性两大类;现根据其不同来源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1.外源性 来自外界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寄生虫等,通过衣物、毛巾、昆虫等传播途径导致结膜炎症。各种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外伤均可成为致病因素。
2.内源性 由菌血症、全身过敏状态或全身代谢障碍引起。
3.局部组织病变蔓延 邻近组织如角膜、巩膜、眼睑、鼻窦、泪器等部位的炎症蔓延而来。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患眼睛异物感、烧灼感、眼睑沉重、发痒、摩擦感等。当病变累及角膜时,则出现明显的畏光、流泪并有程度不等的疼痛及视力下降。
(2)体征
1.结膜充血 表层结膜血管的充血,其特点是愈近穹隆部充血愈明显,而愈靠近角膜缘充血愈轻;形态呈网状,血管分支多,色鲜红,可伸入角膜形成角膜血管翳,淌滴用肾上腺素液之后充血很快消失。结膜充血与角膜、巩膜或虹膜睫状体的炎症造成的睫状充血有明
显区别,后者为深部前睫状血管的充血,其特点是愈靠近角膜缘充血愈重,愈近穹隆部充血愈不明显、血管走行围绕角膜缘呈放射状,分支少,推动结膜时血管不移动,滴用肾上腺素液后充血不消失。
2.分泌物 分泌物除来源于杯状细胞、泪腺、副泪腺等外,还有白细胞和纤维蛋白渗出物。分泌物的性质,可因不同病因而异。细菌性结膜炎分泌物量多且常为粘液性或脓性,早晨醒来常常上下睑粘着。病毒性者分泌物量少、呈水样或浆液性。过敏性者分泌物如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常呈红白色丝状。
3.结膜下出血 严重的结膜炎在球结膜下出现点状、片状出血,色鲜红出血量多时呈黑红色,边界清晰。非大量出血者1—2周内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
4.结膜水肿 重症结膜炎时,由结膜血管渗漏导致组织水肿。因球结膜及穹隆结膜组织松弛,水肿时隆起明显,严重者球结膜可突出睑裂外。而睑结膜与睑板紧密相连,水肿表现不显著。
5. 乳头增生 为结膜上皮、血管过度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所致,使结膜表面不光滑,呈绒布状。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乳头中央部有伞状新生血管。常见于慢性结膜炎及沙眼,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时可见典型的石榴状乳头增长。
6.滤泡形成 滤泡较乳头大,为淋巴细胞局限性聚集,隆起呈半球状,半透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见其边缘有血管包绕。多见于衣原体和病毒性结膜炎。
7.假膜与膜 某些细菌感染(如链球菌、科—威杆菌和肺炎双球菌)所致的结膜炎,常有一层白色膜,为纤维素与白细胞组成,粘附在结膜面上。此种膜容易揉去或用镊子剥离.虽有轻度出血.而无组织损坏,称为假膜;但白喉杆菌所致的膜纤维蛋白侵入组织深部。与结膜上皮交织在一起,不易分离,如强行剥离则必破坏组织引起溃疡,称为真膜。
8.“泡”即疱疹,为淡灰白色实性小结节,周围局限性充血,破溃后形成火山口状溃疡,见于泡性结膜炎。
9.瘢痕形成 为绒状、网状或片状。见于手术后、化学伤或热烧伤、沙眼等。
10.干燥 结膜面失去光泽和弹性,如蜡状,因腺体分泌障碍或维生素A缺乏所致,见于上皮性干燥症和实质性干燥症。
11.假性上睑下垂 由于细胞浸润或瘢痕形成使上睑肥厚、重量增加而造成,见于沙眼或浆细胞瘤等。
12.耳前淋巴结肿大 见于病毒性结膜炎。可有压痛,细菌感染者极少见。
13.结膜肉芽肿 较少见,可见于结核、麻风和梅毒性结膜炎。
(二)实验室检查
1.细菌学检查 对于结膜炎病人,为了及早确定病原,并迅速筛选出最有效的治疗药
物,应作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检查、以便确定细胞内有无细菌,必要时作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如无菌生长则应考虑为衣原体或病毒的可能性。可作实验室分离鉴定。
2.细胞学检查 不同病原体引起的结膜炎细胞反应不同,故涂片或刮片查细胞对鉴别诊断颇有意义。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常表示为细菌或衣原体感染;单核细胞增多,常为病毒感染;有巨噬细胞则应考虑沙眼;若胞质内有包涵体则诊断为沙眼或包涵体性结膜炎;嗜酸粒细胞增多为过敏反应。上皮细胞角化则为结膜干燥的特征。
四、预防和治疗
(一)预防
1.结膜炎多为接触传染,故应提倡多洗手、洗脸,不用手或衣物拭眼。脸盆、毛巾、手帕必须专人专用,应经常日晒或煮沸消毒,防止传染。
2.对患有传染性结膜炎患者应行隔离。更不允许到公共游泳区游泳,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后也必须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3.对工作环境条件较差者要设法改善环境、条件或带保护眼镜以防引起结膜炎。
4.对浴室、餐厅、游泳池要加强宣教和定期检查,加强管理。
(二)治疗
1.局部治疗
(1)不要遮盖患眼:因结膜炎时分泌物很多,遮眼不利于分泌物排出,且遮眼会使结膜囊温度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加重炎症。畏光者可戴防护镜。
(2)冲洗结膜囊:结膜囊内有分泌物,应行冲洗,其主要作用是清洁。可用生理盐水、2%-3%硼酸溶液或1:5000—1:10000升汞液。冲洗液需有适宜的温度。冲洗时要翻转眼睑,同时用手指推动上、下睑,以便彻底冲去分泌物。
(3)局部用药:①滴眼剂:可选用含抗生素和磺胺药的眼药水。药物的选择应根据致病菌对其是否敏感而定。重症者在药敏结果报告出来前可行几种抗生素合用。②眼膏:在结膜囊内停留时间较久,适用于睡前。③腐蚀剂:杀菌和腐蚀坏死组织。选用1%硝酸银涂擦睑结膜面,切不可触及角膜,随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对急性期分泌物多者效果尤显。
2.全身治疗 严重的结膜炎病人,需全身使用抗生素、磺胺药物、抗病毒药物或其他药物。
结膜下出血
一、定义
结膜下出血(subconjunctival hemorrhage)是由眼外伤或某种出血性疾病使血液流入结膜下所致的一种临床表现。
二、病因
1.最常见的原因是眼外伤。
2. 某种原因引起的剧烈咳嗽、呕吐、癫痫发作或颈静脉受压等,使头部静脉回流突然受阻而发生结膜下出血。
3. 全身血管病 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
4.急性结膜炎 尤其是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可致结膜下出血。
5.局部血管异常 如毛细血管扩张、动脉瘤,有血管肿瘤或自发性血管破裂。
6.头颅伤 眶壁或颅底骨折,血液从骨折处流入球结膜下。
7.全身血液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贫血、溶血性黄疸、败血症。
8.急性发热病引起的出血。
9.月经期导致结膜下出血。
三、诊断
球结膜下可见片状红色出血。依出血量的多少,局部或弥散至整个睑裂部,颜色有鲜红或暗红色不等,出血遮盖巩膜。
三、治疗
1.主要是找原因,对症处理,同时要解除病人恐惧心理,消除顾虑。
2.小量出血,可不行处理。
3.大量出血者,全身可用止血药,如卡巴克络(安络血)lOmg,每日3次。维生素P(路丁)20mg,每日3次;维生素C 0.2g,每口3次。亦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60ml加维生素C 0.5—1.0g,每日一次。
【预后】 小量出血,约1周自行吸收;大量出血约2周或更长时间吸收。吸收后不留痕迹。如出血不能完全吸收或复发性出血,应嘱病人复诊,请内科会诊以排除高血压及出血性疾病。
结膜结石
一、定义
结膜结石(conjunctival concretion) 常见于中年人,睑结膜面上呈黄白色小点,质硬、可单发或密集成群。是结膜腺管内或结膜上皮凹陷内脱落上皮细胞和变性的白细胞凝固而成。极少有钙质沉着,故并非真正的结石。
二、病因
由各种慢性炎症如沙眼、慢性结膜炎等引起。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一般无自觉症状,初起位置较深,以后渐露于结膜表面,可单个或多个,散在或密集,只有在硬结突出于结膜表面时才有异物感,甚至引起角膜擦伤。
2.在结膜面有小而硬的黄白点,周围可有轻度充血,数目不等、分布不均之突出物或位于结膜下。
(二)鉴别诊断
1.睑板腺栓塞 在睑结膜上可透见小黄白点,比结石大,位于深部,边界不太清楚。
2.内睑腺炎 稍隆起,局部充血,边界不清,触痛,有时可见脓点。
四、治疗
1.有异物感时,在表面麻醉下用针剔出。如无刺激症状可不必处理。
2.局部可滴用抗生素或磺胺类眼药水(膏)。
结膜囊肿
一、定义
结膜囊肿(cyst of conjunctiva)是指发生在结膜任何部位且具有囊性感的肿物。
二、病因
1.先天性 位于角膜缘部,常伴小眼球,囊肿较大。
2.外伤性 多为上皮植入粘膜下,发生增生,中央变性呈空腔,腔中有透明液体,附近有
