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血检题库

血检题库

来源:爱go旅游网
临床血液学检验复习题库

一、单选题

1、血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 )

A 血液和造血组织 B 血液疾病 C 血液病患者 D 造血器官 2、下列选项不属于临床血液学研究内容的是( D ) A 白血病 B 血管栓塞 C 出血倾向和血管栓塞的致病原因 D 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发育

3、血友病A的病人可以输注( D )

A 清蛋白 B 红细胞 C 白细胞 D 抗血友病球蛋白制剂 4、可能首次就诊于骨科的血液病是( D )

A 粒细胞缺乏症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巨幼细胞贫血 D 轻型血友病

5、胚胎期人体最早的造血器官是( C ) A 肝脏 B 脾脏 C 卵黄囊 D 骨髓 6、人体出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是( D ) A 肝脏 B 脾脏 C 卵黄囊 D 骨髓

7、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唯一器官是(A 肝脏 B 脾脏 C 骨髓 D 胸腺 8、下列哪项不符合脾脏生理功能( A )

A 产生巨核细胞 B 造血功能 C 储血功能 D 滤血功能 9、3-6个月的胚胎主要造血器官是( A ) A 肝脏 B 脾脏 C 卵黄囊 D 骨髓 10、下列哪项不符合随外造血的病理生理特点( C )

A 多见于儿童 B 是机体对血细胞的需求明显增高的一种代偿 C 是机体的正常反应,不属于病理改变 D 造血部位可以累及到胸腺

11、下列是正常成人红骨髓分布区域,但除外( C ) A 胸骨 B 肋骨 C 股骨远心端 D 脊椎骨 12、人体内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 B )

) C A 红系祖细胞 B 造血干细胞 C 粒系祖细胞 D 巨核系祖细胞 13、关于造血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B CD34+CD38- C CD34+Lin- D 分化能力叫局限

14、关于血细胞发育的一般规律正确的是( D ) A 细胞体积由小变大 B 核质比例由小到大 C 核染色质结构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 核仁从有到无

15、不具备有丝分裂能力的细胞是( D ) A 粒系祖细胞 B 原始粒细胞 C 早幼粒细胞 D 晚幼粒细胞

16.骨髓干细胞不产生下列哪项:( A ) A. 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TL) B.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 C.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 D.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O)

17.下述不符合血细胞发育进程中形态演变规律的是:( B ) A.胞体由大至小 B.核染色质由粗糙至细致 C.核仁从有至无 D.颗粒从无至有

18.不符合原始细胞一般形态特征的是:( A ) A.胞体大,但核浆比例小 B.细胞核内见明显的核仁 C.胞浆中一般无颗粒 D.核染色质细致均匀

19.就红细胞生成素(EPO)而言,下述错误的是:( A ) A.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肾产生,而人工无制备 B.能刺激造血多能干细胞使形成红细胞系祖细胞 C.能促进幼红细胞增殖和成熟 D.缺氧状态时,肾产生红细胞素增加

20.外周血三系减少,而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下列何者与此不符:(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再障

C.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阵发性睡眠性蛋白尿

B ) 21.骨髓穿刺呈“干抽”,肝脾肿大,外周血出现幼红、幼粒细胞,下列哪项一般不宜考虑:( A )

A.再障 B.骨纤 C.白血病 D.恶性淋巴瘤 22.作骨髓检验不能作肯定结论的疾病是:( C )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自身免疫性贫血 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3.下列关联组合错误的是:( D )

A.大红细胞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 B.靶形红细胞见于地中海贫血 C.红细胞苍白区扩大见于缺铁性贫血 D.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24.成熟红细胞的异常形态与疾病的关系,下列哪项不正确:( D ) A.点彩红细胞提示铅中毒 B.棘形红细胞提示β-脂蛋白缺乏症 C.半月形红细胞提示疟疾 D.镰形红细胞提示HbF增高 25.下述不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的是:( C )

