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新探
伍红林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系,江苏淮安223300)
摘 要: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教育学的元问题在今天应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思考。在当代中国时空境遇中,在深度介入原生态教育实践过程中,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过程思维审视这一“老问题”时,会发现它不再是一个抽象命题,而是在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以“理论者・实践者”关系为中介的具体的“人・事”关系。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原生态;学科立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444(2009)0120123205 每一种学术的发展除有外缘之外,也有其内在逻辑,自有特殊的一套问题需要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有的暂时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有的当时重要,后来并不重要,而且旧问题又衍生出新问题,如此流转不已。对教育学而言,这样的元问题很多,其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能最受人关注,有人甚至称之为“煮不烂的老问题”。然而,站在时代的今天,对这一老问题的思考应有新的视角。
其一,我们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
时期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种思考不是为寻求一劳永逸的问题解决之道,而是聚焦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变革的关系。这就使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究具有了特殊的新质和表达形式,也蕴涵着中国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变革突破的特殊契机。因为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育实践形态必须实现从近代西方工业化标准教育模式向适应当代中国新型社会形态和培育新人需要的整体转型;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理论必须进行重建,形成适应当代中国教育实践变革的新型教育理论,这也是中国教育学自身在新世纪发展中确定学科自主性(相对于国外教育学和其他成熟学科)的内在需要。这表明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教育理论与实践面临着同时态的双重转型。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开始就构成相互纠缠着的双向建构关系,不可能是新型教育理论发展完备后再进行教育实践变革或教育实践变革完成后再进行教育理论的总结。于是,“相互纠缠,双向建构”就成为当代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要关键词。
其二,虽然“当代中国”表现为现在时态的
一、在当代中国时空境遇
中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
教育学是一门时代之学,也是一门国别之学。它无疑有普遍性的一面,但这种普遍性通常“只限于共通的经验范畴内概括性的观念而已”,在特定时空背景之中也具有特殊的含义。只有在特定时空境遇中由本土生发出来的学问才足以与外来种种理论互作比较印证,成为对世界教育研究的贡献,确立自己的自尊心、责任感与自主性。这决定了对教育学诸多元问题的思考必须置于中国背景之中。因此,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首先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特殊背景,它将赋予这一老问题以新的实质。
[1]
收稿日期:2008211225
基金项目:淮阴师范学院“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08QNZCS12)。
作者简介:伍红林(19762),男,湖南永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123
Jour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
SocialScienceVol.31
1,2009
被切割的“元视点”中去;需要打破对确定性的
依赖及其束缚,善于应对并转化不确定性。这些认识对于我们的方法论启示是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时必须回到丰富的原生态的教育实践之中去,而不是抽象地谈论经过教育理论过滤的“逻辑上的实践”。
这里的原生态教育实践是“由处于教育生活中的师生的肉体和精神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构成……是内含了或体现了某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现场,它展现的是教育日常生活的原生态及其近于无限的可能性和丰富性……是一个流动的富有质感和立体感的场域,置于其间的人可以相互地看、听和说,并能嗅出仅仅属于教育存在的气味,由此得来的现场感既非那些专心于在书斋里打磨理论之剑的研究者所能体会,也远非那些仅凭一时的教育体验就对教育现象指点江山的别的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所能感受,它是属于师生和教育研究者的现场
[4]
感”。只有回到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情境中,理论者才能认识真实的教育存在,才能体会教育活动中的转化与生成、困惑与希望,才能把握教育活动运行的内在逻辑与结构。也只有理论者深刻感受了原生态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复杂、教师与学生的生境和生存状态、变革中的困难等以后,才能自觉提高对实践的敏感度和透析力,更新研究方式与价值取向,深入理解、挖掘、整理实践者创造的经验与体现的智慧,努力实现教育理论与自我的更新。当然,理论者也要警惕在教育实践情境中与实践者之间发生的“贴身式”的互动不是理论逻辑对实践逻辑强暴式的替代,而需要把握“度”,需要激发实践者对理论的热情和实践变革的渴望。