炎症现象。
3.寄生虫性 少见。
4.上皮性
(1)腺潴留性:慢性炎症时,腺中粘液分泌物聚集形成。
(2)上皮长入性:常伴慢性炎症。
(3)囊膜皱襞对合而成,少见,可移动。
(4)淋巴囊肿:多发于球结膜。
【病理】 囊肿位于结膜上皮下,囊腔大小不一,囊壁由上皮细胞构成,层次依形成原因而
异。表层上皮多呈柱状或立方形,囊腔内有细胞分泌物,囊壁偶见淋巴细胞浸润。
三、诊断
1.有慢性炎症。
2.结膜局部有囊性肿物。
3.有外伤或手术史。
4.病检结果支持。
四、治疗
1.手术切除。
2.药物腐蚀:如注入5%碘酊或3%三氯醋酸液,随后用针吸出,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
净。
第一节 角膜炎症
细菌性角膜溃疡
一、定义
细菌性角膜溃疡(bacterial corneal ulcer)是由细菌引起的严重的急性化脓性角膜炎症。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⑴ 发病较急,常在角膜外伤后24-48小时发病。
⑵ 有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
⑶ 视力下降。
⑷ 分泌物多。
⑸ 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
⑹ 角膜出现局限性混浊及溃疡,角膜穿孔。
⑺ 前房积脓。
(二)诊断要点
⑴ 急性发病,有外伤史或慢性泪囊炎病史。
⑵ 有眼痛等刺激症状。
⑶ 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
⑷ 角膜局灶性混浊、溃疡,荧光素染色阳性,角膜穿孔。
⑸ 实验室检查可找到致病细菌。
(三)推荐检查
细菌学检查:①角膜刮片检查,Gram染色或Giemsa染色可找到细菌。②结膜囊细菌培
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三、治疗
(一)治疗原则
结合临床特征与刮片检查结果,及早采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尽可能使溃疡早日愈合。
(二)治疗方法
①急性期用高浓度的抗生素眼药水频繁滴眼,如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眼药水。②结膜下注射,如庆大霉素2万U、头孢孟多100mg、头孢唑啉100mg、药液量为0.5ml。如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用多黏菌素眼药水及结膜下注射。③5%碘酊液灼烧角膜溃疡基底及边缘。④有慢性泪囊炎者应及时治疗。⑤重者为预防虹膜睫状体炎并发症,应用1%
阿托品眼药水散瞳。⑥其他:热敷、口服维生素等。
真菌性角膜炎
一、定义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是由真菌侵犯角膜发生的严重的化脓性角膜溃疡,发病前常有植物性眼角膜外伤。眼局部皮质激素和广谱抗生素滥用也可诱发。夏、秋季节发病
率高,常见于农民和老年体弱者以及近年有戴接触镜感染者。
二、临床表现
⑴农作物引起的角膜外伤,病情进展缓慢,病程较长,抗生素治疗无效。
⑵怕光、流泪、眼睑痉挛刺激症状与溃疡大小相比较轻。
⑶视力下降。
⑷角膜病灶稍隆起,表面粗糙、干燥,病灶外周可有结节样灰白卫星灶,病灶周围可见灰
白色免疫环。
⑸前房积脓,量多、黏稠,常不成液平面。
三、诊断
⑴农作物眼外伤史,发病慢,病程长,久治不愈。
⑵与溃疡相比,眼部刺激症状相对较轻。
⑶角膜病灶表面稍隆、干燥,可见卫星灶、免疫环。
⑷前房积脓黏稠,不成液平面。
⑸涂片和培养可找到真菌。
四、推荐检查
⑴涂片法 在溃疡边缘刮取角膜坏死组织,涂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找真菌丝及孢子。
⑵涂片染色法 病灶组织可用Giemsa染色、Gram染色或六胺银染色法等,在显微镜下找
到被染色的真菌丝。
⑶真菌培养 用沙氏培养基培养。
五、治疗
(一)原则
及时有效地抗真菌治疗,溃疡愈合后应该用药半个月以上,以防复发。禁用皮质激素。
(二)治疗方法
⑴抗真菌药物 ①咪康唑:用5%葡萄糖液配成1%溶液,滴眼,每小时1次。1%眼膏,每晚1次涂入结膜囊内。结膜下注射10 mg,每日或隔日1次。400-6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②酮康唑:每日200-400 mg,口服。③0.2%氟康唑溶液:滴眼,每小时1次;0.2%氟康唑溶液0.4ml,结膜下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2mg/ml静脉注射滴注,每日1次,每次100ml。④克霉唑:1%混悬液滴眼,每小时1次;1%-3%眼膏,每日2-3次;
口服1.0g,每日3次。
⑵其他疗法: ①1%-2%碘化钾溶液滴眼,每日3-4次。②2.5%-5%碘酊灼烧溃疡面。用1%丁卡因溶液点眼一次后,用毛笔样棉签蘸碘酊涂溃疡面,再点一次丁卡因,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涂咪康唑眼膏,包盖。注意蘸碘酊不宜过多,以免烧伤健康角膜。③1%阿托品
溶液散瞳。
⑶手术疗法: 抗真菌治疗病情不能控制,角膜穿孔者可行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一、定义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 , HSK)是因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使角膜形成不同形状和不同深度的混浊或溃疡的角膜炎症,是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特征是反复
发作,近些年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二、临床表现
⑴以前有眼病发作史,病程长,反复发作。
⑵单眼多见。
⑶眼红,疼痛,畏光,流泪
⑷视力下降。
⑸眼睑皮肤疱疹。
三、诊断
⑴有热病史等复发诱因,自觉症状同其他型角膜炎。
⑵角膜病变呈树枝状、地图状溃疡及盘状深层混浊等不同形状。
⑶病程长,反复发作。
⑷多为单眼发病,也可双眼发病。
⑸角膜知觉减退
四、推荐检查
⑴HSV单克隆抗体诊断药盒 对角膜上皮刮片做病原学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可迅速出结果。
⑵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技术 在被感染细胞内可找到特异的颗粒荧光染色,可区分HSV-Ⅰ
或Ⅱ病毒。
⑶细胞学检查 刮片HE染色,可见多核巨细胞、核内包涵体。
⑷电镜检查 可查找到病毒颗粒。
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测定 OKT3、OKT4、OKT8、T4 ⑹血清学检查 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测定,对原发感染有意义。 ⑺病毒分离 准备可靠,但需要一定设备条件和时间。 五、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上皮性和溃疡型病变,需用抗病毒药物,禁用激素。因免疫反应引起的盘状角膜炎可谨慎 用激素,同时用抗病毒药物。 (二)治疗方法 ⑴抗病毒药物:①碘苷(疱疹净):0.1%眼药水每1-2小时1次,或0.5%眼膏每日5次。②阿糖胞苷:结膜下注射0.2%溶液0.3-0.6ml隔日或每周1-2次。③安西他滨(环胞苷):0.05%眼药水每1-2小时1次或用0.1%眼膏每日2次。也可结膜下注射1%溶液0.3ml。④阿糖胞苷:3%眼膏每日5次涂眼。⑤阿昔洛韦:0.1%眼药水每日6次,或3%眼膏每日5次。也可口服,200mg,每日5次;静脉滴注,50mg/kg,每日1次。⑥曲氟尿苷(三氟胸腺嘧啶核苷):1%-5%溶液,每日4-6次,1%眼膏每日1次。⑦利巴韦林(病毒唑):0.5%溶液,每日4-6次。⑧更昔洛韦(丙氧鸟苷):0.1%-0.2%溶液,每小时1次;0.5-1% 眼膏,每日2-5次。 ⑵干扰素:人血白细胞干扰素8万-16万U/ml溶液滴眼,5万-40万U结膜下注射。 ⑶聚肌胞:0.1%点眼;结膜下注射1 mg,每周2次;肌内注射2 mg,隔日1次。 ⑷左旋咪唑:口服50 mg,每日2次,每周连服3天。 ⑸皮质类固醇:尽量要低浓度,少次数,局部用药为主。并应递减,不可骤停。 ⑹清创疗法:①用湿棉棒擦去角膜病变区及其周围溶解组织。②用棉签蘸碘酒涂布溃疡区,用生理盐水冲洗。③用1.5mm冷冻头,温度为-60~-80℃,冷冻角膜溃疡面,每点3秒, 反复2-4次。 ⑺手术疗法:病情严重、溃疡或瘢痕大,视力在0.1以下者可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第一节 老年性白内障 一、定义 老年性白内障(senile cataract)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它是晶状体老化过程中出现的退行性改变,在这过程中晶状体逐渐失去透明性。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 老年性白内障临床上分为以下三型: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囊下白内障。 