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析
谢宗福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300
摘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一批应用性的专业人才,在满足学生职业需求的同时,也能提高酒店的服务功能,促进酒店的长期发展。文章主要对酒店校企合作模式教学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加强酒店专业校企合作的策略,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酒店管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因其具备自身的教学特点,其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基础人才,为社会服务。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只有将学生投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酒店管理工作的氛围,真正了解客户与酒店之间的双向关系。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共同承办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试岗,了解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由于酒店管理主要是与客户沟通,解决客户的住房问题,保证酒店服务能够满足客户的住房要求。因此,学生在试岗前一定要学会有效地与人沟通。普通高职院校在教授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对整体的教学把握不准确,无法全面考虑专业教学,教学效果不明显。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出现,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掌握酒店管理技巧。
二、校企合作模式探析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探索出各种方式,主要用于不同专业的需求。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级酒店或社会餐饮企业。一般学校主动寻找合作伙伴,选择 合适的酒店或餐饮企业进行合作,保证学生安全,其合作模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大学内短期设置相关的专业级课程,在招生的时候就会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保证学生毕业后即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工作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订
单式培养人才方案在最初制定的时候,主要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的,双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参与校企活动以及校企双方共同承担人才的培养任务。学院在三年制的教学计划设置中,除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之外,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制定实践技能知识的积累,保证学生能够毕业后直接上岗工作。
2“2+1”合作模式
“2+1”合作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理论知识,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最后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毕业典礼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效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也为其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能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学校也节省了大量的实训资金,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这也成为目前高职教育普遍采用的合作模式之一。
3“实践基地”模式
“实践基地”模式作为酒店管理专业中最为常见的校企合作形式。我们可以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情况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就是由校方联系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大型酒店,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并适当介绍酒店在未来规划中的发展方向所需要的人才,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提前有规划。
其次,在学生假期的时候,学习和酒店协商,让学生利用假期到酒店勤工俭学,真正体验酒店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的生活情况,为自己日后的职业进行具体的定位。
最后,在学生最后一学期的时候到酒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实习生进行就业教育,让学生端正心态,安心学习,以此顺利就业。酒店也能够通过对实习生的观察,在双向选择的条件下,择优录取优秀毕业生。
三、加强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的策略
1成立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高职院校要想加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就需要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秉承学院“多元联动、产教一体、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组建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高管、行业协会专家等构成。专业带头人担任委员会主任,相关合作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行业协会专家担任委员会副主任,成员由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组成,其中校外人员人。
2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围绕培养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科研与技术服务三种能力,通过引进和培养,以双师素质提升为重点,建成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充分吸纳社会优秀人力资源,将酒店企业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
3立体化评价体系建立
在“工学一体、校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学生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考核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校企两级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完善教学督导和学生督导的立体监控体系、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考核过程中把企业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之中,增加企业、指导教师与学生全过程的交流,形成企业评价和教学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两者的结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监督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静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 11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