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2期,2014年6月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1.15,No.2,Jun.2014 《金瓶梅》评论中的作品比较现象刍议 张进德 , 李娟娟 (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 河南大学国学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摘要:《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占居重要地位,众多评论者从各种角度以各种方式给予全方位 的解读。在评论中存在着大量将其与其他各类作品作比较的现象,其范围涉及诗赋、史传、戏曲 以及小说等等,通过比较论述论者表达了自己对《金瓶梅》的阅读体验及价值评判。这些对比 论述不乏中肯的评价,但也存在溢美或贬抑等有失客观的情况。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前人对 于《金瓶梅》的审美感悟,以期对《金瓶梅》的丰富蕴涵与文学地位有更加深刻全面的把握。 关键词:《金瓶梅》;评论;比较;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79(2014)02-0189—05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in Reviews of The Golden Lotus ZHANG Jin.de 一.LI Juan-juan ’ (1.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Henan,China;2 Henan University,Ka ng 475001,Henan,China) Abstract:The Golden Lotu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in Chinese novel history,thus has a— ppealed to a great many critics to interpret it from various angles.In those reviews,The Golden Lotus is compared with other works in most cases,which ranges from poem,historical biography,traditional Chi— nese opera and nove1.Critics express their reading experience and value judgment in their reviews,perti- nent though many are,biased opinions do exist.This paper studies previous critics’aesthetic apprecia— tion of The Golden Lot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study,which will shed some light on its rich implication and literary status. Key words:The Golden Lotus;review;comparison;status 作为一部在中国小说史上享有盛誉的世情小 说,《金瓶梅》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 注,对它的评论随之拉开了序幕。从初始阶段的评 者,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实际上,这种 “审美感悟”和“艺术情趣”存在于所有的评论文 字中。笔者注意到,历代的评论者常常通过将 点到后来的专论,评论文献洋洋大观。“小说评点 长久以来深得读者之喜爱,而其之所以引人人胜, 往往并不在于理论上的逻辑论证,更重要的是评点 《金瓶梅》与其他作品比较的方式,表达自己对 《金瓶梅》的价值评判。由于学界对此罕有关注, 本文拟以此作为切入点,审视金学中这一独特的评 者独特的审美感悟和艺术情趣,尤其是运用生动灵 活和富于情感的语言将这种感悟和情感传递给读 论视角,以期对《金瓶梅》的丰富蕴涵与文学地 位有更加深刻全面的把握。 收稿日期:2014 ̄2.13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WX022)。 作者简介:张进德(1960一),男,河南汝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元明清戏曲小说研究。 