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霄2006.7 “三农”问题研究 以思路创新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 陈剑锋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33) [摘要】今年,党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发展农业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 传统观念和农业生产模式,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日趋明显的资 源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时俱 进转变观念,创新农业生产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创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6)07—0093—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 开拓者,要将农业商贸、市场流通、金融信息等作为思维与决策 见》阐明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 的领域。农民已不能再局限于农业地块,而应该与农机、化肥、 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指导原则,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药、植保、耕作、收割、储藏、运输、加工、出售等部门和环节相 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这是党中央连续第 联系。打破传统农民孤立、局部、自给自足的思维方式,引进系 三年将有关“三农”的问题作为一号文件发布,表明了党中央、国 统、开放、立体、动态思维,关注村、乡、镇、区域、国内外的发展动 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 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 2,走集约化经营之路,由农户转向农庄。以户为农业经营 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生产发 实体、千家万户分散以几乎同一的模式从事小规模的农作活动, 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其中发 是我国传统农业的显著特征。在城镇郊区,由于人口稠密,农村 展农业生产被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人口众 居民聚落规模较大,虽分散经营,但易形成一定区域内的规模种 多、资源紧缺,物质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悬殊,是我国农村最基本 植。目前,我国普遍推行的农户+公司模式,虽然以公司为依 的国情。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传统观念和农业生产模式,与当今 托,但农业经营的实体,基本上仍以户为主。在我国农村,以各 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在社会主义 户自给自足的耕作模式更典型。户与户之间、村落之间多成零 新农村建设中,首要任务是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变落后的农 星点状散布,缺少经济上的联系和农业经营上的合作,种植的规 业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 模效益很低,农产品的收购、储藏、运输困难。现代农业的发展, 益。其创新思路是: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农业 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是必由之路。规模化的重要标志 现代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 ・是经营者借助现代机械、运输和其他管理手段,使人均种植面积 种经营,突出特色,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调整农产品结构,实 十倍、百倍乃至千倍于传统农业经营者,以取得高效益的回报。 现农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 专业化的标志是按农业内部分工,将耕作、种子、化肥、农药、植 的转变;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实现 保、收割、储藏、加工、运输等分别专户、专人经营,并共同构成完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实行集约化经 整农业经营体系。近年来,在我国农村,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竞争 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资源节 的需要,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苗头已经出现,种植业、养殖业等 约型的生产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开始出现大户、专业户大规模经营的范例,这是一个良好的势 1.整合农村资源,由单一转向综合。“三农”问题一再是党 头。只是目前经营者大多为外来企业家或当地技术、管理人员, 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发展农业生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真正农村农民步人大规模种植经营或专业承包的尚不多。因 农业的概念除了超越传统耕作业,建立农林牧渔大农业的概念 此,改变传统自给自足观念和小农种植模式,鼓励农民壮胆接受 外,关键是建立农业系统的观念,即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科学技 市场挑战,敢于承担风险,在扩大规模效益上下功夫,为农业基 术化、生态化等综合的观念。因此,发展农业・,不能仅就农业论 地化、集约化发展闯出路子,是正当其时。