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来源:爱go旅游网
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

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值的标尺。那些在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

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剧本翻译或域外舞台表演成

为跨文化戏剧史上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广泛的国际传播效应。《赵氏孤儿》不仅是18世纪在欧洲被译、编、演,广为流传的中国戏剧,而且开启了中西戏剧近三百年的交流史。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智能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等深刻改变着21世纪人们的生存方式,也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与挑战。

第一,戏剧舞台层面,早期的多媒体技术将舞台、布景、音效、灯光、影像等不同形式灵活切换和组合,极大丰富了舞台的视、听觉元素。21世纪数字技术的渗透对舞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人工智能植入与应用剧场后,人机互动的舞台创造力和表现力有了更多可能性。与此相应,智能技术与剧场艺术的交叉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第二,观演关系层面,科技不断革新表演手段与观看形式,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剧场改变了舞台的演出空间,逆转了表演与观看的主次关系,颠覆了传统的剧场观念。互联网中涌现的网络虚拟剧场的实践热潮,更是将表演与观看的互动关系推向数字化、虚拟化方向,网络观演引发了关于何为“戏剧”等核心问题的探讨,戏剧表演的新技术体验与传统剧场的生命力如何延续等问题不断被抛出,中外戏剧经典面临挑战。

第三,资源共享与全球传播层面,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有利于形成中外戏剧的大数据信息,如挪威易卜生中心的“易卜生全球舞台数据库”,

其利弊同时存在:全球用户可分享资源,但网络资源善用者和不善用者的数字鸿沟日益明显。同时,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戏剧数字空间,既拯救了一些剧场,又在全球网络社区形成了戏剧全球传播的新路径。

21世纪的戏剧跨文化研究不仅要关注戏剧的数字人文现象和全球传播路径和方法,揭示其内在规律,更需要加强中外戏剧经典在舞台艺术、虚拟空间和大众媒体文化等多层面的交流互通。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可以召唤深藏于其中的文化记忆,还能沟通中外文化,促进多元文明互鉴,可谓价值重大,意义深远。 (摘编自陈戎女《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 材料二: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和综合运用,是人类共通的精神和艺术现象。但由于文化的不同,人类的戏剧在形成之初就分成两大类型:其代表是西方文明所孕育的古希腊戏剧和东方文明所孕育的中国古典戏曲。它们的共生和异质提供了人类戏剧内涵的丰富性,在悲剧的表现形态上体现出差异。

古希腊戏剧的诞生,最初萌芽于酒神祭祀,在形成之初就明确地分为悲剧和喜剧。其产生不可避免的带有希腊城邦文化的特色,印上了海洋文明的烙印。古希腊悲剧有一个共同特征:通过神话题材,建立起丰富的主题,包括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等。作家往往用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悲剧主题往往建立在人类自由意

志和命运的冲突之中。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类无论怎样努力也逃离不了命运的安排,即便如俄狄浦斯一样努力地去摆脱命运,最终还是会失败。

中国古典戏曲所蕴含的悲剧性却刚好相反,大多是社会悲剧。中国古典戏曲作家的立场和出发点是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悲剧主题也往往建立在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上。并且人们往往认为虽然道路曲折,但是前途依旧光明。所以中国人总想要一个心灵的安慰,给悲剧一个抚慰人心的结局,这种独特的悲剧性依然震撼人心。

唐岫敏在《悲剧与现代社会》一文中说,悲剧的主人公从出身高贵的英雄变为平民百姓,但是其使人恐惧、激发人怜悯之心的本质没有变,社会人生本身就具有悲剧性,中国的戏剧往往用一种凄婉悲凉的意境来描述生活的无奈。这也往往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它不像西方传统悲剧那样很生硬地把现实呈现在舞台上,证明命运的不可逆转。 希腊的人们面对的是海洋,他们是要靠征服海洋来获得自身的生存及发展的,而中国古人主要面对的是土地,是要靠征服土地来获得自身的发展的。土地和海洋相比更具有可征服性,即便会遇到自然灾害,但是我们可以运用人类的智慧总结经验,建设基础设施来减弱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打击,面对自然环境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能力来征服它的,所以在中国古人的笔下命运就不再是矛盾的集中点。 (摘编自《上海戏剧·中西方古典戏剧的区别和联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察一国的戏剧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是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的关键。