190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5卷 经过仔细梳理我们发现,历代论者在评价 《金瓶梅》时,用来作比较的作品涉及面很广,大 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诗赋:《诗经》《离骚》《七发》。此类作 品都有褒善贬恶的内涵,因而论者将《金瓶梅》 与它们作比较时,常常是为了强调《金瓶梅》的 劝世作用,甚至是为了洗清《金瓶梅》“淫书”之 恶谥。 诗云“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此非瓶儿等辈 乎?又云“子不我恩,岂无他人”,此非金、梅等 辈乎?“狂且狡童”,此非西门、敬济等辈乎?乃 先师手订,文公细注,岂不日此淫风也哉!所以云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注云:“诗有 善有恶。善者起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逆 志。”圣贤著书立言之意,固昭然于千古也。今夫 《金瓶》一书,作者亦是将《褰裳》、 《风雨》、 《箨兮》、《子衿》诸诗细为模仿耳。夫微言之而文 人知儆,显言之而流俗知惧 ]加。 用《离骚》《七发》与《金瓶梅》作比较是 因为论者认为笑笑生与司马迁、枚乘的创作初衷相 同,即发愤著书。 夫必使梅花翻雪案,是又一部《离骚》,无处 发泄,所以著书立说之深意也 m。 《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 胜于枚生《七发》多矣 J28 。 (2)史传:《史记》《左传》。小说与史传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史传文学主要以历史事件为主 要描写对象,其刻画人物的手段与叙事方式为后世 小说提供了典范。论者将《金瓶梅》与史传文学 相比较,也正是注意到了此点。 《史记》中有年表, 《金瓶》中亦有时日也 ……看其三四年间,却是一日一时推着数去……此 为神妙之笔 l36_”。 ……世之说部者动日: “慌尔,慌尔。”彼所 谓“慌者”,谎矣,彼所谓“真者”,果能尽书而 读之否?左丘明即千秋慌祖也……愿善读说部者宜 急取《水浒》、 《金瓶梅》、 《绿野仙踪》三书读 之,彼皆慌到家之文字也,谓之大山水大奇书不亦 宜乎 。 (3)戏剧:《西厢记》《杀狗记》。作为叙事 文学,戏剧与小说有诸多相通之处,因而不少论者 常常将《金瓶梅》与戏剧作品相比较。戏剧的受 众有文人与市民之分,如《西厢记》文辞典雅, 迎合了封建文人的爱好;《杀狗记》表现的则是普 通市民生活,更多地起到了对民众的劝诫作用。论 者正是基于“语言”和“立意”这两个不同的着 眼点,将《金瓶梅》与这两部作品作比较。 《金瓶梅》倘他当日发心,不做此一篇市井的 文字,他必能另出韵笔,作花娇月媚如《西厢》 等文字也 H 。 此书为继《杀狗记》而作,看他随处影写兄 弟,如何九之弟何十,杨大郎之弟杨二郎,周秀之 弟周宣,韩道国之弟韩二捣鬼,惟西门庆、陈经济 无兄弟可想 J5 。 (4)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红楼梦》《绿野仙踪》。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 的类型丰富,逐步走向多元化:神魔、历史演义、 英雄传奇、艳情、世情等等。作为此期具有开创意 义的《金瓶梅》,也就经常被论者用来与其他各种 类型的小说作比较。 小说家以真为正,以幻为奇。然语有之:“画 鬼易,画人难。”《西游》,极幻矣……《三国志》, 人矣,描写亦工,所不足者幻耳。然势不得幻,非 才不能幻,其季孟之间乎……他如《玉娇梨》, 《金瓶梅》,另辟幽蹊,曲终奏雅,然一方之言, 一家之政,可谓奇书,无当巨览,其《水浒》之 亚乎 ]卷 !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把握客观事物本质的 有效途径之一。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更加客观全 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往往根据一定标准,将彼此 有某种联系、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 较,找到它们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从而使事物的个 性得到彰显。比较既可在异类对象中进行,也可在 同类对象中展开。那么,金学史上人们将《金瓶 梅》与其他作品作比,自然是看到了它们之间的 共性或某种联系,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物塑造 作为虚拟的艺术,小说要求作者努力从生活中 汲取创作营养,并进行更高一步的艺术提炼,从而 使作品中的人物须眉毕现。