A.原粒+早幼粒占6% B.红系占有核细胞的20% C.原淋+幼淋占10% D.全片巨核细胞数为20个 26、临床上最常用的骨穿部位是( D ) A 胸骨 B 肋骨 C 胫骨 D 髂骨 27、正常人骨髓中,粒红比值是( D ) A 1:1 B 1-2:1 C 2-3:1 D 2-4:1

28、某细胞,核染色质密集,核分二叶,其胞质中含有粗大、大小一致桔红色颗粒,呈圆形,不覆盖胞核,该细胞是什么细胞( D )

A 早幼粒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巨核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29、判断骨髓增生程度时,常根据骨髓中那种细胞与成熟红细胞比值来判断( D ) A 粒系细胞 B 有核红细胞 C 巨核系细胞 D 有核细胞 30、胞体最大的造血细胞是下列那种细胞( C ) A 早幼粒细胞 B 浆细胞 C 巨核细胞 D 造血干细胞

3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其骨髓中一个高倍镜视野中有核细胞数为多少个( B ) A >100 B 50-100 C 20-50 D 5-10 32、下列那种细胞的胞质中无颗粒( D )

A 幼稚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 小淋巴细胞 D 有核红细胞

33、正常成人的骨髓中,粒细胞系统所占比例是( C ) A 60-70% B 50-70% C 40-60% D 30-50%

34、区别晚幼、杆状核及分叶核粒细胞时,最重要的标志是( D ) A 胞体直径的大小 B 核染色质粗细的情况 C 胞浆中颗粒的多少 D 胞核凹陷程度

35、正常成人生成粒、红、局三系细胞的场所是( D ) A 肝 B 脾 C 淋巴结 D 骨髓 36、骨髓检查的禁忌症( D )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多发性骨髓瘤 C 白血病 D 血友病 37、正常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为( C )

A 增生极度活跃 B 增生明显活跃 C 增生活跃 D 增生减低 38、骨髓中粒红比值是( D )

A 骨髓中粒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 B 骨髓有核红细胞与成熟粒细胞之比 C 血涂片中有核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 D 骨髓中粒细胞总数与幼稚红细胞总数之比

40、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积分明显增加,最常见于下列那种疾病( A ) A 类白血病反应 B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 病毒感染 D 恶性淋巴瘤 41、过氧化物酶染色强阳性的白血病是( B ) A 多毛细胞白血病 B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 急性红白血病 D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4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最常见于下列那种疾病( D ) A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 恶性淋巴瘤 C 骨髓纤维化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43、临床上铁染色可用于辅助下列哪种疾病的诊断( C )

A 巨幼细胞性贫血 B 慢性疾病性贫血 C 缺铁性贫血 D 溶血性贫血 44、下列那种细胞属于多倍体细胞( D )

A 原始粒细胞 B 原始单核细胞 C 原始红细胞 D 巨核细胞 45、铁染色中的普鲁士蓝是什么物质( D )

A 铁蛋白 B 含铁血黄素 C 血红蛋白 D 亚铁氰化铁 46、正常人细胞外铁为多少( A )

A (+)~(++) B (++)~(+++) C (±)~(+) D I型为主

47、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为( C )

A 增生极度活跃 B 增生明显活跃 C 增生极度减低 D 增生旺盛 48、细胞化学染色步骤中的固定是( D )

A 改变细胞内化学成分 B 改变细胞内化学结构 C 保持细胞结构和改变化学成分 D 保持细胞结构和化学成分

49、常用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结果的部位一般是( C ) A 细胞表面 B 细胞膜上 C 细胞质内 D 细胞核中 50、铁染色的基本原理是( C )

A 氧化酶法 B 钙-钴法 C 普鲁氏蓝法 D 偶氮偶联法 51、不属于贫血形态学分类的是( B ) 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 增生性贫血 C 大细胞性贫血 D 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52、可概括再生障碍性贫血血象主要特点的是( D ) A 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 B 血小板显著减少 C 中性粒细胞减少 D 全血细胞减少

53、MCV、MCH、MCHC均明显低于参考值下限的贫血是( A )

A 缺铁性贫血 B 巨幼细胞贫血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失血性贫血 54、巨幼细胞贫血属于( B )