我国农村有较丰富的 农业,应将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体化的系统,整体思 土地资源和发展多种经营、农林复合系统的优势,如何将多样性 维、立体思维,建立农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大系统观念,实现 优势与规模化优势统一起来,创立我国农村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管理等协调发展的有 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序运转机制,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体系,引入农村外的人才、 3.强化市场意识,由因地制宜转向因市制宜。农业生产受 资金、技术、信息、市场、观念与农村的资源、生态环境相结合,实 到较严格的自然环境条件即农作物生态条件的限制,因此,因地 现农村内外优势互补,实现农村与发达地区的相互交流、相互促 制宜是农业立足的基础。农业生产的门类、种类、品种、种植周 进。就农业内部而言,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农业市场 期、种植模式和方式等要符合自然条件的要求才能有所收获。 [收稿日期】2006—04—20 【作者简介】陈剑锋(1953一),男,江西吉水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现代科技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现代科技教学与研 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地制宜的农业种植原则只是获得农 业成效的必备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一个区域内,甚至一块 田地内,能适合因地制宜种植原则的农作物门类、种类、品种乃 至种植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暂且不说哪种种植方式和模式能达 到数量、质量较优,关键还在于哪种产品能真正与市场相衔接, 取得实际的效益。否则,即便种植丰收了,收入未必就能增加; 极端的情况,还可能是增产减收,甚至大增产而成为大负担。前 些年,蒜苔大丰收,但市场发生变化,销不出去,蒜苔烂在地里, 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类似的情况,近年比较普遍,在交通不便 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情况更突出。因此,提倡因市制宜,按市场需 要布局种植结构、种植产品,甚至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时间(如 反季节蔬菜),是必须考虑的。在当前科学技术条件下,“因地制 宜”可以通过人工和技术加以调控(如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等)。 开辟农民增收、创收的新途径。为此,需要转变农业的战略发展 重点。首先,农业结构由以耕作业为主转变为农林牧渔、养殖等 高效农业为主;耕作业由以粮食种植为主转变为在保证粮食生 产基础上的多种经济作物经营为主。通过这种转变,拓宽农村 的发展空间和增收渠道,发挥农业多样性、综合性优势,为农民 创收增加更多的资源、门路和机会。其次,实现由农业向农业加 工业即向农业产业化的过渡。只有通过农业加工业的发展,延 长农产品的加工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与此相关的农业 机械、农业运输、农业储藏、农业通讯、农业水利、农业技术配套 的发展,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7.建立农业科技体系,由经验转向科学。传统农业的技术 载体是有经验的农民,“老农”长期以来成为农业生产技术的主 导力量和传人。“老农”的技术资本是祖传的经验和自身生产累 市场是只见不到的手,没有市场的产品就会成为废品。对广大 农村来说,培育市场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因地制宜地种植一 种作物,要按机会成本的大小加以考察,哪种作物或产品既能因 地制宜,又能适应市场需要,其市场价值大,就应发展它;反之, 尽管因地制宜,若市场效益差,耽误了有市场前景的种植,则要 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而导致增产不增收。 4.注重市场响应速度,由空间距离转向时间距离。远离经 济中心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生产地与经济中心的 空间距离成为产业布局重要的决定因素。任何区域之间的空间 距离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无法增长或缩短。不过,在当前市场 经济条件下,时间距离比空间距离对经济发展更起作用。随着 交通、信息业的飞速发展,空间的障碍或不利影响,可以被现代 交通工具所克服。现代产业发展所要求的,是可通达性、速达性 和对市场响应的速度。在某种情况下,空间距离长比空间距离 短的两地联系和通达时间,可能要快得多。如今,我们在互联网 上传递信息可以瞬间全球同步进行,产品的运送通过航空用半 天时间实现太平洋东西岸的通达;但我们却往往难在一天内实 现一个农村县域内的城乡、乡乡或村村之间的通达。因此,农村 空间距离的劣势必须通过现代交通通讯条件的改进来克服。时 间距离与经济空间作用强度、经济空间作用效率、经济发展空间 差异有密切关系。农业的发展,大量农产品、畜产品要加入国内 外市场循环,关键是要缩短时间距离。从长远上看,产品的归宿 将主要不是农村的自给,而是进入城市、全国、国际市场,缩短时 间距离是当务之急。当前,缩短时间距离的办法是:(1)根本上 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特别是乡村公路的建设;(2)将广布于农村 的人口逐步集中到交通沿线、城镇;(3)大力发展信息业,程控电 话、移动电话、电传、电子邮件等,加快信息传递与交流。充分利 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五大媒体,做到相互结合、优势互 补,信息传播准确及时,提高市场响应速度。 5.实施品牌战略,由数量转向质量。改革开放前,由于自然 灾害和决策失误,我国农业发展几次大起大落,导致40多年的 粮食紧张局面。农村中的贫困地区长期处于欠温饱状态,求温 饱成为农村脱贫的首要目标。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粮食、经济 作物,以量取胜一直是一个决策偏好,久之形成一种默认的农业 导向。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出台了许多相关政 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形势迅速好转,大量 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充斥市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 产品的品质和品种有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的买方市场开始出现。 