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写作的表达手法:表现

新闻写作的表达手法:表现

来源:爱go旅游网


新闻写作的表达手法:表现

许荣华

内容摘要:新闻写作中主要有两种表达手法:概括性的陈述和细节化的现场表现。抽象化的概述对于事实规律的把握必不可少,但是缺少了“表现”的现场冲击力。本文从历史发展的时代需要来描述“表现”这种表达手法出现的原因,并对相应的做法提出建议,预测未来“表现”并没有失去其在文字表达上的优势。

关键词: 陈述、表现

一、 表达手法的历史演变:

中国新闻(消息)写作的手法主要是陈述。陈述是以简笔勾勒的方法概括整个事件或人物,能直写就直写,少有过细的对话、心理、环境、服饰等细节,只是概要地记述人物的对话、动作;用动词注重客观、中立,避免偏离事实本身。

写作表达手法的选择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需求。中国式“新闻”从开始便于政治联为一体,因政治需要而产生,在政治的推动下发展。最早的“敦煌进奏院状”是地方节度使为了解中央朝廷的信息;邸报刊载的是皇帝的谕旨、官僚的奏章、军情战报等,这些新闻类似于文告等,与真正的新闻相差甚远。西方人在入侵中国的同时,为中国带来现代新闻业的发展。有识之士一直在不断的斗争中寻找中国的出路,从晚清的炮火到新中国成立报纸成为鼓与呼的工具。新闻的主要是为传者服务,宣传当权者的方针、政策,受众只是被动接受。无冕之王的角色会使记者产生主导的、高高在上姿态,以俯视的写作话语来进行报道,加之报道的多为抽象的政策性的内容,自然衍生了陈述的写作方法。

1

陈述手法最突出的表现是“新华体”,“新华体是我国新闻报道特有的一种叙述模式,它通常采用全知视角叙述,叙述结构中规范程序明确(但不细致),叙述程序相关性原则比较明显,叙述主体意识以官方集体意识完全重合,严肃、权威是它明显的文本风格特征”。

①新华体已经形成固定的报道模式,如:中共中央主席胡锦涛、、、时间会见了、、,或同、、、

进行了友好的谈话。这种概述的、抽象化的描述并不能给受众以深刻的印象,但却是政治氛围中一种风险规避做法。受众通常“跳过”这样的新闻,新闻成了官方表演并自我欣赏的媒介。

中国确立市场经济,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时代,单一的党报垄断的模式被打破,形成与市场报竞争的并存格局,新闻的双重事业体制迫使媒体不得不从传者本位转向受众本位,更多的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新闻报道。虽然,党报仍在政治的保护之下,但是受众却在多元的选择中产生分化,选择那些能满足需求的媒体或者报道内容,在市场的刺激下,新闻事业回归常态,新闻写作呈现立体化、多样化的手法,在新闻写作中讲究“表现”由碎片化的探索实践逐渐成为新闻人的共识。

二、 表现

毋庸置疑,以往新闻写作在政治的影响下,虽然更多的是陈述的表现手法,但是,许多新闻人都在力求突破传统新闻写作模式,形成

名记者的写作风格:郭玲春对会议、活动新闻的突破;阎吾“情境式”战地特写;法拉奇的对话体都是记者带领读者去感受自己感知到的新闻现场,展现新闻事实。视觉化新闻之所以成为记者寻求创新的突破口,其原因有:

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167页

2

(一)时代变化。以前人们的娱乐方式是读书,“读书会”是交流的常见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有冲击力的声音—图片—影像逐渐侵蚀人们的感觉器官。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纸质媒体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影、电视是视、听觉的延伸。媒介对感官侵蚀的越深,人们在媒介面前月感觉“思考无力”,现在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以电视为代表的视觉化媒体把客观的世界进行影像加工呈现给受众,娱乐大众,甚至放弃思考”①。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报纸作为传统媒体逐渐丧失优势,面对新技术的冲击,2010年12月,《纽约时报》发行人宣布该报纸将进入纸质版停刊倒计时。“报纸真的会消亡吗”再次成为媒体人不断胶着的问题。报纸与视觉化媒体竞争的出路是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努力做到“视觉化”的新闻报道,也就是“视觉新闻”。记者是摄像机,眼睛是摄像机镜头,去展现记者采访、观察到的新闻现场,受众在文字的描述下,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避免单纯的抽象、概括、思辨的报道。

(二)受众感知世界的需要。思维学的研究表明,中国人重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思维工具是概念,概念是从同类的个别事物中抽象出一般的特征,对事物的表象表现为淡漠和遗忘,是对客观事物的思想反映,有不可感知的性质。而人们认知世界首先是从形象感知开始的,表象是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是一些可以刺激人们感官的具体的信号,它直接反映到人脑中,人们条件反射式的做出反,具有直观的形态,也就是感性思维。可以用具体的图示来展示两种不同的思维路径:

抽象思维:形象——本质、规律

感性思维:形象——形象

抽象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表现是记者把结论直接诉诸公众,而感性思维则是记者把收

周国平:《把我们自己娱乐死?》,载《幸福的悖论》,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97页

3

集到的一系列形象展现给公众,让公众从更多的场面和情节中获得生动丰富的直接感受。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我觉得报纸上的语言有些干巴巴。这是抽象思维在写作上的反应,如果要使新闻写作活起来,必须进行感性思维。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迎合受众口味的需要。受众是分散性和异质性的存在,是分散于不同的社会属性的集合,有限效果论认为,受众可以有意识的进行选择性触。受众选择的“实用主义”模型认为,受众方面影响其选择的因素有: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个人特征、与媒介的相关需求、个人品味和爱好、闲暇时间媒介使用的一般习惯、选择的意识、使用的具体环境、时机。“媒介偏好与社会背景有关,但是特定的,而且不可预测,个人的媒介品味一旦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形成,往往会一直持续”①。对媒介内容的种类和类别的偏好是非常不同的,但是跨越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众多差异,基本上,“受众对诸如娱乐消遣、间接感受刺激和浪漫故事的需求,要高于对教育、宗教或内容的需求”。②纸质媒体的措施主要是图片、软新闻、副刊的增扩,可是对于硬新闻,受众有需求,可是阅读的痛苦又让他们恐惧。为了争夺受众市场,更多的吸引其注意力,必须使硬新闻软化,事实的展现则成为一个必然的措施。

三:表现新闻的方法

记者接到新闻线索,赶到新闻现场去采访,如果这个事件正在发生,记者只需要观察整个事态的进程,虽然身临现场,却是旁观者,要通过五官感受付诸于语言文字传递给读者,让读者也能仿佛置身于现场,尽可能获得现场人物同样切实的感受。记者的人物就是最大限度的还原,使受众像观看影像媒体获得更加逼真的现场和情感体验。故事的进展是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冲突,包括两个主要的要素,环境、人物;人物又包括神态、语言、动

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99页 ②

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99页

4

作、心理。从可感知与否的层面来划分,直接感知的有:环境、人物神态、语言、动作,记者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场景细节,细腻地刻画、详尽地展现给读者;不可感知的心理,而是要通过扎实的采访,了解人物的性格,借助可感知细节力图刻画、还原人物在事件发生现场时的心理。

列夫·托尔斯泰在形容《战争与和平》的力量时说,我不讲述,我不解释,我只是展现,让我的角色替我说话。作家的这种处理文学作品的方式不是正符合新闻客观的特点吗?记者只要观察再观察,展现现场;切实记入角色对话和反应;客观展现人物的心理,这就是“展现”的好新闻作品。

(一)情境描述。当你带领读者感受你的作品描写的场面时,必须让读者仿佛置身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发生的每一个细节。人有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好的作品至少应该运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对读者的感官产生感染力。文字的魅力还在于它能激发联想和想象,读者都储存着对世界某一场景的感知,借助现场的描述,读者可以唤起内心的记忆,产生美的感受。典型代表当属阎吾的“情境新闻”。

所谓“ 情景新闻”就是指那种能够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报道, 它不是一种体裁, 而是对达到这种境界的新闻特写、新闻速描或曰现场报道、目击式新闻、视觉新闻等作品的赞誉。在《战后谅山》这篇作品中,记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活生生的败军景象,令读者感觉历历在目。记者在现场描写时并不是“全景式”扫描,而是对典型的事实和细节采用“特写镜头”,把点和面相结合。作品中,全景式的扫描有:“枪炮声渐渐平息下来.我边防部队指战员正从各个阵地上把缴获的坦、装甲车、导弹、火箭筒、火炮和各种枪支弹药汇集在一起.一队队中国边防战们,精神抖擞地跨过奇穷河大桥,开赴谅山以南的各个阵地,准备迎击胆敢反扑的越军。整现场的气氛和环境让读者很快可以体会到我军的战绩和敌军的

5

落败。”①特写镜头有高地、谅山上空、谅山市西南的石山,都是以“我们看到”这样的方式开始现场的描述,给人一种现场亲临感,这也表明了记者的角色是代替受众到现场去观察。

情境的描述要求记者尽可能深入到现场, 用眼睛去观察, 用全副身心去体验。阎吾说,用侧面材料说明我军打下谅山的胜利,没有现场的观察是写不出来的。特别是这类现场情景性报道或目击式新闻, 要造成像电视转播那样的现场效果, 记者不但必须身在现场,而且还要抓住现场发生的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和细节加以描写。穆青同志说,有些作品之所以不新鲜, 不生动, 病根就在于采访不深入, 缺少细致的现场观察。因而只能告诉读者一个一般化的概念, 构不成感染读者的具体、生动的形象。

