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3期 2012年5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1.35 No:3 May 2012 清末早期留美与留欧教育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朱智斌, 容乐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清末早期的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具有重要意义。留美教育是留欧教育展开 推动的基石,留欧教育是留美教育某种程度上的改进和延续。然而,不同的历史背景使得留 美与留欧教育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文化背景不同的倡导者,越来越具体细化的留学目的及其 准备工作,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不同角色的担当等都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当下,留学浪潮此 起彼伏,跟风留学、低龄留学等现象成为大众焦点,各种国际班和形式多样的出国方式也给中 国的留学教育事业带来许多新问题。本文通过对清末早期留美与留欧教育的比较,一则使读 者对两次留学教育的具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体认;二则通过分析,取长补短,并结合当今一些 留学现象给出指导建议。 关键词:留美教育;留欧教育;比较;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12)03—0345 ̄04 发展于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启了 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位系统接受了西方高 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而留学教育则是这一 等教育的中国人。但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进程中的重要一环,约二百名官费留学生的派遣初 使容闳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 步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人才基础。1872年一l881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 年的早期留美教育与1877年一1886年的留欧教育 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 均以培养先进人才为目标,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因 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予后来之事业,盖皆以此 不同的历史背景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为标准,专心致志以为之。’,L。]1855年,容闳回到中 国,一直寻找机会以达成其教育救国之心愿。 留欧教育的主要倡导者沈葆桢从小接受的是中 、留学教育的倡导人 1872年开始的幼童赴美留学是中国近代最早的 国传统教育。他1847年考中进士,早期为官仕途艰 官派留学活动,这一创举的倡导者就是容闳。正如 难,后受曾国藩赏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1867 著名的留学教育史研究专家舒新城所言:“无容闳, 年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1874年,日本 虽不能一定说中国无留学生,即有也不会如斯之早, 发动侵台战争,沈葆桢被清政府派为钦差大臣,赴台 而且派遣的方式也许是另一个样子,故欲述留学之 进行日本撤兵交涉,筹划办理海防事宜。在此过程 渊源,不可不先知容闳。,,[妇容闳是广东香山人,年幼 中,他创建了南洋水师,建造兵轮,培养海防人才,对 时曾在马礼逊教会学校学习;后来在外国教会和香 台湾的海防建设及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一 港英商的资助下,随同布朗先生赴美留学;1854年从 提的是,沈葆桢在船政事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主权在 收稿日期:2012—02—29 作者简介:朱智斌(1965一),男,陕西武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史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345--—— 朱智斌等:清末早期留美与留欧教育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我”的原则,只借用西方先进技术,对洋人文化并不 法国监督)赴法学习;1876年,李鸿章也奏准派遣卞 赏识和接受。 长胜、王得胜等7人赴德国武备学堂学习水陆军械技 观此二人,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所接受的教育文 艺。这两次小规模的赴欧学习为正式的留欧教育打 化完全不同,容闳的爱国情怀值得敬仰,他长期接受 下了实践的基础。 西方教育及文化,已经西化为具有现代开放思想的 其次,制定了留学的规章制度。幼童留美主要 人;沈葆桢则一直在中国生活,接受的是中国的传统 是通过清廷官员的奏折,比如《幼童出洋肄业事宜 文化思想,并通过传统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因此他 折》等规定留学经费、留学生管理等事宜。而留欧教 们在倡导留学教育的时候,从指导思想、筹划安排上 育正式开始前,先后制定过三次章程:1874年的《出 都有较大差异。 二、留学教育之目的 留美教育的促成与容闳个人的努力有极大的关 系。他回国后先接触太平天国的领袖,提出改良社 会的建议,未果;后通过出色的工作取得曾国藩等人 的赏识与信任,并在与清廷官员的接触中,伺机提出 其教育计划及“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 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材,,[3]之目的。 可以说,留美幼童送出时,主要体现了一种储蓄 人才观,留学目的还不是十分明确,在具体事宜上还 没有细化。而留欧学生的派出则是基于以“自强求 富”为主要目标的洋务运动开展的迫切需要。1873 年底,福建船政学堂聘用的外国技术人员和教师合 同期满,新式人才匮乏问题更加严重,于是,沈葆桢 上折建议朝廷:“前学堂习法国语言文字者也,当选 其学生之天资颖异学有根柢者,仍赴法国深究其造 船之方,及其推陈出新之理;后学堂习英国语言文字 者也,当选其学生之天资颖异学有根柢者,仍赴英国 深究其驶船之方,及其练兵制胜之理,速则三年,迟 则五年,必事半而功倍o,,C43可见,留欧学生的派遣与 创办新式海军紧密联系,有着比留美教育更为明确 而具体的目标。 三、留学前之准备 首先,不管是留美还是留欧,在派出学生前,清 政府都做出了一定的考察安排。比如,1866年,清政 府派刘椿出国考察,并游历外国;1867年,志刚、孙家 谷又奉旨出使美国,进一步提高了清廷官员对留学 一事的认识。留欧学生正式出国前,清廷更是做了 详尽的考虑,先后进行了两次留学热身。