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梵文佛典导读基础语法指南》译者序

《梵文佛典导读基础语法指南》译者序

来源:爱go旅游网
◎书序与书评

《梵文佛典导读:基础语法指南》译者序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惟善

梵语属印欧语系,英文写作Sanskrit,源自梵文词sa爞skta(r.

)。前缀sam-

主要有“完成”、“彻底”、“与……一起”之意;kta是过去被动分词,来自字根√k,rr..意为“做”、“制作”、“执行”、“完成”等等。所以,sa爞skta本义是精制的或完美的r.语言。婆罗门教是古印度的主流宗教,将一切都归功于大梵天的创造,所以梵语也叫deva-bhāā)”。相对于一般民间各地所用之俗语(prākta,意为“原始的”“天神之语(sr..“自然的”“普通的”“未加工的”),梵语又称”雅语”。梵语主要分为两类:吠陀梵语(VedicSanskrit)和古典梵语(ClassicalSanskrit)。吠陀梵语非常古老,始于《梨俱吠陀本颂》(gveda-Sa爞hitā,成书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000-1500年左右),是吠陀文献R.与梵书(Brāhma爟a)所用的语言。古典梵语流行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000年左右,Pā爟ini)对文法进行规范定义而集大成,用于撰写多方面的论由梵语文法学家波你尼(

著。佛教文献所使用的梵语包括古典梵语、佛教混合梵语(BuddhistHybridSanskrit)以及两者的混合。本教材排除了”佛教混合梵语”的材料,正如法光法师在原书第一版序言中所说,“佛教混合梵语”这个标签看起来多少有些含糊不清,不适用于许多佛教文本———这些文本至少在基本规范上没有违背古典梵语文法,即使无可否认它们采用了未在印度非佛教类古典文献中证实的术语和表达。”

关于梵文字母的数量,由于字母的开合不同,存在多种说法。有说四十七个字母,

①《华严如《大唐西域记》卷二:“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也。”

经》与《大般若经》说有四十二个字母;《方广大庄严经》说有四十六个字母;《悉昙部》言四十九个字母;《慧远疏》和《裴家》记有五十二个字母,等等。现在的梵语文法书,通常列出44个字母(33个辅音与11个元音);或再加上送气音h(visarga)和鼻.音爞(anusvara),成46个字母。梵语的读音也是”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而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同音。”根据玄奘法师的留学经验可知,古代梵语读音也没有绝对标准,但以中印度为详正。梵文的书写体包括婆罗米(Brāhmī)、悉昙体(Siddha爞)、兰札体(Rajanā)、天城体(

Devanāgarī)以

及现代的拉丁转写体等,其实很多拼音字母都可书写梵文,现在使用最多的是天城天体

《大唐西域记》,《大正藏》第51册,第876页下。

·340·

《梵文佛典导读:基础语法指南》译者序

和拉丁转写体。梵语是古印度的高雅语言,也是现在印度的22个官方语言之一。

一、学习梵文的重要性

语言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是打开知识宝藏的一把钥匙。多懂得一门语言就能多了解一个世界。我们学习佛教梵文,不仅仅是为了真正了解佛教或做佛学研究,还可以培养逻辑思维。由于梵语拥有高度精密的文法系统,其美妙的发音和文法结构本身就反映了条理清晰、井然有序的自然规则。据一些印度学者所说,学习梵语还有助于电脑程序设计。不管这样的观点是否属实,印度人的程序设计的确很厉害。而且,很多精通梵MaxMüller)、国内的季语的大佛学家,同时也是语言学家,如国外的麦克斯·缪勒(羡林先生等等。

梵语是研究佛教哲学的基本工具之一,因为很多古印度哲学的重要典籍,乃至相当数量的汉传佛教经典是用梵文书写。梵语号称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也是我国重点抢救性研究的语言之一。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学习它、研究它。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国如果没有佛教的话,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建筑、

①要学习佛教、研我们的绘画艺术、我们的雕塑艺术,决不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究佛教、更深入地了解佛教,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印度佛教研究的人来说,最好要从第一手资料着手。一手资料主要包括现存最古老的巴利语、梵语、犍陀罗语以及古汉语和藏语等古典语言文献。这些文献有传世和出土之别,还有一些有着特殊的物质载体。其中,汉语和藏语佛经多数来源于梵语。古印度和中国高僧把梵文佛经从印度带到中国,然后在官方或民间团体的支援下,逐字逐句地翻译,我们今天看到的大藏经多是由此而来。这些佛教文献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哲学、科学、艺术、音乐、建筑、历史、教育、逻辑学等等。如果从原始资料入手,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印度的佛教、哲学以及文化。因为很多古代梵文经典已被翻译成汉语或藏语,所以有人提出是否还有必要学习梵文的问题。关于这一点,译经大师鸠摩罗什早已给出答案,他说:

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

②呕哕也。

任何翻译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或者说百分之百表达原意,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所以,鸠摩罗什法师把翻译比作是“嚼饭与人”,读译本的人就如同一两岁的小孩吃母亲嚼过的饭,索然无味。当然,一般人未必愿意为了读佛经,而花很多时间去学梵文或巴利文;但对于做研究的人,想要更深层次了解佛学义理,就应该学一点梵文。学过外语

①②

《季羡林学术精粹》第3卷,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3页。《高僧传》卷二,《大正藏》第50册,第332页中。

·341·

佛学研究2020年第1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阅读原文往往比阅读翻译理解得更深刻。这大多是由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所致。其它的语言如此,梵文自然也不例外。如果自己不懂梵文,而只凭借汉译佛经做印度佛学的研究,有时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读者无法了知译者是否如实地将梵文原意表达出来,或无法理解译文,或对于佛学名相的认知存在差异。这些均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典的学习研究。如汉译佛经里的“定”字对应梵文中的samādhi、samāpatti、samāhita等不同词汇,只有通过梵文词才能看出它们的细微差别。又如玄奘法师所译《俱舍论》中说:“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审虑义中,置地界故。此宗审虑以慧为体。”如果没有借助梵文《俱舍论》就很难理解“置地界”的含义。梵文原文如下:

dhyānamitiko’rtha/dhyāyantyaneneti/prajānantītyartha/samāhitacittasyayathābhūthh..

8-9

aprajānāt/cintanārthohyeadhātu/cintana爞caprajetisiddhāntaKB,p433)shh../(A.

(现代汉语直译:禅(=静虑)是何义?[所谓禅者]即通过此[禅],他们能审虑(dhyāyanti),意思是他们能如实了知(prajānanti)。因为[他们的]心在定中能如实了知,由此字根(界)[int或cit?=dhyai]有审虑(cintana)义,c

①。prajā)并且此宗认为审虑即是慧(

对照梵文可以清楚看到,“置地”并没有出现在梵文中,可能是玄奘法师为了方便理解加入的,或是翻译所依梵文版本不同。但可以推测字根(界)cint或cit,与dhyai是同意词根,所以“静虑”与“审虑”是同义词。我们再来看,玄奘法师译的《成唯识论》中有这样一段偈句:

毗助末底执慧为疑,毗助若南智应为识;

②界由助力义便转变,是故此疑非慧为体。

没有一点梵文知识,很难理解其中“毗助末底”、“毗助若南”、“界由助力义”等i-的音译,有“分离”之义。“助”是汉字,有“帮助、的意思。此中“毗”是前缀v增加、连接”之意。“末底”是mati,汉译为“慧”或“记忆”。因此vi+mati=vimati与vicikitsā是同义词,意译为“疑”或“愚蠢”。“若南”是动词词根”jā”(或名词jāna)的音译,意译为“智”。“毗助若南”还原为梵语便是jā(或jāna)加上前缀vi-,合成为“vijā(或vijāna)”,从而将“智”(ā或jāna)转义为“识”j(vija,vijana)。

①②

惟善:《说一切有部之禅定论研究:以梵文〈俱舍论〉及其梵汉注释为基础》,中国人民大玄奘译《成唯识论》卷六,《大正藏》第31册第31页下。

学出版社,2010年,第41页。·342·

《梵文佛典导读:基础语法指南》译者序

通过学习佛教梵文,不仅可以更加清晰地解读汉译佛典的字词句,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字的内在含义,且对于音译词的读音也会有新的认识。学过梵语的人都知道,汉字不可能完全把梵音转换过来,尽管如此,对于似是而非的读音,还是可以藉助梵语原词比较准确地判断。比如“阿弥陀佛”,国人常常搞不清“阿”的读音是e、o还是a,

①。注意区别长看梵文amitābha或amitāyus,a传统汉语读音应是e,或按照梵文读音a

音ā。又如南无阿弥陀佛(namoamitābhabuddhāya),“南无”不念作nanwu,而是念namo(<namas)。而梵文中“僧伽”的“伽”有qie、jia与ga三个读音,sa爞gha的gha,很清楚应最接近汉语的ga音,而非汉语字典里读qie音或jia音。