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 大细胞性贫血 C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D 正常细胞性贫血

55、诊断缺铁性贫血直接而可靠的方法是( A )

A 骨髓铁染色 B 血清铁降低 C 血清铁蛋白降低 D 总铁结合力增高 56、关于溶血性贫血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B ) A 红细胞DNA合成障碍 B 红细胞寿命缩短 C 骨髓红系增生减低 D 红细胞生成的物质缺乏 57、属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是( D ) A PNH B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 58、镰状细胞贫血是( D )

A HbE病 B HbM病 C Hb Barts病 D HbS病

59、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的MCV及RDW的变化是( D ) A RDW正常,MCV正常 B RDW正常,MCV升高 C RDW正常,MCV降低 D RDW升高,MCV降低 60、下列哪项在输血时易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 C ) A 蚕豆病 B 缺铁性贫血 C ABO血型不合 D PNH 61、急性白血病FAB分型原始细胞不包括 ( A )

A 原始红细胞 B 原始粒细胞 C 原始单核细胞 D 原淋细胞 62、FAB分型中,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应( C ) A ≥20% B ≥25% C ≥30% D ≥10% 63、下列哪项指标对确诊急性白血病最有价值( D ) A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B 外周血分类有无幼稚细胞

C 肝、脾淋巴结肿大 D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比例增高 64、最能反映急性白血病特点的描述是( C ) A 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B 临床上可因贫血、感染、出血引起的并发症而死亡 C 异常增生的细胞因分化成熟障碍而阻滞于较早阶段 D 外周血出现大量幼稚细胞

65、骨髓检查原粒细胞>80%,早幼粒细胞>10%,应考虑( B ) A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1型 B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型 C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3型 D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4型

66、如在光镜下见到许多体积较小的白血病细胞,为鉴别是急性粒细胞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首选下列哪项试验( B )

A PAS染色 B POX染色 C NAP染色 D ACP染色

67、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象中粒细胞显著增生,以哪组细胞居多( B ) A 早幼粒、中性中幼粒和晚幼粒细胞 B 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 C 中性中幼粒和分叶核粒细胞 D 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

68、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的典型易位( B ) A t(2;22)(q34;q11) B t(9;22)(q34;q11)

C t(11;14)(q13;q32) D t(14;19)(q32;q13)

6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阴性病例约占CML的( D ) A 90-95% B 10-15% C 5-15% D 5-10% 70、AML-M3骨髓中异常增多的细胞主要是( B )

A 原粒细胞 B 早幼粒细胞 C 中幼粒细胞 D 晚幼粒细胞 71、生理性止血机制主要包括( D )

A 血管收缩、纤维蛋白形成 B 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 C 凝血和抗凝血的动态平衡

D 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与维持 72、临床最常用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方法是( D )

A 全血阻抗法 B 光散射比浊法 C 微量反应板法 D PRP透射比浊法 73、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一般常见于下列疾病,但除外( B ) A 过敏性紫癜 B 血友病 C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 血小板无力症 74、MPV是指( A )

A 平均血小板体积 B 平均血小板数 C 血小板体积 D 外周血小板体积 75、AML-M2b的骨髓特点是( B )

A 以原始及早幼粒细胞为主 B 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核质发育不平衡 C 核染色质浓集 D 核仁不明显 76、凝血因子VIII又称( C )

A 组织因子 B 凝血酶原 C 抗血有病球蛋白甲 D 抗血友病因子乙 77、血浆中最主要的抗凝物质是( C )

A 蛋白C B 蛋白S C 抗凝血酶 D 血栓调节蛋白 78、粒/红比例明显增加见于下列那种疾病( D )

A 缺铁性贫血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79、骨髓干抽最常见于下列那种疾病( C )

A 溶血性贫血 B 戈谢病 C 骨髓纤维化 D 疟疾 80、下列那种细胞具有非特异性颗粒( B )

A 原始粒细胞 B 早幼粒细胞 C 中幼粒细胞 D 分叶核粒细胞 二、多选题

1、关于红骨髓下列正确的是( ABC )