临床表现:患者年龄多在45岁以上,视力逐渐下降。一般为双眼发病,也可以两眼先后发病或轻重不等。 1.皮质性白内障 是老年性白内障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根据病程可以分为四期。 (1)初发期:混浊出现在晶状体周边皮质,呈楔形,瞳孔区晶状体仍透明,视力不受影响。 (2)肿胀期(未成熟期) 混浊向中心侵及,瞳孔区晶状体逐渐混浊,视力也明显下降。在此期皮质吸收水分使晶状体膨大,虹膜前移,前房角变窄,容易引起青光眼急性发作。 (3)成熟期 晶状体完全混浊呈乳白色,水肿消退。视力显著下降.可仅剩光感,但光定位和色觉正常。 (4)过熟期 晶状体内水分丢失,晶状体缩小,皮质分解液化,晶状体核下沉,视力稍有提高。因囊膜的渗透性增加或囊膜破裂,液化的皮质进入前房角引走晶状体蛋白过敏性葡萄膜炎。变性的晶状体皮质被大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吞噬,易堵塞房角引起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称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此外,晶状体悬韧带常发生退行性变,容易引起晶状体脱位。 2.核性白内障 混浊从核开始,呈褐色或棕色,早期改变为核屈光指数增加,患者表现为老视减轻,近视增加。核性白内障发展较慢,晚期核变为深棕色和棕黑色,皮质也逐渐混浊,远近视力均下降。 3.囊下白内障 晶状体囊膜下上皮细胞形成小泡、结晶、粗糙不平的盘状混浊,多出现在后囊膜下。因混浊在视轴内,早期患者就感到视力下降。囊下白内障以后发展为皮质性混浊,最终晶状体完全混浊。 三、诊断 1.病史 2.临床表现 3.推荐检查 (1)眼B超 可以了解眼后节是否存在玻璃体混浊、网脱等疾病。 (2)眼电生理 检查网膜功能、视路传导有无异常。 4.可选择的检查: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四、治疗 目前对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如果视力下降已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学习,手术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为最有效的方法。早期老年性白内障治疗可选用抗白内障药物,如吡诺克辛(白内停)、谷胱甘肽、卡他灵(卡他林)、卡林U等。但目前对其疗效还无确切评价。 手术方式:①囊外摘除术 ②超声乳化术 第三节 外伤性白内障 一、 定义 一、 外伤性白内障(traumatic catara)是由于眼球穿通伤、钝挫伤、辐射性损伤、电击伤,使晶状体囊膜和皮质遭受破坏,房水进入晶状体内,引起上皮水肿及晶状体纤维蛋白变性而发生混浊。 一、 二、临床表现 一、 1.有外伤史,如穿通伤、钝挫伤、辐射伤、电击伤,晶状体发生局限性或完全 混浊。 一、 2.有眼球壁穿通伤者裂隙灯下可以看到眼球壁穿通伤痕和晶状体囊膜穿通伤痕,甚至可看到晶状体内异物。细小裂口可仅发生晶状体局限性混浊,而大裂口则导致晶状体完全混浊。如晶状体皮质溢入前房,前房闪辉(+),KP(角膜后沉着物)(+),眼压升高。晚期可看到囊膜皱襞或虹膜前、后粘连或残留皮质与囊膜形成不透明的机化膜。 一、 3.钝挫伤引起的晶状体混浊表现为前、后囊下皮质出现雾样混浊,呈羽毛样,混浊可持续发展致晶状体完全混浊,也可长期保持局限性混浊,少数甚至可自行吸收。 一、 三、诊断 一、 1.病史 一、 2.临床表现 一、 3.推荐检查 一、 (1)眼B超 了解眼后段及晶状体后囊膜的情况。 一、 (2)眼电生理 了解视网膜及视神经功能。 一、 (3)X线检查 对有穿通伤史者有必要做此检查,以了解有无眼内异物。 一、 四、治疗 一、 1.非手术治疗 晶状体受伤后,晶状体的皮质进人前房内,应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等。 一、 (1)抗炎处理:对有穿通伤史者及时使用广谱抗生素,全身与局部治疗结合,同时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吲哚美辛。 一、 (2)对症治疗:继发性青光眼,降眼压治疗;晶状体皮质诱发葡萄膜炎,扩瞳、激素治疗;眼前段炎症,抗感染治疗。 一、 (3)白内障药物治疗:对囊膜破裂已封闭,晶状体混浊局限者可用抗白内障药物治疗观察。 一、 2.手术治疗 一、 (1)手术方法:目前,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方法有囊外摘除术、超声乳化摘除术、囊膜切开术。如并有眼内炎,同时行玻璃体切割术。 一、 (2)手术时间:一般认为,外伤性白内障如无晶状体水肿膨胀、皮质脱人前房,伤后3—6个月手术较合适。如皮质进入前房,诱发葡萄膜炎和引起青光眼,则应及早手术。 第四节 并发性白内障 一、 定义 一、 并发性白内障(complicated cataract)是指眼部疾病使晶状体周围眼内微环境 异常、晶状体新陈代谢障碍引起的白内障。 一、 二、临床表现 一、 1.患者有引起晶状体混浊的眼病病史。 一、 2.眼前段疾病引起的白内障除可见到晶状体局部或完全混浊外,还可以看到原发病的病理改变(如角膜混浊、虹膜粘连、高眼压等)。眼后段疾病引起的白内障可见晶状体后极部盘状不均匀混浊,边缘不整齐且带有彩色结晶、空泡。 一、 三、诊断 一、 1.病史 一、 2.临床表现 一、 3.推荐检查 视野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电生理检查等,以明确原发病。 一、 四、治疗 一、 1.药物治疗 对晶状体局限性混浊和不完全混浊者给予抗白内障药物治疗。 一、 2.手术治疗 眼部原发疾病稳定,晶状体混浊明显影响视力者可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同老年性白内障。 一、 3.原发眼病治疗 对眼部原发性疾病进行合理治疗,以减缓白内障的发展并为 白内障手术创造条件。 第八节 晶状体异位 一、定义 晶状体借悬韧带悬挂在睫状肌上而维持其正常位置,其轴与视轴几乎一致。任何原因使晶状体悬韧带部分缺损或断裂导致晶状体位置改变称晶状体异位(eetopialentis)或晶状体半脱位,悬韧带完全断裂称晶状体全脱位。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 分型: 1.先天性 为先天性晶状体悬韧带发育不全或松弛无力致晶状体异位。 2.外伤性 眼球受外伤后造成悬韧带断裂,发生晶状体异位。 3.自发性 眼内病变,机械性牵拉或炎症分解,退行性病变使悬韧带断裂致晶状体脱位。 临床表现: 1.先天性晶状体异位 多为遗传病,可以是单纯性晶状体异位,也可同时伴有眼部其他异常或作为全身多系统异常的一个体征,如Mat-fan综合征、Marehe-sani综合征和同型胱氨酸尿症。 2.外伤性晶状体异位 有眼部外伤史或其他损伤,常伴有白内障或青光眼。 3.自发性晶状体异位 眼内炎、高度近视跟、老年性白内障过熟期等跟病使悬韧带断裂。 4.晶状体半脱位 患者可有单眼复视,瞳孔区可见部分晶状体或晶状体赤道部。前房深浅不一,虹膜震颤,玻璃体疝人前房,眼底可见新月形眼底和双眼底象。 5.晶状体全脱位 视力减退,前房加深,虹膜震颤,晶状体完全离开正常位置,可嵌于瞳孔区、脱入前房或脱入玻璃体腔,严重外伤甚至可经角膜巩膜伤口脱到球结膜下,可发生晶状体过敏性色素膜炎(葡萄膜炎)和青光眼。 三、诊断 1.病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同型胱氨酸尿症者其血、尿中含有同型胱氨酸。 4.推荐检查 眼B超 四、治疗 1.手术治疗 (1)晶状体脱人前房,嵌于瞳孔区者。 (2)发生过敏性色素膜炎(葡萄膜炎),继发性青光眼者。 (3)脱位至球结膜下者。 (4)半脱位明显,引起高度屈光不正而不能矫正者。 2.配镜与观察 (1)晶状体脱入玻璃体腔内者。 (2)晶状体透明,半脱位,无并发症,可通过配镜矫正视力者。 第一节 生理性飞蚊症 一、 定义 一、 生理性飞蚊症(physiologic myodesopsia)是指不少中、老年人眼前有飘动的小点或细丝状物,有时闭眼也可见到,但检查不出任何病变。 一、 二、临床表现 一、 1.自觉眼前有点、丝状物,特别是面对白色背景或晴朗的天空时明显,暗处则不明显,不影响视力,长期观察极少变化。 一、 2.用检眼镜、裂隙灯及三面镜检查均未能发现玻璃体内有混浊物,眼底检查也正常。 一、 三、诊断 一、 1.病史 一、 2.临床表现 一、 3.鉴别诊断 一、 (1)病理性飞蚊症 是因玻璃体炎症、出血、变性等所致,眼前呈絮状、点丝状黑影飘动。黑影可进展,形态可变,视力受影响,用裂隙灯、检眼镜及三面镜检查可发现玻璃体、眼底有病理性改变。 一、 (2)固定性飞蚊症 是晶状体、角膜混浊所致。眼前黑点、黑斑不移动,与眼球运动方向一致,为固定状黑影,视力轻度受累。 一、 四、治疗 一、 向病人解释,无需治疗。 一、 五、参考文献 第五节 玻璃体积血 一、 定义 一、 玻璃体积血(Vitremous hemorrhage)是指由眼外伤及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引起的血液直接流人玻璃体,积于玻璃体中。 一、 二、临床表现 一、 1.少量玻璃体积血时,病人常诉眼前有黑影飘动,或觉视物模糊。检眼镜下玻璃体内有尘状、块状、片状、絮状黄色或红色的血凝块。 一、 2.大量玻璃体积血时视力急剧下降,或仅有光感。