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原子的结构》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课题《原子的结构》。主要学习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课时为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是续上一章分子原子后对物质微观分析的更深入的学习,同时,原子的构成又与后面知识点如《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与化学式》密切相关。《原子的构成》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基础性的章节,学好这一课题对以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对学生而言,本章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而学生缺乏粒子这种微观的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针对学生没有粒子这种微观的概念,我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展示原子的结构,以及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动画,从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 2、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原子结构图片的分析、讨论、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 2、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概括、总结能力 2、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1
3、通过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原子核的结构
2、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关键
针对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缺乏的关键点,我采用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图片、动画,再结合讲解,从而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教师引导讲解、学生交流研讨、比较归纳、练习巩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入]水在电解的情况下,水分子破裂成氧原子和氢原子,可见,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那么,原子究竟是不是简单而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呢?你知道原子的内部结构吗?
(引起学生的好奇,同时也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原子的构成》) (二)、过程
一、展示教学目标 1、掌握原子的构成。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目标展示便于学生把握本课学习的重点) (二)知识梳理
2
1、原子的结构
提问:原子究竟是不是简单而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呢?你知
道原子的内部结构吗? (1)、原子结构的探索:
(通过介绍原子的探索,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
从而使学生体会科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
• 道尔顿提出原子实心说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原子不可分”的观点,被19世纪末的一个接一个发现打破了。
• 汤姆生的“枣糕”模型
十九世纪末,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由于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又是中性的,因此推断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那么这两种物质是怎样构成原子的呢?
在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中,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核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都像枣核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展示图片)
•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
直到1911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了原子的结构。
(展示实验图片)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不改变原来方向,一小部分改变了方向,极少数粒子反弹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原子是一个空心的球;原子核位于球的中心,带正电、质量大、体积小;电子绕核运动。
(过渡引出原子的结构)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我们知道了原子的结构。
(2)原子结构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
核外电子 3
(原子的结构我们了解了,那么关于原子中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又是怎样的呢?再次引起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原子的构成的兴趣。)
(3)观察书表4-1,分析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粒子种类 质子 中子 电子 电性 1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 1个单位负电荷 质量(kg) 1.6726×10-27 1.6749×10-27 质子质量的1/1836 阅读上表(表4-1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a、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
b、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很小,但比电子大很多。 c、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的电性由质子决定,
因此原子核带正电,数目跟质子相等。核电荷数=质子数 如图: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原子 电子(每个电子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核电荷数=质子数
(通过表4-1的观察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电荷数和电性都由质子决定,即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4
(4)观察表4-2,回答问题: 原子种类 氢 碳 氧 钠 镁 氯 铁 质子数 1 6 8 11 12 17 26 中子数 0 6 8 12 12 18 30 核外电子数 1 6 8 11 12 17 26 a、不同种原子之间有哪些区别?
b、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 c、质子、中子、电子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d、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明确:
a、不同原子质子数、电子数不同,中子数可能相同
b、氢原子的中子数为0,因此,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c、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d、原子不带电,因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带核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相互抵消,所以电子不带电。
(通过表4-2的分析学习,了解原子中的微粒质子、中子、电子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得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同时通过表4-2的观察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
5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5)原子与原子核质量体积:
多媒体展示图片:如果原子是体育场,那原子核就是体育场的一只蚂蚁。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更形象更容易的了解原子核与原子间的关系,防止了学习的枯燥性。) 2、 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的质量测定值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千克,即1.993×10-26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即2.657×10-26千克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288千克,即1.67×10-27千克 (将原子质量的科学计数转化为实际计数,更直观的了解到原子的质量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从而引出相对原子质量这种使用记忆较为方便的方法) (2)、相对原子质量(Ar)
6
①、定义: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对于“这种碳原子”讲解其为质子数和中子数都为6的碳原子。) ②、公式:
Ar = 一种原子(A)的质量 碳原子质量的1/12 ③、举例: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1.67×10-27千克,求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教师举例演示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此概念)
氢原子的质量 Ar(H) = 碳原子的质量的1/12 1.67×10-27Kg 1.66×10-27Kg =1 ④、注意:
a、“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实际质量。 b、“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 1 ”,可省略。
(对于相对原子质量是否有单位,以及它是否是原子实际质量,容易混淆,通过举例计算的时候引导学生加以区别。) ⑤、相对原子质量表的查阅。 书附录2表的介绍。
7
3、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
原子种质子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质子数+相对原子类 氢 碳 氧 钠 镁 氯 铁 数 1 6 8 11 12 17 26 0 6 8 12 12 18 30 1 6 8 11 12 17 26 数 中子数 质量 分小组填出上表,并仔细阅读图表,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明确: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近似原子量) (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分析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另外,通过核电荷数的填空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点。) 七、说总结
(通过回顾教学目标从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1、掌握原子的构成。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八、说板书
8
1、原子的结构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氢原子的质量 Ar = 碳原子的质量的1/12
(2)、近似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九、说作业
作业做练习册相关章节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