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性及其特征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性及其特征分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及其特征分析

苍梧秋鸿

摘 要:中国古典建筑具有结构、装饰、自然和数象等理性特征。其体系以木结构为主,以官式建筑为典型,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和数象的象征意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和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特征。

一、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理性与承载特征

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所有建筑体系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不同,是独具风姿的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体系。结构不但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其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现的结构理性,本身也是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其复杂与精微都为砖石结构所不及,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最广,在三者中居首位。抬梁式构架形式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面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檩子上排列椽子,承托屋顶重量。如此的梁、枋、柱、檩,受力明确,脉络清晰,每一个构件目的明确,自得其所。没有可有可无的构件,非常真实。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斗拱,其根源便具有承载的本质特性。所谓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斗拱的根本作用是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实用理性同欧洲的现代建筑,精神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理性与审美特征

建筑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它最根本的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技术与艺术的统一。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艺术千姿百态,非常生动感人。然而不管是室内装饰,还是室外装饰,都表现出很强的理性主义精神。中国人不喜欢没有目的、出之无据、缺乏结构逻辑的装饰。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往往是匠师们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对象。比如层顶装饰艺术、斗拱艺术、以及室内藻井艺术、彩画艺术等等,都无不是在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到构件进行非凡大胆的再创造。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对有机的结构构件和其他附属构件的进一步加工,就形成为独特的中国建筑装饰,包括内外装修、彩画、木雕、砖雕、石雕和琉璃,有十分丰富的手法和

生动的发展过程。

如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飞檐,让沉重庞大的建筑形体充满了灵魂之美。但飞檐的发明创造本不是为了美观,据一些建筑史家的考证,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采光和防止溅雨的技术问题。故宫宫殿大门上的金钉,今天看来是具有极强的装饰意义的艺术形象,但它最初也不过是连接木板和横串,在钉上加帽以防止雨水腐蚀罢了。绚丽多彩、错彩镂金的彩画艺术,其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木头表面,不致受潮、虫蛀、发霉而腐烂。本来承载的斗拱也越来越多的体现了它的装饰作用,在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具有十分独特、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

可见每一个装饰构件,往往就是一个结构构件。每一个装饰部位,都有它实在的功能价值。丝毫不象西方巴洛克、洛可可艺术中那种繁复堆砌的浓脂艳粉的装饰风格,表现出极强的逻辑性和理性。

三、中国古典建筑的自然理性与形象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中国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因此成为中华古建筑的首选材料。另外,自从西楚霸王一把火烧了阿房宫,“不破不立”、“推陈出新”似乎就成了传统。加之我们的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在中国古代要花几百年的时间用石材去兴建宫室建筑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选择木材作为建筑主材也有其必然性。谈到“永恒”, 西方从石建筑中产生永恒观,而中国建筑的永恒则表现在场所的连续性上,表现了与自然界一致的生生不息与连绵不绝。 中国的建筑重视人与自然的融洽相亲的文化精神,和欧洲古代的楼房在精神风貌上有明显的不同。后者厚重的砖石墙上只开着不大的窗子,楼外不设走廊,内外相当隔绝,从空间分割到整个建筑形体,处处透露着人与自然的隔阂。中国的建筑则相当开敞,楼内楼外空间流通渗透,追求与自然的亲近,造型上运用水平方向的层层屋植、环绕各层的走廊和栏干,极力削弱体形上的竖高感党,使之时时回顾大地,仿佛对大地有着无比眷恋。屋面、屋脊、装饰局部的曲线运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优美地镶嵌在大自然中,仿佛自己就是天地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在景观方面,中国古典建筑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环境方面,又格外重视人工自然环境与天然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又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于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使其达到阴阳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完美境界。中国古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由“单体建筑”围合构成“院落”。而院落组群分布就是以“院落”为基本单位,依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平衡分布原则和具体需要构成整个组群。主要方式是平面上的层层铺开,注重步移景异和空间层次,体现时间进程中的空间意识,注重含蓄的美的表达和体验。

