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司创业研究综述

公司创业研究综述

来源:爱go旅游网
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8(1) 前者是从零开始创建一个新组织,而后者则是在现有企业内或依附现有企业 结构创建一个新组织。Hippel(1977)认为企业创业是指在现有企业内进行的 旨在创造新业务的活动。 20世纪80年代,公司创业被概念化为企业内具体的创业行为,在组织支 持和新资源组合下实现不同类型可以创造价值的创新(Schollhammer,1982; Burgelman,1983;Vesper,1984;Jennings和Lumpkin,1989;Sathe,1989)。 如Miller(1983)明确指出企业家精神概念同样适用于公司组织,并首次明确 提出公司创业的概念。Burgelman(1983)将公司创业定义为“企业借助内部 发展实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多元化过程需要新的资源组合以把与企业 无关或相关性很小领域内的活动扩展到公司现有能力和机会集内”。 Schollhammer(1982)认为内部(或公司内部)创业是现有组织内所有正式创 业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那些得到组织支持和资源投人的创新努力。Vesper (1984)把公司创业界定为:“组织员工进行的创新活动,包括员工自发进 行的创新或在上一级领导支持下进行的创新”。Jennings和Lumpkin(1 989) 将公司创业定义为企业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程度。Sathe (1989)则认为公司创业是涉及创新和冒险活动的一系列组织更新。 2O世纪9O年代,公司创业被视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企业注人新活力, 提高企业竞争地位的手段(Zahra,1993、1995、1996;Guth和Ginsberg,1990; Covin和Slevin,1991;Sharma和Chrisman,1999)。如Zahra(1991)指出: “公司创业是现有企业通过产品和工艺创新以及市场发展来创建新业务的各 种正式或非正式活动,这些活动发生在组织、部门、职能和项目各个层次, 旨在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和财务绩效”。Covin和Slevin(1991)认为公司创 业是通过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扩展公司的核心能力。此外,在这一时期,有 关公司创业维度的研究也开始初具规模。如Guth和Ginsberg(1 990)强调公 司企业家精神包括两种现象/过程:(1)现有组织内新业务的产生;(2)通 过战略更新而实现的组织转型。Zahra(1993)认为公司创业是组织更新的过 程,包括创新/风险投资和战略更新两种活动。Zahra(1995、1996)把公司创 业拓展为企业创新、更新和风险投资i类活动的总和。Sharma和Chrisman (1999)认为公司创业是与现有组织有关的个人或群体,创建一个新组织或 在原有组织内进行更新和创新的过程。 进人2 l世纪以来,随着各种定义的不断成型,研究者们更多地开始把公 司创业与企业为建立竞争优势而进行的努力联系在一起,把它当作企业提高 52 中大管理研究2013年第8卷(1) 各个层次表现的一个合法路径(Kuratko等200 1、2005;Sirmon等,2007; Homsby等,2009;Yiu和Lau,2008;Morris等,2008;Zahra等,2009)。 Sirmon等(2007)提出公司创业是企业为了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更 好地利用自身资源的活动,特别是在动态环境中。Teng(2007)认为把公司 创业活动定义为致力于实现公司增长的机会搜索、开发活动。Yiu和Lau (2008)认为公司创业是现有企业内部旨在持续保持企业经济增长和竞争优 势的各种创新流程,如流程更新,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开发。Zahra等(2009) 认为公司创业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表现 的为鼓励创新和承担可计量风险 所采取的行动,包括创新、风险和更新三=种活动。 表1公司创业的定义 年代和关注点 研究者和定义 20世纪70年代, Collins和Moore(1970): “管理型企业家”——在现有企业内或 创业冈队和创业精 依附现有企业结构创建一个新组织 神如何在现有组织 内得到发展 Hippel(1977):企业创业是在现有企业内进行创造新业务的活动 2O世纪80年代, Burgelman(1983):通过内部发展行为实现多元化的过程 公司创业概念被明 Vesper(1984):基层员1一在上级指导下或自发进行的创新活动 确提出,即企业内 Sathe(1988):涉及创新和冒险活动的一系列组织更新 具体的实现价值创 Jemings和Lumpkin(1989):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新产品或新市场 新的创业行为 开发 2O世纪90年代, Guth和Ginsberg(1990):现有组织内部新业务活动和战略更新 公司创业被视为提 Covin和Slevin(1991):通过内部的资源整合扩展公司的核心能 力 高企业创新能力, Zahra(1995、1996):公司创业是企业改革、冒险与创新的综合 为企业注人新活力 Sharma和Chrisman(1999):现有组织中个人或群体创建新业务/ 的手段或能力 组织或在原有组织内更新的过程 2l世纪以来,公司 Sirmon等(2007):企业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维持竞争优势的活动 创业被作为企业建 Teng(2007):致力于实现公司增长的机会搜索和开发活动 立竞争优势,提高 Yiu和Lau(2008):现有企业旨在保持增长和竞争优势的各种创 各层次表现的合法 新流程 路径 Zahra等(2009):企业在运营中所表现出的为鼓励创新和承担可 计量风险所采取的行动,包括创新、风险和更新三种活动 (二)有关公司创业定义的两个争论 现有研究有关公司创业定义的争论主要有两个,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公司 创业应该被定义为一种创业导向还是实际的创业行动/过程。一些研究者把公 53 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8(1) 司创业定义为一种创业取向,是企业的一种战略哲学取向,是企业从事公司 创业活动的强度或倾向(Covin和Slevin,1989、1991;Lumpkin和Dess,1996、 200l;蒋春燕和赵曙明,2006;Luo等,2001)。例如Covin和Slevin(1989) 把公司创业定义为企业的一种总体竞争导向,包括创新,超前行动和风险承 担 个维度。Covin和Slevin(1991)把公司创业定义为企业的一种基本战 略姿态,是创业精神在整个公司的渗透。Zahra和Pearce(1994)将公司创业 定义为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可以改进组织的经营理念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顾 客需要并提升其竞争地位。蒋春燕和赵曙明(2006)借鉴Hendenson和Clark (1990)的创新划分方法,把公司企业家精神划分为激进式公司企业家精神 和渐进式公司企业家精神,前者是指企业开发全新市场/产品的战略导向,后 者是指企业加强和升级现有市场和产品的战略导向。Lau等(2001)在对在华 的合资企业进行研究时把公司创业定义为合资企业的创业姿态,包含创新和 超前行动两个维度。而另外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公司创业应该被定义为实际的 创业行动/过程,是企业进人新市场或重新配置资源的一系列活动(Guth和 Ginsberg,1990;Zahra,1995、1996;Sharma和Chrisman,1999;Hayton等, 2006)。如Guth和Ginsberg(1990)认为公司创业包括新业务的产生和战略 更新两类活动。Sharma和Chrisman(1999)把公司创业界定为与现有组织有 关的个人或群体,创建一个新组织或在原有组织内进行更新和创新的过程。 Zahra(1 995、1 996)把公司创业定义为企业创新、更新和风险投资i种活动 的总和。Hayton等(2006)认为公司创业是企业通过创新、新企业创建或新 商业模式引进来发现、追求新机会的一系列活动。Zahra等(2009)认为公司 创业是企业在运营中所表现出的为鼓励创新和承担可计量风险所采取的行 动,包括创新、风险和更新三种活动。 另一个争论的焦点在于公司创业所包含的维度/研究范围,现有研究从单 维度到多维度的公司创业概念都有涉及(魏江、戴维奇和林巧,2009)。(1) 一些研究者认为公司创业是一个单维度构念,如Vesper(1985)将公司创业 与个体企业家创建新企业进行对比,认为只有在现有企业内开创新业务才可 被定义为公司创业。(2)一些研究者把公司创业划分为两个维度,如Guth 和Ginsberg(1990)认为公司创业包含新业务的产生和战略更新两类活动。 Zahra(1993)认为公司创业是由创新与风险投资以及战略更新这两个独特又 相关的维度构成。(3)还有一些研究者指出公司创业涵盖三个维度。如Zahra (1995、1996)把公司创业定义为企业创新、更新和风险投资活动的总和。 54 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8(1) 任务环境对公司创业活动的影响。如Zahra等(2001)在跨国企业情景中研究 了环境敌对性与公司创业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环境敌对性与公司创业正 相关。Russell等(1992)则表明在动荡的环境中,企业往往会表现出更高的 公司创业水平。Simsek等(2007)与Simsek等(2008)都证实了环境宽裕性、 复杂性与公司创业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制度环境。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企业的制度环境对公司创 业的影响,制度环境是组织为了获取合法性和外界支持而必须遵守的规则 (Meyer和scott,1983)。制度环境不仅仅是组织的背景限制,它还直接决 定了企业在建立和运用战略时所有可能的行动(Peng,2003),公司创业当 然也不例外。