1875年,沈 葆桢派遣刘步蟾、林泰曾等5人跟随日益格(船政局 一346一 洋大概章》、1876年的《学生出洋章程》以及1877年 颁布施行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其中对 留学生的生活、管理、费用、课程以及监督的职责、待 遇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再次,国际上的客观环境也为留学教育的运作 提供了外部支持和保障。1868年签订的《中美续增 条约》中规定“嗣后中国人欲人美国大小官学校学习 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Is]。留 欧学生的派遣也是受到英、法两国的支持,李鸿章在 1877年给朝廷的奏折中就写到:“查西洋各国,均能 以中国遣人赴彼学习为和好证验,前派幼童赴美国, 英使即有该国大书院极多,将来亦可随时议派之 语。 ‘今议学生分班送往,又有郭嵩焘等驻英商办, 当无碍难之处。至法使白来尼屡以E1益格办船有效 为言,此举亦该使所深愿。,,[ ] 最后,注重留学生的选派。分先后四批选派的 120名留美幼童有以下主要特点:首先,幼童的年龄 主要集中在11~14岁之间。其次,由于思想开放程 度不同以及信息传递的阻碍,他们主要来自广东、江 苏、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再次,幼童主要来源于开 化了的富裕农民或与洋务有关的家庭。最后,幼童 经过层层选拔,在出国前都要到设立在上海的留美 预备学校接受一年左右的中西文强化训练。与之相 比,分三届共81名官派留欧学生的选派则汲取了留 美幼童的教训,学生年龄多集中在2O岁左右,相对成 熟一些;学生主要来自福建船政学堂和北洋水师学 堂,在文化上有较厚的中文功底;再者,他们通过学 堂的学习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法语和英语基础,也 更容易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 四、留学内容 首先是课程的安排。在课程方面,留美幼童主 朱智斌等:清末早期留美与留欧教育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要接受正规而系统的美式教育,学习数学、天文、生 将西方社会科学思想传播到中国,使国人开阔了眼界。 物、化学、机械、采矿、土木工程等科目,他们的课程 广泛且基础性强。为避免其西化,除学习英语基础 六、当代启示 课外,留美幼童还要定期专门学习汉语。留欧学生 纵观中国近代史,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几乎 除了学习船政课程外,还要学习炮垒军火诸学、水雷 都与留学生及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汇有很大联系。 电气诸学等相关学科,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已 如今的留学热更是愈演愈烈,留学路上的新现象、新 远远超出了造船和驾驶专业的范围。此外,留欧教 问题层出不穷,值得我们深思。 育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专业学习和实际历练相 中国近代早期的留学教育出于政府的号召和派 结合,学习驾驶者到地中海实习,学习造船者到英法 遣,个人目的不是非常明确具体,留学生大多抱着试一 等国官办或民办的船厂、轮机厂实习,学习矿物的进 试的态度冒险走“洋仕途”,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而 入科鲁苏民厂等部门实习。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竞争愈发激烈,发达国家成 其次,在学生的课余生活方面,留美幼童显然比 了发展中国家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加之,通过读书来 留欧学生要丰富得多。他们学习并逐渐擅长各项体 改变命运的中国传统思想以及教育报国等情怀在国人 育运动,如游泳、溜冰、打球、滑雪,还组织“东方人” 的血脉里根深蒂固,因此,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留学来 少年棒球队,并在许多比赛中取得胜利。在留美幼 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通过读名牌高校 童的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娱乐并行,参与丰富多彩的 加大在国际和社会竞争中的筹码。其实,留学与否只 社交活动也使得他们个人的整体素质有很大的提 是学习方式的选择问题,没有必要跟风。在社会发生 高。而留欧学生的生活记录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欧 巨大变革与进步的今天,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抱着清醒 洲生活的短短三五年时间里,严格的规章制度将他 冷静的态度去对待留学这件事,留学生一定要认真分 们禁锢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上,从日益格私人文件中 析比较、思考权衡来明确留学目的和奋斗目标。保存下来的照片来看,学生们身着矮领长袍,均表情 严肃,看上去有点闷闷的。 五、留学生归国后的成就 再者,留学生的年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清末早期120名留美幼童为鉴,他们的年龄在11 ~14岁之间,按今天的教育阶段划分,正处于小学高 年级及初级中学阶段,也正是身心养成的阶段,可塑 不论是留美教育还是留欧教育都为中国近代转型 性很强,许多幼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剪短发、热衷 时期的教育增添了新的元素与活力,为其后的留学教 各种社交活动,西方思想在其内心扎根。从中西文 育摸索了方法,探索了道路,对教育的近代化和教育制 化交流来说,这有利于国人深入了解西方特色,但对 度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宝贵的经验。留学生们归国后 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及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造成 低龄留学成 在各行各业有着突出的贡献与成就。据调查,这批留 阻碍,从而导致1881年幼童撤回。当下,美学生中有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业者,从事教育事业 为焦点,18岁以下的小留学生数量已占到中国留学 者,从事外交、行政、商业者,还有加入海军者,他们的 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在南方一些城市甚至占留学人 光和热散发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各个领域。 员的7O 9,5"-'80 9,6。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再将视线转移到留欧教育上来,留欧学生严格 上,不惜教育成本。但“低龄留学”美丽的外表后却 按照既定计划,在透彻地掌握欧洲军事技术后分批 隐藏着很多陷阱:年幼留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 次回国。归国后,他们主要在福建船政局、北洋舰队 力都较差,难免受一些不良影响的诱惑,厌学、轻生、以及洋务性质的工矿、铁路局等发挥所长,其影响主 成为小混混者不在少数。