检眼镜透照下眼底无红光反射,不能看到眼底。 一、 三、诊断 一、 1.病史 一、 2.临床表现 一、 3.推荐检查 B型超声波检查可见均匀的点状回声或斑块状回声。陈旧性出血或伴有玻璃体增生时回声不均匀。 一、 四、治疗 一、 1.病因治疗。 一、 2.安静卧床,给予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止血敏)100mg肌内注射或卡巴克洛(安络血)10mg肌内注射,每日一次。氨甲苯酸(止血芳酸)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日一次,每次250mg。 一、 3.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玻璃体积血,可用抗凝血药或血管扩张药治疗,如肝素、血塞通(血栓通)、曲克芦丁(维脑路通)、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一、 4.出血停止稳定后,用酶制剂或促进吸收的药物,如透明质酸1500u肌内注射,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尿激酶2000u溶于0.5ml生理盐水中,结膜下注射,每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也可用普罗碘胺(安妥碘)2ml肌内注射,每日一次,1-4周为一疗程。沃丽汀及中药三七胶囊等。 一、 5.糖尿病性眼底病变、静脉周围炎、中央静脉阻塞的患者,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后,对新生血管区、缺血区进行激光治疗,以防再出血。 一、 6.手术治疗 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陈旧性玻璃体积血最有效的方法。应根据出血的原因、积血量,玻璃体混浊的程度、范围,有无视网膜脱离,视功能情况等选择手术时机。一般应在积血后3-6个月内考虑手术。穿孔伤引起的重度玻璃体积血应在积血后2-4周考虑手术。玻璃体积血合并有视网膜脱离应及早手术。 第八章 青光眼 青光眼(glaucoma)是指当眼压超过眼内组织特别是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引起视盘凹陷、视神经萎缩及视野缺损的眼病。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21%—0.6%,40岁以上的患病率为1.4%。青光眼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具有一定遗传趋向。眼压是青光眼发病 中一极其重要因素,但却不是惟一因素。在临床上我们也常常遇到另外两种情况:①眼压高于正常,但经多年观察没有出现青光眼性视盘改变及视功能改变,被称为高眼压症。②眼压在正常范围,但却有明显的青光眼性视盘改变及视功能改变,被称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根据房角形态、发病原因以及发病年龄,可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混合性和先天性四大类 第一节 原发性青光眼 一、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是指眼压高时房角是关闭的。房角的关闭如是突然出现的,使房水排出完全受阻,引起眼压突然升高,导致眼部疼痛、视力骤降、眼充血等症状急性发作,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多见于45岁以上,女性更常见,男女之比约为1:4。如房角是渐进性关闭,逐渐引起房水排出受阻,眼压缓慢升高,因而没有明显症状,常到晚期有视野缺损时才被发现,称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年龄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早,男女比例约为1:1。 (一)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 【病因】 具有遗传倾向的眼解剖因素:眼轴较短,角膜较小,前房浅,房角狭窄,晶状体相对较大、位置靠前,这些易导致相对性瞳孔阻滞,后房压力高。在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精神刺激、气候骤变、暗室停留时间过长、局部或全身应用抗胆碱药物等诱因下,发生完全性瞳孔阻滞、房角关闭而引发此病。 【诊断】 1. 临床表现 可分6期: (1)临床前期:无任何症状,常在有下列情况下诊断:①一侧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另侧眼。②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家族史,在作其他眼病检查时或体检时发现具有前房浅、周边房角狭窄之眼,特别是在暗室+俯卧试验、散瞳后眼压升高者。 (2)前驱期:在劳累、精神刺激等诱因下多在晚上出现眉弓、鼻根酸胀,视蒙、虹视,甚至偏头痛、恶心等,此时检查有球结膜轻度充血,角膜雾状混浊,前房浅,房角部分关闭,瞳孔轻度散大,眼压升高在40mmHg(5.33kPa)以上,经休息后,症状消失或缓解,视力恢复如前,因而常不能引起病人足够重视。间隔一段时间后遇诱因又可再发,以后发作愈来愈密,间隔期愈来愈短,发作持续时间愈来愈长。 (3)急性发作期:起病急骤,上述症状明显加重,视力可减至数指或手动,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比眼局部症状更为突出。检查可见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水肿,角膜后有色素性KP,前房甚浅,房水可有混浊,重者有絮状渗出,瞳孔散大,呈竖椭圆形,对光反应消失。瞳孔区呈青灰色反光,虹膜肿胀,晶状体前囊可有乳白色斑点状混浊(青光眼斑)。眼底看不清,眼压常在50 mmHg(6.67kPa)以上,房角关闭。如病情缓解,眼压下降,视力可不同程度恢复,角膜后留有色素性KP,虹膜常有节段状萎缩及色素脱失,瞳孔难以恢复正常形态和大小,晶状体可见青光眼斑,房角留有不同范围的粘连关闭。 角膜后色素性KP、虹膜节段状萎缩、晶状体青光眼斑被称为三联症。凡有三联症,表示病人曾经有过青光眼急性发作史。 (4)间歇期:发作后经药物治疗或自然缓解,房角大部分重新开放,不用药或用少量缩瞳药后眼压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 (5)慢性期:因房角广泛关闭,眼压持续增高,引起视功能逐渐减退,眼底C/D扩大,出现与开角型青光眼相似的视野改变及眼底改变。 (6)绝对期:慢性期或急性发作期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高眼压持续过久,导致视神经严重损害,最终失明。该期有的病人眼压虽高但无明显自觉症状,有的病人因眼压过高或出现角膜并发症而发生剧烈疼痛。 2. 诊断要点 根据发作的典型病史及有浅前房、窄房角表现即可诊断,必要时行暗室加俯卧试验。 (1)暗室加俯卧试验,是较为有意义的诊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激发试验。对具有前房浅、房角狭窄、疑有闭角型青光眼可能者可行暗室加俯卧试验。暗室促进瞳孔散大,引起瞳孔阻滞,房角关闭,眼压升高。俯卧使晶状体位置前移,前房更浅,更易发生和加重瞳孔阻滞。 (2)方法:先测量眼压,再将被检者带入绝对暗室中,头取俯卧位,睁眼,不能入睡,1小时后问其有无眼胀痛感觉,如无明显症状可延长1小时,然后在暗室中弱光下再测量眼压,如眼压升高,超过试验前8mmHg(1.07kPa),观察前房角有关闭者,为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1.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鉴别(表1)。 表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鉴别 项目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角膜 混浊水肿、或有后弹力层皱褶,有色素性KP 透明,KP为灰白色 前房 极浅 深度正常、闪辉(+) 瞳孔 散大、椭圆形,对光反应消失 缩小、后粘连,用散瞳药瞳孔呈花瓣状 晶状体 可能有青光眼斑 可能有渗出膜 眼压 明显升高 正常、轻度升高或偏低 2.与胃肠道疾病及颅脑疾病鉴别 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时常有明显恶心、呕吐及头痛等全身症状,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或颅内压增高。如具有对青光眼的认识,检查病人眼部一般就不会误诊。 【治疗】 1. 临床前期、前驱期用氩激光、Nd: YAG激光或手术行虹膜周边切除术,解除瞳孔阻滞。暂时不愿手术者应给予预防性缩瞳剂,常用1%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滴眼2-3次/天,并定期随访。 2. 急性发作期 (1)用药物及时缩小瞳孔,以期房角开放。