B.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如《赵氏孤儿》。

C.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多元文明互鉴,还能召唤深藏于其中的文化记忆。

D.因人们认知的局限,中西方古典戏剧的悲剧主题往往建立在人类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冲突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的戏剧应该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

B.新媒体打开了戏剧数字空间,既拯救了一些剧场,又形成了戏剧全球传播的新路径。

C.戏剧是人类共通的艺术,以古希腊和中国为代表的中西方古典悲剧的“同”大于“异”。

D.中国古典戏曲作家的立场和出发点是现实生活和其中的人,中国古典悲剧有自身特点。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数字技术、VR技术、新媒体等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的一项是(3分)

A.多媒体技术将舞台、音效、灯光等不同形式灵活切换和组合,丰富了舞台的视、听觉元素。

B.数字技术的运用能使全球用户分享资源,但网络资源善用者和不善

用者的数字鸿沟明显。

C.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剧场改变了舞台的演出空间,逆转了表演与观看的主次关系。

D.在人工智能等科技植入与应用剧场后,人机互动的舞台创造力和表现力有了更多可能性。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关汉卿《窦娥冤(节选)》的悲剧性。(4分)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外戏剧,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客轿 赵淑萍

郑店王来了兴致,今天去姚城,打算特地去看一场戏。

天蒙蒙亮,他就出发了。他穿了双半旧不新的草鞋,兜里塞了一双布鞋和两个馒头。出门前,特意经过儿子的房门口,顺手一推,这小子睡觉居然又没闩门。房里一股酒气,鼾声打得像响雷。“真是前世作孽,出了这个败家子儿。”郑店王长叹一声,步子沉沉地上了路。 “郑店王,出门办事?”路上的人半是招呼半是讨好。郑店王说:“姚城今日有滩簧班子,我去看看。”对方说:“你舍得跑那么远的路去看一场戏?”郑店王自顾自走去,脚步轻盈起来。

“死老抠,那么长的一溜店,还穿着破草鞋装穷。”招呼的人冲着他走

远了的背影咒上一句。

出了竹岙村,一轮残月隐在天空,东边云层一抹绯红,日头立马就要蹦出来。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起几句跑调的滩簧。他似乎想见戏场子里敲锣打鼓,生旦们齐齐地等着他到场呢。他没别的嗜好,就是恋着戏。到了横河镇上,几顶客轿闲置在路边,轿夫们一见是他,生意也懒得兜。“打咱做生意起,这土财主就没坐过轿子。”一个长个子嚷嚷着。“哼!哪一天他坐了,除非是他死老婆又娶亲了。”一个矮胖子悻悻地说。可人家郑店王正常着呢,您没看见,郑店王悠悠穿着草鞋走着呢!想着自己不坐轿,等于又多了一笔进账,他心里乐开了花。

郑店王穿了一身做客的马褂,他不想让城里人看不起他,似乎,看戏就得有相称的服装。他跑这么远去看戏,可他从来没在竹岙村大大方方地看过戏。每年有草台班子在乡村巡回演出,每个地方的乡绅、财主、富农总归得出点钱,请村里人看几场戏。这对于他,简直是割他的肉要他的命。每当这时候,他总是借故东藏西躲。开戏了,锣鼓一响,他坐立不安,就像有无数条小虫在咬他的内脏,但他又不敢露面。他知道,出了钱的族长太公、王财主等就坐在台前的一排好位置,抽着旱烟嗑着瓜子扬扬得意。他也怕村里人看见他,讽刺他只进不出。只有夜里戏演到后半场的时候,他才把那顶旧旧的绍兴毡帽往下一拉,鬼鬼祟祟地向戏台走去。今天,姚城有戏,他可以痛痛快快地看了。 他一进城,见无人注意他,就悄悄换下草鞋,拿出崭新的布鞋套上,气派地往戏场走。