这样看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不只是一个哲学式的抽象命题,更是需要理论者践行的承诺与责任。这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则必然集中于教育理论创生与教育实践变革的承担主体———理论者与实践者身上。对此,曾有学者指出:“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关联的性质,从本质上看是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都与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相关。在以往的讨论中,我们偏重于对理论与实践的关联状态分析,忽视的恰恰是对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的人的状态与关系研究。而正是他们在从事着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是他们的活动方式和关系状态,决定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
时空背景,但一涉及“中国”,我们就无法回避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变革的特殊文化背景———它的过去、现在、未来。这又是一种历史态的思考。因此,中国立场是我们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前提。俄罗斯思想家赫尔岑当年批判俄罗斯“华而不实的浪漫主义者”时指出:“我们很少有人能够坚定不渝地潜心劳动。我们很喜欢假手他人火中取栗;让欧罗巴流着血汗去发掘每一条真理,做出每一件发现,让他们经受沉重的妊娠、艰辛的分娩和折磨人的哺育这一切苦痛,而婴儿却归属我们,我们似乎觉得这是合乎事物的规律的。我们忽略了,我们将弄到手的婴儿乃是一个养子,我们跟它之间并
[2]
没有有机的联系……”长期以来,我们也犯有同样的毛病,西方教育学(确切地说是德国教育学和美国教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已潜移默化于我们的思考之中。我们已经习惯于借外国的理论与经验,有意无意地抑制中国式的思想观念、研究取向与思维路径,对中国的文化与传统、中国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经验和智慧,缺乏应有的关注、挖掘与整理。因此,今天在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时,我们需要突破西方化的习惯,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历程、未来走向及其与教育理论发展、实践变革交互影响进行深入解读:理论者要研究转型期中小学教育实践从近代向现代整体转型的过程中不断生发出来的原发性教育问题,并从这种内生性研究中形成新型教育理论;实践者则通过与理论者的沟通,将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论内化并外化为教育实践变革行为,过程中他们创生、积淀的教育经验、智慧又为研究者理论的创生提供资源与营养,构成中国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变革实践交互建构的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与传统、学术思想等渗透在理论发展与实践变革之中,构成新型教育理论与实践创生的深层“命脉”,并以中国式的表达方式来凝结提炼中国的教育经验与智慧。至此,“老问题”开始有了“新使命”。
二、在深度介入原生态教育实践
中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曾指出:对“认
[3]
识原理本身的重构问题”,需要回到知识的原点,回到被观念、原理、范式所排除的原始现实之中,回到更丰富、更复杂、更有生气的尚未124
2009.1第
发展水平与关系状态。所以,我们应该把研究
[5]
的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主体身上。”
当我们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进一步聚焦于以“人”作为载体的主体间的内在转换时,实际是把探讨重点放在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如何在同一主体身上和不同主体之间实现统一和转换上。“研究实践表明:没有不同主体在研究中努力实现不同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自我转换与统一,就难有不同主体间的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与统一;没有不同主体间的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与统一,就无法实现研究任务和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相互生成。因此,几个转换与统一是交织和胶着在[6]
一起的,具有内在的沟通性和可转换性。”在这种干预中,不断生成着新的理论(问题、视域、观点等)和实践形态,也不断更新着作为主体的理论者与实践者自身。这时,双方的角色在“理论者・实践者”的纠缠中发生着相互的转化———作为实践者的理论者和作为理论者的实践者。
这种以主体为中介的聚焦至少有以下几层意义:其一,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研究的问题域发生了根本变化,即从过往空洞、抽象思辨的关系转向了以“人”为载体的具体关系探讨;其二,意味着研究角度发生了根本转变,即不是就“关系”而谈关系,而是转向以“人”为载体的具体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互动生成的动态过程;其三,意味着可能找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转化的基本机制———理论者与实践者的合作研究,使理论者与实践者从过去对立、指责的现状中走向“双向滋养型”的融通境界;其四,意味着如何使两类主体间的交往与转化持久有效,如何使这种独特性的交往与转化成为重建教育学、教育实践形态乃至理论者和实践者实现自我更新的创生性力量,成为两类主体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31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三、以教育学的学科立场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
立场是研究的立足点、起始点,它确定研究的对象、主要领域、核心问题及发展方向,具有方法论意义。上面的阐述已涉及中国立场问题,但这还不够。由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基本元问题,对它的思考必须具有教育学的特质。这涉及教育学的学科
立场。有学者指出,“人类从事的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其实面对的都是一个共同拥有的关系世界,但是不同学科,即使是同一学科中不同的研究者,却生出了各不相同、如此之多的学科世界。何以如此?这首先要归因于‘立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群体与个体,只要有了立足点、视域和指向上的区别,就可能由此开始建立起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学科研究的对象、主要领域、核心问题及研究意义,并通过持续的研究,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或学
[7]1
说流派”。