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制度环境视角探索国家和企业公司 创业水平的差异。如Busenitz等(2000)指出制度环境是不同经济体下公司 创业精神的重要环境驱动要素。蒋春燕(2010)利用15个国家高新区企业的 调研数据,根据Busenitz等(2000)和Manolova等(2008)创业制度环境的 量表对国家高新区企业公司创业的制度环境进行了地区差异比较分析,对公 司创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做了一些探索I生研究。G6mez—Haro等(201 1)研究了 一个地区制度环境的不同维度(规则,认知和规范)对该地区企业公司创业 水平的影响,通过对150家西班牙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制度环境与公 司创业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制度环境的规范和认知维度影响企业的公司创 业导向,规则维度则与企业的公司创业无关。 2.组织因素 现有研究有关企业层面公司创业行为发生的组织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 在战略、公司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资源和能力、人 力资源管理实践以及高层领导者等七个方面。 (1)战略。战略为企业运行指明了方向,决定了各种活动的资源配置, 对公司创业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Barringer和Bluedorn(1999)以169家美 国制造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五种具体的战略管理实践——环 境扫描强度、计划灵活性、计划时间长度、计划中心性和控制特征对公司创 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扫描强度、计划灵活性、计划中心性和战略控制 对公司创业强度有积极作用,财务控制与公司创业强度之间没有发现显著的 相关关系。Teng(2007)证实了企业可以通过构建战略联盟提升公司创业水 平。Kimberly等(2012)以179个家族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全面战略决策、 参与治理、长期导向、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家族企业公司创业的影响,结果发 56 中大管理研究2013年第8卷(1) 现,全面的战略决策和长期导向促进公司创业。 (2)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对创业活 动的影响不同,很多学者对哪些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更可能引发公司创业 进行了探索(Zahra,1996;Zahra等,2000;Jin等,2005;Romero.Martinez 等,2010)。如Zahra(1996)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了企业股权结构(高管 持股比例,外部董事会比例,机构持股比例)对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Zahra等(2000)以中型制造企业为样本,考察了中型企业股权结构和治理结 构对公司创业的影响。Jin等(2005)把董事会作为一个关键维度加入了公司 企业家精神的系统模型。Romero.Martinez等(2010)基于代理理论,对国有 企业在私有化后期公司创业水平是否得到提高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西 班牙的进行私有化的国有企业为对象进行了纵向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处 于竞争激烈的行业时,国有企业私有化后公司创业水平显著提高,所有制结 构和竞争状况是影响公司创业的两个重要因素。 (3)组织结构。从公司创业研究开始之初就有学者考察了组织结构对公 司创业的影响(Schollhammer,1982;Miller,1983),如Schollhammer(1982) 指出机械式组织结构因其对管理者职位具体职责的强调会阻碍公司创业行 为。Miller(1983)则认为有机式的组织结构会促进企业的创业行为。 (4)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企业活动的内部情景因素,对公司创业不可 避免的有重要影响,有必要从组织文化视角考察公司创业(Zahra,1991; Kuratko等,1990;Hornsby等,1999;Hornsby等,2002;Fayolle等,2010)。 如Fayolle等(2010)以不同层次的文化(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次)对公 司创业导向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文化驱动企业层面公司 企业家精神模型:一个企业的公司创业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文化, 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创业活动的支持或鼓励程度。 (5)资源与能力。资源是公司创业活动是否进行和能否成功的一个决定 性影响因素,很多学者探索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对公司创业活动的影响(Yiu 和Lau,2008;Thorgren等,2009;Yao等,2009)。如蒋春燕和赵曙明(2006) 以江苏和广东676家新兴企业为实证对象,指出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是 企业社会资本和公司创业促进企业绩效的中介作用机制。蒋春燕(2006)以 系统动力学为基础,分析了渐进式和激进式公司创业与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 的相互影响机制。蒋春燕和赵曙明(2008)在回顾总结国内外学者有关组织 学习、社会资本和公司创业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6个代表性模型,利用 57 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8(I) 江苏和广东新兴企业的数据,分析了公司创业与社会资本以及公司创业与组 织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Yiu和Lau(2008)以458家处于转型经济条件 下的中国企业为样本考察了企业政治资本、社会资本和声誉资本等资源对公 司创业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社会政治资本、社会资本和声誉资本能否为 公司创业活动提供资源是影响其水平的重要因素。Thorgren等(2009)利用 41家中小企业的纵向调查数据,研究了企业内部网络维度(信任,关系多样 性和知识转移)与公司创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知识转移和关系多样性与 公司创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首先,企业内部网络提升公司创业 水平,高的公司创业水平又反过来激发高知识转移网络关系的产生,进而再 继续促进公司创业,二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螺旋上升。Yao等(2009)在企 业集群情景中研究了网络、公司创业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基于 网络视角在对公司创业的三种资源获取方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认为网络资 源是公司创业活动受益于企业集群的内在原因;并利用浙江省集群企业进行 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导向、网络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 关关系,网络资源显著提高了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贡献。 (6)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奖惩系 统和绩效标准,对公司创业行为的发生和效果有着直接影响。Schmelter等 (2010)研究了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员选拔、员T发展与培训、员 工奖励和专家分配)与公司创业(创新性、风险倾向、积极性、新的商业冒 险、自我更新)之间的关系,以知识密集型的德国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 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员的选拔,培训与发展以及奖励对公司创业起到了 非常强的促进作用,但在专家分配与公司创业之间没有发现有显著的相关关 系。Zampetakis等(2010)分析了驱动希腊公共部门进行公司创业的因素,认 为工作轮换,奖励系统,培训以及服务试用期等人力资源管理因素提升了公 共部门的公司创业水平。 (7)高层领导者。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在公司创业活动中起到了多重关键 的作用,他们既通过感知内外环境制定公司创业战略,又负责把公司创业愿 景和驱动创业的组织构架传递给其他成员(Kuratko等,2005)。Simsek等 (2007)检验了企业高管的环境感知对公司创业的影响,高管可支配的冗余 资源起到了中介作用。Ling等(2008)则探索了CEO的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公 司创业的影响,并通过1 52家企业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EO的变革型领导行 为通过高管团队的四个要素来影响公司创业。蒋春燕(2011)针对长三角220 中大管理研究2013年第8卷(1) 家民营中小高科技企业对高管团队各要素以及要素组合对公司创业的影响机 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转型经济下高管团队对公司创业的作用机制模型,与 国外的研究结果有类似也有区别的地方。 (二)以组织个体为中心的公司创业前因变量研究 现有以组织个体为中心的公司创业驱动因素研究的焦点在于,企业如何 通过组织架构和管理实践鼓励、支持、监督组织个体表现出公司创业行为。 根据个体在组织层级中的地位不同,我们将有关组织个体公司创业行为前因 变量的研究,划分为有关管理人员和员_T两类。 首先,管理人员层面的公司创业前因变量研究。Ireland等(2009)指出 竞争强度、技术变化、产品市场消失或出现等外界环境因素变化会首先被企 业内的高层管理人员感知,进而引发高层管理人员在整个企业内首先表现出 公司创业行为。Kuratko等(1990)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驱动 中层和基层管理者表现出公司创业行为的五因素模型:高层管理者支持、奖 励和资源可用性、组织结构和边界、冒险以及时间可用性。但其实证研究结 果只支持了三个因素:管理支持、组织结构、奖励和资源可用性对引发中下 层管理者的公司创业氛围非常的重要。该研究中的五因素模型不但成为此后 很多相关研究的基础,还为多层次组织个体公司创业驱动因素研究提供了启 示(Homsby等,1999、2002、2009;Kuratko等,1990、2005)。Homsby 等(2002)以加拿大和美国的中层管理人员为样本,验证了中层管理人员进 行公司创业的五个驱动因素分别是:管理支持、工作自由度/任意度、奖励/强 化、时间可用性和组织界限。Kuratko等(2005)提出了一个中层管理者的公 司创业模型,探索了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公司创业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如何持续进行公司创业,指出中层管理人员在管理支持等五个变量的引发下 表现出公司创业行为,只有他们对公司创业的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结果的感 知等于或超过原有期望时,他们才可能持续地表现出公司创业行为。Homsby 等(2009)则探究了五种组织因素对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公司创业行 为的驱动作用是否相同,他们以458个管理人员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 管理人员所感知到的鼓励支持公司创业行为的组织因素,对他们表现冉公司 创业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每种组织因素对不同层次管理人员的促进作 用却不同,如管理支持、工作自由度对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创业行为的驱动 作用要强于对基层管理人员的作用。 其次,员工层面的公司创业前因变量研究。员_T个体是否表现出公司创 59 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8(1) 业行为,一方面取决于支持员T创业行为的各种组织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 组织个体自身特质。一部分现有关于员工层面公司创业行为的驱动因素研究 关注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等组织内部因素的影响。如Zhang等(2008)证实 了高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通过组织公民行为提升员工层面的公司创业 水平。Zhang等(2010)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 对员工层面公司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探讨了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为什么以 及在什么条件下会对员工层面的公司创业行为产生影响,并以中国生物制药 企业为对象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员工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在高绩效人力 资源实践和员工公司创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组织文化在高绩效人力资源 实践和员工感知到的组织支持之间起调节作用。Srivastava等(2010)从员工 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公司创业水平的组织因素。通过对三家企业的调查研 究,作者发现组织系统、团队精神、领导者的支持和授权是驱动员工进行公 司创业活动的重要驱动因素。此外,还有一部分有关员工层面的公司创业行 为前因变量研究集中在员工的个人特质上,是企业家特质理论在企业内部的 延伸。如Stevenson和Jarillo(1990)认为员工个体的态度和倾向是影响其从 事公司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Holt等(2007)研究了员工个体的五大人格(外 倾性、开放性、随和性、神经质和尽责性),个人对情景的感知(学习导向 和企业记忆)和个人对管理过程的感知(管理支持、工作自由度、奖励和强 化、时间可用性)对公司创业水平的影响。Hayton和Kelley(2006)则认为 无论组织的正式结构和系统对公司创业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员工个体所起到 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他们探索了员工的个人能力(知识、技能和个人特质) 对公司创业的影响,其中个人特质包括尽责、开放性、自信、可信度、失败 承受力、韧性及激情。Heinonen等(2007)指出员工表现出公司创业行为主 要有两条路径,一条自上而下,由鼓励公司创业的组织因素和管理者驱动; 另一条自下而上,由员工的个人态度决定,一个企业公司创业水平的高低是 组织因素与员工态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大管理研究2013年第8卷(1) 表2有关公司创业的前因变量研究总结 以企业为中心的公司创业前因变量研究 出发点 研究视角 研究内容 相关研究 外部 动荡性、敌对性与公司创业 Russell等(1992);Zahra等 环境特征 之间的关系复杂,既有正相 关亦有不相关。宽裕性、复 (2001);Antoncic和Hisrich 杂性与公司创业正相关 环境 (2001);Simsek等(2007,2008) 制度环境整体对公司创业有 Busenitz等(2000);G6mez.Haro 制度环境 影响;规则、规范和认知三 等(2011);Peng(2003); 维度与公司创业正相关 灵活的战略实践、分权的决 策方式、长期的战略导向与 Barringer和Bluedorn(1 999); 战略 公司创业正相关,不同的竞 Zahra(1993);Teng(2007); 蒋春燕(2010) 争战略鼓励不同类型的公司 Kimberl等(2012) 创业活动 所有制、董事会、高管持股 Zahra(1996);Zahra等(2000); 公司治理 比例、机构持股比例、CEO 持股比例、CEO更换频率等 Jin等(2005);Ling等(2008); 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会影响 Zahra(2009);Romero.Martinez 公司创业水平 组织 因素 组织 结构 等(2010) 规模、分权程度、结构正规 Miller(1983);Russell等 化、结构复杂程度影响公司 (1992)创业水平 ;Schollhammer(1982) 组织 文化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对失 Zahra(1991);Hornsby等 败的容忍度、沟通方式、组 (1999、2002);Fayolle等 织氛围对公司创业有影响 (2010) 不同学习能力、如探索式学 K校和利用式学习uratko等(1990);Yiu和Lau 资源能力 资源,企业内外网络获得资源的能 力对公司创业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 (2008);Yhorgren等(2009); 资源可获得性,如从 Yao等(2009);蒋春燕(2006); 蒋春燕和赵曙明(2006、2008) 人力资源 选拔、培训、绩效和奖励系 Schmelter等(2010);Zampetakis 管理实践 统等人力资源实践影响公司 等(2010);Zhang等(2008、 创业水平 2010) 61 中大管理研究2013年第8卷(1) 业通过创新、风险活动和组织更新过程来大幅提升企业经营效果(Antoncic 和Hisrich,2001;Lumpkin和Dess,1996;Teng等,2007;Wiklund和Shepherd, 2003;Zahra,1993;Phan等,2009)。这些积极的经营效果又大都集中在企 业层面,如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Rauch等,2009;Teng等,2007;张玉利 和李乾文,2005;Bojica和Fuentes,201 1),较好的财务表现(Keh等,2007; Wiklund和Shepherd,2005),较高水平的组织学习(Dess等,2003;Zahra 等,1999),持续竞争优势(Covin和Miles,1999),较好的创新绩效(Goodale 等,201 1);少量研究关注了公司创业对员工层面变量的影响,如Kraus等 (2010)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公司创业是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创新能力的_T具。 但也存在一些少量的研究探讨了公司创业的消极效果,如Matsuno等(2002) 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关系。 Shimizu(2012)从委托一代理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在企业内培育公司企业家 精神,会让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和不公平感知。 (二)公司创业结果的情景因素研究 公司创业活动与其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受到诸如战略、结构、资源、能 力以及环境条件等组织内外因素的制约(Phan等,2009)。