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当中的师生关系
作者:旦穷
来源:《收藏界·名家探索》2018年第08期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顺利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供了先决条件,是顺利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它必将会把基础教育的改革带入一个明媚的春天。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道德规范是调节师生关系的客观需要,因此分析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特点以及矛盾产生的原因,是探讨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的出发点。
一、师生关系是以教育与接受教育发展关系为核心的关系
师生关系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规定性。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的师生共同活动,受教育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构成教与学活动的承担者的教师和学生是按一定的教育目标,方式,组织形式和教育内容从事教与学的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活动主体地位,构成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身心素质上升为客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教材内容及师生共同的活动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这种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最早出自于《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学记》中的这段话,以极朴素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教学相长的规律。在今天新型师生关系中这个教学原则依然适用,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知识学问的掌握不能单靠教师的传递,还要靠学生自已的领悟、体验、主动学习才能学好。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领路人,提高觉悟的启迪者,他不可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教学活动中构建的这种教育与接受教育的发展关系是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所不能取代的。 二、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就构建师生关系的目的和影响作用而言,师生相互作用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师生关系是一种向学生一方倾斜的不平衡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付出的代价是换取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而不是教师自身的某种利益。师生关系是在承认这个不平衡的前提下,通过认知感情沟通和行为目标协调而形成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能量”。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就会爱屋及乌地喜欢这位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建立良好、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师信道”是每个教师孜孜以求的。但事与愿违在现实生活中,师生关系往往表现为不太融洽。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状况,并非是教师不具备以德为本的师魂、以爱为本的师风,而是由于在师生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善造成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提高教师的沟通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只要教师能严格遵守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师生之间就能建立起和睦、友好、密切的关系,就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