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林黛玉写的好诗句

林黛玉写的好诗句

来源:爱go旅游网
林黛玉写的好诗句

【篇一:林黛玉写的好诗句】

这一篇我们来说说林黛玉的诗词。在《红楼梦》里能写诗的不少,像贾宝玉和海棠诗社里的一帮姐妹,还有不在这个诗社里的贾元春、妙玉、香菱、贾兰,甚至像贾环这样的坏小子和贾雨村这样的奸雄也能写诗。但在这些人里基本都是业余诗人,仅仅把诗当做一种爱好而已。而唯一一位专业的诗人就是林黛玉。之所以说她是专业诗人是因为她对于诗的爱好已是深入骨髓,把诗当成自己的生命。每当心有感悟或忧郁愁苦时都喜欢用诗的方式来表达,因此在书中她的诗写得最多,质量也最高。雪芹先生在打造这个人物时是用尽心血的,也是极其聪明的。雪芹先生并没有把林黛玉打造成一个完美女孩,而是以多面立体的方式来塑造,既写了她的优点,也写了她的缺点,使得这个人物更加丰满真实。但雪芹先生写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借小说来传诗,因此诗歌在这部小说里所占用的比例极大。而在众多的诗歌里,雪芹先生一反他塑造人物的常态,毫不吝惜的把最上乘的诗都赏赐给了林黛玉,浓墨重彩打造了书中这位头号的女诗人。林黛玉的的作品包括诗、词、酒令、偈语、琴曲等在书中共计有三十首。这些作品对于了解这一人物极为重要。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就是说读某个人的诗文,就必须要了解这个人,而要了解这个人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要知人论世,才能深刻理解其作品。在中国历史上的女诗人很多,她们的诗作特点就是描写社会生活面不广,表现重大题材的较少,基本都是描述个人身世、生活遭遇、思绪心情,或闲情逸致的题材。林黛玉也是如此。因为她始终在深闺之中,从不接触社会。而且又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父母兄弟皆无,因此也造成了她的内心过度敏感,从而产生了抑郁的心理。而在诗歌上的表现就是在她的诗调子低沉,风格灰暗。充满着凄婉悲凉。也可以说是一位悲情诗人。她的诗大体分为三部分,一是应制类,如元妃省亲时她所做的题匾和提咏诗,二是命题类,如她在诗会上与贾宝玉和众姐妹所作的诗,还有就是感遇类,是她抒发自己所思所感之作。因为没有了命题的限制,完全是自己的真性情流露,因此这类诗的成就最高,也是最能体现她的风格和品性之作。对于前两类的诗作精品不多,但也偶有佳句,如代贾宝玉提咏的《杏帘在望》:“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在诗

社所写的《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咏菊》:“豪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等,对仗工整,清新脱俗。但这一类诗因是命题所作,而且都是咏物类,不过就是堆砌辞藻,吟风弄月,没有太大价值。她的诗作中质量最高的还是感遇类的作品。何为“感遇”呢?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注释:“感于心,困于遇,犹庄子之寓言也。”而清初的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说得很简洁:“感遇者,感于所遇也。”因有所遇,而有所感,因此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把心情寄予笔端,写了很多这方面的诗。其中质量较高的是七言歌行体的诗,如《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这种七言歌行体脱胎于魏晋的乐府歌辞,因此在语言上比较明白晓畅,很少用典。又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对句与韵脚也较为自由,可对可不对,也不需限韵。可一韵到底,也可随意转韵。像《葬花吟》《秋窗风雨夕》都是四句一转韵,而《桃花行》用韵更为自由,有四句一韵的,也有六句一韵和两句一韵的。这也是歌行体的特点,如果一韵到底显得呆板,缺乏音乐性,因此就需要多次转韵,而每一韵都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段落。提到林黛玉的诗,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葬花吟》,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林黛玉最好的一首诗。不过我倒觉得这首诗不像红学家们所吹捧的那么高大上。当然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就是语言比显易懂,韵律和谐上口,感情真挚充沛。但就其思想性来说,并不是很高,无非受了一点小委屈后见到落花倍感伤情,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古人见到月缺花残,黯然泪下,……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而且诗中也过于夸大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完全是她自己的错觉,她在这里一直是小姐的待遇,没有人会故意为难她。仅仅是她自己敏感的心理受不了一丝一毫的委屈而已。而“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句被红学家们解读为林黛玉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表达了坚决不像封建恶势力屈服的决心。但我们之前也分析过,林黛玉根本不是什么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且越到后来越懂得人情世故。更重要的是在她所生活的环境里也根本不存在什么路线斗争问题,用极左年代的思想去解读一部古典名著是极其滑稽可笑的。所以这一句也仅仅是强调她的洁身自好,守身如玉而已,是雪芹先生精心打造这位纯情玉女的一种方式。其实这些也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首《葬花吟》和后来的《秋窗风雨夕》一样都是化用古人的作品。《秋窗风雨夕》化用的是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谁都知道。但鲜为人知的是《葬花吟》也是化用