戏是白看的,姚城的戏班到底比村里的要好些。那个唱花旦的娘们还真俊俏,像一枝杏花一样新鲜、水灵。上午的戏等他去时就结束了,他很不甘心。中午,吃了两个冷馒头,在树荫下等。下午倒是完整地看了一场。傍晚,他狠狠心买了一碗凉粉和一包豆酥糖,嘴里、眼里都不停地“吃”,那心也忙得蹿上台子。夜里八点光景,他恋恋不舍地离开戏场,满脑子还都是戏里的人在走在唱。想想住旅馆得花一笔冤枉钱,倒不如赶夜路来得凉爽,他又换上了草鞋。

几乎呈湛蓝色的月亮慢慢地在明净的天空中移动,最后躲到乌云里。郑店王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好几次险些摔倒。可刚出城不远,后面隐隐有亮光,原来是顶客轿上来了。渐渐地,亮光映出他贴着地的影子,影子如航船,直往前奔,等到身影缩回脚下,客轿超过了他。“今天尽是好运气,有轿子上的灯笼照路。”他想。

他前边,灯笼照出亮晃晃的路,再远就朦胧了。眼见到了岔路口,那客轿拐进了他要走的那条路,那是通向横河的路。他乐了,心里喊:“老天保佑,这轿正和我同路。”今天这日子择得好,不仅看了戏还借了光。

客轿一进横河镇,他揣摩,坐轿的人必定在这下轿,谁能这么阔雇客轿?肯定是镇上的阔佬。那么,黑灯瞎火里,竹岙村的路就难走了,仿佛即将双眼被人蒙起黑布,他心里畏惧起来。

可是,客轿居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仍执着前行,穿过街路,转入了他熟悉的土路,那条路正通往竹岙村,这么巧,就像事先约定的一样。 灯笼照得土路清清楚楚。他琢磨,客轿里坐的是谁?村里,还有谁实

力能跟他相比?要不,就是姚城的富商来村里走亲戚?赶夜路,一定有要紧的事儿。他的心亮堂堂的,想,这是吉兆。

不知不觉,客轿进了村。该各投门户了,可是,那客轿仿佛要照顾到底,径直往他要去的方向走。

不出一会儿,客轿竟然停在他家的院门前,他脑子搜了个遍,也没有姚城的亲戚。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照在自家的院子里,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

郑店王赶上前。儿子怔了一下,说:“爹,这么晚了,你还刚打烊呀?” 郑店王指着儿子,气得不行,挥舞着手说:“你这孽障,我穿着草鞋赶路,你乘着客轿摆阔,我辛辛苦苦攒钱,还不叫你给败光了?你去姚城做什么?”

儿子吞吞吐吐地说:“解……解个闷呗。”

郑店王脱下草鞋,高举在手中,撵着儿子追着打。郑店王老婆一把推开门,披头散发,一头撞在郑店王胸口,搂着儿子儿啊嚎起来。郑店王跌倒在地上,半边身子撑在地上,气得胡子直抖起来,用手指着儿子骂道:“畜生呐畜生。”

月光如银,郑店王家的院子,成了戏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郑店王对儿子的称呼不断转变,由“败家子”到“孽障”,再到“畜生”,满含着对儿子坐客轿看戏的不满和愤怒。

B.郑店王的儿子醉酒后睡觉“居然又没闩门”,一个“又”字可见这是常

态,这与下文他去姚城解闷而坐客轿回家相呼应。

C.郑店王脱下草鞋撵着儿子追着打,老婆护着儿子不惜将郑店王撞倒在地,可见郑店王老婆一味宠溺儿子而厌恶郑店王。

D.小说向读者描述了曾经的乡绅、财主的生活。在最僻远的乡村,物质之外的精神追求也是人们的一种旺盛的需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对郑店王的大量心理描写,不仅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呈现出了郑店王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形象。