越来越多的现有 研究认为从权变视角研究公司创业活动与其影响效果之间的关系更为合适。 事实上,从公司创业正式进入创业研究领域以来,多个研究者就开始关注内 外情景因素对公司创业活动效果的影响。 首先,一些研究从企业内部因素人手,研究企业内部变量如战略过程对 公司创业活动与其效果之间关系的影响。(1)一些学者关注了战略和组织结 构的调节作用,如Covin等(2006)研究了战略过程(战略决策的参与方式, 战略形成模式以及战略学习方式)对公司创业导向和销售增长率之间关系的 影响,以1 10家制造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公司创业导向对销售增长 率有积极影响,并且这正向关系在采用独裁制决策方式和即兴战略制定方式 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但善于从失败中进行战略学习的企业,其公司创业 导向与销售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负向的,与作者的原有假设不符。Covin和 Slevin(2007)研究了组织结构对高管创业导向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有机式组织中,高管创业导向对财务绩效有积极的影响,在机 械式组织中,高管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显著负相关。(2)一些学者关注了企 业资源对公司创业结果的影响,如Wiklund和Shepherd(2003)认为以知识 基础的资源(被用于发现和开发机会的资源)是影响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 63 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8(1) 间关系的重要因素。Bojica和Fuentes(201 1)则以203家西班牙中小企业为 对象探究了公司创业,企业内部的知识获取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 明公司创业和内部资源获取都会提升绩效,但内部的资源获取在公司创业与 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作者认为这与企业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 有关。(3)还有一些研究者从网络视角出发,认为当企业具备较好地处理内 外部关系的网络能力时,公司创业活动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更积极的作用。 Powell等(2007)发现企业与外界的网络能力强化了企业创业导向与绩效之 间的正向关系。Yao等(2009)基于网络理论,将公司创业引入到企业集群情 景中,指出网络资源是公司创业活动受益于企业集群的内在原因,对公司创 业导向,网络资源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以1 17家浙 江省集群企业为对象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公司创业导向、网络资源 对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网络资源显著提高了公司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积 极作用。(4)还有一些研究者从其他内部视角进行了探索,如Goodale等 (201 1)研究了运营管理因素(风险管理和正式的过程控制),公司创业的 五个前因变量,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公司创业的五个前因变 量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风险管理和正式的过程控制在五个前因变量与 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其次,一些研究从企业外部环境出发、研究环境动态性,敌对性和异质 性、政府政策、竞争以及外部资源等变量对公司创业与其结果变量之间的调 节作用(Bhardwaj等,2006;Zahra,1991;Zahra和Covin,1995;Gonzalez. Moreno等,2009;Mohamad等,2011)。例如Zahra和Covin(1995)利用 纵向研究方法收集了中等规模的108家制造企业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 究,结果表明公司创业的确是一个提升企业长期绩效的有效手段,环境敌对 性在公司创业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那些表现出高水平公司创业 精神的企业在敌对环境中表现更好。Lumpkin和Dess(2001)研究了环境(动 态性,敌又寸.I生)和行业生命周期对创业导向(超前行动,积极竞争)与绩效 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动态环境在超前行动、积极竞争与绩效关系之间 起到了调节作用,敌对环境只在超前行动与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调节作用; 在行业生命周期的导人期或成长阶段,超前行动可以大幅提升绩效,积极竞 争不但不能提升绩效,还会带来绩效下降。Bhardwaj等(2006)在对杜邦公 司的纵向研究中发现企业更倾向于在新环境中通过公司创业活动来提升企业 绩效。Gonzalez.Moreno等(2009)从合作和技术密集度两个角度出发,考察 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8(1) 列离散的活动/过程。焦点大多在于“what,公司创业活动会在什么样的企业 内发生”,公司创业过程模型的提出是基于公司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和结果 变量,是一种领域界定模型(domain framework)或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1)。Guth和Gihsberg(1990)提出了一个把公司创业融人战略管理的公 司创业过程模型,认为公司创业是企业两种类型的活动——内部创新和风险 以及战略更新,根据公司创业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模型。他们把决定企业在何 种程度上发生何种类型公司创业活动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四类:(1)外部环境 因素,包括宏观政治、社会、经济等环境、环境的动荡性和敌对性以及行业 结构,这些外部环境为公司创业活动提供机会,压力或阻力,迫使企业采取 新的资源组合方式以获得竞争优势,动荡的外部环境往往驱动企业表现出更 高水平的公司创业。(2)战略领导,包括领导者和团队所展现出的特质(机 会导向,对变化的舒适度)、价值观信仰(对成就和竞争的渴望)、行为(冒 险和创新)、它们对企业内公司创业的强度和效果有较大影响,尤其是高层 领导者所展现出的管理风格对公司创业的水平和效果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 用。(3)企业内部的工作环境,包括战略、结构、过程和文化,它们是企业 内部各层员工从事公司创业的诱发或抑制因素,决定整个公司创业的水平、 频率和强度。(4)企业绩效,包括效率、效能和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这些 因素与企业创业活动互相影响,它们的测量,考核方式及其变化成为企业进 行公司创业的内部动力。 Covin和Slevin(1991)则认为公司创业是企业的一种现象,一种创业姿 态,并基于创业姿态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公司创业过程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 三个部分:(1)创业姿态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变量、战略变量、内部变量。 外部环境是企业运行的外部边界和特定情境,主要包括技术环境复杂性、环 境动荡性、环境敌对性以及行业生命周期等因素,不同的外部环境特征会引 发不同的创业行为,如处于高科技行业或高动态环境中的企业,往往会表现 出高水平的公司创业姿态以应对环境挑战。战略变量包括企业的使命战略、 商业惯例以及竞争策略,企业不同的战略定位决定了不同企业资源的分配方 向和不同的创业行为,如采取保守战略的企业,往往更多是通过战略更新来 进行公司创业。内部变量包括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组织资源和 能力,组织文化以及组织结构等。(2)结果变量:企业绩效,包括两个基本 的维度——增长能力和盈利能力,不同的绩效测量标准会决定不同的公司创 业活动成效。(3)调节变量:企业的外部变量、战略变量和内部变量不但是 中大管理研究2013年第8卷(1) 创业姿态的驱动因素,还是其效果的情景限制因素,在创业姿态和企业绩效 之间起调节作用,如在有机式的组织结构中,创业姿态与企业绩效将会表现 出更强的正相关关系。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再把公司创业单单作为一种特 定现象或一系列离散的现象和活动,而是开始将公司创业视为企业的一种能 力——在企业内的持续创业能力,或一种整体定位——企业的本质应该是什 么以及如何运行。研究的焦点也逐渐从“what,公司创业在什么样的特定企业 内发生?”转向“how,公司创业如何在特定企业内一次又一次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所构建的公司创业过程模型,多是从能力或战略视角出发来考察 公司创业的长期可持续作用机制。 其中,一些研究从能力视角出发构建了公司创业过程模型。如Kuratko等 (2004)提出一个公司创业的可持续模型,把公司创业作为企业的一种持续 创业能力,旨在探索企业维持公司创业所需的各种关键要素——在组织和个 人两个层面上,指出可持续的公司创业能力主要取决于组织和个体两个层面 上的持续创业活动和对他们这些创业活动结果的感知,只有这些感知达到或 超过原有期望时,公司创业才可持续。具体来说,模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变革型触发因素(为企业带来机会或威胁的内外部因素)要求企业做出 战略变革,公司创业是进行战略变革的一条有效路径。(2)这些公司创业活 动由组织个体来承担,组织个体是否表现出公司创业行为取决于组织个体对 组织支持(奖励、高管支持、资源支持、灵活的组织结构、自由和风险)的 感知。