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老子》主要版本介绍

《老子》主要版本介绍

来源:爱go旅游网


《老子》主要版本介绍

历代学者研讨考释《老子》的版本不下千百家,但是留存下来的较少。根据记录,较早的有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著释的《解老》、《喻老》,西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以及《刘向说老子》等,但这些版本均已散失。现存的主要版本有:东汉时河上公著的《老子章句》、道教五斗米派代表作《老子想尔注》、魏晋时期何晏作《老子道德经》、王弼撰《老子注》,南北朝时,佛学和道教并盛,佛门亦耽玄理,释氏注解《老子》的很多。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刘宋时,释惠琳、释惠严各注《老子道德经》2卷,释慧观撰《老子义疏》1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姚秦鸠摩罗什撰《老子注》2卷。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法,誓为佛门弟子,亦著《老子讲疏》6卷。下面笔者将介绍现存的几个主要版本。

竹简本

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简称简本)是战国中期(或稍早)的传本。它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竹简本老子的系统性不如帛本这两个版本的作者,可能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人。根据各版本的抄写年代,以及文字的字体出土的情况综合分析,可以推断竹简本老子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老子一书的最原始的版本。它没有像传世本那样流传下来,可能与它的杂乱无章,以及其文字过于古朴有关系。而帛书甲本可以认为是传世本中,目前可见到的最古老的版本,帛书甲本,很有可能是作者帛书老子的作者,在竹简本老子的基础上发展扩充而来的。部分简本中难以解释认识的文字,在甲本中有所改动。而帛书乙本,则是源于甲本的一个写本。但其中的部分文字,似乎又参照了竹简本老子进行了恢复。我们现在实际上分不清甲乙两个写本谁优谁劣。所以决定用竹简本的文字与甲乙本中相应的文字进行对比,希望能分辩出其中的的优劣。

汉帛书甲本乙本

帛书《老子》甲本是马王堆帛书中最重要的出土文献之一,该卷帛书幅宽二十四厘米,共一百六十九行,每行约30字,由于存放问题,帛书损毁较为严重,首卷部分残破最为严重。甲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乙本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可知它是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计67字。甲本尾题残缺不明。两本都不分章次。

河上公著本

河上公本《道德经》或称河本,旧题《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其传在王弼本之先而同为最流传的古本,今传有敦煌六朝唐写本、宋刊本、明刊本、道藏本等,通称河上本。河上公又称河上丈人,姓名不详,相传为西汉人,居河滨结草为庵,著《老子章句》。汉文帝好老子言,河上公即授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朱谦之《老子校释》以为河本文字较古,义优于王弼本,只是“分章标题,尤为道流者所妄作”。现有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通行。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时代及其作者,众说纷纭,大致有西汉、东汉、魏晋诸 说。赞同东汉说的认为,它产生于《老子想尔注》之前,其中有后世道流增饰之处。河上注中糅有儒家思想,如注“圣人常善救人”时,称“圣人所以常教人忠孝,欲以救人 性命”(二十七章)。为此有人认为作者系方士化的儒生。

河上公注本文字简明,清晰精确,有相当浓厚的养生思想,反映了东汉社会尚黄老 神仙的思潮。注中反复讲“自爱其身,以宝精气”(七十二章);“治身者当爱精气而 不放逸”(五十九章);“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深根固蒂者,乃长生 久视之道”(同上);“爱精重施,髓满骨强”(一章),“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 天之精气,

则可以久”(三十三章);特别强调了宝精爱气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河上 注本还以“去六情”、“损情去欲”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认为:得道之人,损情 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六十章); 治身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十一章);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就能 无所不施,无所不为(四十八章);除情去欲,守中和,就是知道要之门户(一章)。 河上注将治身与治国相结合,主张身国同一。以人君作为养生之道的施教对象,把 养生之道和人君的南面术联系起来。它说,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十 章); 圣人治国与治身相同(三章);效法道的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 (四十三章);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神不劳,治国民不扰(四十四章);治 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六十章);治国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当爱精气,不 放逸(五十九章)。把治身的原则推而广之,扩充到治国当中,则国无不治;反过来说, 把治国的道理运用于治身,则身无不治。身与国是相通的,清静无为、知足俭啬是二者 共同的原则。这是对老子原有思想的发挥,后世道教徒解老时也继承了这一观点。 河上注中多有神仙思想,如注“谷神不死”称: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六章)。 注“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称: 使吾无有身体,得道自然,轻举升云,出入无间,与道通神,当有何患(十三章)。 反映了东汉黄老思想的特征。

关于“道”,河上注认为是混沌未分的元气,它无形无音无匹双,存在于天地之前, 混沌而生成万物。道始生者为一,一生二即一生阴阳,二生三即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 为天地人,三生万物即天地人共生万物。道散而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这就是 河上注的宇宙化生论。它把道分为经术政教之道和自然长生之道,说道神通广大,通行 天地,无所不入,在阳不焦,托阴不腐,无不贯穿,没有危殆,并将道人格化,赋予其 意志力和思维能力。

王弼著本

王弼的《老子注》形成于汉魏之际由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学术转向时期。结合当时的社会需要,王弼在《老子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崇本息末的观念和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道儒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这不仅从理论上解决了汉魏之际道儒融通的时代课题,而且对于推动《老子》解释学和中国道学史研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方意义。

当时为了扭转名法之治的偏差,调和各个阶层的矛盾,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当时相继进行了各种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带有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把道家的无为思想视为理想君主的素质,道儒结合的思想态势变得日益明显,传统经学也逐渐向道儒结合的玄学转变,玄学很快成为社会主要思潮。王弼《老子注》在玄学的背景下产生,而玄学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冲突。王弼为《老子》作注,也是着眼于此。

王弼是以本末不离、体用不分的观念为依据论说自然与名教的关系并展现其内容的。王弼研究《老子》不同于一般的注疏家,他不是通过文字训诂力求恢复《老子》的本义,而是从当时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出发,并根据自己对老子哲学的理解,创造性地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基本原理,进而成功地构筑了一个玄学化的老学体系。在王弼的解释中,传统与现实、继承与革新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一方面紧紧把握了贯穿在《老子》中的理论思维的精髓,同时又根据当时人们的普遍的哲学追求和价值取向以及自己所达到的理论思维的高度作了新的解释,由此建构了一个既源于《老子》又超越于《老子》的崭新的本体论,给传统经典贯注了新生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