B.小说详细描述了郑店王一路跟着客轿走的得意,这与下文他看到儿子从轿子里下来时的愤怒心情形成了巨大反差。

C.小说处处充满着可以品味的细节,如“旧草鞋”这一物件在文中多次出现,将郑店王为人低调而勤俭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D.小说语言口语化,作者好像在面对面地向人讲故事,如“可人家郑店王正常着呢,您没看见”“他琢磨,客轿里坐的是谁”。

8.作家侯德云评价《客轿》:整篇小说布局紧凑,犹如一根枝叶密集的树条,显出一种艺术之美。小说的“紧凑”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月亮”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①。庚辰,傅②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③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④,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郑伯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⑤。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氏,立桓公而讨氏,有死者。不书葬,不成丧也。

(选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有删改)

[注]①公,鲁隐公;齐侯,齐僖公;郑伯,郑庄公。②傅,围近。③麾,同“挥”,挥动旗帜。④不共,不恭。⑤西偏,西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

B.凡面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

C.凡面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

D.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庚辰,干支名称,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是用来纪日的。 B. “吾其能”与“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同。

C. “师出臧否”与“陟罚臧否”(《出师表》)两句中的“臧否”含义不同。 D. “齐于社圃”与“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两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齐、郑三国联合攻打许国,颍考叔攻城时,被子都用箭射而摔下死了,后来郑庄公让士兵拿出公猪、狗和鸡来诅咒射死颍考叔的凶

手。

B.君子认为郑庄公在对待许国这件事情上是合乎礼的:许国违背法度,郑庄公就讨伐他们;许国服罪了,郑庄公就宽恕他们。

C.鲁国大夫羽父想求得执政的官职,就请求杀掉鲁桓公,被鲁隐公回绝,鲁隐公打算把君位交还给鲁桓公,自己准备退休养老。 D.在鲁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被郑国人俘虏,并被关在尹氏那里,鲁隐公通过割地来贿赂尹氏,并在尹氏所祭神主钟巫之前祷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4分) (2)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4分)

14.《春秋》没有记载郑庄公带着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的事情,也没有记载安葬隐公的事情,为什么呢?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①,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③,何处是吾乡!

[注]①此时苏轼妻子王弗去世后归葬家乡眉山,已经十年。王缄是

苏轼妻弟,此来与苏轼相聚数日。②凭,烦请。③传舍,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苏轼当时因受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妻弟王缄的到来使苏轼想起了亡妻,苏轼因纷繁的杂务而忘记了安葬在家乡的妻子王弗。

B.王缄与苏轼相聚,使苏轼心中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的离去,使苏轼的“愁”情更重。

C. “归来欲断无肠”说这次相见前后,愁肠已断尽,以后即使再遇伤心之事,已无肠可断了。

D.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16.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各言其志”,而是先用“ ▲ , ▲ ”这两句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 ▲ ”两句表明孔子不认可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而认为公西华能做大事。 (3)古人饮酒抒怀,吟诗作赋。酒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创业之初,①。刚到水城时,吴强非常很不适宜当地的气候,哮喘就发作一到秋天,常常咳得上气不接下气。更令他头痛的是当地百姓在背后的风言风语:咱水城猕猴桃都卖不掉,还搞什么产业园?吴强走家串户做工作,耐心讲解:种茶叶、蔬菜、杨梅、核桃、中药材,是为了发展种植业;养羊是为了发展畜牧养殖业,构建内部生态循环系统……尽管这样,在短时期看不到收益的村民都打退堂鼓,眼看要②。吴强就通过当天结算工资、提前预支经费等方法提高村民的积极性。星光不负赶路人,在2020和2021两年中,吴强成功试种徐香猕猴桃、金猕猴桃等多个优良品种,又逐年递增土地租金,以上举措建成猕猴桃、茶叶林下养羊面积500亩,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让吴强咬紧牙关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什么?水城县乡民们挂在脸上的笑容开成了最美的猕猴桃花,就是吴强的动力。吴强深有感触地说,扶贫一定要找到适合当地的策略与途径,自己努力的目标就是为水城县的乡村振兴③。如今,水城县的猕猴桃产业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的种植经济,而是逐渐发展为集种植效应、科研效应、旅游效应、文化效应等为一体的多种产业。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红旗渠纪念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要确定红旗渠纪念馆的数据来源和组成:红旗渠纪念馆自身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通过红旗渠纪念馆衍生出来的数据。

