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

3、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4、背诵三首诗。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

【学习重难点】

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

2、背诵三首诗。

已超出文艺的范围。作品有《杜工部集》。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2、《秋兴八首》写作背景

【学时安排】3学时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

【知识链接】

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

1、作者介绍

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

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

3、《咏怀古迹》写作背景

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

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

不少长篇。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

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

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

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

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

卒。

《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庚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4、《登高》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自主学习】 1.注音 急暮砧( ) 朔漠( ) 青冢( ) 省识( ) 渚清沙白( ) 繁霜鬓( ) 潦倒( ) 2.解释下列词语 萧森: 凋伤: 急暮砧: 催刀尺: 春风面: 落木: 苦恨: 繁霜鬓: 【合作探究】 1.《秋兴八首》首联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点?首联的作用是什么?

2.《秋兴八首》颈联重在抒情,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3、《咏怀古迹》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就在写景,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用意?

4、《咏怀古迹》诗歌整体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做简析。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在此意境中作者想到了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维艰。在荒芜的地坛里,多少次他想到过放弃生命,但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坚持不懈的鼓励下,他又重新挣扎着“站”了起来,拿起笔,书写生命的沧桑历程,抒发内心沉积已久的情感,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从28岁到59岁,从《我与地坛》到《务虚笔记》,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剥开了束缚自己的那层厚“茧”,跨越了心中的那道绝望之“坎”,跻身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列。 【课后反思】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 欧文 土地是以它的肥沃和收获而被估价的;才能也是土地,不过它生产的不【拓展延伸】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二)

①因为害怕,有多少只蛹作茧自缚;因为害怕,有多少只蚌泪不成珠;因为害怕,有多少只鹰羽翼不丰;因为害怕,有多少人庸碌一生。“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人生难免磕磕碰碰,关键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用怎样的心力去克服它。跨越心中那道“坎”,前方更加美好。

②海伦·凯勒——执著的“追光灯”。幼年失明、失聪,与光色声影隔绝一生。谁说她没有害怕过,谁说她没有沮丧过,在接近大千世界之初,她也曾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但在沙利文老师的引导下,更在其坚强性格的支撑下,她走出了恐惧,用心去聆听,用心去触摸,感知世界的丰富多彩。最终,她成为闻名于世的作家、教育家。因为能克服内心的恐惧,因为追逐明亮的光照,海伦·凯勒跨越了心中的那道黑暗之“坎”,把阴影甩在身后,走向了光明的境界。 ③史铁生——雄起的“写生人”。十八岁,青春正盛,活力四射,生命中最“狂妄”的年龄,他却失掉了奔跑跨越的权利,身体被禁锢在轮椅里,梦想被束缚在辙痕里,生活也是步履

是粮食,而是真理。如果只能滋生瞑想和幻想的话,即使再大的才能也只是砂地或盐池,那上面连小草也长不出来的。 —— 别林斯基 我需要三件东西:爱情友谊和图书。然而这三者之间何其相通!炽热的爱情可以充实图书的内容,图书又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 —— 蒙田 时间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 —— 德奥弗拉斯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