有了极具个性化与真实 性的人物,小说才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第2期 张进德,等: 《金瓶梅》评论中的作品比较现象刍议 191 在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水浒传》《红楼梦》 在此方面成就突出, 《金瓶梅》的评论者基于此 点,将二者加以比较来肯定《金瓶梅》刻画市井 人物方面的成就。如静庵在《金屋梦识语》中说。 《西游》、《金瓶》、《水浒》,皆千载一遇之大 文章也。……如《红楼》、《水浒》、《金瓶》之文 字,虽雅俚不伦,然不屑于寻章摘句,效老生常 谈,其描摹人物,莫不须眉毕现……。。” 金圣叹在感叹《水浒传》成功地塑造出一百 零八好汉形象时说:“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 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 混,读者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 某人某人也。”这正说明了作者在此方面的深厚功 力。《红楼梦》则更胜一筹,文中多用“特犯不 犯”的笔法描摹相似的人物或者相似的情节,但 其巧妙之处却在同中之异的细微差别,使得相似的 人物各显风采。不少论者也在比较《金瓶梅》与 《红楼梦》时注意到了二者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不同 之处,如曼殊所谓的“倒影”之论:“论者谓《红 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乃《金瓶梅》之倒影 云,当是的论。” 西门庆一家虽说也是富贵之 家,但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暴发户的庸俗气,截然 不同于贾府诗书簪缨之族的大家气象。哪怕贾府已 然走向没落,但仍然保持着礼乐大家风范。相比而 言,《金瓶梅》中的人物虽然装束、供给皆与贵族 相似,但其下等本质却由内而外自然散发,这无不 证明《金瓶梅》刻画人物的技巧娴熟。 曼殊的“倒影”之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 解释为“反差”,张竹坡则将《金瓶梅》与《诗 经》作比,从另一个角度阐述《金瓶梅》在刻画 人物方面所达到的“反差”效果。 ……月娘前后文,其贪人财,乘人短,种种不 堪,乃此夜忽然“怨而不怒”,且居然《麟趾》、 《关雎》,说得太好,反不像也 。 在此,我们暂且不论《诗经》中《麟趾》与 《关雎》是否都真如张竹坡所说的“怨而不怒”, 可以明确看到的是张竹坡把《诗经》作为《金瓶 梅》的比较对象是为了将“怨而不怒”与月娘烧 香祷祝行为的表象作比较,借以点明月娘挟制西门 庆的真实意图,揭示出笑笑生运用皮里阳秋的讽刺 手法塑造人物所达到的特殊效果。 (二)叙事艺术 在谈及《金瓶梅》的叙事艺术时,论者常用 四部作品与《金瓶梅》作比较,分别为《史记》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如张竹坡多次 将《金瓶梅》与《史记》相比,认为《金瓶梅》 全得《史记》壶奥,对《金瓶梅》的整体叙事架 构给予充分的肯定。 《史记》中的“本纪”部分以年代顺序为纲, 贯穿历代帝王的重要事件,而“表”的部分又将 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加以表格化。《金瓶梅》的叙 事也有明显的时间脉络贯穿:西门庆二十七岁时出 场,二十九岁让吴神仙相面,三十三岁死亡退场; 官哥政和四年丙申出场,到政和五年丁酉死亡退场 等等。因此张竹坡认为《金瓶梅》的叙事方式类 似于《史记》中的年表形式。 而文龙在将《金瓶梅》与《三国演义》作比 较时,则提出前者在叙事上的不足。 挨光一回,有夸为绝妙文章者,余不觉哑然失 笑。文字忌直,须用曲笔,文字忌率,须用活笔。 挨光一层,早被王婆子全已说破.此一回不过就题 敷衍,略者详之,虚者实之,两回仍是一回 也 。 故《三国志》中,每设一计,只用附耳低言, 如此如此,使人急于要看下文,方知如此如此,原 来如此如此也。若事前合盘托出.则下文仍是如此 如此,又安得谓为绝妙文章哉 ’] ”! 《三国演义》以战争描写见长,采用限知视角 设置悬念迭起的战争情节,节奏富于变化,张弛有 度,给人以神秘之感。文龙指出《金瓶梅》第三 回的行文明显劣于《三国演义》,因为前者用直笔 提前交代了后面即将展开的情节,使得后文的描写 文字显得缺少悬念,平淡无味,故不得谓“绝妙 文章”。 哈斯宝在将《金瓶梅》与《红楼梦》作比较 时也指出前者的不足。 我读《金瓶梅》,读到给众人相面,鉴定终生 的那一回,总是赞赏不已。现在一读本回(第九 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才 知道那种赞赏委实过分了。 《金瓶梅》中预言结 局,是一个历数众人,而《红楼梦》中则是各自 道出自己的结局。