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山行》。
3.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难点
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识字写字教学
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在初读古诗时引导学生集中自主识记,对多音字“挑”的读音可以放到语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要求会写的字和易错字老师要做重点指导。
本课的生字,除了在古诗中认读和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这个生字的认知组词。如:“径”除了组词“石径”,还能组什么词语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自然会引出很多含“径”的词,如“小径、山径”等;“斜”字除了组词理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来理解这个字;“赠”可以提出问题:你收到过别人赠送的礼物吗?你赠送过别人礼物吗?通过日常情境来理解这个字。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3种结构,可以归类指导,提高效率。易错字如“寒”,重点强调最后两笔是两点,不要写成两横。左右结构中左窄右宽的写法,可以归类指导。
2.古诗朗读
古诗朗读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古诗的真正意境。可以先听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轻声跟读,了解停顿、诗中感情等,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这样既可以有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
表达古诗的思想感情。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在诵读中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3.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
在诵读古诗中感受作者的细心观察,也能给学生平时的作文提供一点思路。比如,《山行》这首诗写红叶红得怎样?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霜叶的红写得热烈而美丽。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古诗题目意思。
(2)搜集有关古诗中描绘枫林、霜叶、橙橘、梧叶、促织、篱落等词语的资料,如图片或者视频等。
(3)搜集三首古诗作者的简介,对他们有个简单的了解。 (4)能把古诗正确流利地读通顺,再有感情地诵读。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2课时《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认识“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生字。通过图片或教师点拨的方式理解“擎、君”等生字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对朋友的鼓励。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复习内容。 1.齐背古诗《山行》。
2.上节课我们通过看主题图片、教师讲解等方法感受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秋天的确是美丽的季节,在诗人眼中秋天充满了诗情画意,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赠刘景文》。
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其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4.助学资料。 课件出示: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橙和橘的区别:橘子通常比橙子小,而且皮薄,颜
色较深,可方便剥落,内部有白色丝物,可分瓣。而橙子通常皮厚,不易剥皮,个头较大,颜色鲜艳,果肉不易分瓣。
设计意图:
背诵已学过的古诗,大概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为本节课做好铺垫,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诗中不理解的人物和橙橘让学生提前做好功课,使其在学习古诗时不至于感到迷惑。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分类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赠 刘 盖 菊 残 君橙
(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几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理解生字? 生1:“赠”偏旁是“贝”,就是钱的意思,就是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赠”是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右部上宽下窄。
生2:我认真观察了“刘”这个字,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文”,书写“文”时的最后一捺要写成一点,它是一个姓,我的同桌就姓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记忆会更牢固一些。同学们真棒!你们看“橙”字,这个字笔画比较多,记忆的时候可以分开分析,它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木”,书写时木的最后一捺要写成一点,右边是登山的“登”。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5.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齐读的方式熟读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的方法识记生字可以记忆得更牢固,也更有成就感。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师:有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刘景文与他谈得甚欢,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二句。
1.品读第一、二句。(课件出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语、句意。
(2)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能看出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荷尽:荷花凋谢。
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在诗中指的是荷叶。
菊残:菊花开败了,一看就知道是深秋季节。(出示残荷和快要凋谢的菊花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1:我家旁边就是荷花池,所以荷尽的情景我看到过,我很容易理解。还有,我在网上也搜索了残荷的图片,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过。
生2:“擎”这个字我用动作表示更容易理解,我来做一下。 (3)闭上眼睛听一名同学诵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
生:听到“傲霜枝”我仿佛看到深秋季节,虽然菊花都开败了,但它的枝条还在霜雪中挺立。
(4)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经没有了,菊花虽然开败了,但是还有傲寒的枝条挺立。
(5)你体会到了菊花什么样的精神?
(指名再读古诗并回答:不畏严寒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它的赞美。) 2.品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诗人又带领我们领略了怎样的风光?自由读第三、四句诗,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
(2)“君”指的是刘景文。在这个深秋季节,金黄的橙子和青绿色的橘子已经挂在枝头了。
(3)指导朗读。(朗读时,要读出快乐与喜爱之情。) 朗读节奏划分:(课件出示)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看图想象画面,教师点拨多种形式理解古诗,体现深秋色彩的艳丽,让人感觉到这是富有生气的秋天、充满诗意的秋天、满满收获的秋天。也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赠刘景文》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 成功之处: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感受到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番美景吗?让学生在体会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他们入情的朗读与诗意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在情感上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到了深秋丰收的喜悦中。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我仍存在着些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言。 教学建议:
讲课前再多下功夫,把情境延伸,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通过抓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体会“慈母情深”。 2.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2.通过抓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体会“慈母情深”。 教学难点:
1.通过抓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体会“慈母情深”。 2.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梳理“场景”。 1.教师朗诵: 她是我们的守望人, 冬天在窗边, 夏天在门旁。
她会为我们的晚归而焦虑不安, 她从不会忘记,
在我们身上倾注全部的爱。 因此,我确信, 无论我们在哪里, 身上都系着她的牵挂。 这个人是谁啊?(母亲)
母亲是最爱我们的人,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带着母亲的牵挂。母爱纯纯若水,母爱情深似海。
这节课,就让我们怀着对母爱的崇敬之情,继续来学习课文《慈母情深》,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书空课题。
(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课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 (进厂寻母--向母要钱--母亲塞钱)
接下来,就我们一起走进场景,体会“慈母情深”吧! 二、细品场景,体会“慈母情深”。 (一)学习“进厂寻母”场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19自然段,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第7自然段内容。
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请你带着对词句的理解来读一读这几句话。(指名读、齐读) 3.出示课文16、19自然段内容,指生朗读,交流感受。 你读懂了什么?作者看到这样的母亲,内心又会是怎样的?