A 含大量各阶段血细胞而呈现红色

B 18岁后红骨髓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骨的近心端

C 红骨髓约占骨髓总量的50%左右 D 红骨髓是脂肪化的骨髓 E 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参与造血,但仍保留造血潜能 2、血细胞分化是指( BCDE ) A 分化过程是可逆的

B 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 C 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

D 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转变为具有新功能细胞的过程 E 分化后的新细胞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3、造血干细胞具有的表面标志是( ABC )

A Lin- B CD34+ C CD38- D CD34- E CD38+ 4、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 BD )

A 对称分裂能力 B 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C 定向分化能力 D 多向分化能力 E 有明显的形态特征 5、造血微环境包括( ABC )

A 网状细胞 B 骨髓微血管系统 C 基质细胞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D 造血细胞 E 造血岛

6、胚胎期参与造血的器官有( ABDE)

A 肝脏 B 脾脏 C 肾脏 D 骨髓 E 淋巴结 7、下列关于骨髓基质细胞的描述哪项正确( ACDE ) A 骨髓基质细胞产生调控造血的生长因子 B 基质细胞产物与造血细胞的黏附无关

C 基质细胞由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成分组成 D 基质细胞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E 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可作用于基质细胞

8、正常情况下粒细胞胞质中的特异性颗粒包括下列哪些( ABE ) A 嗜酸性颗粒 B 中性颗粒 C 嗜天青颗粒 D 中毒颗粒 E 嗜碱性颗粒

9、下列哪些描述符合红细胞系统形态特点( ABC )

A 胞体圆形或类圆形 B 饱和圆形,居中

C 胞质颜色的变化规律是:深蓝色→蓝灰色→灰红色→淡红色 D 胞质中可有颗粒 E 原始到成熟胞体由小到大演变 10、低倍镜观察骨髓象,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ABE ) A 观察涂片染色情况 B 对巨核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 C 判断分裂象细胞的多少

D 观察各种的细胞形态特点 E 观察涂片中是否存在胞体大、成堆的异常细胞 11、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和分类时,下列哪些细胞不在计数和分类范畴( AC ) A 成骨细胞 B 杆状核粒细胞 C 脂肪细胞 D 分叶核粒细胞 E 淋巴细胞

12、临床上细胞化学染色可用于( ABCE )

A 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B 观察疗效

C 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D 了解细胞内外铁的含量 E 判断预后

13、红细胞膜的功能是( ABCD )

A 细胞运输 B 信息传递 C 血型抗原 D 免疫反应、免疫调节 E 凝血调节 14、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是( ACDE )

A 血清铁降低 B 总铁结合力降低 C 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D 铁蛋白降低 E 转铁蛋白升高

15、属于溶血性贫血的疾病有( ABCD )

A 地中海贫血 B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 血红蛋白病 D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E 骨髓纤维化 16、诊断溶血性疾病的必需条件是( AC )

A 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 B 贫血 C 网织红细胞增高 D 血清胆红素增高 E 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17、下列白血病中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反应的是( CE )

A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18、血象中可出现幼稚粒细胞的疾病有( ABCD ) A 类白血病反应 B 急性白血病 C 骨髓纤维化

D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19、血小板数目减少的疾病有( ADE )

A 急性白血病 B 急性大出血 C 急性溶血 D DIC E 肝硬化 20、目前“凝血常规”检验项目主要包括( ACDE )

A APTT B vWF:Ag测定 C PT D TT E Fg定量测定 三、填空

1、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包括: 红细胞 、 白细胞 、 血小板 。

2、胚胎期造血包括 中胚叶造血期 、 肝造血期 、 骨髓造血期 三个时期。 3、 骨髓 是唯一产生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的造血器官。

4、粒细胞系统发育分化的过程为: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 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粒细胞 、 分叶核粒细胞 。

5、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的特异性颗粒分为: 中性颗粒 、 嗜酸性颗粒 、 嗜碱性颗粒 。

6、临床上成人最理想的骨髓穿刺部位是 髂骨上棘 。

7、 粒红比值 是指各阶段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之比。 8、临床上红细胞疾病以 贫血 最为常见。