教他人道出,哪如自己说出? 《金瓶梅》中的预言浮浅,《红楼梦》中的预言深 邃,所以此X-彼拙 。 《金瓶梅》通过吴神仙给众人相面道出了西门 府几个主要人物一生的遭际,这个情节在《金瓶 梅》的叙事中起到预言作用,给叙事安排好了既 192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5卷 定的方向。然而哈斯宝认为此方法虽然巧妙,与 《红楼梦》相比则未免略逊一筹。《红楼梦》中的 预言多由当事人自己说出,通过这种方式揭示出人 物自身的命运更具震撼性。除“西厢记妙词通戏 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回以外,《红楼梦》贯穿 着多种形式的谶,包括谶图、谶诗等等,因此相对 而言《金瓶梅》中的谶语虽在作品的整体架构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终有肤浅之失。但从小说发展的 链条来看,如果没有《金瓶梅》的稚嫩,何来 《红楼梦》的成熟呢? 一般认为,《金瓶梅》的故事情节发脉于《水 浒传》,鉴于此种特殊关系,论者常从叙事角度对 二者加以比较。 首先是人物的出场:从《水浒传》到《金瓶 梅》,兰陵笑笑生必须在原故事的基础上重新安排 人物命运,完成事件的转换衔接,才能使《金瓶 梅》的叙事顺畅进行。如张竹坡云。 文字生色之妙,全在两边掩映。下文武二文字 中,将李外传替死,自是必然之法。又恐与《水 浒》相左,为世俗不知文者口实,乃于结处止用 一“倒说是西门大官人被武松打死了”,遂使《水 浒》文字,绝不碍手。妙绝,妙绝 ” 。 从《水浒传》的西门庆到《金瓶梅》的西门 庆这个转化中,需要重新安排此人的出场与退场方 式。《水浒传》中西门庆在出场不久就死于武松之 手,《金瓶梅》的作者巧妙杜撰出李外传替死这一 情节,从而使后面的情节得以顺理成章地展开。 其次是关于人物的退场:文龙将《金瓶梅》 和《水浒传》中关于西门庆之死的写法作了比较, 认为相对于《金瓶梅》中西门庆自送其命,《水浒 传》中西门庆死于武松之手更为大快人心。我们 认为就两种死法而言,孰优孰劣取决于作品塑造人 物时的既定目的。《水浒传》中武松处于主位,作 者安排西门庆死于其手是为了凸显武松的英雄之 气;而《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之死则在更大意义 上是为了起到警戒世人的作用,同一个人物死亡的 不同安排也正说明了《水浒传》和《金瓶梅》的 不同创作意旨。 (三)主旨立意 从作家的角度而言,尽管一部作品的创作意旨 有其恒定性,但在不同的接受者那里,往往会出现 见仁见智的差异。论者在论述《金瓶梅》的主旨 立意时,也常将《金瓶梅》与其他不同的作品相 比较。 首先,认为《金瓶梅》立意在于“劝善惩恶” 的论者,多用《诗经》《易》《书》等作为《金瓶 梅》的比较对象。有论者认为《诗经》的主旨是 “思无邪”,可以起到净化读者心灵的作用,也就 是所谓的“诗有善有恶,善者起发人之善心,恶 者惩创人之逆志”。张竹坡提出《金瓶梅》的作者 是将《诗经》诸诗细为模仿的观点,认为虽然 《金瓶梅》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淫亵,但是其立意并 不在于宣淫,而旨在警戒世人。例如《隔帘花影 ・序》云。 《易》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 家,必有余殃。”《书》日:“作善降之百祥,作不 善降之百殃。”“……《金瓶梅》一书,虽系空言, 但观西门平生所为,淫荡无节,豪横已极,宜乎及 身即受惨变,乃享厚福以终,至其报复,亦不过妻 散财亡,家门零落而止,似乎天道悠远,所报不足 以蔽其辜……”_9l斥 ’ 从《易》《书》的观念出发,认为《金瓶梅》 中作恶多端的西门庆虽然遭到果报,但其“惨变” 程度似乎远远不足以大快人心。 其次,认为《金瓶梅》的立意在于倡导“孝 悌”的论者,则多用四大南戏之一的《杀狗记》 作比附。 此书为继《杀狗记》而作,看他随处影写兄 弟,如何九之弟何十,杨大郎之弟杨二郎,周秀之 弟周宣,韩道国之弟韩二捣鬼,惟西门庆、陈敬济 无兄弟可想 。 《杀狗记》是南戏四大传奇之一,以家庭伦理 为题材,以“亲睦为本”“孝友为先”“妻贤夫祸 少”为信条。张竹坡以此作比,显然是为了强调 《金瓶梅》的“孝悌”内涵。而在《金瓶梅》中, 作者也曾引用《杀狗记》来讽刺应伯爵等人的丑 恶嘴脸,指出西门庆生前所谓的“兄弟”完全是 《杀狗记》中柳龙卿、胡子传一类蹭吃蹭喝、见利 忘义之徒。 最后,认为《金瓶梅》的立意在于作者“浇 胸中之块垒”的论者,则常将《离骚》 《七发》 《水浒》等作为比较对象。 夫必使梅花翻雪案,是又一部《离骚》,无处 发泄,所以著书立说之深意也 … 。 中国文学史上的“发愤著书说”发端于司马 迁,他认为作家大多在自己理想或主张无法实现 时,转而采用著书方式,抒泻胸中块垒。“发愤著 第2期 张进德,等: 《金瓶梅》评论中的作品比较现象刍议 l93 书说”后来也常被用来观照《金瓶梅》的创作, 认为《金瓶梅》正是作者胸中块垒的发泄。