中国建筑象征文化从原始社会创造象征神鸟飞翔的人字坡屋顶开始,内容不

断丰富。如秦始皇灭六国后,在咸阳北阪上复制六国宫殿,环列秦宫四周,象征臣服和侍卫秦国。秦都城横跨渭河,贯穿宫殿的河流象征天汉银河,阿房官象征紫微,南山象征门阙。秦始皇墓室顶部雕绘天文星象,镶嵌珠宝为星空,“以明月珠为日月,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大海,金银为凫雁,刻玉石为松柏,”布置江海川渎山岳之形,以沙棠沉檀为舟揖,用尽象征手段重现现实人间。还可列举的如霍去病墓形似祁连山象征对匈奴的征服;寺庙黄墙和黄色僧服象征宗教的特殊地位等等。园林建筑象征文化同样源远流长,秦汉上林苑掘长池,池中垒土为山,刻石鲸二百丈,象征东海蓬莱仙境;圆明园建筑物“万事安和”仿效西方以十字架为教堂平面的做法,把佛教的符号作为建筑平面,表示对佛教的敬仰和寄寓万事如意等吉祥愿望„„。

中国古典建筑多是通过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来表达其建筑的形象特征。如北京天坛无边旷野中的白色圜丘,似乎超出了人类心理能够承受的限度,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激发出崇高感。它给人的不再是纯粹形式的愉悦,因为这里的形式已不仅仅是形式,它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具有极强的精神功能和表现力。北京天坛占地面积272公顷,几乎是故宫的三倍半,但却只有天坛圜丘和祈年殿两组主要建筑,绝大部分都是苍松翠柏。这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上天的浩淼和苍茫。当人跨上圜丘石阶,抬首仰望,只见天穹,不见建筑,更是激发出于上天的无限敬畏和崇仰。天坛建筑不仅以线条、平面、色彩以及整体的布局构图给人形式美的触动,还隐喻着“天圆地方”的观念,渲染着上天至尊、皇权神圣的神秘气氛。

四、中国古典建筑的数象理性与布局特征 早在商周时期“文王拘,而演周易”便有了五行八卦。《考工记》中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市朝一夫”。中国古代王城平面,大都是井字形,不但追求数,还追求象。其中包含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所以采用井字形,因为金木水火土,以成万物,天生五材,民并用之。五是数列十的中点,五就是对称、稳定的象征。同时井字形分隔方形平面为九块,九又是阳数(奇数)之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天坛圜丘的栏板数量在乾隆十四年的改建方案原定为上中下三层分别采用72、108、180块,符合阳数之极“九”的倍数,总数则符合周天360之数。但采用栏板过多,使每块栏板的尺度过短,比例不当,有损圜丘的整体宏伟气势。现存圜丘的栏板总数为216块,放弃了周天三百六十的语义要求,但仍然保留各层符合阳数之极的语义。天坛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中国古典建筑的布局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

构图方式。以北京故宫而言,其雄浑恢宏的气魄首先就是靠它在城市群体中的中轴位置和千百条相似的胡同的陪衬所取得的。其次是靠故宫自身的群体组合,而这又是以牺牲绝大多数宫内个体建筑的个性为代价的。除了中轴线的建筑,余者少有个性显现。而午门的肃杀,天安门的伟岸,太和殿的高高在上也主要是由它们与其他附属建筑共同组合的院落空间所形成的。它们本身的型制与形象在古代建筑中并无特别不同凡响之处。继以四合院而论,院内每座建筑的艺术价值显然也是主要存在于四合院的群体之中。抽出一堵影壁、一座厢房来单独品赏,则并无十分动人之处。至于中国的古典园林,其个体建筑的存在就更是以其他个体(包括山、水、石、建筑)的对应关系为前提。特别是后期的园林,人们很难把一座建筑单体划分出来单独品鉴。建筑与建筑之间不是互相咬合,就是有院、墙、廊、台等连成一体。如果我们硬是把某一座或一组建筑抽出来的话,那中国古典园林的内在美也就随之被滤掉了。这些现象都说明:单体建筑客观上是不具有标示自己独立个性的主体性的,而是要靠游离于个体之外的群体关系决定自己的精神本质。这就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群体布局价值观。

总之,中国建筑在儒、道及佛家思想促使的中庸心理的影响下,无论从创作思想到设计手法都侧重于对立面的中和、互补,在理性为主导的创作精神中,交织着浪漫的意韵,追求人工与天趣的统一,端庄与含蓄的统一,规格化和多样化的统一,更追求理与情的统一。中国建筑艺术大都受中国古典理性美的感染,始终没有离开平面辅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这种情感的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美。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在以抽象的线条、体积为审美对象的建筑艺术中,使得中国古典建筑形成一种“飞动轻快、精致典雅、舒适实用,富有鲜明节奏感和民族艺术特色”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索——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佘念,储坤 .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意识[J]. 四川建筑, 2002,(5) [3] 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微[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5]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 史论编写组.中国建筑史[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马庆华(1972-),男,安徽淮北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

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工程管理、中外建筑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