9、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的首选、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为 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

10、 巨幼细胞贫血 是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细胞DNA合成障碍导致的贫血。

11、G-6-PD酶缺乏的患者使用蚕豆、蚕豆制品或接触蚕豆花粉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是 蚕豆病 。

12、贫血是指患者的 血红蛋白(Hb)浓度 、 红细胞计数(RBC) 及 血细胞比容(Hct) 低于相应的年龄组、性别组和地域组人群的参考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 1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以 全血细胞 减少、 网织红细胞 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多位正常细胞性贫血。

14、FAB将急性白血病分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和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两大类及其亚型。

15、白细胞包括 粒细胞 、 淋巴细胞 和 单核-巨噬细胞 。

16、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特征性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是 Ph染色体 及

bcr/abl融合基因 。

17、生理性止血的三大因素包括 血管 、 血小板 、和 凝血因子 。

18、骨髓象中的有核红细胞包括: 原始红细胞 、 早幼红细胞 、 中幼红细胞 和 晚幼红细胞。

19、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包括: 粘附功能 、 聚集功能 、释放反应、血块收缩和促凝作用。

20、 血友病 是一组由于遗传性凝血因子VIII缺陷导致的凝血酶原酶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四、名词解释

1、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临床分支学科。

2、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3、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4、造血干细胞: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5、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值性细胞群,也称为造血定向干细胞。

6、随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随外造血。

7、普鲁士蓝反应:指铁在酸性环境下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形成普鲁士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并沉淀在含铁的部位的一种化学反应。

8、骨髓部分稀释:指骨髓涂片中骨髓小粒、油滴少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幼稚细胞>3/5。

9、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在油镜下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分别记录酶活性分级情况:(-)、(+)、(++)、(+++)、(++++),(-)为0分、(+)为1分、(++)为2分、(+++)为3分、(++++)为4分,100个细胞中阳性洗吧的积分和即为NAP计分。

10、缺铁性贫血:是因机体铁的需要量增加或(和)铁吸收减少使体内贮存铁耗尽而缺乏,又不能得到足够的补充,致使用于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所引起的贫血。

11、血红蛋白病:是一组由于生成血红蛋白的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或合成肽链速率的改变,而引起血红蛋白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

12、白血病:由于异常的克隆细胞增殖失控,凋亡受阻,致使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生积聚,正常的造血受抑制,临床上表现为胸骨压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和感染症状。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13、Ph染色体:90-95%的CML可检出一种异常染色体,其中绝大多数为9号染色体和22号染色体之间的平衡易位,即t(9;22)(q34;q11)。

14、凝血瀑布学说:一种解释血液凝固机制的理论,认为所有凝血因子都是各自分布合成,又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在一系列反应中,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前已活化的因子激活成为活性酶,最后生成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即血液凝固。

15、血小板聚集功能: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附,是形成血小板血栓的基础,也是血小板进一步活化和参与二期止血、促进血液凝固的保证。 四、简答题

1、造血干细胞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答:(1)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也称自我维持:一般认为正常造血干细胞只进行不对称有丝分裂,一个干细胞进行分裂所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只有一个分化为早期造血祖细胞,而另一个子细胞则保持干细胞的全部特性不变。这种不对称性分裂使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始终维持在一定水平。因此造血干细胞是机体赖以维持高度正常造血的主要原因。

(2)多向分化能力:是指在体内多种调控因子的作用下,造血干细胞可分化形成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祖细胞的能力。

2、简述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

答: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显著,粒红比值低于正常。异常有丝分裂增多,正常幼红细胞减少。巨幼红细胞大于 10%,高者可达30%-50%。巨幼红细胞的发育亦有原始、早、中、晚幼四个阶段。

3、骨髓中粒细胞系统形态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1)胞体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

(2)胞质无颗粒→非特异性颗粒→特异性颗粒→特异性颗粒增多、非特异性颗粒

减少→仅有特异性颗粒;