(3)结果比较和可持续公司创业:公司创业活动的结果(组织和个体 层面)实现后,组织和个体会将感知到的结果与原有期望进行比较,只有当 领导层和员工层都认为结果达到或超过预期,公司创业活动才会再次进行。 领导层和员工个体必须都对公司创业结果感到满意,否则公司创业活动就会 下降,结果满意度在这个模型中被作为维持当前战略或选择其他战略的一个 反馈机制,是可持续公司创业实现的前提。该模型把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引 入公司创业研究,即把员工和组织对公司创业活动结果的感知评价作为持续 进行公司创业的反馈机制,只有组织和员工都对公司创业结果感到满意时, 公司创业才可能被持续进行,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另一位研 究者Kelly则把时间引人公司创业的可持续过程。Kelly(201 1)指出公司创 业不应该仅仅是企业的一种特定活动或现象,而应该成为企业的一种可持续 能力,大多数企业当前还都将公司创业视为一种在特定时间内特定环境条件 67 中大管理研究2013年第8卷(1) 创业研究: (一)从多视角、多层次研究公司创业的驱动因素,以及驱动因素之间 的交互作用 首先,现有研究大多数有关公司创业前因变量的研究,大多仅仅关注以 企业为中心或组织个体为中心的公司创业,未来研究应从企业或组织个体双 重视角来考察公司创业的驱动因素。其次,现有以企业为中心的公司创业前 因变量研究,大多只考察了环境因素或组织因素的少量维度对公司创业的影 响,从两个视角综合考虑多个变量进行研究的较少(Wolf和Pett,2007; Homsby等,2008),后续研究应该综合考察多个环境变量和组织变量对公司 创业的综合作用。再次,以往有关公司创业环境驱动因素的研究多从环境特 征出发,没有给予公司创业制度环境和产业环境足够的重视,制度和产业环 境已经成为影响公司创业的重要因素(Peng,2003;Phan等,2009),未来 研究应给予规则、认知和规范三个制度环境维度以及产业增长等各种产业特 征足够的重视。最后,现有以组织个体为中心的公司创业前因变量研究基本 上都是以单层管理人员或员工为对象,单独从环境因素,组织因素或个体特 征角度进行了探讨,少有研究从多个组织个体层次多个研究视角进行探索, 后续研究应该予以完善。 (二)从多层次、多角度、动态地考察公司创业作用机制和公司创业过 程 首先,现有有关公司创业结果变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企业层面,只有少 量的研究关注了对员工层面变量的影响,更少有研究从组织、高层、中层、 基层和员_丁五个层面来考察公司创业的效果(Kuratko等,2004;Ireland等, 2009),未来研究应该从多个层面考察公司创业结果。其次,现有有关公司 创业与其结果变量之间的情景因素研究,大多都是基于权变学派的思想,单 独考察一个或两个维度的环境因素或组织因素的作用,综合考察环境变量和 组织变量的研究所占比重还非常小,不足以得出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结论, 难以为管理实践提出全面的建议。因此,未来的调节变量研究应从环境和组 织两个层面考察多个变量,以及各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公司创业与其结 果之间关系的影响,深入挖掘出公司创业产生积极效果的情景条件,为企业 进行公司创业活动提供可靠的建议。再次,现有研究中既包含公司创业前因 变量又包含结果和情景变量的因素的研究较少,仅有少量的研究考察了公司 创业的整个作用机制,并且现有大部分研究把公司创业仅仅视为企业在特定 69 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8(1) 情景和特定时间内的一种特定现象或者离散活动,没有将其看作一个随着时 间,组织内外环境变化动态演化的过程(Kuratko等,2004、2005;Ireland等, 2009),这不利于发展有关如何持续进行公司创业的相关理论,未来研究应 该在关注公司创业在什么样的企业内发生和发生结果的同时,还应该从多层, 多角度、动态地考察公司创业过程如何在特定企业内实现可持续——一次又 一次的发生。 (三)在转型经济条件下对公司创业进行研究 大多有关公司创业的研究都是在西方发达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在转型经 济条件下探索公司创业发生的原因和效果的研究非常地少,这与公司创业在 转型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极不相称(Peng和Health,1996)。转型经济是 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正式和非正式规则中的根本和全面的变 化(Peng,2001)。近年来,越来越多处在转型经济的国家成为全球创业活 动最活跃的地区,转型经济所特有的“制度断层”为研究公司创业提供了一 个非常好的研究情景,因此未来的公司创业研究应更多的在转型经济情境下 进行。 参考文献 蒋春燕,2006:中国新兴企业自主创新陷阱的突破路径,《巾同工业经济》第4期。 蒋春燕,2011:高管团队要素对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影响机制研究,《南开管理评论》 第3期。 蒋春燕、赵曙明,2006:社会资本和公司企业家精神与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的巾介 作用——汀苏与广东新兴企业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第10期。 蒋春燕、赵曙明,2008:组织学习、社会资本与公司创业——江苏与广东新兴企业的 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第6期。 蒋春燕、赵曙明,2010:公司企业家精神制度环境的地区差异——15个国家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企业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第6期。 魏汀、戴维奇、林巧,2009:公司创业研究领域两个关键构念——创业导向与公司创 业的比较,《外国经济与管理》第1期。 张玉利、李乾文,2005:公司创业活动与组织绩效——基于中国成长期私营企业的实 证研究,《科研管理》第z1期。 Antonic,B.and R.D.Hisrich,2001,Intrapreneurship:Construct Refinement and 70 中大管理研究2013年第8卷(1)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Journal ofBusiness Venturing,16,495-527. Barringer,B.R.and A.C.Bluedorn,1999,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nd a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5),42 1-444. Bhardwaj,G.,J.C.Camillus and D.A.Hounshell,2006,Continual Corporate Entrepreneurial Search for Long—term Growth,Management Science,52(2),248-26 1. Bojica,A.M.and M.F.Fuentes,201 1,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Insights from Spanish SMEs in the ICT Sector,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47(3),397-408. Burgelman,R.A.,1 983,A Process Model of Intemal Corporate Venturing in the Major Diversiifed Firm,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8(2),223-244. Busenitz,L.W.,C.Gomez and J.W.Spencer,2000,Country Institutional Profiles: Unlocking Entrepreneurial Phenomena,Academy fManagementJournalo,43,994—1003. Chen,J.,Z.H.Zhu and A.Q.Wang,2005,A System Model or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anpower,26(6),529-543. Chow,I.H.,2006,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a,AdvancedManagementJournal,71(3),1 1-20. Collins,O.F.and D.G.Moore,1970,The Organization Makers,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Covin,J.G.and D.P.Slevin,1989,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mall Fi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0(1),75-87. Covin,J.G.and D.P.Slevin,1991,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s Fim rBehavior,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Practice,16(1),7-24. Covin,J.G.and M.P.Miles,1 999,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ursui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3(3),47・63. Covin,J.G.,M.G.Kimberly and D.P.Slevin,2006,Strategic Process Effect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sales Growth rate Relationship,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3(1),57-81. Dess,G.G.,G.Y.Lumpkin and J.G.Covin,1 997,Entrepreneurial Str ̄egy Making and Firm Performance:Tests of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al Model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8(9),677-695. Dess,G.G.,R.Ireland,S.A.Zahra,S.Floyd,J.Janney and P.Lane,2003,Emerging Issues i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Management,29(3),35 1-378. 