%。除了专业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全球约有5亿佛教徒,占世界总人口的7

的佛学研究和佛教信仰之外,学习梵文对从事外交、国际文化交流、学术出版、外语教学和外国问题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人亦会有所助益。由于梵文属于印欧语系,与很多西方语言和南亚语言都有密切的联系。如英语词same与梵语词sama,英语词no、not与梵a、no;英语词smile与梵语词smi,等等;又如前缀tri-,在英语和梵语中都一语词n

样。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宝生先生所说:“印度和中国同为文明古国,是两个在世界上拥有最丰富古代文献的国家。对于这样一座宏大的印度古代文化宝库,中国需要有更多的梵语学者投身其中,唯有这样,才无愧于中印两国两千多年文化交流史的悠

②久传统。”

二、本教材的介绍

本书翻译自2015年香港佛法中心出版的英文版《ReadingBuddhistSanskritTexts:AnElementaryGrammaticalGuide》。原作者是法光法师(教授),马来西亚华人,祖籍广东,1949年生于吉隆坡。法光法师自1982年起在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巴利语与佛2年;之后受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邀请,担任明德教授,任教十余学研究生院任教2

年;现为香港佛法中心主席及光明精舍住持,中国人民大学及凯拉尼亚大学讲座教授。法师主要专精于北传汉语阿毗达磨论藏,以及巴、梵、汉、藏文献中之阿含经与尼柯耶经藏比较研究。他的论著均为英文,现正逐渐由学生协助翻译成汉语,如高明元、谭凌峰同学等译的《阿毗达磨知觉论之教义与争论》、《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即将出版)、以及胡博聪同学翻译的《巴利佛典导读:基础语法指南》(2019年出版)。

现在市面上的梵语文法教材不少,但这些教材几乎都是以印度婆罗门宗教和哲学为文本基础。虽然梵文在婆罗门教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大量的佛教梵文文本也不容被忽视,如现存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般若学、中观学以及瑜伽行派的梵文文献,这些佛

惟善:《关于〈顺正理论〉的”鲁波”与”阿鲁波”的梵语区别》,《佛学研究》,2014

年。

黄宝生、释会闲:《梵英词典》(英/威廉斯编著)影印本前言,中西书局,2013年。

·343·

佛学研究2020年第1期教梵文文献对当代的佛教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法光法师的这本教材,从佛学研究的角度而言,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书由十三章组成,之后附上《金刚经》(VajracchedikāPrajāpāramitāSūtra)梵文天城体版、拉丁转写版及其英文翻译。这本汉译教材中,我增补了玄奘的汉译对照。附录还包括两个连音(sandhi)表、参考文献、词汇索引表以及语法术语索引。这本书不仅适合初学者,也适合更高层次的梵语和佛学研究者以及爱好者,其内容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梵语文法规则和佛教基本知识。教材编写材料直接取自佛教梵文原典,练习多数来自《八千颂般若经》

(Aa-sāhasrikāPrajāpāramitā)和《二万五千颂般若经》st..

Pacavi爞atisāhasrikāPrajāpāramitā)的内容,很大程度地确保了梵文语法学习和般若(s′教义学习协调一致。

本书最具特色之处是,不仅包含基本的梵语文法知识,而且可让学生学到佛教哲学和佛教文化,特别是般若系统的佛教哲学。几乎所有的例句和练习都来自于梵文原典,想要深入了解都可以根据给出的页码追溯到原文,从上下文去理解练习中的文句。有了佛教哲学的支撑,可以保持初学者的兴趣。如果单独学习那些繁复的梵语文法,可能会让人产生畏惧之心。另外,大部分练习后面都有相应的注释,提供了鸠摩罗什和玄奘等多种汉译版本作为参考,虽然有很多汉译不能与梵文完全对应,但对理解梵文句子仍有很大的帮助。本书涉及到的佛教基本知识与理论,包括四圣谛、五蕴、三界、十二因缘、空、无我、涅?,了义与不了义、轮回、业等。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最终可掌握梵文字母的发音规则、天城体书写(可通过附录对照天城体与拉丁转写《金刚经》来自学)、拉丁转写、词句连音规则以及基本的文法,如名词的三性(阴、中、阳),三数(单、双、复)、八格(体格/主格、业格/宾格、具格、为格、从格、依格、属格、呼格),以及十类动词的各种时态变化、词语的连音规则,以及复合词(六离合释:依主释、持业释、相违释、邻近释、带数释、有财释)的运用等。此外,概要性地了解佛教中的基本理论和佛学思想,开阔视野,扩展思路,为将来继续探索、钻研佛学打好扎实的语言和理论基础,并提升人生的知识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对于特别重视一手资料的研究生而言,通过深入学习,对佛教文本的编纂过程将会有一个细致入微的认识,所以该书对其从事相关研究大有裨益。