如果以学科立场去观照过往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讨,会发现这些探讨不能说没有学科立场,但却是哲学的立场(主要有两种形态:其一是以哲学的抽象思辨方式来论证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之转化为哲学问题;其二,将哲学中有关理论与实践关系论述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根本依据,“实践哲学”、现象学、亚里斯多德、伽达默尔等似乎都戴上了教育学
)、的“帽子”自然科学的立场(也主要有两种形
态:其一,以自然科学分析性、割裂式的线性思维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二,主张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构“工程”或“技术”化的中介桥梁)、社会学的立场(同样主要有两种形态:其一,主张开展社会学式的价值中立的教育研究,理论者只管教育理论研究的事,与具体的教育实践无关;其二,受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影响,主张教育实践具有自身特有的理论者不可能理解的“实践逻辑”,理论者与实践者因为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场域之中而具有不可通约性)、人类学立场(理论者虽也进入“教育田野”现场,但只是忠实记录、描述及撰写“教育民族
),等等。按照这种研究逻辑,对教育理论志”
与实践关系的思考还可以以“加法”的方式产生其他学科立场的观点。但实际上,这样的探讨丧失了对教育学元问题探讨的共同的教育学平台,而成为其他学科观点的“练武场”。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一般认为,教育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只要运用其他学科的内容与方法就可以了。笔者并不反对其他学科内容与方法对教育学研究的启示意义,但认为这些仅仅是启示而不能直接照搬、移植或推论。我们必须警惕,当教育学成为一门“采百家之长”的“综合性”的、抽象的“超学科”时,可能也正是教育学的终结之时。因为这时的教育学已成为
125
Jour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
SocialScienceVol.31
1,2009
支学科的研究,哪怕是它们的总和(也没有任
何一个外生交叉学科,哪怕是它们的总和)所形成的有关教育的认识,可以代替教育研究主体对教育整体的把握。作为教育活动内在整体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形成当代教育学……是为了体现当代教育主体有关教育整体的新认识……是为了形成新的作为认识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应如何和怎样展开等问题的基础理论性
[7]23
的认识”。这启示我们,在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时,要注重整体意义上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的双向建构。首先,理论是“魂”,日常教育存在的各个方面及其整体是“体”。“体”全息性的体现“魂”,即“魂・体”统一、转化。实践者可在“魂”的统摄下,创造性地形成个性化的特色,“体”虽不同,“魂”却一致。同时“体”的创新又可以为理论生成做出贡献。其次,对待“魂”与“体”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理论与实践局部的发展就是在整体关照之下的发展,局部也是对整体全息性的表达。这样,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在以“人”为中介的具体转化过程之中又形成了特殊的“魂・体”、“整体・局部”关系。
无根、“乞丐”式的学问,这样的学问是不可能
有尊严和独立地位的。因此,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借鉴其他学科的东西,而更需要对教育学的诸多元问题进行基于教育学立场的探究,而且这样的探究必须基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的丰厚土壤。
事实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确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对教育存在的思考自有其特殊的视角与立场。就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而言,如果真正基于教育学立场进行探究至少可以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其一,在原生态实践中理论者与实践者的互动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他们各自的追求目标(),也成就了他们自身()。因“成事”“成人”为,互动中他们都不是单纯地完成一件外在于己的任务,而是在用心去感受和体悟教育的真谛与过程,并在这样的感受与体悟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命成长。这又体现了“教育学说到底是研究造就人生命自觉的教育实践的学问,是一个充满希望、为了希望、创生希望的学问”的特[8]
质。这样的聚焦使对“老问题”探究从认识论层次深化到了生存论层次。于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实自然就成了“人・事”的相互转化关系:“成事”既指成理论者教育研究、发展教育理论之事,也指成实践者变革教育实践之事,最终是成重建教育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之“大事”;“成人”既指成理论者之人,也指成实践者之人,最终是成社会转型期符合时代精神之“新人”;不仅要成己之事也要成他人之事,自己之事在成他人之事中而成;不仅要成己之人也要成他人之人,自己作为人之成在成他人之中而成;而且是为成人而成事,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成人与成事是基于人与事的现有基础与发展可能性,事在人为,人在事中。
其二,教育学与其分支学科的根本不同之处是它思考教育存在的整体,而非某个或某些方面。为此,从教育学的立场出发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关注的就不是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发展中的某个局部或个别或割裂式的某些项目,而是注意思考理论与实践的整体互动、转化与重建。这是学科分裂与交叉的背景下教育学以作为内在整体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基本立场。因为,“只要作为内在整体的教育活动还存在,以此作为对象的内在整体式的教育学就有存在的需要。没有哪一个内分126
四、以动态生成的思维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