①:数据格式多,数据相关性差,数据价值密度低。要符合大数据技术的相关处理准则,在大数据分析前对非结构化数据展开大量的清洗工作,满足智慧博物馆大数据分析的功能需求。在进行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清洗之前,一定要确立项目需求分析。只有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清洗②,才能从众多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清洗出对智慧博物馆建设有意义的数据。大数据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等几个层面的内容,而这几个层面③。只有提前完成了数据采集工作,才能进行数据存储、处理和可视化工作,否则就相当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数据采集和存储工作也要根据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的反馈结果进行适当调整,以使得整个智慧博物馆大数据系统更加完善和符合实际的需求。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下列各项中,对上述文段内容概括最全面、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依据大数据技术的相关准则处理红旗渠纪念馆的相关数据。

B.数据采集和存储工作要根据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的反馈结果进行调整。

C.大数据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等内容。

D.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红旗渠纪念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一规划和处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庄子·庖丁解牛》讲述庖丁解剖牛的时候,游刃有余,轻松简单。庖丁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所解数千牛矣”。 庖丁解牛的智慧值得广大青年学子感悟和借鉴,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A项,“……是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的关键”分析不当,不是“关键”,应是“条件或基础”;C项,“……不仅可以促进多元文明互鉴,还能召唤深藏于其中的文化记忆”不合文意,原文是“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

可以召唤深藏于其中的文化记忆,还能沟通中外文化,促进多元文明互鉴,可谓价值重大,意义深远”;D项,“中西方古典戏剧”扩大范围,应是“古希腊悲剧”。

2.C【解析】本题考查梳理信息、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以古希腊和中国为代表的中西方古典悲剧的‘同’大于‘异’”于文无据。

3.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重要概念内涵的能力。B项不属于“数字技术、VR技术、新媒体等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而属于“数字技术、VR技术、新媒体等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挑战”。

4.①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建立在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上;②《窦娥冤(节选)》中,窦娥临刑时三桩誓愿的六月飞雪和血溅白练已经实现了,这样的结局抚慰人心,这种独特的悲剧性震撼人心;③主人公窦娥是平民百姓,但是窦娥的悲剧一样能激发人的怜悯之心,《窦娥冤(节选)》用一种凄婉悲凉的意境来描述窦娥生活的无奈。(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理解材料并探究有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熟悉课本《窦娥冤(节选)》的内容,了解窦娥的故事;再通读材料二,寻找有关中国古典戏曲悲剧性的内容;最后概述答案,分点作答。 5.①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的内涵和数字技术,VR技术、新媒体等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与挑战。②材料二侧重阐述古希腊戏剧和中国古典戏曲的共生和异质提供了人类戏剧内涵的丰富性,在悲剧的表现形态上体现出差异。(每点2

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内容侧重点的能力。首先通读两则材料,梳理主要内容;然后寻找关键句,分析内容侧重点;最后整合概括,分点作答。

6.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不惜将郑店王撞倒在地,可见郑店王老婆一味宠溺儿子而厌恶郑店王”不合文意,郑店王老婆并非故意撞倒郑店王,也并非厌恶他。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将郑店王为人低调而勤俭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分析不当,本文刻画的是郑店王“爱财吝啬”的形象。

