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通论
第一章 绪论
1、试述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
答: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对象,应当是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教育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研究和探讨,从中找出一般的规律,作为教育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虽然来自教育学,但又高于教育学。教育哲学具有理论性、综合性、批评性等特点。
2、试述教育哲学的研究任务。
答:1.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从哲学的高度,既从方法论的高度给予理论上的阐明;2.对教育史上和当前教育实际中有正义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论;3.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新的技术革命的要求,对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做出回答,对未来的教育做出科学的预测。
3、教育哲学建立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答:在思想上,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外,在哲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不同的认识论,是培根的经验主义和笛卡儿的理性主义,这两种认识论在教育思想上的反映就是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之争,这两种教育思想直到今天尚有余波。又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变革,第一次给教育这一社会想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教育中一些根本问题。再如,当前在世界范围内
掀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领域内也发生着新的变化,要求人们用新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教育哲学走向科学化的关键问题。
2.采用古今中外法。任何科学研究,绝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闭门造车,要采用古今中外法,博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宋儒程颐指出“孟子所以独处于诸儒者,以能眀性也。” [5]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6]孟子认为人天生有善端,这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7]他把这“四端”扩而充之,就是“四德”即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他认为“四德”是人所本有的,并且是区分人与非人的标准,是人性的固有内容,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8]所以人性就必然是善的,人只要顺着善的要求去发展,就一定会成为善人,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可见,孟子的人性论十分强调“人”与“非人”(禽兽)的区别,在他看来,人与禽兽的相异之处仅有一个:有无仁义等道德。有之,即是“人”;无之,则是“非人”(禽兽)。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定人的本质属性。
这表明孟子将人视为社会的人。孟子认为,人类进入群体社会之后,人的属性具有两重性:一是人的自然属性,二是人的社会属性。孟子对人性的界定接触到了人的社会属性,开始从人的社会属性上对人的本质属性作深层次的探讨,这是以往学者所未提及的。这就是孟子“性善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探讨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之一。
至于世上存在一些不善之人或恶的现象,孟子认为是由后天条件造成的,原因在“人”而不在“性”。由此可见,孟子是以心善言性善的,徐复观说:“因心善是天之所与我者,所以心善即是性善,而孟子专从心的作用指正性善。”[9]因仁义礼智四皆由心来,故孟子说“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故有之,弗思而已。”[10]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也蕴含着古老的、朴素的平等思想。“性善论”认为,像人生而固有四肢一样,人亦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孟子的“性善论”中蕴含着如下思想:上自达官贵人、正人君子,下至贩夫走卒、斗筲小人,在人性上的“四端”是相同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称孟子的“性善论”为朴素的平等思想。其所以称朴素,是因为“性善论”中所论及的是道德、人格方面的平等,不涉及到政治、经济上的平等。
所以梁启超说:“孟子所以认心力如此其强大者,皆从其性善论出来。”[11]这确实道出了孟子思想的基本特征。
2、素质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答:词源学上看.素质乃由“素”和“质”所构成。《说文解字》解释“素·白致缯
也”.“段注:缯之自而细者也”.即索是一种细密的白色生帛。由其引申,素乃标识白色、原先、本来之义。如《水经注》“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淮南予·本经》“其事素而
不饰”等。“质·以物相赘”,“段注:赘.以物质钱”Ⅲ。“”.即质显示的是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引申为两物之问的依从性质.表征一种“根本”的意思。如《礼记·曲礼》“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由紊和质的上述含义看,素质一词的本真语义乃是专指“事物的本来性质之义”。将素质一词转为对人的界定是现代汉语的义项。《现代汉语词典》所列素质之义有以下三项:A·实物本来的性质;B.素养;c·心理学术语.专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上的先天特点。从《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看,除第一、三义项倾向于指示人的本来具有的根本属性外.对素质的界定多了第二项“素养”义项。很明显,素养直指人的后天养成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构成人的精神生命体。由于素养的“载体”是人的生物有机体.而人的健康发展有j受于人的生物有机体和人的精神生命体的和谐发展,因此,将有关人的素质的定义伸展到先天与后天特性的统一.是人们对自我认识的飞跃。
尽管从语辞上分析,“知识”、“人格”、“能力”本身并不存在某种必然的相关关系,但一旦被其纳人关于人的评价系统,特别是将其纳人教育的评价系统,它们便有一种内在的结构性关联,即由知识、能力、人格、的相互交融而构架出人的整体素质。
3、马克思关于人的片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涵义。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条件。
答: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应具备那些条件?
答:改革是教育的根本出路,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由于它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劳动、人事、分配等诸多制度的制约,改革是迫切的,但又是艰巨的,必须积极而稳妥地加以推进。我认为,当前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转变
2、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整体改革实验
3、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第四章 教育的本质
1、简答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的主要内容。
答: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出发,认识到之前教育本质的阶级上层建筑说对教育的阶级性过分强调,且伴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促使教育开始面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也随之产生。
1.教育可以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把现代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
3.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创造科学,发明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4.教育是科学技术产生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教育能够全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
2、简答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的主要内容。
答: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3、简答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的主要内容。
答:
第五章 教育目的论
1、简答教育目的的作用。
答: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2、简述教育目的的性质。
答:
3、怎样全面理解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
答:我国现行教育方针探视与剖析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探视与剖析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坚 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行教育方针是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总则。从总 体上解快了教育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问题的关键之所 在是如何将这三个问题落实到底,也就是说严格执行国家的现行教育方针。
对于中国现行教育方针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剖析和分解: 一是明确教育事业的服务方向(即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坚持 一是明确教育事业的服务方向(即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坚持“教育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人类历史上出现教育以来,教育都是为巩固统级阶级 的地位而存在的,但其在客观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明确教育总体的培养目标(即解决培养怎样人的问题),“培养德、智、体、 培养德、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即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坚持“ 三是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即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 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
第六章 知识论和教学
1、怎样全面理解“知识的范畴”。
答:
2、怎样理解知识的创新与升华。
答:1 联系是普遍的 客观的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联系 创新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应加强创新宣传 发扬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 有利于提高社会的创新能力 有利于建设创新型社会 2 发展是普遍的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建设中 应从小事做起 从学生这个社会基础的群体做起 加强学校创新教育 加强对外交流 坚持不懈地积极进行量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一定程度后 必将促成质变 使学生乃至人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 矛盾是普遍的 矛盾即对立统一 人民群众的创新能力与国家的政策是否大力扶持同样是一对矛盾 在处理这对矛盾时 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抓住主要矛盾即使国家运用财政 加强在技术创新 人才创新方面的投入 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方法 积极参与进创新建设中 有利于矛盾的解决 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创新能力 4 辩证的否定观实质是扬弃 在进行创新能力建设时 应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革故鼎新 采取适合于当今状况的做法 与时俱进 在引进先进的同时应该加强其发展的能力 使之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有利于创新型社会的完满建成
3、演绎法在教学实践中的重大作用。
答:(1)演绎法是逻辑证明的重要工具。由于演绎是一种必然性的思维运动过程,在思维运动合乎逻辑的条件下,结论取决于前提。所以,只要选取确实可靠的命题为前提,就可有为地证明或反驳某命题。
(2)演绎法是做出科学预见的手段。所谓科学预见,也就是运用演绎法把一般理论运用于具体场合所做出的正确推论。
(3)演绎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具体说,它是形成概念、检验和发展科学理论的重要思维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