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新课改要求教师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体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那么,教学内容就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生活化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中进行看图说话。提前准备,让一部分学生担任图片情境中的角色,其他学生观看。情境剧结束后,同学们进行评价。如此一来,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的兴趣也调动起来了。例如在进行《逛商场》教学时,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扮演角色“文明消费者”“礼貌消费者”“微笑营业员”,小组间展开评比,最后评出最佳表演小组。这样的表演和评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电教手段营造课堂气氛。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动静快慢结合的优点,利用电教手段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在讲《可爱的学校》一课时,利用电教屏幕播放“美丽的校园、秀丽的风光、生气勃勃的师生”。精彩纷呈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指导学生动手搞小制作。例如制作《感恩卡》、创办小报纸。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完成,学生就会非常高兴,就会有一种成就
感,再加上教师的及时表扬,同学们的相互欣赏,学生就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4、用音乐、歌曲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他们需要关爱》这课时,我们播放《感恩的心》这首歌。师生共同唱出心中感恩的歌,寓教于乐,在歌声中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习兴趣。 二、搜集生活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只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图书、报纸、网络等途径阅读课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1、在讲《交通连四方》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相关的内容,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材料角”,使同学们对该节内容有一个直观的全面的认识,更有效的进行自主性学习。
2、在学习《想想他们的难处》时,让学生收集有关残疾人顽强拼搏的事例。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述,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残疾人的困难,尊重残疾人,从而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
3、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首先安排学生在课前先采访自己
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的老人,了解城市和乡村以前的落后状况。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城乡现在的新面貌。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城乡的变化。同时教师设问: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说出了他们的观察与体会,最后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 陶行之说“社会即学校”。教师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丰富学习内容,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三、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建立协调、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首先, 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堂提问答不出或有自卑倾向的同学,要多鼓励,寻找他的优点予以表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不会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挫。要认识到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学生就会有一种安全感,就会体会到被尊重、理解和信任快感。 其次,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教,面向全体。 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满足自我实现。三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上的朋友,彼此才会沟通,课堂气氛才会融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2、进行探究性教学,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主
动性、参与性,“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探究性学习与一般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例如采取“故事续编” 、“小小辩论会” 、“美文欣赏” 、“角色扮演” 、“模拟活动” 、“调查采访” 、“资料搜集”等儿童喜欢的方式;通过这种灵活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优化教学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各科教学都要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问题。评价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态度: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2)学习能力:即学生在学习中观察、探究、表达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3)学习结果: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这种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在评价方法中,应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通过竞赛、组织活动、同学间互评、自评、个人成果展示等进行评价,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塑造个性化的人格。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宜用简单的说教手段,应从实际生活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启迪自主意识,优化教学评价,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