思维方式,是渗透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变革各个环节的基因性因素,它确保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结构与发展脉络。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线性的、分析与割裂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结果造成二者之间的对立和不可融通。实际上,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不是预先给定、静候理论者去认识的,也不是谁先谁后的关系,而常常是在理论者与实践者的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转化的。
在具体互动过程中,关系的实质是持续的沟通与转化。实际上,这种沟通与转化渗透于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变革的各方面、各层和各类型之中。我们在讲“人・事”、“魂・体”等时之所以加一个“・”,就是为了突出彼此之间的差异、吸收与贡献、锁定与纠缠,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特殊关系形态。在这样的形态中,理论研究与实践依然是两类不同的活动,但是,“它们却以一种‘双螺旋’的结构紧紧缠绕在一起,共生共长。在这里,两种不同的活动———研究与实践在各自保持自身特
2009.1第
质的同时,融入了一个特殊的‘研究———实践共同体’。理论从中创生,创生中的理论不断地汇入生成着的实践;实践在理论的渗入中又不断调整。在理论的参与中,实践的动力性因素处在不间断的累积与调适中,这些动力因素有的作为促动力量汇入到了实践之‘流’中,并转化进实践的作品中,有的则反作用于实践主体,引起主体力量的增强和意识的敏感化,还有的则返归于研究者,对理论的创生产生新的挑战或需求,于是又促进了理论的不断丰富与更新,而后再返回实践……由此,展现出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持续不断地循环互动、相互建构、互
[9]
动生成的关系图景”。在这样的沟通与转化中,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呈现出生物基因式的“螺旋”式上升与发展的咬合纠缠状态。
31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刊乙种之十,1982(4):205.
[2] [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7.
[3] [法]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2:75.
[4] 李政涛.对教育研究者生存方式的省察[J].教育
评论,2001(6):1.
[5] 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实践关
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223.
[6]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
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 叶澜.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学科立场”的寻问与
探究[M]//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立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叶澜.上海第八届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奖感言[N].解放日报,2006212207(6).
[9] 孙元涛.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新论[M]//叶澜.
参考文献:
[1] 杜祖贻.论外来教育理论的限制与今后教育学研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丛:立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6.
究的路向[J].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
责任编辑:孙义清
人战战兢兢,因此也只可以文字隐语的形式表
现,预示这个恶魔的败亡结局,既可以为人们提供政治咨询,也可以鼓舞人们的政治信心。这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本质:表面是神秘的形式,而实际是明达的政治理性判断。
(上接第92页)
言,乃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
贺,吕布因刺杀之。
董卓毕竟太强暴,所以需要来自神秘的信心支持,但是理性的必胜支持应更不在话下,故最后在吕布的参与下,杀掉了魔鬼董卓。
本谣的结果与上述八条理性谋策惊人一致,说明童谣背后最根本的东西是对现实形势的判断。可以这样说,本谣是上述八条策略之外的第九条智慧谋划。它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观点:童谣的核心是人类理性。
历史上的童谣当然不只以上两则,东汉以前,三国以后,达数百千条,但本质是一致的。凡是能够预言未来政治结局的童谣,表面上都很神奇,但是揭开其怪异面纱,背后都是以普通的政治军事常识做支持,所以能正确预判当时政局或重要人物的结局。政治童谣总是直接谈论当世首要敏感话题,如以上童谣第一首说的是更始帝的结局,认为他将最终被杀,而能成就大事的是尚未有帝王气象的河北萧王刘秀,因此只能以无作者主名的民间歌谣形式出现,而且歌曲意义相当含蓄隐晦;而第二首更是预测当世第一号政治人物董卓的结局,董卓的残暴空前绝后,涉及他的政治话题的敏感性,更是令
注 释:
① 见《后汉书・刘玄传》,而《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
也说:“是时,长安政乱,四方背叛。梁王刘永擅命睢阳,公孙述称王巴蜀,李宪自立为淮南王,秦丰自号楚黎王,张步起琅邪,董宪起东海,延岑起汉中,田戎起夷陵,并置将帅,侵略郡县。又别号诸贼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而光武在河北的事业日益昌大,“悉将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故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
参考文献:
[1] 谢贵安.中国谶谣文化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
社,1993:35.
[2]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18.
责任编辑:刘海宁
127
Jour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
SocialScienceVol.31
1,2009
wellasrelevantliteratures,thewriterraisednewawarenessaboutthefamilybackgroundofBianShouminandhislife,attachedthereasonwhyBianShouminwaslistedintheEightArtistsofYangzhou.