市场要求农业提供的不只是充足的产品,而是高质、优特的产 品。从目前农村的情况看,农民在扩大农业产量上有经验,技术 较成熟,而在提高产品质量上,既缺乏思想准备,也缺乏经验和 技术。因此,将农业发展重点由量向质的转移,是农业生产的战 略选择。农村远离城市工业污染,具有发展优质农产品的天然 优势,绿色土特产品和畜肉蛋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当 前,关键是要树立质量意识,实施品牌战略,这是提高农业效益 的新途径。 6.拓宽农业经营渠道,由种粮转向创收。当前,粮食生产仍 是农业的基础,是农村稳定的保证,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 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为主要任务。从种粮转向创收的转变,标志 着我国农村和农业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有了新的 战略目标。当前农村突出的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负担 重、贫困面广(缺钱花,市场消费水平低),与城市的差距在扩大。 改变这种局面的根本着力点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积的经验。其经验主要不是来自于科学的思维,而是直接、感性 的经历和经验。经验当然仍有可取之处,但传统农业经验与当 代科学技术有巨大差距。传统经验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属于传 统农业社会的知识层次。因此,农业的开发以科技代替经验,已 成为迫切任务。对于农村而言,科技投入任务最迫切,也最艰 巨,实施的难度最大。当务之急是加大发达地区、城市地区对农 业科技开发、支持的力度,加大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知识普 及,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当前, 农业科技需要有宏观的农业发展规划,作出科学的规划、安排、 配置和布局,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更重要的是要将现有农业 先进技术在农村集成示范、推广,包括农林牧优良品种的筛选、 引进、试验、推广;高效农业的耕作、播种、管理试验示范;名特优 绿色农业开发综合配套技术与基地建设示范;农作物优质高产 综合开发技术;生态村镇的建设与示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关键 技术与示范;干旱地区节水农业技术与示范;农林牧复合生态系 统的持续发展模式与示范等等。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农村整体 科技水平,培养和造就农业人才。 8.可持续协调发展,由生存转向生态。我国广大农业几千 年来一直以求居民的温饱为中心。长期以来为增加粮食总量而 围湖造田、陡坡垦殖,为“吃饭”砍伐森林,为生存而超载放牧,导 致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严重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森林锐 减、草场退化沙化,并诱发严重自然灾害。而农药、化肥的滥用, 又引起土壤和农作物的严重污染,农产品质量严重退化。生态 破坏和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安全。农 民已从自身遭受的生态灾难中体会到,只有建设生态农业,建成 生态安全体系,才有农村的未来。由此,实行由生存农业向生态 农业的转移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我国农业发展的生态方向有 极丰富的内涵,包括退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农业生态 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农业环境的保护以及集利用与保护为 一体的农林复合系统建设、农业生态旅游、速生经济生态林建设 等。着重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农业发展环境,营造保 持水土的农业种植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发展绿 色产品,严格按生态产品和有机产品要求,培植绿色种植业和畜 牧业,开发农业生态旅游,培养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产 品的档次和经济效益,扩大农业发展空间和影响力。配置农业 生态系统,对农业进行合理布局和组合,建立农、林、牧相互保障 的立体农业复合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多样性,壮大农村经济实 力。 总之,发展农业生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农 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空间不只是土地、耕地,而扩展到社会、经济、 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不只是农业技术、种子、农药、化肥、农具等 实物、硬件,而包括了观念、意识、讯息、技术、人才、管理等软件 以及发展大系统中软硬件的综合、优化配置。农业发展依托的 对象不只是自然资源,而主要是市场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 知识资源,即包括所谓的硬资源和软资源。这既是农业和农村 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也将是一场新的革命。为此,欠发达地区 农村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产品优质化、 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 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 化的步伐,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 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责任编辑刘绛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