如平 子在《小说丛话》中将《金瓶梅》和《水浒传》 的立意进行了详细比较。 《金瓶梅》一书,作者抱无穷冤抑,无限深 痛,而又处黑暗之时代,无可与言,无从发泄,不 得已借小说以呜之,其描写当时之社会情状,略见 一斑。然与《水浒传》不同……《水浒》抱奇愤, 《金瓶》抱奇冤。处境不同,故下笔亦不同 …。 指出《水浒》和《金瓶梅》二者虽然有“正 笔”和“侧笔”、“明写”和“暗写”、“快语”和 “痛语”、“明白畅快”和“隐抑凄恻”、“奇愤” 和“奇冤”的不同,但是两者立意一样,都是对 黑暗社会情状的暴露,鸣作者胸中之不平。 袁宏道对《金瓶梅》的立意也给予了很高评 价:“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 矣。” 聃《七发》对贵公子养尊处优的生活进行 了力透纸背的讽刺,袁宏道将《金瓶梅》与之相 比较,正是看到了《金瓶梅》对当时社会多层次 的批判,提出其批判力度远胜于《七发》。 从宏观上考察《金瓶梅》评论中的作品比较 现象,不难发现其很大程度上突显了小说评论者的 主体意识和主观目的性,融合了论者对文本赏读的 独特感悟及其理论批判。由于评论者的人生阅历、 艺术修养和批判目的不尽相同,导致了他们评判的 千差万别。他们这些比较文字,既有值得肯定的价 值所在,也存在有失公允的地方。 比如,张竹坡在评论中屡次将《金瓶梅》与 《史记》并提,认为“《金瓶梅》全得《史记》之 妙也”,“谓之太史公之文哉”,“纯是一部史公文 字”等等。《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是史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史学 史、文学史上是一座丰碑。张竹坡将《金瓶梅》 与之相比较,正是看到了二者客观上确实存在有共 通之处。从积极的一面理解,可以说《史记》和 《金瓶梅》分别代表了各自领域的最高成就,但不 可否认,张竹坡在某种程度上借《史记》表达了 他对《金瓶梅》的溢美倾向。 再如,文龙曾将《金瓶梅》与《诗经》作比 较,认为《金瓶梅》中对淫的描写与《诗经》不 删淫奔之诗同出一理,这种观点未免牵强。虽然 《金瓶梅》的淫秽笔墨受到了纵欲世风的影响,甚 至出于人物形象塑造和表达意旨的需要,但这并不 足以作为对其全盘肯定的理由。 李卓吾曾将《金瓶梅》与《西厢》 《水浒》 并举为“天下奇书”,而徐谦针对此点提出反对意 见:“不知(《金瓶梅》《西厢》《水浒》)凿淫窦, 开杀机,如酿鸩酒然,酒味愈甘,毒人愈深 矣。”… 徐谦对这三部作品的价值视而不见,而以 封建卫道者的眼光,给予“倡盗诲淫”的恶谥。 这种极端荒谬的以偏概全,必然难“通作者之意, 开览者之心”。 总之,通过与其他作品的比较来肯定作品的成 就或指出其不足,在《金瓶梅》的评论中比较突 出。这种比较评论的文字,广泛涉及人物塑造、叙 事艺术、主旨立意等方面的问题。尽管在比较时往 往受制于论者本人对被用来作比较的作品的理解, 但这种评论方式的直观性和通俗性,则是其他评论 方式无法取代的。无论对于《金瓶梅》内容、艺 术的深刻理解,还是对于《金瓶梅》的传播接受, 都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导言[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3. [2] 张竹坡.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M].济南: 齐鲁书社,1987. [3]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1. [4] 李百川.绿野仙踪[M].北京:华艺出版社, 1993:339. [5] 张无咎.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第四辑・新平妖传 ・卷首[M].:天一出版社,1985. [6] 黄霖.金瓶梅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7] 文龙.金瓶梅回评[M]//黄霖.金瓶梅资料汇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7. [8] 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M]//黄霖.金瓶梅资 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270. [9] 四桥居士.隔帘花影・序[M].郑州:中州古籍 出版社,1993. [10] 平子.小说丛话[J].新小说,1903(8):169— 170. [11] 徐谦.桂宫梯[M]//黄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 京:中华书局,1987:271. [责任编辑 王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