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8(1) Fayolle,A.,O.Basso and V.Bouchard,2010,Three Levels of Culture and Firm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 Research Agenda,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22(7/8),707-730. Garrett,R.,J.G.Covin nad D.P.Slevin,2007,Top Management Risk Taking,and the Role of Strategic Learning as Determinants of Market Pioneering,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ENT Division. Goodale,J.C.,D.F.Kuratko,J.S.Hornsby and J.G.Covin,201 1,Operation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perations Control on the Antecedents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Innovation Performance, Journal foOperations Management,29(1/2),1 16-127. G6mez-Haro,S.,J.A.Arag6n—Correa and E.Cord6n-Pozo,201 1,Diferentiating the Effects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Management Decision, 49(10),1677-1693. Gonzalez-Moreno,A.and F.Saez-Martinez,2009,Performance Impact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Service Sector:A Contingency Approa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12(3),297-3 16. Guth,W.D.and A.Ginsberg,1 990,Guest Editors’Introduction: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 1,5-15. Hayton,J.C.and D.J.Kelley,2006,A Competency—based Framework for Promoting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45(3),402-427. Henderson,R.M.and K.B.Clrak,1 990,Architectural Innovation:The RecOnn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5,9-30. Heinonen,J.and J.Toivonen,2007,Approach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focusing on Co-evolution Process,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1 5(2), 165.186. Hill,Richard M.and James D.Hlavacek,1972,The Venture Team:A New Concept in Marketing Organization,Journal ofMarketing,36(3),44-50. Holt,D.T.,M.W.Rutherford and G.R.Clohessy,2007,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An Empirical Look at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Context,and Process,Journal of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Studies,13(4),40-54. Hornsby,J.S.,D.F.Kuratko and R.V.Montagno,1999,Perception of Internal Factors for 72 中大管理研究2013年第8卷(1)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A Comparison of Canadian and U.S.Mergers,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4(2),9-24. Hornsby,J.S.,D.F.Kuratko and S.A.Zahra,2002,Middle Managers’Perception of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for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Assessing a Measurement Scale,Journal fBusioness Venturing,17,49-63. Homsby,J.S.,D.F.Kuratko,D.A.Shepherd and J.P.Bott,2009,Managers’Corporate Entrepreneurial Actions:Examining Perception and Position,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4(3),236-247. Ireland, R.D., J. G. Covin and D. F. Kuratko, 2009, COnceptualizing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Strtaegy,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Practice,33(1),19-46. Ireland,R.D.,D.F.Kuratko and M.H.Morris,2006a,A Health Audit for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at all Levels-Part I,Journal ofBusiness Strategy,27(1),10-17. Irelnd,R.D.a,D.F.Kuratko and M.H.Morris,2006b,A Health Audit for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at all Levels-PartⅡ,Journal fBusioness Stratey,27(g2),2 1・30. Jennings,D.F.and J.R.Lumpkin,1 989,Functioning Modeling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 Empirical Integrative Analysis,Journal ofManagement,1 5,485-502. Keh,H.T.,T.T.M.Nguyen and Hwei Ping Ng,2007,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Marketing Inform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SM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2(4),592—611. Kelley,D.,20 1 1,Sustainabl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Evolving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Organization,Business Hor ̄ons,54(1),73・83. Kimberly,A.,F.W.Kellermanns and T.M.Zellweger,20 12,Exploring the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Family Firms:Does the Stewardship Perspective Explain Differences?,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36(2),347-367. Kraus,S.,I.Kauranen nd C.H.Re,2010,Identiaifcation ofDomains for a New Conceptual Model of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Using the Configuration Approach,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34(1),58-74. Kuratko,D.F.,R.D.Irelnd aand J.S.Homsby,2001,The Power of Entrepreneurial Outcomes:Insights from Acordia,Inc,Academy fManagemento Executive,1 5(4),60-7 1. Kuratko,D.F.,R.V.Montagno and J.S.Homsby,1990,Developing an Entrepreneurial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an Effective Corporat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 l(Special Issue),49・58. 