1%毛果芸香碱眼药水滴眼,每5分钟一次,共3次,然后每30分钟一次,共4次,以后根据情况决定用药频度。 (2)高渗剂:增高血浆渗透压,使玻璃体脱水,眼内容积减少,不但可降低眼压,而 且使晶状体虹膜隔后退,前房加深,使缩瞳药奏效。常用20%甘露醇溶液,1~1.5g/kg,静脉快速滴注或推注,或50%甘油溶液,2~3ml/kg,口服(糖尿病患者禁用!)。 (3)碳酸酐酶抑制剂:减少房水生成。常用乙酰唑胺口服,首次500mg,配以碳酸氢钠1.0g,以后酌情减量。 (4)如虹膜反应明显,应加用皮质类固醇类眼药点眼。 (5)其他:对症治疗如服用镇静药、止吐剂等。 通过上述治疗,如眼压降至正常,房角有1/2以上范围开放,可行虹膜周边切除术(激光或手术);如眼压降至正常,但房角有1/2以上关闭,在虹膜反应控制后行小梁切除术。如眼压不能下降,为减少视神经受损,也应在高眼压状态下及时手术,在行小梁切除术中,应配合缓慢放出房水或抽出玻璃体积液或玻璃体等措施。 3. 慢性期 行小梁切除术。 4. 绝对期 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有剧痛者可行睫状体冷凝、睫状体透热或睫状前动脉结扎合并睫状后动脉透热术或氯丙嗪25mg球后注射等。 (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closure glaucoma) 由于房角粘连和眼压高是渐进性的,因而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常到晚期有视野缺损后才发现。除房角狭窄及有虹膜周边前粘连外,其余表现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可用虹膜周边切除或激光房角成形术加1%毛果芸香碱眼药水点眼。如房角1/2以上范围关闭、用药控制眼压不良、眼底及视野有改变,应行滤过性手术。 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眼压高时,房角是开放的。房水外流受阻与小梁网或Schlemm管病变有关,发病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具有遗传性。 【诊断】 1.症状 早期多无自觉症状,视功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直到晚期有严重障碍时才被发现。少数病人在眼压高时可有眼胀、雾视及视疲劳。 2.眼压 眼压升高,但早期主要表现为波动幅度大,多在清晨起床前眼压高,活动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因此须做24小时眼压监测。中华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暂定测量时间为:上午5、7、10点,下午2、6、10点,正常人高低眼压间差异(即日差)在5mmHg(0.667kPa)以内,而青光眼常>8mmHg(1.07kPa)。 3.眼底 ①视盘凹陷扩大和加深,杯与盘比值(即C/D)>0.6(以垂直C/D为准),两侧C/D相差>0.2。②盘沿变窄(<0.2),出现切迹。③视盘边缘片状出血。④视神经纤维层缺损,通过检眼镜(眼底镜)观察或无赤光眼底照相后立体镜下观察或电子计算机眼底图像分析仪可见局限性缺损或弥漫性缺损。 4.视野 青光眼视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视野缺损。①最早期:局限性或弥漫性光阈值增高。②早期:旁中心暗点,在Bjerrum区,5°~25°范围,大小约2°~10°;鼻侧阶梯,一条等视线在中心视野或周边视野鼻侧水平子午线处上下错位≥10°,或数条等视线在鼻侧水平子午线处上下错位≥5°;颞侧周边扇形压陷或缺损。③继续发展:弓形暗点,为多个 旁中心暗点扩大融合;环形暗点,为上、下方弓形暗点与生理盲点相连。④进一步发展:周边视野向心收缩;鼻侧偏盲。⑤晚期:仅存5°~10°中心管状视野,颞侧视岛。 5.房角 宽角或窄角,但眼压高时均开放。 6.其他 视觉对比敏感度下降,色觉障碍,视觉电生理某些指标异常。 【诊断标准】 如眼压升高(早期时应测日差或多次测量眼压)、视盘损害和(或)视神经纤维层缺损、视野缺损三项阳性或其中两项强阳性而房角开放,即可诊为开角型青光眼。 【鉴别诊断】 1.高眼压症 仅有眼压高,视盘及视神经纤维层正常,视野正常。 2.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有青光眼性视盘损害与视野缺损,但眼压正常。 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狭窄或可见到周边虹膜前粘连,眼压高时,有房角关闭。 4.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眼压不高,房水流畅系数(C值)正常。 【治疗】 目的是尽可能地阻止青光眼的病程进展,治疗方案的制定,以青光眼患者全面检查为基础,包括准确掌握眼压的高度和波动规律,视野的定量阈值变化,视神经乳头形态的细致改变,以及视神经供血状况的异常与否,并结合全身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有否疾病来综合考虑选择。 药物降眼压治疗选择条件为:局部滴用1-2种药物即可使眼压控制在安全水平,视野和眼底改变不再进展,患者能配合治疗,无并发症并能定期复查者。眼局部应用的降眼压药作用机制有三方面:增加小梁网途径的房水引流;减少睫状体的房水产生;增加葡萄膜巩膜途径的房水引流。 ①最初治疗通常为局部用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是一线药物,每日2次,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如噻吗洛尔眼药水(timolol)、卡替洛尔眼药水(carteolo1)、倍他洛尔眼药水(betaxolol)。②如果β-受体阻滞剂对病人是禁用的或者用后降压无效,左旋肾上腺素或毛果芸香碱可选用。或选择前列腺素衍生物眼药水如适利达(xalatan,0.005%,每傍晚一次,每次1滴),瑞灵(Rescula,0.12%,每天2次)通过增加房水从葡萄膜巩膜途径排出而降低眼压。③如果单一药物降压不充分,可选择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局部药物联合使用。④如果降压仍不充分或不能耐受,可加用碳酸酐酶抑制药,常用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0.125~0.25g,口服,每日2~3次。为减少不良反应,可同时配合服用碳酸氢钠。⑤在治疗过程中应继续监测眼压、视野和视盘,如眼压不稳定、视功能损害在继续进展或可能发生进展,则应行激光小梁成形术或滤过手术(小梁切除术是最常用的术式也可选择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疗效标准及预后】 主要是指青光眼术后的疗效标准。 痊愈:眼压控制,视功能未减退或稍有减退(因术后散瞳关系)。 好转:眼压在加用药物后可控制。 无效:眼压即使在加用药物后也不能控制。 预后:如眼压控制到最佳水平,视功能不再继续丧失,青光眼杯无继续扩大,预后良好;但有些青光眼患者发病原因复杂,尽管眼压控制良好,但视功能仍有继续恶化,则预后不良,应加强改善视神经功能方面的治疗。晚期小视野或近绝对期青光眼如保守用药无效,应积极采用手术降压,因有很少数术后视力会突然丧失,必须谨慎。青光眼术后常遇到白内障问题,有的是原已有白内障,因手术刺激使其加速发展;有的是因手术使局部环境变化,导致白内障形成和发展;或手术直接损伤晶状体所致。只要眼压控制良好,白内障可以择期手术,恢复视力。 【随诊】 青光眼病人应定期复诊,以监测眼压、视野和视盘。①如用药后或手术后眼压稳定在安全水平,每年应进行2~4次追踪,视野每年复查一次,眼底除检眼镜观察外,每1~2年做一次眼底视盘照相,以资比较。②如眼压不稳定,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才能控制眼压者必须经常复查眼压、眼底,3~6个月复查一次视野,以确定进一步的治疗。③手术后病人,一个月内应每周复查一次,密切观察滤枕、眼压、前房恢复及虹膜反应,以便及时处理。如眼压偏高,在术后一个月内做按摩是很有帮助的。 三、高眼压症(ocular hypertension) 1.眼压升高[≥22mmHg(2.93kPa)],开角,正常视盘,正常视野,未患其他眼病。 2.文献报道,长期的研究证明从高眼压转变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每年不到1%(根据视野缺损或杯扩大)。因而,如果对100位不进行青光眼治疗的高眼压病人追踪10年,仅有7~9个不能耐受高眼压而发生早期视野损害或视杯扩大。 3.高眼压者如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应进行药物治疗。危险因素包括: (1)眼压反复高于30mmHg(4.0kPa)。 (2)有青光眼家族史。 (3)独眼。 (4)有糖尿病。 (5)高度近视。 (6)有视盘出血。 (7)曾有视网膜血管阻塞者。 (8)有全身血管病。 4.有些高眼压病人宁可接受治疗而不愿接受不治疗的追踪。而且也有些病人不愿意或不可能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定期复诊。 5.治疗可用β-受体阻断剂,开始可在一只眼上试验,以便观察两只眼间眼压的差异。 6.