法光法师非常注重方法论,这也是基于他长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经验。这本教材中的梵文没有用天城体,在法光法师看来可以使初学者更加快速地入门。现在大部分写本研究者都把古老的手写本转化成拉丁罗马体出版。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语法结构,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量之后,如果想再学习天城体,也能很快掌握天城体的阅读和书写。曾有人说,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是拉丁化的梵文,所有词句都用拉丁字母拼成,已经失去了原先梵文的一些功能。这种认识其实是错误的。不像汉语,印欧语系最大的特点就是拼音文字,只要把语言准确无误地拼写出来,用什么字符书写都一样,例如巴利语,就可以用僧伽罗文、泰文、缅甸文、拉丁转写体来拼写,内容都一样,意思

·344·

《梵文佛典导读:基础语法指南》译者序

上没有区别。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区别,就是观感不一样,美感不一样。

语法讲解也是如此,课程最初不会介绍很多语法规则,而是依赖于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初学者容易进入,前面四课所有的梵文例句和练习都没有连音规则,到了第五课才开始学习。学习名词变格和动词变位,开始时不会一次性介绍一个名词的八格变化,第三课后才逐步增加不同类型的名词变格和动词变位。还有单词和短语的构成,包括连音和复合词等通常不易掌握的问题,本教材尽量提供更多的例句和练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熟悉和掌握。

本书还提供了名词的组合和动词包括分词的词根,这能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词汇的起源与构成。对于包含前缀和后缀的单词,为了方便识别,书中用连字号将其分开,如s′rāvaka-tvam(第五讲),īla-vat(第七讲),abhi-sa爞-bhotsye(第七讲)等。s′

另外,本书的生词表也有自己的特色,所有名词都是以第三人称单数体格出现,如buddha(阳性)“佛”,phala爞(中性)“果”,dukham(中性)“苦”,prajā(阴性)hh..“慧”;而人名地名,开头字母会大写,如Gautama(阳性)“乔答摩(氏)”。由于名词h.在生词表上给出的是第三人称单数体格,初学者可能会有些困惑。需要注意,这个词的单数、双数,复数的其它变格,就要从词的原型找到其相应的表格去对照。比如,生词uddha,要知道其原型是以a结尾的buddha,那么了解其他给出阳性词的单数体格是bh.uddha这个变格表(见1.5;2.3;3.5.1),但凡是以a双数和复数的体格就可查b

结尾的阳性名词的变格都与buddha一样。生词表上所有的动词都是第三人称单数,后面会给出字根,如jahāti(āIII放弃)。在汉译生词的时候,没把第三人称(他,她h或它)译出来,只给出动词本意。其他的形容词(包括分词,sukha乐的,dukha苦h.a(过去被动分词,<iVI希望,渴望)渴望的,令人向往的,没有给出变的,ists...格,因为形容词的变格与其修饰的名词一致,如名词是阳性,形容词也按照阳性词来变格。

本次翻译的过程中还对英文版的一些拼写错误做了修订。

三、如何学好梵文这门课程

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梵文教材,特别之处在于涉及了般若系统的内容。如果没有一点佛教知识背景,学起来会有些难度,尤其是涉及例句中般若学缘起性空、中道等哲学义理的理解。所以没有佛学基础的同学,可参考一些般若学的书籍。学习梵文与学习其他任何知识一样,首先就是要培养学习兴趣,这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起到重要作用,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家们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确立目标,不论是从哲学义理上,还是从音乐、书画、艺术、文学、宗教的角度来学习梵文,都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去喜欢它、欣赏它、品味它,并尝试去接近它。其次就是要有好的方法,有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不强调死记硬背地去学习梵文,而是通过多阅

·345·

佛学研究2020年第1期读和做练习去熟悉其中的规则。另外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梵文的名词变格和动词变位非常复杂,但如果认真总结就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以a/ā结尾的三性名词变化(见第一至四讲)可以汇总成一个表格。

数性格/体业具为从属依呼

阳ah.amenaāyaātasyaea

单中am

阴āāmayāāyaiāyāh.āyāme

au

ayoh.

āh.

eus.

āni

ābhyām

ebhyah.

ānām

āsuāh.ābhyah.

阳au

双中

阴e

阳āh.ān

aih.

中āni

阴āh.ābhih.