了前人的诗作,即初唐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这也是七言歌行体的诗。《葬花吟》里的很多句子都取自于此,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与“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与“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与“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与“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与“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无论从诗句还是寓意来说都是高度相似。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句则是抄自明代唐伯虎的《花下酌酒歌》:“今日花开又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一首诗里和前人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说抄袭也不为过了。其他两首歌行《秋窗风雨夕》是拟《春江花月夜》之作,但无论是诗句和意境比起前人都相差太远。《春江花月夜》描绘的是一幅幽美的风景长卷,通过对一连串美景的描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往日的追思之情。而《秋窗风雨夕》写景的句子不多,只是相当于一首闺怨诗。和《葬花吟》中的落花一样,借风雨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苦闷,而在意境上则比较平淡,思想也更加颓废。这也契合林黛玉当时在疾病和风雨中的愁闷心情。《桃花行》一首算是原创作品,但也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只能说是平平之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葬花吟》的调子也很悲,但林黛玉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出来一股傲世之气,但在《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里,这样的气概也不见了,剩下的也只有悲情与哀婉,这也是林黛玉逐渐长大之后面临婚姻大事,心结更加难解,又对自己的未来彻底灰心,看不到希望所在,因此她始终处在哀怨之中而无法走出来。我认为林黛玉写得最好的诗作是第六十四回的《五美吟》。《五美吟》是林黛玉唯一的一组咏史诗。所吟咏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五位美女,即西施、虞姬、王昭君、绿珠和红拂。这五位美女在历史上比较有名,有关她们的评价也早有定论,但林黛玉这一组诗立意比较新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得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结论,也是表达了她的爱情观。比如第一首《西施》中写道:“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认为尽管西施为灭吴立下大功,但最终沉水而死,还不如像效颦的东施那样,在西边浣纱得以善终。当然有关西施的结局有很多种,沉水而死只是其中一种。林黛玉认为不值得为了只会利用自己的男人如此付出,下面的《明妃》》《绿珠》篇也是如此。关于明妃王昭君的远嫁历

来都是指责索贿的画工毛延寿,但林黛玉认为根源还是在汉元帝上:“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汉元帝不应该把判断美丑的权力下放给画工,因此他错失王昭君也就不值得同情了。而《绿珠》篇里的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绿珠,后来因为大臣孙秀向石崇索要不成便假传圣旨拘捕了石崇全家,绿珠跳楼殉情,石崇也随即被处死。很多人都赞赏绿珠的殉情,但林黛玉却认为不值得,对于石崇也是颇有微词,“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她认为石崇花重金买来绿珠,和买来一块瓦砾没什么区别,他对于绿珠其实并不是真有感情,不过就是贪图美色而已。而绿珠之死也不过是报恩全义,并非为爱殉情。因此林黛玉并不认可这种过于物质化的爱情,但也同情绿珠的遭遇。而对于虞姬和红拂这两位传奇女子林黛玉则是抱着赞赏的态度。尽管虞姬和绿珠一样也是殉情而死,但在林黛玉看来这样的死是值得的,“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纵使是英布和彭越这样的开国功臣也是落得被剁成肉酱的悲惨下场,那么虞姬一个小女子的命运又好到哪去呢?所以与其日后流落到刘邦那里受辱,还不如在楚帐里饮剑自刎。这也可见林黛玉对于清白是极其看重的,和《葬花吟》里“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意思是一样的。而红拂是这几个女子里面结局最好的一个,因为她主动去追求自己的爱情,遇到了一位英雄人物李靖,于是毅然和他私奔。后来李靖唐朝的开国功臣,被封为“卫国公”,红拂也成为一品夫人,最终两人白头偕老。林黛玉对于红拂是很欣赏的:“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馀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她称红拂为“女丈夫”,赞赏她眼光的独到,一眼就看上了当时还是穷书生的李靖。而像杨素这样的尸居馀气之人是配不上红拂的。因为林黛玉赞赏红拂,所以有人认为她也动了和贾宝玉私奔的心思,实际上这是过度解读了。林黛玉所欣赏的只是红拂的慧眼识人,羡慕她有了好归宿,而不像上面那几位所托非人,结局凄惨。而私奔的念头,林黛玉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所以从这一组诗来看,林黛玉对于爱情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并不是嫁给帝王富豪就能得到美满的爱情,她更看重的是心灵的契合,希望找到一个能全心全意对她好的人。在林黛玉看来她诗中的五位女子都是聪慧美丽的化身,而除了红拂以外其余四个都是可怜人,之所以可怜错不在她们,而在她们所爱的男人,所以在她看来找对一个男人是极其重要的。遗憾的是,她的经历也重蹈了她诗中的四位女性的覆辙,原因也在于她也没有找对一个男人。这便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了,事情轮到

自己头上,也无法有个清醒的认识,最终林黛玉的命运凄惨,泪尽而逝。有关这个话题,我们下篇接着再说。

【篇二:林黛玉写的好诗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