定期检查眼压和眼底,如果眼压<25mmHg(3.33kPa),视野每年检查一次,>25mmHg(3.33kPa)的每年检查两次。 7. 眼压测量需注意中央角膜厚度变异造成的测量误差。 四、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 1.眼压正常[<21mmHg(2.80kPa)],有青光眼性的视野缺损;青光眼杯,开角,未患其他眼病。 2.可能有血流动力学危象、心脑血管病、偏头痛等,视盘出血较常见。 3.注意如下鉴别诊断: (1)末期(熄灭型)开角型青光眼,伴有低房水生成率。 (2)青光眼损害是由于从前短暂的眼压升高或短暂的血管性休克造成。 (3)视神经缺损(如疣或视盘小凹),可有视神经纤维束性的视野缺损。 (4)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有起病急、视力突然下降之病史,视盘苍白大于视盘陷凹。除非再次发作,一般视盘苍白及视盘陷凹不继续进展。 4.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治疗主要是降低眼压和改善循环,保护视神经。通常认为以降低原先眼压水平的1/3为好,药物宜选择不影响血管收缩的降眼压药如碳酸酐酶抑制剂、前列腺素类衍生物和有扩张血管作用的降眼压药;药物难以控制眼压或病情仍在进展,才考虑手术治疗。 第十五章 眼外伤 一、定义 眼外伤(ocular trauma)是指由机械性、物理性和化学性等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眼部引起眼的结构和功能损害的统称。 (一)眼外伤的临床重要性和特点 由于眼球的的构造复杂、精细、脆弱、位置暴露,在工农业生产中及正常生活中易遭受外力损伤。轻者视力下降,重者视力丧失,甚至可影响到健眼,严重的眼外伤还可影响外观美容,就眼外伤而言,第一次的处理十分重要。因此正确处理和预防眼外伤,对于保护和挽救视力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眼外伤的特点:①儿童、男性青少年或壮年多发,可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各种负担。②可造成眼的多种组织或结构损伤。③严重的眼外伤造成角膜及视网膜严重损害,甚至引起视力丧失,不可恢复。④伤后并发症多见,可继续威胁视功能的恢复。⑤一眼受伤后对侧眼可发生交感性眼炎。 (二)眼外伤分类 根据致伤物的性质和方式不同,可将眼外伤分为机械性与非机械性眼外伤。机械性眼外伤又分为挫伤和锐利伤;后者又分为热烧伤、化学伤、辐射和毒气伤等。 (三)检查与处理原则 1.检查 (1)病史:询问致伤原因、部位、时间、致伤地点及周围环境、致伤物、受伤后是否经过处理、以往视力状况及眼病史、全身性疾病是否经过处理。 (2)全身情况:先检查生命体征,注意有无颅脑重要器官及其他器官损伤如肝脾有无受损,呼吸道有无阻塞等。有危及生命的其他病情时,应请有关科室先行处理,待生命稳定后再行眼科检查。 (3)视力:包括裸眼、矫正、小孔视力等,根据患者情况尽可能详细检查并准确记录,以判断视功能状态。 (4)外眼:仔细检查眼睑、结膜、泪器、眼肌、眼眶,并记录损伤的部位、范围、程度,有无裂伤、缺损、出血、感染、异物、骨折等,应绘图并描述。 (5)眼球:眼球运动只适用于眼球没有破裂伤时,以防眼内容物被挤出,询问有无复视。检查眼球位置、突出度、角膜和前部巩膜穿孔情况,前房深度,瞳孔形状、瞳孔对光反应,晶体前后囊、位置和玻璃体有无混浊,有无眼内出血及眼内结构损伤。眼底情况,有无后破裂(眼压很低)及视网膜脱离。 (6)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如超声波、X线摄片、CT或MRI检查、眼底荧光造影与照相、视觉电生理,以确定异物存留及定位、骨折、晶体脱位、视网膜脱离或后巩膜破裂等。 2.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 (1)有休克和重要器官损伤时,应首先抢救生命。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眼科检查和处理。 (2)眼化学伤,应在现场分秒必争地用大量的水冲洗,至少15分钟。 (3)开放性眼外伤,应常规肌内注射抗破伤风血清。 (4)眼球穿通伤切忌挤压。可滴0.5%丁卡因液,用开睑钩拉开眼睑检查。如合并眼睑裂伤应先修复眼球再缝合眼睑。 (5)眼球破裂伤,应尽力整复,除非解剖和功能修复无望时,方可考虑行眼球摘除。 (6)在行眼睑外伤清创缝合时,不可随便将组织剪除或丢弃,应尽量保留并分层对位缝合,以免引起日后的组织缺损畸形等严重并发症。 (7)早期合理应用足量抗生素,如有明确感染,最好先做细菌培养,根据培养出的细菌给敏感抗生素治疗,必要时可采取玻璃体内给药,以防止眼内感染。 (四)眼外伤的预防 1.遵守交通规则,防止发生交通意外。 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制定各项操作规章制度,完善防护措施。 3.改善劳动场所的卫生条件,安装适当的照明和通风设备,配备各种安全防护用品,如面罩、防护眼镜。严格执行劳动保护制度和安全生产制度。 4.禁止儿童玩弄危险玩具、放鞭炮、射弹弓、投掷石子等。一旦发生眼外伤应及时到专科治疗。 第一节 眼球钝挫伤 眼球钝挫伤(ocular blunt trauma)是由各种钝器击伤眼部所造成的损伤。 结膜挫伤(contusion of conjunctiva) 一、诊断 1.病史:确定创伤性质,是否有眼球破裂,对结膜损伤部位的巩膜仔细检查,散瞳检查相应视网膜 2.症状:轻微疼痛,异物感 3.体征:球结膜水肿、增厚;球结膜下有色调均匀、边界清楚的红色出血斑。出血多时,球结膜呈紫红色隆起(一般1—2周可自行消退);结膜裂伤。 二、治疗 1.轻度的结膜外伤性出血或水肿,数日内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2.出血量多时早期冷敷,4-5日后再做热敷。 3.裂伤不足5mm,可无需缝合,可自然愈合。结膜伤口>5mm者应仔细对位缝合。 4.无论缝合与否,一周内要用抗生素眼水及眼膏。 【随访】 若不伴有结膜损伤,较大的结膜裂伤一周后复诊,小的根据情况而定。 角膜挫伤(contusion Of cornea) 一、病因 暴力作用于角膜,使其剧烈内陷,由于上皮及内皮的损伤,致使房水入角膜基质,导致渗透性失常,引起角膜水肿、混浊。 二、诊断 1.可出现疼痛、畏光、流泪及视力减退。 2.可见睫状充血,角膜增厚、混浊,后弹力层可出现皱褶。 3.板层间出现裂伤,严重暴力挫伤可使角膜全层破裂常伴眼内容物脱出。 三、治疗 1.角膜基质水肿、混浊者,可局部滴用皮质类固醇、高渗溶液及散瞳药,6个月以上顽固混浊,可考虑角膜移植。 2.角膜破裂者,应手术清创缝合,注意术毕前房的恢复,术后应用抗生素和散瞳药。 巩膜挫伤(contusion of scleria) 一、诊断 1. 巩膜挫伤主要为巩膜破裂,裂口多发生于巩膜最薄弱的角巩膜缘处或眼球赤道部。其表面的结膜可保持完整,但常有结膜下出血。 2.视力常常下降,严重者往往仅有光感。 2.眼压低,瞳孔变形。伤口可看到黑色葡萄膜组织,玻璃体及晶状体可从伤口脱出而结膜依然保持完整性。 3.可伴有前房积血及玻璃体积血。 二、治疗 1. 小的巩膜破裂伤如无眼内容物脱出且结膜完整者,不必缝合,需包扎双眼1~2周。 2.眼压低,结膜下出血呈暗红色,应切开球结膜仔细探查,有修复可能者,应将裂口对合整齐,清创缝合。 3.若裂口过大,24小时内新鲜脱出的虹膜组织,伤口不污秽者可回纳眼内。若眼内容物大量脱出、视力已丧失者,应做眼球摘除,以免健眼发生交感性眼炎。 4.术后球结膜下注射庆大及地米,抗生素眼膏包眼。 虹膜睫状体挫伤(contusion of iris and ciliary body) 一、病因病理 挫伤时致伤力经房水传递可造成膜睫状体组织或血管的破裂或瞳孔括约肌及其支配神经的损伤,引起前房积血虹膜根部离断、瞳孔变形或散大及调节障碍。 二、诊断 1.外伤性虹膜睫状体炎 睫状充血、虹膜纹理不清,前房闪辉阳性,可有角膜后沉着物,无反复发作史。 2.外伤性散瞳 瞳孔呈偏心性中等度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完全消失。 3.虹膜根部离断 虹膜在角膜缘后出现黑色裂隙或半月形缺损,瞳孔呈“D’字形,可出现单眼复视。 4.房角后退 房角境下可见睫状体带比正常增宽2~4倍,后期可发生青光眼。 5.外伤性前房积血 轻者呈血性房水或血积沉于前房下部呈一水平面,严重者前房全部充满血液。 6.外伤性无虹膜 虹膜与睫状体连接处全部分离,多伴有前房积血。 三、治疗 1.外伤性虹膜睫状体炎 ①局部或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②用1%阿托品溶液散瞳。 2.外伤性散瞳 无特殊治疗,部分病人口服B族类药物可自行恢复。 3.虹膜根部离断 一般不做处理。如单眼复视症状明显,可行虹膜根部复位术。 4.房角后退 眼压不高无需处理。眼压高可给与噻吗洛尔滴眼,无效手术治疗。 5.外伤性前房积血 半卧位,双眼包盖,应用止血药物:酚磺乙胺、卡巴克络及三七片、氨甲环酸等;一般不散瞳也不缩瞳,有虹睫炎时可给与皮质激素滴眼液;严重的前房出血继发青光眼先用药物保守治疗:口服乙酰唑胺或静脉滴注20%甘露醇溶液以降低眼压,如无效时,可行前房穿刺放出积血。⑤如有角膜血染可用0.37%依地酸二钠眼药水点眼,血染吸收后中央混浊影响视力者,可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第一节 眼异物伤 异物进入眼内或穿通眼球,一方面可引起不同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异物的存留,更增加了眼内感染的危险。