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8(1) Kuratko,D.F.,J.S.Hornsby and M.G.Goldsby,2004,Sustaining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A Proposed Model of Perceived Implementation/Outcome Comparisons at the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Leve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5(2),77-89. Kuratko,D.F.,R.D.Ireland,J.G.Covin nad J.S.Homsby,2005,A Model of Middle-level Managers’Entrepreneurila Behavior,Entrepreneurship Theory&Practice,29(6),699-716. Luo,Yadong and S.H.Park,2001,Strategic Alignment and Performance of Market-seeking MNCs in China,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22(2),141-155. Ling,Y.,Z.Simsek,H.Lubatkin and E.Lyon,2008,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S Role in Promoti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Examining the CEO-TMT Interfa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 1(3),557-576. Lumpkin,G.T.and G.G.Dess,1 996,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21(1),135-172. Lumpkin,G.T.and G.G.Dess,2001,Linking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Fimr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 nad Industry Life Cycle, Journal ofBusiness Venturing,1 6(5),429-45 1. Manolova,T.S.,R.V.Eunni and B.S.Gyoshev,2008,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Evidence from Emerging Economies in Eastern Europe,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Practice,32(1),203・18. Matsuno,K.,J.T.Mentzer nad A.Ozsomer,2002,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Proclivity nad Market Orienttaion on Business Performance,Journal ofMarketing,66(3),18-32. Meyer,J.W.and W.R.Scott,1 983,Organ&ational Environment."Ritual and Rationality, Beverly Hills,CA:Sage. Miller,D.,1983,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nn,Management Science,29(7),770-791. Morris,M.H.,D.F.Kuratko and J.G.Covin,2008,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f2nd ed.).Mason,OH:Thomson Southwestern. Mohamad,0.,T.Ramayah,H.Puspowarsito,D.Natalisa and D.E.Saerang,20 1 1,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Role of Business Environment as a Moderator,Journal foManagement Research,10(3),7-27. Peng,M.W.,2001,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Intemational Business,Journal of ManagemenL 27(6),803-829. 74 中大管理研究2013年第8卷(1) Peng,M.W.,2003,Institution Changes and Strategic Choic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8(2),275-296. Peng,M.W.and P.S.Heath,1 996,The Growth of the Firm in Plnned Economiaes in Trnsaition:Institutions,Organizations,and Strategic Choic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 1(2),492-528. Peterson,Richard A.and David G.Berger,1975,Cycles in Symbol Production:The Case of Populra Music,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0(2),158-173. Phan,P.H.,W.Mike,U.Deniz and T.Wee-Liang,2009,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Current Research nd aFuture Directions,Journal ofBusiness Venturing,24(3),197-205. Powell,W.W.,D.R.White,K.W.Koput and J.Owen-Smith,2007,Network Dynamics nd Fielad Evolution:The Growth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the Life Sciences,The 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1 10(4),1 132-1205. Ranch,A.,J.Wiklund,G.T.Lumpkin and M.Frese,2009,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An Assessment of Past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Practice,33(3),761—787. Romero-Martinez,A.M.,Z.Femfindez—Rodriguez and E.Vkzquez—Inchausti,2010, Exploring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Privatized Fims,Jourrnal of World Business,45(1), 2.8. Russell,R.D.and C.J.Russell,1992,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Norms,Organizational Structure,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on Entrepreneurial Strategy, Journal ofManagement,18(4),639-656. Sathe,V.,1989,Fostering Entrepreneurship in Large Diversified Firm,Organizational Dynamics,18(1),20-32. Schollhammer,H.,1982,Internal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In C Kent,D.Sexton,& Vesper(Eds. ,Encyclopedia 0f Entrepreneurship,Englewood Clifs,NJ:Prentice-Hal1. Schmelter,R.,R.Mauer,C.B6rsch and M.Brettel,2010,Boosting Corportea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HRM Practices:Evidence from German SME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49(5),715-741. Sharma,S.P.and J.J.Chrisman,1 999,Toward a Reconcilition of athe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4,1 1-27. Simsek,Z.,J.F.Veiga and M.H.Lubatkin,2007,The Impact of Managerial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Towards Understanding Discretionary