Keywords:movetoHuai;ChartoftheFamilySurnamedwithBian;BianShoumin;theEightArtistsofYangzhou
\"TheStudyofTextology\"inModernAcademicFieldofVision
—FromLiangQichaoPursuingHisStudiestoCaringforLearninginHisLaterYears
XIANGNian2dong
1,2
(1.CollegeofLiterary,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Anhui241000;2.TheDepartmentofChineseLiterature,EastChina
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Abstract:Sincethe20’softhe20thcentury,LiangQichaopromotedandpracticedthe\"RearrangingtheNationalHeritage\whichnotonlyhashislong2standingacademicthinkingbutalsohidehisacademicattitudetowardsdifferentoldandnewresearchmethods.BasingonreflectionofthetextologyofQianlongandJiaqing,heputforwardthe\"newtextology\whichbecomeaproblembeingworthconcerninginmodernacademichistoryofChina.Keywords:LiangQichao;textualtradition,newtextology;modernacademyInspectionontheFamousRelicsoftheGrandCanalGUJian2guo,MATing2ting
12
(1.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HuaiyinTeachersCollege,Huaian,Jiangsu2233002.CollegeofHumani2ties,YanbianUniversity,Yanji,Jilin133002,China)
Abstract:Theage2oldnorth2southGrandCanalwentthroughthousandsofchangesanditsoriginaloutletanditssurroundinglandscapeofcitiesandtownsalsoexperiencedgreatchangesandfadedaway,whichhavebecometheculturalrelicsandconsti2tutethehistoryandcultureoftheGrandCanal.BasedonthehistoricalresearchoftheoutletofMo,theoutletofHuaiandSiandthePuntathearticledemonstratedtheurgentneedtodevelopthecanalcultural.Keywords:theGrandCanal;theOutletofMo;theOutletofHuaiandSi;thePunta
TheSummaryofResearchonMonkPoetryGroupofLingnanintheEarlyQingDynastysincethe
LIShun2Chen20thCentury
(CollegeofLiterary,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22,China)
Abstract:ThemonkpoetsofLingnanintheearlyQingdynastywerethegroupofpoetswithalargedimensionsand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underthespecificspatialandtemporalcontext,butthepoetrycollectionofmainmembershadbeenbannedbythegovernmentruledbyQianlongasaresulttheirliteraryachievementsandpersonalitystylewereunknown..Sincethe20thcentu2ry,scholarsstartedapreliminarystudyofthispoetrygroupandhadachievedmanyimportantresults.Prospectingforfuturere2searchdirection,weshouldachievemasterythroughacomprehensivestudyofthesubjectssuchasliterature,historyandphiloso2phy,artandreligion.
Keywords:earlyQingdynasty;Lingnan;monkpoetrygroup;summaryofresearch
ARemarkontheStyleofJialing’sCi-SteadybutnotGloomy
CHENShuang2rong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HuaiyinTeachersCollege,Huaian,Jiangsu223300,China)
Abstract:TherearemanyworkswithabundantcontentsanddifferentstylesintheCollectedEditionofChenWeisong’sCi.Com2paredwithXingQiji,thereisaspecialstyleofJialing’sCi2poem-steadybutnotgloomy.Keywords:Jialing’sCi;ChenTingzhuo;steadyandgloomy;style
IncriminationofHumanFleshSearchshouldFallintoAbeyance
(CollegeofLaw,HuaiyinTeachersCollege,Huaian,Jiangsu223300,China)
LIBang2yong
Abstract:ThetensionbetweenhumanfleshsearchsemanticambiguityandclarityoftheCriminalCode,humanfleshsearchbe2haviorlackingofprejudicialact,humansearchbehaviorcrimebeingshortageofevidenceaswellasthefailuretooperateitwillinevitablycausetheincriminationofhumanfleshsearchtofallintoabeyance.Keywords:humanfleshsearch;incrimination;legitimacy;theoryofcrime
NewExploration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
(DepartmentofEducation,HuaiyinTeachersCollege,Huaian,Jiangsu223300,China)
WUHong2lin
Abstract:Asameta2questionofpedagogy,therelationshipbetweeneducationaltheoryandpracticeshouldbeconsideredfromanewperspectivetoday.Inthecontemporarytemporalandspatialsituationandintheprocessofdeepinvolvingtheoriginalecolog2icaleducationalpractice,fromthestandpointofpedagogy,surveyingthis\"oldproblem\"throughtheprocessofdynamicallyfor2mation,wewillfinditnolongeranabstractproposition,butaspecific\"personandmatter\"relationshipinthespecificeducation2alpracticecontext.
Keywords:educationaltheory;educationalpractice;theoriginalecology;subjectposition
1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