任何眼部或眶部的外伤都应怀疑并排除异物。 结膜异物(conjunctival foreign body) 一、诊断 1.有异物入眼史。 2.有异物感。 3.睑结膜睑板下沟部位或上穹隆部结膜处常可发现有细小异物存留。 二、治疗 翻转眼睑用蘸湿生理盐水的棉签揩除,多而小的异物可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角膜异物(corneal foreign body) 一、诊断 1.有异物入眼史。 2.有畏光、流泪、疼痛等角膜刺激症状。 3.结膜充血或睫状充血,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显微镜可看到角膜上有异物。 二、治疗 1.角膜表面的异物,可用蘸以生理盐水的棉签揩除之。 2.较深的异物,应先用1%丁卡因做表面麻醉,再以消毒的注射针头或异物刀剔除之。 3.深层异物应在手术显微镜下或裂隙灯显微镜下切开取出。.如为磁性异物,切开后以电磁铁吸出。取深层异物时应防止异物落人眼内,必要时取出前应点用缩瞳药。 4.多发性尘状、颗粒状角膜异物,可将暴露出角膜表面的异物先取出,然后等异物这渐排向表层时分次取出,如异物多而刺激重.视力又低于o.1者,可考虑板层角膜移植术。如刺激症状明显,可点用抗生素眼药水和皮质类固醇眼药水。 5. 角膜锈环;可于异物剔除后,立即用异物针将其刮去。 6. 异物取出后因角度瘢痕而严重影响视力者:早期可用促进吸收的退筋药物。如怯后一年,经治疗权力仍低于o.1,可考虑行板层或穿通性角膜移植术。 7. 异物取出后要滴用抗生素滴眼液及涂眼药膏,必要时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如发生感染,应按角膜炎处理。 眼眶异物(orbital foreign body) 高速飞溅的异物贯穿眼睑组织和(或)眼球而进入眼眶内称眶内异物。大多为金属性异物,如铁屑、铜片、铅弹,其他如树枝、石块、塑料球等。 一、诊断 1.有异物外伤史。 2,常可见眼睑皮肤或眼球有穿通伤。 3.X线异物定位或Cr扫描证实异物在眶内。 二、治疗 因异物在眶内多能被机化物所包围,一般无不良后果,如不影响视功能,亦无疼痛等并发症,可不需取出。特别是位于眼球后的眶内异物,勉强进行取出术,反而可对视功能带来一定损害。 但下列情况应手术取出: 1.异物压迫视神经,引起视功能障碍者。 2.异物压迫三叉神经,引起睑痉挛者。 3.异物过大,致使眼球移位或妨碍眼球运动者。 4.异物引起眶内组织炎症者(铜质异物可引起化脓性炎性反应)。 5.眼球功能已严重损害,异物大,且患者坚决要求手术者。 眼内异物(intraocular foreign body) 一、诊断 1.多数有敲击金属物质或石块等病史,或<---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受限--->伤史。 2.常可在角膜或巩膜上找到异物人口的穿孔处或瘢痕,或异物进入眼内的径路上所造成的损伤,如虹膜有穿孔或晶状体局限性混浊。 3.如晶状体未完全混浊,可散瞳后用检眼镜、三面镜等查异物。 4.眼眶X线摄片及异物定位,以明确异物是否存在于眼球内,必要时可结合眼B超、CT扫描做出判断。 5. UBM:有利于眼前节小界物或多发异物(磁性及非磁性异物)的诊断。 二、治疗 任何性质的眼内异物都必须及早取出,以避免异物在眼内的持续性影响,如感染、化学性损伤、机械性刺激等.如铁可发生眼铁质沉着症,铜可出现铜质沉着症,最后导致伤眼眼球萎缩,健眼发生交感性眼炎。磁性异物,应在准确的X线定位后,借助电磁铁吸出。非磁性异物则往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在手术显微镜下取出。对于伤口的处理同角巩膜穿孔伤。 第四节 眼附属器外伤 眼睑外伤(injury of eyelid) 眼睑位置暴露,睑外伤有较高的发病率。眼睑皮肤薄而松弛,血循环丰富伤后发生感染少,但挫伤后常引起组织水肿和皮下出血。挫伤和钝器伤均可造成睑缘断裂、眼睑内外眦韧带及泪小管断裂以及上睑提肌损伤。 一、诊断 1.睑部皮肤肿胀,皮下淤血、青紫,严重者形成血肿。 2.睑缘断裂、内外眦韧带裂伤、泪小管断裂可导致睑畸形或位置异常、溢泪 3.合并有鼻窦处骨折时可有睑部皮下气肿,按下有捻发感。 4.上睑提肌受损可有上睑下垂。 二、治疗 1.眼睑的水肿和出血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2.眼睑裂伤应及时清创缝合,并注意严格对位分层缝合,特别注意睑缘必须对合好,以免日后出现切迹。注射TAT,酌情使用抗生素。 3.修复眼睑伤口时,如有上睑提肌断裂、内外眦韧带断裂及泪小管断裂,应同时找到断端缝合及吻合。 眼眶外伤(orbital injury) 一、病因病理 挫伤或钝器伤严重时可伤及眼眶,发生眼眶骨折、眶内出血、眶内组织(如眼球、眼肌、神经、血管)和脂肪组织受损。当病变直接损害或水肿、出血压迫到眶上裂或眶尖部的视神经孔时,可发生严重的眶上裂综合征或眶尖综合征。 二、诊断 1. 严重的眼眶部外伤史。 2. 眶内出血可向前到结膜下,扩散至眼睑皮下,呈紫红色淤血状态。眶内出血多者并有眼球突出。 3.眼眶骨折波及筛窦板,可导致气体进入眼眶,眼睑皮下气肿,触之有捻发感。 4.眼球突出、运动障碍,并有瞳孔散大、角膜知觉减退者称眶上裂综合征。 5.除眶上裂综合征症状外,再加上有视力极度减退、视盘水肿或萎缩者称眶尖综合征。 6.眼眶X线检查或CT扫描可发现骨折及其位置。 三、治疗 1.眼眶出血以止血为主,除全身用药外,可用绷带加压包扎或用活血化瘀药物促进吸收。 2.预防眶内感染,可适当选用抗生素。 3.眶骨骨折一般无需处理,但当眶底骨折眶组织及眼球下移陷入上颌窦时,或视神经管骨折,或骨片、水肿、血肿等压迫视神经时,应采取手术治疗。 第五节 化学性眼外伤 一、病因 由于强酸、强碱或其他有害的化学物质溅入人眼部而造成眼组织损伤。其损伤程度和预后取决于化学物质的性质、浓度、渗透力以及与眼部接触的时间。 【病理】 各种化学致伤物对眼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初期血管充血,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继之组织水肿,组织细胞发生蛋白变性、凝固、坏死。 酸性物质穿透力小,与表层组织蛋白质结合后发生凝固,形成所谓凝固性坏死,在角膜结膜表面形成焦痂,这种焦痂可以阻止或减缓酸性物质继续向深部组织渗透和扩散,使组织损害仅局限于致伤物质接触部位。 碱则能与细胞结构中的脂类发生皂化反应,同时又与组织蛋白形成可溶于水的碱性蛋白。其化合物具有双相溶解性,既能溶于水又能溶于脂,能很快穿透眼组织并向深部组织扩散,损害眼内组织。另外,碱对细胞蛋白有很强的作用,严重的碱烧伤可直接破坏细胞结构蛋白,迅速导致组织广泛坏死,角膜缘血管网也发生血栓和坏死,严重影响角膜营养,最终发生溃疡、感染或穿孔。如氨水在15秒钟内可通过角膜进入的房,20%氢氧化铵及5%氢氧化钠30秒钟可使房水pH值升高。故在戚烧伤时,眼部组织的破坏是持续性的,可因角膜穿孔或其他并发症而失明。 二、诊断 1.常有明确的化学物眼外伤史。 2.轻度者有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结膜充血,角膜上皮脱落或轻度局限性混浊。 3.严重者除上述症状加重外,视力明显减退,结膜高度充血或苍白、坏死,角膜部分或全部混浊、水肿,继之形成坏死、溃疡,甚至穿孔,并可引起虹膜炎、前房积脓等。后期可发生角膜白斑、假性胬肉、睑球粘连、眼球萎缩等。 4.我国现行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诊断及分级标准如下: I.化学性结、角膜炎有明显的眼刺激症状: 1)眼痛、灼热感或异物感、流泪、睑痉挛。 2)结膜充血。 3)角膜上皮脱落、荧光素染色阳性。 II.轻度化学性眼灼伤 1)睑皮肤或睑缘充血、水肿和水疱,但无后遗症。 2)结膜充血、出血、水肿。 3)角膜上皮弥漫性点状或片状脱落,浅实质层水肿。角膜缘无缺血或缺血 <1/4。 III.中度化学性眼灼伤:除有上述轻度化学性眼灼伤第2)、3)两项,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出现结膜坏死,修复期出现睑球粘连。 2)角膜深实质层水肿、混浊,角膜缘缺血<1/4-1/2。 IV.重度化学性眼灼伤: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睑皮肤、肌肉或睑板溃疡,出现睑外翻、睑裂闭合不全。 2)出现巩膜坏死,角膜全层混浊呈瓷白色或穿孔,角膜缘缺血>1/2。 三、治疗 急救及早期治疗: 1.现场抢救 分秒必争,就地取材,进行彻底的冲洗(自来水、井水、河水均可),如有化学物质留在结膜囊中,应予彻底清除。然后立即送医院检查治疗。 2 如角膜、结膜损伤严重,可做球结膜放射状切开,结膜下再做冲洗,或切除坏死的球结膜。 3.对严重烧伤、角膜明显混浊者,可及时做前房穿刺,放出房水。 4。结膜下中和剂注射疗法 碱烧伤常用维生素C,0.5—lml/次(50—100mg/2ml)。酸性烧伤用SD(磺胺嘧啶钠)溶液,0.5—lml/次(100~200mg/2ml),球结膜下注射,但中和治疗必须在伤后1小时内进行才有治疗意义。 5.维生素C疗法 维生素C除中和一部分碱性物质外,同时对促进角膜内皮水肿的吸收和后弹力层皱褶的消退、预防角膜溃疡、促进组织修复有显著的意义。