再者,小留学生也缺乏自 要体现在制造、驾驶、军事武器的研究等海防建设以 我判断能力,在选择学习课程时,较难找到适合自己 及社会科学的传播等方面。比如魏瀚等人自行设计 的兴趣点,终究也不会有大的成就。我们可从近代 制造或监造了“开济 ‘镜清”“广甲 ‘平远”等多艘舰 早期留欧学生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的年龄多集中于 船,船式精良,轮机灵巧,钢甲坚密,炮位严整,受到国 20岁左右,其思想价值观念已初步形成,留学目标明 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著作, 确,多数学生专于学业和技能的提高,归国后都有很 一347— 朱智斌等:清末早期留美与留欧教育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大成就。可见,留学年龄不宜过小,每位学生要视情 况而定,家长在引导上更要慎重。 青少年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尤其 在科技进步、社会大发展的当代,多样的留学现象让 留学潮一次次升温,各种留学准备和方式也都 人不知何去何从,丰富的留学途径和方式方法也让 新鲜出炉。现今很多高中开设了国际班、出国班,对 人难以抉择,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历史及前人的经验 打算出国的学生进行语言沟通能力、计算机能力、商 中进行反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务学习及独立学习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我们从中看 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寻找适合学生个人的求学道 到了留美幼童曾进入上海留美预备学校学习以及留 路,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欧学生在福建船政学堂学习英语和法语的影子。这 参考文献: 种留学前的预备学习对留学生及时适应国外的学习 [13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中华书局,1933:2. 和生活不无裨益。但国际班的广泛存在难免会影响 [2]容闳.容闳自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32. 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入学习,也易使其他学生 [3]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86. 思想动摇,盲目跟风要求出国,造成一些不良的影 [43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M].上 响。这种有争议的高中国际班在形式和课程内容等 方面还有待改进,准留学生及其家长在决策时也应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25. [5]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I992:853. 慎重、全面地考虑。教育部门及相关政策部门应加 强对留学市场的管理,给予留学机构正确的市场引 导,给予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正确的指导。 [63朱有碾.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3:40I. Comparis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S Early Overseas Education in the U.S.A and Europe and Its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ZHU Zhi—bin。 R0NG Le (Institute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I University,Xi’an,7 10062,China) Abstract:The late Qing Dynasty’S Early Overseas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Study in America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expansion of study in Europe,to some extent,the European ed— ucation is the improvements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U.S.education.However,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made the U.S.and European education had its ow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Three things worth our analysis:the advocates ha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became more and more specific and the students played different rol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a.At present,that the wave of students study overseas come and go,some people follow the trend of students, and young students go abroad at younger age become a popular focus.Various international workshops and various forms of going abroad has brought many new problems to overseas education in China.This article compared the late Qing Dynasty’S early overseas education in America and Europe SO that readers can have a comprehensive recognition of these two overseas education;on the other hand,combined with some studying of the current phenomenon in overseas study,people can analyse these two overseas education and learn from others’strong points to offset our weaknesses to give gui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education in the U.S.A;education in Europe;comparision;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责任编辑:张秀红] 348一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