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123中学 潘立权
什么是教学重点难点?
一般来说,教师都是把教授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作为教学难点。现在,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一些要求也是教学难点。我的
课堂教学中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是什么?
对于一般的老师来说,备课时,总会根据教参来制定教学重点难点,我也是经常这样做的而且从来就没认为这有什么不妥的。因为那些编书老师的经验都是很多的,所以才能编写教参啊。
也有教师根据教科书预设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预设和思路,以便自己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现在许多教师是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了解了内容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三个层次要求之后,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因为课程目标还包括: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两方面许多教师考虑的不够。(摘:少部分教师不能深究课标、教材,拿着课标、新教材,却凭着陈旧的经验使用,很少体现出创新的意识。没有很好地把教材与生活、社会、自然、活动相联系,缺乏对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结构的宏观把握,课堂教学显得老套路。)
另外,我想: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
教学设计既要有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难点,也要有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难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重点、难点。
还要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点、难点。就是要选准教学的突破口。也就是通常说的备课中的备教法。备学情。教师的教法也有重点、难点。针对不同的教学课程,教师的教法重难点也不同。
有时,教师只是注重知识能力的重点、难点,只是注重“教”还没有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学”上,也就是注重“学情”还不够。
如果教师多研究“学情”,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的学习,那么重难点的解决就比较简单而且有效了吧
总之,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也有重点和难点,特别是有许多难点。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案例,
最近上了一节研究课,七年级上《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参考书制定的重点是:商鞅变法及其历史作用。难点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实际上,商鞅变法及其历史作用作为知识的重点是可以的,但把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作为难点没有必要,因为课标中没有这些概念性的名词知识,学生不必了解。
我在本节课把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作为难点。因为,初一的学生难以全方位,多视角的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变化,更难以理解“社会变革”一词。故而我还确定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是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比如:将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引入本课。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变革”,利用问题、史料、创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了解变革时代的多个侧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让学生认识到生产上的巨大进步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2、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知道社会关系的变革
3、简述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的能力。 4、能够概括出大变革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读书勾画教材,交流学习结果。
2、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式学习以解决历史问题。
3、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体会当时人的感受。学生认识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铁器应用说明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学生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激励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形成社会变革的总体面貌。
重点:铁器牛耕推广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知识综合性比较强的课,学生的知识是片面的,隔断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归纳,才能理解单元主题“社会变革”。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节,通过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学生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因为学生的视角放大了许多,观察的现象多,以往的学习内容没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利用这样的课节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教具:多媒体课件 过程: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学生读书勾画,了解知识,交流讲解。
应当知道铁器的使用和推广,牛耕的使用,知道生产工具的进步,教师点拨(变革之一),
教师播放课件《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给学生形象的例证,知道确实有进步。 学生提问:新兴地主登上历史舞台是怎么回事?(或者教师发问)
引导学生议论“公作则迟,分地则速”,教师点拨得出社会关系变化(变革之二) 教师:新兴地主要获得政治地位,战国时期各国战争需要强大国家,需要人才,促成各国的变法(变革之三)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学生读书了解,教师播放课件 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商鞅变法学生可以读书了解清楚,补充一些小故事,加深了解。
教师强调: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复杂的,曲折的,有成功,也有失败,理解变革一词。
教师:有很多人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源于战国时代的思想变革,下一课,学习百家争鸣(变革之四)。 ------略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在哪些方面上有变革呢?具体情况如何呢?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由于教学过程中已经点拨,学生在小结回顾环节应当有所体会,故而可以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思考:
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中的难点,解决起来有些比较容易。教学难点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想办法,从而又产生了教师教法上的难点,这方面的难点还有重点要教师自己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
这一节课教学难点是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师应当创建一个历史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大视角下,全方位的观察历史,或者叫鸟瞰,这样对难点的解决就比较容易了吧?
通过复习知道春秋战国这个大环境以及五霸、七雄(政治与军事方面),时间跨度(BC770-BC221)500多年,还有本课的经济、政治、思想(百家争鸣)的学习,建立历史情境。学生看到这么多方面都有变化,真可以说是:大变革时代。
困惑或教法难点:
1、如何采取方法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采取说教还是------?理解商鞅的行为,本课的知识够吗?学生对铁器的应用根本不“感冒”。
3、教师创建一个历史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大视角下,全方位的观察历史,或者叫鸟瞰,很多学生脑子还是空的啊!
看了下面这段话,有许多想法——教学与学习真是一个漫长的路啊! 摘: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但是,仅仅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和一般的教学活动是无法自然而然地完成上述教育功能的。要完成这一教育任务和目标,师生,尤其是教师需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上,要特别注意其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和外人无法观察与干预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这种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的精神家园。在这方面,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师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并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学生的善良、诚实、直率、简单与童真不一定都是“不成熟”的代名词,而成年人的复杂、委婉、持重与圆通也不一定都是“高尚”的。在精神境界、人格品位和人性善恶上,成人与孩子、教师与学生更多地是沟通、理解、互取长短、互为镜鉴的关系。因此,师生相互学习、交流与相互感动,是历史教育中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二是特别要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教师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不但要把自己也列入受教育者的行列中,而且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精神殿堂。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那种以漠视学生思考权、选择权和个性权为主要特征的灌输式思想教育是不成功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