8.①时间紧凑。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浓缩在月亮落下到月亮高悬天空的短短一天时间,使内容更集中。②场景(空间)紧凑。将郑店王看戏的故事设置于前去和往返的路途当中,将情节高潮汇聚在郑店王的家里,使场景(空间)集中。③情节紧凑。小说以郑店王起早进城看戏,再到夜里借着客轿的灯光回村为情节主线,相关的其他情节和人物通过郑店王的心理活动来呈现,安排精巧,使叙事紧凑、情节集中。(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谋篇布局技巧的能力。侯德云的评价提示《客轿》在结构上具有紧凑之美,这种紧凑体现在时间安排、场景或空间安排、情节安排等方面。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分点作答。 9.①舒缓叙事节奏。在讲述郑店王去姚城看戏故事的过程中,不时插人对月亮、月光的描写,有利于舒缓叙述节奏,使叙述更灵动。②推

动情节发展。由于月亮躲进云层,迫使郑店王借着客轿的灯光顺利回家;借着明亮的月光,郑店王发现乘客轿的人是儿子。③烘托人物形象。随着月亮由落下到隐藏再到高悬,展现了人物由愉快到得意再到愤怒的过程,塑造了郑店王吝啬的形象。(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能力。首先找出“月亮”在文中出现的段落,理解其内容;然后探究“月亮”在文中的作用,可从舒缓叙事节奏、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等角度分析;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10.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

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B项,两句中的“其”字含义不同。前者为“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后者为“还是,表示商量语气”。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鲁隐公通过割地来贿赂尹氏”于文无据,原文是“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并没有说鲁隐公通过割地来贿赂尹氏。

13.(1)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秩序、使后代有利的(大法)。(“经”“序”“……者也”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2)既没有有道德的政治(或清明的政治),又没有威严的刑法,所以才发生邪恶。已经发生邪恶而加以诅咒,有什么好处呢!(“德

政”“是以”“益”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经,治理;序,使……有序;……者也,判断句式。第(2)句得分点:德政,有道德的政治,清明的政治;是以,因此,所以;益,益处,好处。

14.①凡是诸侯发生大事,前来报告就记载,不然就不记载,宋国没有前来报告这件事,所以《春秋》没有记载。②因为鲁桓公没有按国君的规格正式为鲁隐公举行丧礼,所以《春秋》没有记载。(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述文章特定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宋不告命,故不书……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不书葬,不成丧也”等内容,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隐公会合齐僖公、郑庄公进攻许国。初一日,军队汇合攻打许城,颍考叔拿着郑庄公的旗帜“蝥弧”争先登上城墙,子都从下面用箭射他,颍考叔摔下来死了。瑕叔盈又举着“蝥弧”登城,向四周挥动旗帜,大喊说:“国君登城了!”于是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了城墙。初三日,郑庄公就进入了许城。许庄公逃亡到卫国。齐僖公把许国让给隐公。隐公说:“君王说许国不恭顺,所以寡人才跟随君王讨伐它。许国既然已经认罪了,虽然君王有这样的好意,我也不敢参与这件事。”于是就把许国领土送给了郑庄公。郑庄公于是就让公孙获住在许城的西部,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用财货,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你就

赶紧离开这里。我祖先在这里新建城邑,周王室已经逐渐衰微,我们这些周朝的子孙一天天丢掉自己的事业。而许国,是四岳的后代。上天既然已经厌弃了宗周,我哪里还能和许国争夺呢?”君子说:“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合乎礼。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秩序、使后代有利的(大法)。许国,违背法度而庄公讨伐他们,服罪了就宽恕他们,揣度自己的德行而决定事情,衡量自己的力量而办理事务,看准了时机而行动,不要让忧惧连累后人,可以说是懂得礼了。”郑庄公让一百名士兵拿出一头公猪,二十五人拿出一条狗和一只鸡,来诅咒射死颍考叔的凶手。君子说:“郑庄公失掉了政令和刑罚。政令用来治理百姓,刑罚用来纠正邪恶,既没有有道德的政治(或清明的政治),又没有威严的刑法,所以才发生邪恶。已经发生邪恶而加以诅咒,有什么好处呢!”冬季十月,郑庄公带着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十四日,把宋国的军队打得大败,以报复宋国攻入郑国的那次战役。宋国没有前来报告这件事,所以《春秋》没有记载。凡是诸侯发生大事,前来报告就记载,不然就不记载。出兵顺利或者不顺利,也是一样。即使国家被灭亡,被灭的不报告战败,胜利的不报告战胜,也不记载在简策上。

