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第五章血液 一、填空题
1.血液包括血细胞与 _________两部分、其中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_______________。
2.血浆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血液的 pH 值为 _______________。
4.血浆渗透压由 _________和 ________两部分。
5.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正常值为 ________、白细胞正常值为 ________、血小板 _________。
6.造血原料主要有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7.血小板的功能包括 ________、 ________。
8.血凝三大步是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9.内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 __________外源性凝血是 ___________。 10.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 _________。
11. A 型血的人可以为 ______型血的病人供血, O 型血的人可以为 ______型血的病人供少量血。 12.红细胞放入 0.35%的 NaCl 中会出现 ____________。
13.白细胞分为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几类。 二、选择题
1.有关血液的正常参考值,正确的是: A .血红蛋白(男 120~160mg/L B .白细胞总数(4.0~10.0 ×109/ml C .血小板数(10~30 ×109/ml D .血液 pH 值 7.4±0.5
2.血浆蛋白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参与机体防御功能 B .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 C .调节血浆酸碱度 D .参与血液凝固
3.血浆渗透压的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A .与 0.09%NaCl相当 B .胶体渗透压占大部分 C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容量 D .与溶质颗粒数呈反比
4.血红蛋白(Hb 的下列说明,错误的是: A .正常成年男性 Hb 量为 120~160mg/L B . Hb 有运输 O 2与 CO 2的功能 C .红细胞破坏后, Hb 就丧失作用 D . Hb 与 CO 结合后不易分离
5.红细胞在 0.45%氯化钠溶液中完全溶血,说明红细胞的 A .脆性正常 B .脆性小,抵抗力大 C .脆性大,抵抗力小 D .脆性小,抵抗力小
6.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是促进 A .小肠吸收维生素 B 12
B .睾丸分泌雄激素 C .血库释放红细胞 D .骨髓造血
7.临床常用的抗凝血物质是: A .纤溶酶 B .草酸钙 C .柠檬酸钠 D .维生素 K
8.子宫、甲状腺、肺等手术后易渗血,主要因为这些组织中含有较多的:
A .纤溶抑制物 B .组织激活物 C .抗凝血酶 D .纤溶酶
9.外科手术时用温盐水纱布压迫止血是使: A .组织释放激活物增多 B .血小板解体、加速酶促反应 C .血浆中抗凝血物质减少 D .凝血因子增多
10.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不含: A .白蛋白 B .纤维蛋白原 C .球蛋白 D .纤溶酶原
11.某人血清中无抗 A .抗 B 凝集素,红细胞膜无 Rh 抗原,其血型属于:
A . A
B 型、 Rh 阴性 B . O 型、 Rh 阳性 C . AB 型、 Rh 阳性 D . O 型、 Rh 阴性
12.在急需输血而无同型血液时, O 型血可少量输给其他血型的人,是因为 O 型血液的: A .血清含抗 A 、抗 B 凝集素
B .红细胞膜含有 A 、 B 凝集原 C .血清中无抗 A 、抗 B 凝集素 D .红细胞膜无 A 、 B 凝集原 13.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 A . Rh 阴性母亲孕育的 Rh 阴性婴儿
B . Rh 阴性母亲孕育的 Rh 阳性婴儿 C . Rh 阳性母亲孕育的 Rh 阴性婴儿
D . Rh 阳性母亲孕育的 Rh 阳性婴儿三、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 2.红细胞脆性 3.红细胞沉降率 4.等渗溶液 5.血浆与血清 6.生理止血 7.血液凝固 8.纤维蛋白溶解 四、问答题:
1.血液有哪些生理功能?
2.何谓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各如何? 3.简述血浆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4.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如何?
5. ABO 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血浆 40— 50% 2.水蛋白质无机盐 3. 7.35— 7.45
4.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5. (4.5— 5.5 ×1012/L (4.0— 10.0 ×109/L (100— 300 ×109/L 6.铁氨基酸维生素
7.促进止血参与凝血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营养和支持作用 8.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9.ⅫⅢ 10. 8%左右 11. A A B AB 12.溶血
13.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二、选择题
1. D 2. B 3. C 4. A 5. C 6. D 7. C 8. B
9. B 10. B 11. A 12. D 13. B 三、名词解释
1.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
2.一般常用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的大小表示红细胞膜的易破裂性即红细胞脆性。
3.将血液抽出体外加入抗凝剂,置于血沉管中静置,红细胞将以很慢的速度下沉,它在血浆中单位时间沉降的高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4.因为血浆的总渗透压与 0.9%NaCl或 5%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大致相等,故
这两种液体被称为等渗溶液, 临床上称 0.9%NaCl溶液为生理盐水。 5.血浆是由抗凝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原,若向血浆中加入 Ca 2+,血浆会发生再凝固,因此血浆中不含游离的 Ca 2+。
血清是由凝固的血中分离出来的液体, 其中已无纤维蛋白原, 但含有游离 Ca 2+, 若向其中再加入 Ca 2+, 血清也不会再凝固。血液的液体部分,血凝块回缩挤出的淡黄色液体。
6.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7.血液自血管流出后,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
液凝固。
8.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即为纤维蛋白溶解 (简称纤溶。
四、问答题
1.血液的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防御和调节。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浆运输营养物质;淋巴细胞、血浆蛋白具有免疫功能,白细胞具有免疫防御功能;
血小板蛋白质具有凝血止血作用;血液具有调节酸碱平衡,调节体温,参与体液调节
的作用。
2. 血浆的渗透压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蛋白产生的渗透压为胶体渗透压, 它维持血管内外水的交换,维持着血浆容量;由无机盐和小分子物质产生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它维持着细胞内外
水的交换,维持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3.血浆蛋白可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浆蛋白形成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运输物质,参与免疫,参与血液凝固、纤溶对维持机体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酸碱平衡的作用。白细胞具有免疫功能。血小板具有凝血止血、维持血管内皮完整的功能。
4. 血液凝固的过程是凝血因子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把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血凝过程包括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三步。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不发生凝固,原因是血管内皮光滑不能激活第 XII 因子,血流迅速,凝血因子不易积聚,血液中有抗凝系统。
5. ABO 血型系统是根据细胞膜上有无 A 、 B 凝集原分型的,有 A 凝集原的为
A 型,有
B 凝集原的为 B 型,有 A 、 B 凝集原的为 AB 型,没有凝集原的为 O 型。
血液的分型可以指导输血,为防止凝集反应,输血的原则是:同型输血;
输少量的O 型血;输血前作交叉配血试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