可球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0.5—lml/次,每日或隔日一次,共4—5次。亦可配成10%维生素C溶液点眼。 6.黏膜移植 结膜广泛坏死者应早期切除坏死组织,用自身球结膜或唇结膜移植,借 以去除残留在结膜中的化学物质并改善眼组织的血液循环对角膜提供营养。 7.激素应用 可在初期(伤后第一周)和恢复期应用,可减轻初期角膜及虹膜睫状体炎症反应和刺激症状,减少渗出。角膜创面愈合药应用可减轻角膜混浊及抑制新生血管生长,缩短病程。 8.胶原酶抑制剂的应用 在烧伤后2—3周可用2.5%EDTA—2NaCa溶液,0.2%半胱氨酸溶液、0.1%青霉胺溶液及10%或20%N—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点眼,抑制角膜基质中的胶原酶,预防溃疡。主要用于石灰烧伤。 9.肝素疏通微循环 肝素375U,稀释至0.3ml,结膜下注射,每日一次,对溶解角膜缘血栓、疏通和恢复血循环有一定效果。 10.局部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预防感染。 11.1%阿托品溶液每日滴眼1—3次,预防虹膜粘连。 12.每次换药时用玻棒分离粘连或将环状睑球隔离器装入结膜囊,以防睑球粘连。 13.可应用自血疗法(1ml/次)、妥拉唑林球结膜下注射(12.5mg/次)及中药疗法。 晚期治疗: 1. 睑球粘连分离及成形术:晚期治疗睑球粘连,必须等碱烧伤反应完全静止后(即伤后至少半年至1年)方可考虑手术。过早手术会使术后炎症加重.粘连复发,手术失败,而且粘连及瘢痕将加重,有害无益。可按睑球粘连面积的大小,选用自体结膜或口唇粘膜移植, 亦可选用尸体结膜移植。 2. 眼于燥症的治疗:严重破烧伤后,结膜广泛坏死,败坏了结膜的杯状细胞,使之不能产生豺液;主泪腺导管亦被破坏、致使泪液显著减少或缺如,形成眼干燥症合并睑球粘连.这种眼干燥症常使任何复明手术均告失败。亲水软性角膜接触镜配合人工泪液滴眼可能能减轻眼干燥症状。 3. 角膜移植,由于角膜新生血管多,瘢痕面积大及眼内并发症等,使手术成功串较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排斥反应及重新使植片血管化。因此,最好在术前3—6个月先作p射线照,总量为40一60 Gy(4000一6000rad),或用激光击射,使新生血管趋向萎缩。照射后半年左右,先作改善基底的板层角膜移植术,使角膜厚度趋于正常。在此基础上1年以后再考虎作较小直径的穿透角膜移植术,不瞥是板层移植还是穿透性移植,均应采用上皮完好的新鲜角膜供体。 4.人工角膜移植*对于角膜移植多次失败的病例或不适于作角膜移植者,作人工角膜有时可获很好效果。到目前为止,人工角膜的材料及手术技巧均还存在着未能克服的难点,手术成功率较低,术后并发症亦较多,且难以处理。 【预后】 Ⅰ、Ⅱ度:经过合理治疗,可避免角膜溃疡发生。一般在1—2个月内上皮完全修复,混浊吸收。角膜厚度及透明度恢复正常或仅留少许薄翳及少量新生血管。功能基本正常或完全恢复正常。 Ⅲ度:角膜缘损伤较重,角膜病变广且深,修复过程缓慢。如处理不当,将导致角膜 溃疡甚至穿孔,治愈后遗留角膜混浊、血管翳,甚至睑球粘连,视功能明显受损,此型一般需要4—6个月可达临床治愈。 Ⅳ度:反复发作的无菌性角膜溃疡,常导致穿孔、白内障、青光眼、眼球萎缩等并发症,病程往往达半年以上,最终角膜为一层很厚的纤维血管膜所覆盖,视力多为眼前手动或光感。 第六节 其他类型眼外伤 热烧伤(thermal burn) 各种高温液体引起的烫伤或火焰直接烧伤眼部。热烧伤的轻重,决定于热物体的大小、温度及接触的时间等因素。 一、诊断 1.有热的液体如沸水、沸油及金属溶液等或固体溅人眼内史或火焰烧伤史。 2. 可见眉毛、睫毛、眼睑及眼球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烧伤。 (1)眼睑烧伤的分度: Ⅰ度:皮肤充血、红斑。 Ⅱ度:皮肤水泡。 Ⅲ度:皮肤浅层坏死。 Ⅳ度:焦痂,眼睑全层坏死。 (2)结膜烧伤的分度: Ⅰ度:结膜充血、水肿。 Ⅱ度:结膜贫血、水肿。 Ⅲ度:结膜全层坏死,毛细血管不可见,呈灰白色腐肉状。 Ⅳ度:焦样坏死,累及巩膜。 (3)角膜烧伤的分度: Ⅰ度:角膜上皮混浊,上皮脱落。 Ⅱ度:实质浅层水肿。 Ⅲ度:实质层水肿,角膜混浊,虹膜隐约可见。 Ⅳ度:全层受累,角膜瓷白色混浊,虹膜不可见。 二、治疗 1. 清创 周围皮肤用肥皂水擦洗。保护角膜,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清洁创面,剪除坏死焦痂组织,涂抗生素眼膏。 2. 改善局部循环如球结膜下注射血管扩张药(如妥拉唑林等)。 3.滴1%阿托品溶液散瞳。 4.发生角膜溃疡者,按角膜溃疡处理。 5.如球结膜已发生凝固性坏死,则应早期切除,移植结膜。为避免睑球粘连,应早期涂眼膏,戴睑球隔离器。 6.对烧伤晚期形成的睑外翻、睑球粘连、假性胬肉、角膜白斑,均可做手术治疗。 7. 早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静脉滴注(同碱烧伤),以促进角膜损伤的修复。 辐射性损伤(radiational injury) 紫外线损伤 一、病因病理 紫外线消毒灯、电焊、高压电短路放出的电弧光以及高原雪地的大量紫外线射入眼睛,经角膜结膜上皮吸收后因引起上皮细胞核肿胀、碎裂和细胞死亡、脱落,发生紫外线性角膜炎,即电光性眼炎。 二、诊断 1.一般接受紫外线照射后潜伏期6—8小时,不超过24小时发病。 2.眼部可有烧灼感、异物感、疼痛,流泪及畏光。 3.可见睑痉挛,结膜睫状充血、水肿,睑裂处角膜上皮点状脱落,荧光素染色阳性,瞳孔常缩小。一般1-2天可自愈。重者可见角膜上皮大片剥脱,瞳孔呈痉挛性缩小。 三、治疗 1. 给与眼部冷敷。 2. 0.5%—1%丁卡因溶液一次性滴眼2—3次。 3. 双眼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 4.局部使用前列腺素拮抗剂吲哚美辛或氟联苯丙酸钠眼药水或口服吲哚辛。 5.接触紫外线者应戴防护镜预防。 红外线损伤 一、病因病理 由发热物体发出的红外线中,其波长短者(1100—1350mm)穿透力强,在穿过角膜后 大部分被虹膜及晶状体吸收造成损伤,小部分到达眼底,造成视网膜灼伤。 二、诊断 1. 有长期接触红外线史,如生产玻璃的工人。 2.视力明显减退,虹膜出现萎缩。 3.晶状体后囊下皮质点状、盘状混浊,前囊膜剥脱。 4.黄斑部水肿、出血、萎缩。 三、治疗 1.预防:操作工人戴含氧化铁的防护镜。 2.晶状体混浊者可按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 可见光损伤 一、病因病理 眼睛长时间注视强烈光线,如直接注视太阳,或眼科检查及手术中强烈的光源,由于大量可见光由于眼的屈光系统作用,使光线聚焦于黄斑部,引起黄斑的烧灼伤。因多见于观察日蚀时,又称为日蚀性视网膜炎。 二、临床表现 1.有畏光,视力减退,眼前出现黑点。 2.眼底可见黄斑水肿、出血,严重者黄斑囊样变性、裂孔形成,中心视力明显减退,中央暗点。 三、治疗 1.口服皮质类固醇。 2.血管扩张药。 3.可用1%阿托品溶液散瞳, 4.并补充维生素A、B、C、D等。 四、预防 1.观察日蚀时只能间歇通过有色光片或戴防护眼镜短暂观察。 2.眼科使用强光源仪器检查时,每次检查时间不应过长,检查黄斑时尤应注意。 3.激光治疗时,能量不能过大。 电离辐射性损伤 一、病因病理 X线、丁射线、中子等照射眼部,最易伤及晶状体,其直接作用可使晶状体细胞的DNA损伤,细胞分裂受损;间接作用可使细胞内的分子发生电离,产生大量自由基,与细胞内的有机化合物相互作用,形成氧化物而破坏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引起晶状体细胞染色体畸形,核碎裂及变性。受损而变性的上皮细胞移行和堆积在晶状体后部,表现为点状、颗粒状混浊。一般常发生于放射治疗、接触放射线的职业及核<---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受限--->伤等。 二、诊断 1.有放疗、放射线接触史。 2.经过6个月至1年的潜伏期,可出现睑皮肤水肿、红斑,角膜炎。 3.晶状体后极后囊下可出现细点状、颗粒状混浊,最后可发展为蜂窝状混浊伴空泡,以后可发展为全白内障。 4.可有全身电离辐射的表现,如造血系统的损害。 三、防治 1.戴防护眼镜或用石蜡模或铅片保护眼部在进行放射治疗或接触放射线时。 2.若晶状体明显混浊影响视力者可做白内障摘除术。 电击伤(electrical injury) 一、病因病理 电击性损伤主要包括高压电及雷电所致的损伤。电压多在1万伏以上。其病理变化与热灼伤相似,但凝固性改变较显著。 二、诊断 1.有高压电或雷电击伤史。 2.可有头发、眉毛、睫毛被烧焦。 3.眼睑皮肤、结膜局部烧伤,但干燥、无痛、无感染,面积局限,一般为凝固坏死。 4.晶状体混浊,触电者常为单眼,雷电者多为双眼,混浊多见于前囊及前囊下皮质,少数起于后囊及后囊下皮质。 。 5.严重者可有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甚至脱离,脉络膜破裂,眼球萎缩。 三、治疗 1.眼睑烧灼伤,按热烧伤处理。 2. 1%阿托品溶液散瞳。 3.无角膜溃疡者可局部使用皮质激素点眼。 4. 角膜溃疡者按角膜溃疡处理。 5.晶状体混浊明显时,可行白内障摘除术。 应激性眼损伤(stress injure) 各种外界刺激源在机体内引起的应激反应所致的眼部损伤,主要包括高空病、减压病、加速度病、近点工作(视终端显示屏)与应激反应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