(3)胞核圆形→椭圆形→核一侧扁平→肾形→杆状→分叶状。 4、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形态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1)胞体圆形或类圆形,有的原始红细胞及早幼红细胞可见瘤状突起; (2)胞质颜色深蓝色→蓝灰色→灰红色→淡红色,无颗粒; (3)胞核圆形居中。

5、骨髓中巨核细胞系统形态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除原始巨核细胞外的形态特征为:(1)胞体巨大,不规则;(2)成熟巨核细胞胞质常极丰富,并有大量细小颗粒等特点;(3)胞核常巨大,成熟巨核细胞的胞核高度分叶且重叠。

6、原始细胞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胞体较大,胞质量少,蓝色,胞质中无颗粒,或有少许细小的颗粒;胞核大,多数呈圆形或类圆形,核质比大,染色质细致,常有清楚核仁。

7、如何判断骨髓取材成功?

答:①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 ②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 ③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

④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

8、骨髓片低倍镜下应观察哪些内容?

答:(1)骨髓涂片质量:观察涂片厚薄、骨髓小粒多少、油滴、染色等情况,并在低倍镜下选择满意的区域进行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2)骨髓增生程度:根据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初步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3)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由于巨核细胞大、全片数量少,故计数一般在低倍镜下进行(计数×血膜中巨核细胞数或全片巨核细胞数;

(4)全片观察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9、简述过氧化物酶染色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答(1)POX染色的原理(二氨基联苯胺法):血细胞内POX,在H2O2存在的情况下,氧化二氨基联苯胺,形成金黄色不溶性沉淀,定位于POX酶所在的活性部位。

(2)POX染色的临床意义: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的首选、最重要的细胞化

学染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均呈阴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呈强阳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呈阳性或阴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呈阴性或弱阳性。

10、简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的临床意义

答:(1)NAP积分下降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2)NAP积分增加见于细菌性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骨髓增值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急变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11、按病因和发病机制贫血如何进行分类,并列举其常见疾病。

答:贫血发生的病例生理机制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红细胞丢失增加三大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缺铁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包括:红细胞内在缺陷如红细胞膜异常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异常的G-6-PD缺乏症、血红蛋白异常的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红细胞外在异常如免疫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理化或感染因素引起的溶血。

(3)红细胞丢失增加:各类失血性贫血。 1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低下或重度低下(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

(3)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14、简述急性白血病骨髓象改变

答: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增生,多伴有恶性肿瘤细胞形态学特征,细胞大小相差极大,胞质量少,胞核大,形态不规则,常有扭曲、折叠、切迹、分叶或双核等。核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数目多、核质发育不平衡,胞核发育往往落后于胞质。胞质内易见空泡,出现Auer小体有助于AML的诊断。

15、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收缩血管;(2)激活血小板;(3)促进血液凝固;(4)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

16、在血液凝固及其调节系统中,凝血酶主要有哪些作用?

答(1)在血液凝固中,凝血酶能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能激活F XIII为F XIIIa;同时还能正反馈激活F XI, F IX, F VIII, F X, F V;

(2)在血液凝固调节系统中,凝血酶能与内皮细胞表面的血栓调节蛋白形成复合物进而使蛋白C系统活化,达到抗血液凝固的作用。

五、论述题

1、试述血细胞的发育成熟及其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答:血细胞的发育成熟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阶段的划分是人为的。在细胞分类中必然有中间阶段的细胞,一般可划入下一阶段。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见下表。

项目 原始→幼稚→成熟 备注 巨核细胞由小变大,早幼粒细胞比原始粒细胞大 成熟红细胞核消失 细胞大小 大→小 核大小 核形态 大→小 规则→不规则(如圆→凹陷→分叶) 有的细胞不分叶 小淋巴细胞胞质少 红细胞系统无颗粒,粒细胞特异性颗粒分三种 核染色质 细致→粗糙,疏松→致密 核染色 核膜 核仁 胞质量 淡紫色→深紫色 不明显(薄)→明显(厚) 有→无 少→多 胞质颜色 深蓝→浅蓝→红 胞质颗粒 无→少→多 核质比例 大→小 2、正常骨髓象的特点有哪些?