Slack S 75 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8(1) Pivotal Role,Journal ofManagement Studies,44(8),1398-1424. Simsek,Z.,M.H.Lubatkin,J.F.Veiga and R.N.Dino,2008,The Role of an Entrepreneurially Alert Information System in Promoting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3(2),205—2 14. Sirmon,D.G.,M.A.Hitt and R.D.Ireland,2007,Managing Finn Resource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ive Value: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The Academy fManagemento Review,32(1),273-292. Srivastava,N.and A.Agrawal,2010,Factors Supporting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An Exploratory Study,The Journal ofBusiness Perspective,14(3),163—171. Stevenson,H.H.and J.C.Jarillo,1990,A Paradigm of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 l(Specila Issue),17・27. Teng,B.,2007,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through Strategic Allinces,Journala ofManagement Studies,44(1),1 19-142. Thorgren,S.,D.Ortqvist and J.Wineent,2009,A Cause-effect Study of Inter-ifrm Networking 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Initial Evidence of Self-enforcing Spirals,Journal fDevelo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14(4),355-373. Vesper,K.H.,1984,Three Faces of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 Pilot Study,Frontiers of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Wellesley,MA:Babson College. Vesper,K.H.,1985,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repreneurial tudiSes,Wellesley,MA: Babson College. Von Hippel,E.,1977,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User in Semiconductor and Electronic Subassembly Process lnnovmion,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 ̄24(2),60-71. Wiklund,J.and D.Shepherd,2003,Knowledge-based Resources,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nd the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Busines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13),1307・13 14. Wolff,J.A.and T.L.Pett,2007,Learning and Small Fin Growth: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cademy ofManagement Proceedings,1,1-6. Yao,Xianguo,Weixiang Wen and Zhouqi Ren,2009,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Enterprise Clusters Environment-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Fin Performance,Frontiers of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3(4),566-582. Yiu,D.W.and C.M.Lau,2008,Corporate En订epreneurship as Resource Capital Configurtiaon in Emerging Market Firms,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Practice,32(1),37-571. 76 中大管理研究2013年第8卷(1) Zahra,S.A.,1991,Predictors and Financial Outcomes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An Exploratory Study,Business Venturing,6(4),258-282. Zahra,S.A.,1 993,Environment,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Taxonomic Approach,Journal fBusioness Venturing,8,3 19-340. Zahra,S.A.,1 996,Governance,Ownership,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The Moderating Impact of Industy r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Academy fManagemeont Journal 39(6),1713—1735. Zahra,S.A.and J.G.Covin,1 995,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th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 Longitudinal Analysi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0,43-58. Zahra,S.A.and I.A.Pearce,1 990,Research Evidence on the Miles-snow Typology, Journal ofManagemen ̄16,751-768. Zahra,S.A.,I.Filatotchev and M.Wright,2009,How do Threshold Firms Sustai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The Role of Board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Journal ofBusiness Venturing,24,248—260. Zahra,S.A.,G.George and R.Dharwadkar,2001,Entrepreneurship 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The Effects of Corporate and Local Contexts,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l,1-6. Zahra,S.A.,D.0.Neubaum and M.Huse,2000,Entrepreneurship in Medium-size Companies: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Systems,Journal of Management,26(5),47—976. Zahra,S.A.,A.P.Nielsen and W.C.Bogner,1 999,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Knowledge,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3(3), l69.190. Zampetakis,L.A.and V.S.Moustakis,2010,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Stimulating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Greek Public Sect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31(8),871—887. Zhang,Z.and M.Jia,2010,Using Social Exchange Theory to Predict the Effects of High—performanc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Evidence from China,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49(4),743-765. Zhang,z.,D.F.Wan and M.Ji,2008,Do Hia【曲一performanc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Help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The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