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要有整合教学资源的意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因此,在重视基础课程教学中合理有效进行“规定动作”的操作之外,我们还要通过“自选动作”,让学生通过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轻松愉悦、有效地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重视语文学习及应用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学不好语文,普遍存在语文素养差,学习不得法的现象,究其根源,是其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质疑、反思和总结,不懂得摸索和掌握学习规律,学习上被动茫然,不知所措。语文教师有必要站在一个较高的认识层面上,高屋建瓴地帮助学生对语文学习获得一个整体性的认知。这样才能促进其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思路清晰地学语文。了解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情况以后,教师也就可以像一位高明的心理医生一样,开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长期有效的“洗脑”工程,帮助其更新语文学习的观念。
我总对学生说: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归根结底就是思想情感的交流,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就是在读他的思想情感,读他的内心世界。所以要让学生认识语文还有一个任何一门学科都替代不了的独特的作用,那就是表情达意。我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想要写一封家信;我今天受了委屈,要把我的苦楚宣泄在日记里,不是因为我有这个任务,而是因为我有这个需要。随着初中生思想认识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让他们学会借助语文这门工具性的学科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发表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让他感到语文是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东西,是一种需要,而非一种负担。
二、重视教师教学指导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从教者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就是学生的语言学习与运用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比如,我们在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不宜让学生爱怎么概括就怎么概括,而是给他们明确的要求,给学生的学习行为指明方向,教与学就有了价值。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语文课程活动体验的主人,但教师的作用与地位还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语文课堂活动的开展并不是领导布置工作任务,而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周密的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及时中肯的评价和具体有效的指导,需要教师提供及时的帮助,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而在充满生活味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是板着脸说教,而是设置了一个个生活的情境;不是唯教材是教,而是源源不断地引进“活水”。教师创造着语文,智慧着语文,学生体验着语文,灵动着语文。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实践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着
另一个灵魂”。语文课堂生活化,是一种“生态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旨归与真义所在。
三、重生审视教学之道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思想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也是极其重要的教学手段。“背景分析”“作者介绍”这些词语在语文课堂上似乎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是这些背景和介绍,往往浮于表面,不仅表述书面化,而且更难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本人极其所处的时代。
自主思考,研读思想精华。作为一名当下的普通学生,经常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网络或者学校了解到很多“学习方法”,甚至每当考试之前,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也会让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那么离我们这么远的古人们,他们“为学”的思想精华到底在什么地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怎样的中华治学之道呢?着眼点很多,我在课堂上发现,可以让学生思考分析--先人们的人文关怀,必要时教师还要补充背景或者进行适当的引导。围绕这一点,我在课堂上都设计了相关的提问。让学生不认为古人所述做学问的方法是枯燥的,反而觉得,他们的讲述,是合理的、感情充沛的。
四、重视活动课开展
“生活即教育”,丰富的课外活动课是学生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最佳机会。生活是语文的不竭动力,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只有将语文和生活融合,才能让语文焕发生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
古人为学有道,而今天作为教师,教学中也应该尝试去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不断改进教学的策略,来帮助学生走进语文,热爱语文。我想只有教师更加“教学有道”,学生才能在面对离自己这么久远的古人时,认真揣测他们写作的真实初衷,体会他们写作的真实情感,进而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