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参考范围,但符合下表者,可视为大致正常骨髓象。

正常成人骨髓象特点

骨髓增生程度

增生活跃

粒红比值 2-4:1

占40-60%,其中原始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性中幼粒细胞约8%,中性晚幼粒

粒细胞系统 细胞约1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约2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12%,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1%

红细胞系统 淋巴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系统 浆细胞系统

占15-25%,以中、晚红细胞为主(各占10%),原始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 占20-25%,均为淋巴细胞,原始淋巴细胞罕见,幼稚淋巴细胞偶见 <4%,均为单核细胞,原始单核细胞罕见,幼稚单核细胞偶见 <2%,均为浆细胞,原始浆细胞罕见,幼稚浆细胞偶见

在×3cm的血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其中原始巨核细胞0-5%,幼稚巨核细胞占

巨核细胞系统 0-10%,颗粒型巨核细胞占10-50%,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占20-70%,裸核型巨核细胞占0-3%。血小板较易见,呈成堆存在。

其他细胞 细胞形态

如组织细胞、成骨细胞、吞噬细胞等偶见,分裂象细胞少见,不见寄生虫和异常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有核细胞形态正常

3、请列举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及其引起的主要疾病,简述其实验诊断步骤。 答:溶血性贫血主要的病因及其引起的疾病见下表:

病因

遗传性: 红细胞膜缺陷 红细胞酶缺陷 血红蛋白病 获得性: 免疫因素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感染因素 红细胞膜缺陷

实验室诊断步骤:

主要疾病

遗传学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G-6-PD缺陷症 镰状细胞贫血

溶血性输血反应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蛇毒中毒 疟原虫感染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

(1)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存在: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主要应寻找红细胞寿命缩短或破坏过多和骨髓红细胞系统代偿性增生的实验室证据。

(2)确定主要的溶血部位:据红细胞形态学变化和红细胞脆性试验结果及尿含铁血黄素检测等实验确定为血管内溶血或血管外溶血。

(3)确定溶血病因进行疾病确诊:依据病史找线索,结合其临床资料有的放矢地选择筛选试验和确诊试验,对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进行确诊。 4、试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AB分型标准。

答:(1)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原始细胞≥30%,无T、B淋巴细胞系标记,至少表达一种髓系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或电镜MPO阳性。

(2)M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

(3)M2: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早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4)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30%,胞质内有大量密集甚至融合的粗大颗粒,常有成束的棒状小体(Auer body),M3v为变异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胞质内颗粒较小或无。

(5)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及周围血中有粒系及单核细胞增生,骨髓中的原始细胞≥30%,单核细胞为20-80%,其余为粒细胞;外周血单核系细胞≥5×10/L,或溶菌酶为正常的三倍和骨髓前体细胞中单核细胞酯酶阳性细胞>20%。M4Eo为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除M4特征外,骨髓中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5%,此类细胞除有典型的嗜酸颗粒外,还有大的嗜碱(不成熟)颗粒,还可有不分叶的核。

(6)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依据分化成熟程度分为二型。 M5a:原始单核细胞型,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

M5b:单核细胞型,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其余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等。

(7)M6:急性红白血病,骨髓有核红细胞≥50%,骨髓原始细胞≥30%或周围血原始细胞≥30%。 (8)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原巨核细胞≥30%,电镜PPO阳性,血小板膜蛋白Ib、IIb/IIIa、IIIa或因子VIII相关抗原(vWF)阳性。

5、何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如何分型?哪些指标对本病具有肯定性诊断价值? 答:原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1)急性型,典型病例见于3-7岁的婴幼儿,紫癜出现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急骤,常伴发热、皮肤紫癜、黏膜出血和内脏出血等,少数病例可发生颅内出血,病程呈自限性,多数病例在半年内自愈。

(2)慢性型:多数见于青壮年,以女性为多见。常无诱发因素,起病缓慢,出血以皮肤、黏膜和经量过多为主,脾不肿大或稍肿大,病程长至1-数年,且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肯定性诊断价值的检测指标是:BPC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或正常,但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

9

少或缺如;PAIg和(或)PAC3增高;血小板寿命缩短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