由此我们会发现,阳性词与中性词单数除体格之外,其他七格都一样。以ā结尾的阴,那就性词单数体格就是原型,不用变化。我们还可以看到,若句子中某个词的结尾是e有很多可能性:中性和阴性词双数的体格、业格和呼格,或阴性词单数的呼格,或阳性和中性单数的依格。在所有的梵文词汇中,除了元音和爜之外,其他所有元音都可以作为.一个词的结尾,另外有八个辅音k,t,t,p,,m,n,也可作为一个词的结尾。学生们nh..还可以自己做一些卡片,关于生词、连音规则、名词变格和动词变位等,方便随时查阅。虽然不强调死记硬背,但多记一些对于完成课后的翻译练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除了有好的学习方法之外,学习规划也很重要。这本教材有13讲,还附有《金刚经》对译,内容可深可浅。如果只讲解语法知识,不包括练习,平均下来大概每三到9到52个小时。在高校作为课本使用的话,四个小时能完成一课,全部学完大概需要3

可以配合一学期四学分的课,一个学期授完;或者每学期两学分的课程,两个学期授完。课后的练习比较多,初学者可能要花大量时间,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学语言需要恒心和专注,需要时间去打磨,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把它当作老朋友,每天多看几眼就熟悉了。

为了更好地学习梵文和运用梵文,我想在此推荐几个辅助学习的网站与参考书:

1)梵文输入法:http://wwwfanfoyancom/inputhtml

转写字体:TimesNewRoman或用GandhariUnicode(字符非常齐全,用快捷键方式,输入很方便),天城体:Sanskrit2003,藏文字体:MicrosoftHimalaya

)梵佛典:http://fdictcn/2

3)梵英词典/佛教混合梵文词典等等:https://gandhariorg/n_dictionaryphp

·346·

《梵文佛典导读:基础语法指南》译者序

4)Youtube上有不少梵语学习资料,包括梵语发音唱诵,多数为印度教的内容。5)[德]AF施坦茨勒著,季羡林译、段晴、范慕尤续补《梵文基础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建议在梵语文法的学习过程中参考。

6)ThomasEgenes:IntroductionToSanskrit,partI-II,Delhi:MotilalBanarsidass,2011这本书的材料来自印度教的《薄伽梵歌》,但对于初学者,是一本比较好的入门书籍,包括学习天城体的书写和简单的语法知识。

四、本书的翻译缘起

我于1997年10月到斯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巴利语与佛学研究生院留学,1999年完成文学硕士课程之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因为主要研究方向是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而现存的说一切有部文献还包括不少梵文原典,如世亲的《俱舍论》(Abhidharmakoabhāya)、s′s.称友(Yaomitra)的《俱舍论疏》(SphuārthāAbhidharmakoa-vyākhyā)以及Dipākāra的s′s′t.《阿毗达磨灯论》(Abhidharmadīpa)等等,所以希望在巴利语之外还多学一些梵文。此外,我国的佛典多数也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这也是促使我学习梵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最初自学梵文,读过德国AF斯坦茨勒的《梵文基础读本》,由季羡林先生翻译,段晴、钱文忠续补。还读过ArthurMacdonell的《AsanskritGrammarForStudents》(学生梵文语法),尽管这是一本经典之作,但当时作为一名初学者,感觉实在难以入门。后来又读到ThomasEgenes的《IntroductiontoSanskrit》和其他的一些英文撰写的梵语教材,相较之下感觉ThomasEgene的书比较适合自学和初学入门。在我读博士期间,法光法师在自己创办的佛学院讲授梵语,我当时每个周末从科伦坡乘坐3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前去听课。回忆起当年求学的情形,还如放电影一样清晰,有艰辛、有困惑、也有快乐!法光法师的梵文讲义都是当堂发放,我亲身体会到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适合初学者,当时就动念想要翻译他的讲义,并且也翻了一小部分。这些讲义后来经由法光法师本人修订、整理并出版,即是本译作的原著。2004年,法005年博士毕业后回国,2006年秋开始在中国人光法师去往香港大学任教,我也于2

民大学任教。2008年,我申请了一个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专案“佛教梵文教材”,编号为2008300554。本来预计2010年完成,种种原因导致实际进展缓慢。直至今年三月受邀前往香港大学访学半年,并在法光法师创办的香港佛法中心讲授一门佛教梵文课,才有较多时间集中处理以前译好的初稿。时隔多年,原书经过了几版修订完善,此译本中的例句、练习、生词等都需根据最新版进行替换,此过程可能导致一些小错误,特此说明。也是藉此机会,本书先由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出版印行繁体版,之后准备在内地再出简体版。

2019年8月1日于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

·3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