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
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
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 随国是汉东的姬姓小国,楚武王要侵略它,先是派了人去讲和,随国就派出了少师董
成。斗伯比对武王献了一番计策,大意就是以衰弱的假象来麻痹敌人。随国虽然不大,但在汉东就算是大国了,如果它上了当,不跟其它姬姓小国联合起来,楚国就会容易得手。另一位臣下说,但是随国有季梁在啊(可见季梁有贤名),斗伯比答:“不怕,少师才比较受宠幸(少师得其君)。”
• 楚王听了斗伯比的计策,少师见到楚国不强大,就回去让随侯追击楚军,随侯正
准备答应呢,被季梁阻止了。秉承了先秦人民一贯爱讲天道的风格,季梁阻止的理由乍听上去是很玄乎的,说不可追楚师的原因是“天方授楚”,老天爷正站在楚国那边呢。至于为什么天站在楚国那边,是因为上思利民为忠,祝史正辞为信,而现在的随国,做国君的自己穷奢极欲而让民生凋蔽,管祭祀的捏造一些功绩成就来祭天,我季梁看不出你随君有什么理由能战胜楚王。这话厉害啊,等于指着随侯的鼻子骂他不忠不信。要知道,“民主”这个词就是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里的(虽然不完全是今天的意思),而那个时代臣下对君上的指责言辞之犀利,是绝对令今人瞠目结舌与汗颜的。
• 随侯的回答是很有意思的。对于前面那句“民馁而君逞欲”,他根本不回答,也不知
道是不屑,还是理亏。他只回答:“我的祭品那么丰盛,怎么就‘不信’了?”还真是完全“不问苍生问鬼神”啊。季梁回答的中心就是那句“夫民,神之主也”,不能使“民和年丰”,你自己准备多少丰盛的祭品也没用,那可是神仙啊,你以为真的那么好骗?你只有改进执政水平,与相邻的姬姓兄弟国家和睦相处,才能免除被楚国侵占的祸患。然后随侯就害怕了,开始励精图治,而楚国也没敢再侵略随国。
• 我有时候在想,中国的读书人把这些篇章当成经典,耳熟能详出口成诵,可是为什么,
这些文字背后的精神,却没能传承下来,而是逐渐消亡直至完全不见呢?这真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