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诵读训练 感悟诗词意境
摘要:鉴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及意境进行有效领悟,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味,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想象力,进而达到理解诗词的思想情感和学习祖国优美语言的目的,最终达到全面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 古诗词 诵读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很大比重,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并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使其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诗词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激活学生言语活动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正确捕捉诗词的艺术情感,专心致志,静心地感觉作品的韵味,然后进一步去体味,领悟诗词本身的言外之意,让学生从小就尝一尝其中的“语文味”,使学生在领悟其中的丰富意蕴和美好境界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水平。
但是,目前小学的古诗词教学效果不佳,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仍把小学生当成“无知顽童”,只是命令学生将所学诗词内容强记下来,一开口就要把诗意传达给学生,由此学生只能以咀嚼教师的“渣滓”度日,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要改变诗词教学的现状,使学生对诗词的学习能由“感性直觉”到“深入理解”,产生移情和共鸣。笔者认为诗词教学的关键是从层次性的诵读中感悟诗词意境,因为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古诗词也是在欣赏古诗词,通过反复诵读能真切地体会到包孕于节奏和旋律之中的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所以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次诵读很有必要,但读应有多层,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
首先,把古诗词诵读跟学生的课余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制作古诗词诵读卡、建立古诗词背诵小档案、收集古诗词锦囊等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诵读活动,利用小学生边头角落的时间诵读古诗词。这些多种形式的吟诵活动,从学生到教师个个动了起来,活动产生了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氛,使诗词的内容渐渐融入形式的心中,学生沉浸在这种气氛里,自然能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其次,在教学中常常采用“再造画面”的教学方法,借助挂图、音像等各种媒体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带领学生身历模拟实景,让诗词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和其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美境融入学生的心中,使学生在课堂内始终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导入诗歌作品的意境。比如诗配乐表演,即是在诵读古诗词时借助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拨动学生的情弦,具体操作时既可由教师选择与诗词有联系的音乐,放着音乐按节奏让学生朗读古诗词;也可由师生用现代
歌曲的旋律来吟唱古诗词(比如仿照《青花瓷》、《发如雪》、《但愿人长久》等时下流行的中国风式旋律改编古诗词),这可引发学生对诗歌作品意境的立体感受,实现创新且高效的古诗词学习。
第三,在诵读中要认真推敲,反复揣摩诗人借助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理,学生凭借想象、联想对诗中隐藏的画面、场景、细节等加以填补扩充,除了感受古诗词优美的词句、精巧的表现手法,还要深入领会诗歌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意境。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走近诗词,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紧扣诗词独有的审美特质,尤其感悟诗人匠心独运的“诗眼”中的意义,填补空白,步入意境。除此之外,还需要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创作世界”中,去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悟历史的潮流和变迁,并通过自己对诗词的“阅读领悟”,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由此及彼,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才能入境领悟,体验诗人的情思。
最后,作为小学教师必须要有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的描述能力,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启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进入作品的意境,受到作品的感染。要引导学生将背景材料与古典诗词的内容建立联系,积极调动各种学习资源,创设有利情境,将每个个体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与古典诗词的内涵建立联系,促进学生从诗词的品评、赏析出发,整合、利用各种审美资源,拉近主体与对象、理性与直观、古典和现代、个人与社会、身体与心灵的距离,打通当下的阅读活动与“视野期待”的隔墙,穿越“时空隧道”,从而展开充分的对话,这样才能吸引和打动学生。比如在讲解《枫桥夜泊》的时候,教师可用抒情生动的语言描绘那幅画面:“……月亮已经下山了,只听得小鸟在树上鸣叫。秋天的夜晚,寒霜透着寒意从四面八方向停靠的船袭来。”学生多次品读,凭借想象会体味出“乌啼、秋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背后所蕴藏的十足韵味。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都配有插图,这些紧扣诗意的配图极大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观,有利于引领学生从作品所呈现的外部意象进入诗词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作品的整体意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琰.小学诗词教学现状反思与方向策略.教育科研论坛,2008(1).
[2]卢天淑.小学古诗词教学管见.新课程:小学版,200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