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然”一词看语法化理论的应用
作者:杜 婷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1期
摘要:我们利用语法化理论可以明确了解现代汉语中一些虚词的历史沿革,本文尝试用语法化理论分析现代汉语常用虚词“居然’一词的意义演变过程,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它的意思。 关键词:语法化历程;“居然”的各阶段意义;实词虚化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065-01
在先秦时期,并没有出现“居然”这个词,二者是单独应用的,如“居”,在《论语词典》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居住的意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出于某地位或情况。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中则为居所。我们可以看到,在 《论语》 中,“居”只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而在杨树达所著的《词诠》中,“居”的意义又增加了几个如“尔居徙几何?”《诗-小雅-生民》中居做了句中的助词,无义。又如“一日曰伐鼓,何居?”中居也是做了句末助词,表示疑问。而在《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当中,居还可以用在疑问代词何,“谁”之后,表示疑问语气,可以译为啊,呢之类。例如“何居?我未之闻也。”《礼记-檀弓下》。 然而“然”的用法则更加多,实词虚词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用法。如用作动词,“若火之始然”—《孟子》。它也可用作“以为…对,同意”,如“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等。另一方面,它还有用作连词,形容词,代词的实词用法跟用作助词的虚词用法。
可见,先秦两汉时期虽然“居”和“然”都具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意义,也可以充当语法成分,但是二者并没有结合在一起使用,我们也没有看到“居然”一次的用例。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在《魏晋南北朝词语释例》中发现了“居然”一词的用例,且具有了一个固定的词义,“显然,明显”之意。如《世说新语-夙惠》中“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又如《 晋书-刘琨传》中说“若琨于时有害匹碑之情,则居然可擒,不复劳于人力。”
可见“居然”作为一个的词已经出现了,而且具有了一个的意义,但是这时候的“居然”得意思还跟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居然”意义不一样,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 “居然”一词已经产生了。
到了唐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进入到了一个全新阶段,这些社会生活图片也自然反映到了语言文字当中,有许多新词新语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最细微的变化首先都会体现在语言当中。而“居然”在这个时期也有了新的意义。如《唐五代词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居然”一共拥有三个义项,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它不仅具有了形容词的意义,同时还具有了两个意义并不相同的副词的意义。1.安然貌。如在《宣室志》中,“乃至福景寺前,见一人坐,交臂拥膝,身尽黑,居然不动。—《广记卷三七O》。又如杜甫的“居然赤县立,台榭争岩庭。”2.分明,确实。 如李涉《送颜觉赴举》诗中“居然一片荆山玉,可怕无人是卞和。”又如颜师古的《匡谬正俗中卷一》中“居然可晓。3.竟然。如韩愈《峡西泉诗》“居然鳞介不能容,石眼环环水一钟。”再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居然成或落,白首为契阔。”
可见,在唐五代时期,“居然”又增加了几个新的义项,第一个义项“安然貌”,是从居的房屋义引申出来的,指像房屋一样的稳当安定,这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词义的渐变性特点。而第二个义项则是魏晋南北朝义项的延伸,也可以说是直接继承,这就反映了则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已经出现了我们现代汉语中最见得义项“竟然”,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就此断定在唐五代时期已经正式出现了“居然”的现代意义,“居然”的语法化过程已经完成?当然不能这样说,因为我们必须承认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竟然这个义项中,我们的语料仅仅限于唐代诗人韩愈跟杜甫的诗歌,而不是从人们日常生活口语中提取出来的,也就说,“居然”这个义项在五代时期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也许它只出现在书面语系统当中,而口语系统中并没有凝固成一个固定义项。这就涉及到了语法创新与语法演变的问题,“竟然”这个义项虽然出现了,但是它可能只是一种语法个体的创新,而不是语法演变。因为语法演变是一个完成时,语法个体的创新只有通过跨语境的扩展和跨言语社团的扩散或传播进而最终规约化后才能实现为一个语法演变。因此,居然在唐五代出现的现代意义,第一只出现在诗歌当中,第二只出先在书面语系统当它只能算是一个语法创新。
但是语法创新是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为众多人接受最终进入语法系统当中的,进入了近代社会以后,随着中国第一篇白话文著作《狂人日记》出现,许多新词新义产生,而古代词汇中一般都是一词兼有多个义项,这就在一些义项中与新词新语有了重合与抵触,导致古代词汇中某些义项的流失,“居然”也是其中一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五代时期产生的四个义项中,只有后起的“竟然”这个义项被人们继续利用了下来,并最终确定了它的常用词地位。
参考文献:
[1]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
[2]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A].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