4.教师小结:我们刚才主要通过抓关键词句,在细节描写中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的辛苦。
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通过抓关键词句,从“向母要钱”和“母亲塞钱”这两个场景中任选一个场景来进行学习。
(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单。
1.布置学习任务:4人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选择一个场景学习。想一想“我”看到、听到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组织学生借助“任务单”,抓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体会“慈母情深”。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4.母亲“塞”钱给“我”后,“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教师评议。
5.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是什么令“我”鼻子一酸?
母亲感动了“我”,让“我”鼻子一酸;“我”不能为母亲分忧,反而加重母
亲负担,“我”愧疚的鼻子一酸……
6.联系生活,进行“小练笔”。
(1)提问: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 (感动的、委屈的、痛苦的、难过的、后悔的......)
(2)用几句话来写一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全班展示,交流评价。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对要钱买书这个过程中三个场景的学习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的辛苦,以及对“我”无私的爱。
那么,“我”又是怎么做的呢?(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我”为什么要给母亲买水果罐头?(既心疼又愧疚)结果呢?后来母亲又凑足了钱给“我”买书,我是怎么想的?
7.交流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含义。
引导学生转化问题:
我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些钱为母亲买任何东西? (钱来之不易,不能再乱花钱)
我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些钱为自己买任何东西?
(不能再违背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不再单纯是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激和责任。)
三、总结升华主题。
1.多媒体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片段。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抓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的方法,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和深沉。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齐背诵《游子吟》) 四、布置作业。
1.修改“小练笔”,并读给别人听。 2.阅读梁晓声作品集《母亲》。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环境恶劣
母爱无私
工作艰难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通过抓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体会“慈母情深”。 2.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2.通过抓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体会“慈母情深”。 教学难点:
1.通过抓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体会“慈母情深”。 2.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梳理“场景”。 1.教师朗诵: 她是我们的守望人, 冬天在窗边, 夏天在门旁。
她会为我们的晚归而焦虑不安,
她从不会忘记,
在我们身上倾注全部的爱。 因此,我确信, 无论我们在哪里, 身上都系着她的牵挂。 这个人是谁啊?(母亲)
母亲是最爱我们的人,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都带着母亲的牵挂。母爱纯纯若水,母爱情深似海。
这节课,就让我们怀着对母爱的崇敬之情,继续来学习课文《慈母情深》,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书空课题。
(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课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 (进厂寻母--向母要钱--母亲塞钱)
接下来,就我们一起走进场景,体会“慈母情深”吧! 二、细品场景,体会“慈母情深”。 (一)学习“进厂寻母”场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19自然段,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第7自然段内容。
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请你带着对词句的理解来读一读这几句话。(指名读、齐读) 3.出示课文16、19自然段内容,指生朗读,交流感受。 你读懂了什么?作者看到这样的母亲,内心又会是怎样的?
4.教师小结:我们刚才主要通过抓关键词句,在细节描写中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和工作的辛苦。
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通过抓关键词句,从“向母要钱”和“母亲塞钱”这两个场景中任选一个场景来进行学习。
(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单。
1.布置学习任务:4人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选择一个场景学习。想一想“我”看到、听到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组织学生借助“任务单”,抓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体会“慈母情深”。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4.母亲“塞”钱给“我”后,“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教师评议。
5.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是什么令“我”鼻子一酸?
母亲感动了“我”,让“我”鼻子一酸;“我”不能为母亲分忧,反而加重母亲负担,“我”愧疚的鼻子一酸……
6.联系生活,进行“小练笔”。
(1)提问: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 (感动的、委屈的、痛苦的、难过的、后悔的......)
(2)用几句话来写一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全班展示,交流评价。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对要钱买书这个过程中三个场景的学习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的辛苦,以及对“我”无私的爱。
那么,“我”又是怎么做的呢?(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我”为什么要给母亲买水果罐头?(既心疼又愧疚)结果呢?后来母亲又凑足了钱给“我”买书,我是怎么想的?
7.交流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含义。
引导学生转化问题:
我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些钱为母亲买任何东西? (钱来之不易,不能再乱花钱)
我为什么没有权利用那些钱为自己买任何东西?
(不能再违背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不再单纯是对读书的
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激和责任。)
三、总结升华主题。
1.多媒体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片段。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抓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的方法,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和深沉。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齐背诵《游子吟》) 四、布置作业。
1.修改“小练笔”,并读给别人听。 2.阅读梁晓声作品集《母亲》。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环境恶劣
母爱无私
工作艰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