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2)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3)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兴趣,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二、情景导入
将三根木条分别钉在一起,转动其中一根木条,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两条直线不相交的情况。 三、新知探究
探究一、平行线
1.观察思考:展示学具,在转动a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2.定义及表示方法:在同一平面内,是平行线。
直线a与b平行,记作。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定义中强调“在同一平面内”,为什么要强调这句话。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在空间中,是否存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提示:用长方体来说明)。 4.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2)。 请你举出一些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 探究二、画平行线 1.在转动教学准备木条b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与a平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的平行线平行吗? 探究三、平行公理及推论 (一)平行公理 1.思考:上图中,①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条; ②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条; ③你画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2.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 平行公理:。 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都是“”,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也可在直线。 (二)平行公理的推论。 BaC 1.直观判定过B点、C点的a的平行线b.c是互相。 2.从直线b、c产生的过程说明直线b∥直线c。 3.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方法验证b∥c。 4.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 用符号语言表达为: 5.探索:如图,P是直线AB外一点,CD与EF相交于P。 若CD与AB平行,则EF与AB平行吗?为什么? 四、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困惑? 五、随堂练习 1.已知点P和不过点P的直线a,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过点P且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b。 P 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1)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与平行 4.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因为a // d,b // c,所以c // d; B.因为a // c,b // d,所以c // d; C.因为a // b,a // c,所以b // c; D.因为a // b,c // d,所以a // 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