(二)对话。两个或者更多人之间的谈话就构成了对话。 Brian S. Brooks 认为,“当记者记录下两个或者更多的人的相互谈话,而不是和记者说的时候,你就有了对话”,而笔者认为当深入现场采访的时候,记者作为对话的参与者,对被访者起到深入引导的作用,同时对读者也会有启发思考,适当的提问展现会很好的还原现场的气氛。法拉奇作为新闻界的作家把这种写作方式发挥到极致,她采访过多位世界政治巨头,汇聚为《世界风云采访记》。她以“记”也就是“实录”的方式,把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交锋原本记录下来。这种对话体的方式不但充分展现了对话双方的个性,同时记者的采访技巧,以及双方问答的争锋、斡旋,现场人物、气氛、神态、语气可淋漓的幻化在读者面前。很有代表的是法拉奇对基辛格的采访。基辛格是一位很强硬的政治家,甚至以顽固著称。法拉奇就越南问题采访基辛格,而对方始终避讳,于是提问就这样开始了:

法拉奇: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谁?(这是打破沉默的假设性的提问)

阎吾:《战后谅山》,新华社广西边防前线1979年3月6日电

6

法拉奇:如果我替您回答,我想您会更乐意与黎德寿共进晚餐,是吗?(对方不愿回答,法拉奇则进行合理推导)

法拉奇:那么您能不能回答另一个问题,您喜欢黎德寿吗?(表面上看转移了话题,实际上紧追不舍)

法拉奇:对了,过去。南越人说你们相处时不像朋友。您想说的正与此相反吗?(这是一个诱导型提问)

基辛格:关于这一点……当然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有自己的观点,也毋需强求一致。我们说,我和阮文绍像盟友那样互相对待。(法拉奇问出了结果)①

在这段堪称典范的采访中,法拉奇应用了多种提问技巧,假设引路,合理推导,迂回包围,层层逼进,最终迫使基辛格就越南问题发表了见解。被采访者的顽固,记者的紧追不舍,一触即发的气氛,在这一问一答中强烈的展现。这么精彩的对话,如果不是原态记录,而是融合为其他形式的新闻作品,展现的冲击力就会减色很多。

当然,我们更多的是采用引语的方式。当作者运用引语时,要告诉读者是谁说的,然后读者再听你转述了什么。这种方式,记者作为叙述者退到幕后,使故事中的人物来到舞台的中心。引语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在中国的新闻,尤其是会议新闻,记者似乎已近形成了新闻稿就是整体领导讲话内容的模式,所以大多是采用间接引语的方式,来报道领导讲话,这只能给读者模糊的印象。而展现新闻强调报道中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让事件的亲历者直接站出来说话,读者也能直接聆听,感受到真实感,避免了转述的失实。

(三):心理还原。曾经一度,中国的新闻作品总是对已经无法“复原”的新闻人物的

法拉奇著,阿珊译:《风云人物采访记》,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7

心理,以“合理想象”的方式来突出其品格和思想。想象是过去有可能发生或尚未发生的事情,合理现象,也不过是主观的自我感觉,容易造成新闻失实报道,一直为后来的新闻界所杜绝。心理作为主观的个体活动, 内化于心的,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不能代替我们所要报道的新闻人物去思、去想, 但我们完全可以采用间接表现的方法,把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揭示出来,进行“心理还原”。

人物的言行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感情支配下发生的,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状况、精神状态, 完全可以观察外化的言行、举止, 据此作出推断,同样, 我们要表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也可以通过对这个人的语言、行动、反应以及脸部表情的描写, 使读者感觉到或者猜测到隐蔽在此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这种描写方法会更使人信服, 而且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通过外化的细节刻画,即采用情景描述和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展现人去内化的心理,保证了新闻的感染力和真实性。

四:总结

新闻写作中采用表现的写作手法,是纸质媒体应对影像媒体冲击力的措施。纸媒没有影像媒体现场还原的强烈表现力,对受众感官形成全面的包围、冲击。市场导向下的影像媒体以感官主义所主张使用的影响策略、镜头策略、视觉和听觉效果,强调试听刺激。随着3D、4D等新型媒体技术的跟进发展,单纯文字的表现力已经显得十分单薄,毕竟纸媒只是调动、延伸了受众的视觉,而新媒体技术却可以带动视、听,甚至五官一体。纸媒不但要在新闻写作报道上寻求突破和优势,而且要充分考虑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融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纸媒也许真的会消失,但是只要语言文字存在,其“展现”的还原,从而激发联想和想象的心理情感体验,在受众那还是有相当的接受度和认可度。

参考书目:

8

(1) 法拉奇著,阿珊译:《风云人物采访记》,[M]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2) 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受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6年3月版

(3) 年8月版

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 年1月版

Brian S. Brooks等著,范红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新华出版社2007

(5) 姚里军:《中西新闻写作比较》,[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版

(6) 9月版

林晖:《新闻报道新教程 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7) 网

邵薇:《“以我的方式写作”——法拉奇“个性新闻”考察 》[J],中华传媒

(8) 申凡:《名记者风格初探》,载《传播心理与媒介社会》,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年9月版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