鲁国大夫羽父请求杀掉桓公,想借此求得执政的官职。隐公说:“从前由于他年轻,所以我代为摄政,现在我打算把国君的位子交还给他。已经派人在菟裘建筑房屋,打算退休养老了。”羽父害怕了,反而在桓公那里诬陷隐公而请求桓公杀死隐公。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率兵同郑国人在狐壤打仗,被俘获。郑国人把他囚禁在尹氏那里,隐公

贿赂尹氏,并在尹氏所祭神主钟巫之前祷告,于是就和尹氏一起回国而在鲁国立了钟巫的神主。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钟巫,在社圃斋戒,住在氏那里。十五日,羽父让杀手在家刺杀隐公,立桓公为国君,并且讨伐氏,氏有人被杀害。《春秋》不记载安葬隐公,是因为桓公没有按国君的规格正式为隐公举行丧礼。

15.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词内容的能力。“苏轼因纷繁的杂务而忘记了安葬在家乡的妻子王弗”不合词意,妻弟王缄的到来使苏轼更加思念亡妻,苏轼事实上不曾忘记安葬在家乡的妻子王弗。 16.(1)含意: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啊!(2分,意思答对即可)

(2)思想感情:①仕途的失意之情。苏轼当时因为受到排挤,离开京城出任杭州通判,内心充满压抑、孤独和失意之情。(2分)②思乡和悼念亡妻的愁苦之情。苏轼飘零在外成为孤客,没有归期;感慨自己辗转流离,不知何处才是家乡。(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词句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通读诗词,理解大意;然后结合注释,理解“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的含意,并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17.(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3)示例一: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示例二: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所填写的语句。第(1)题,需关注“用……这两句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等关键信息;第(2)题,需关注“表明孔子不认可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而认为公西华能做大事”等关键信息;第(3)题,需关注“酒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等关键信息。还要注意默写不能多字、漏字和错字等。本题易错字:(1)毋;(2)孰;(3)示例一,当;示例二,邀。 18.①举步维艰(步履维艰)②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功亏一篑)③添砖加瓦(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语境强调吴强创业之初遇到了很多困难,扶贫事业进展不容易,此处应填“举步维艰”之类的成语。第②处,语境强调一些村民因为目光短浅想要中途放弃的心理,此处应填“半途而废”之类的成语。第③处,语境强调吴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此处应填“添砖加瓦”之类的成语。

19.示例:刚到水城时,吴强非常(或很)不适应当地的气候,一到秋天哮喘就发作,常常咳得上气不接下气。(每处错误点修改正确得1分,三处修改都正确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①成分赘余,删去“非常”或“很”;②搭配不当,将“适宜”改为“适应”;③语序不当,将“一到秋天”放到“哮喘就发作”前面。

20.①一问一答,强调了让吴强坚持下来的动力是水城老百姓的幸福;设问手法的使用突出吴强情系村民,情系当地的脱贫和发展。②“水城县乡民们挂在脸上的笑容”开成了“最美的猕猴桃花”,比喻手法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写出老百姓在生活改变后幸福美好的感受,衬托了吴强一心为民的追求。(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意在提醒注意,引起思考,强调突出。比喻句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能使叙写更生动形象。

21.①这些数据有三个特点 ②才变得有意义 ③是相辅相成的(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段,理解大意;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给的提示语;最后根据要求,概括答案。 22.D【解析】本题考查概述内容大意的能力。D项概述最全面、准确。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第一段讲述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剖牛的时候,游刃有余,轻松简单。庖丁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他尊重规律,熟能生巧。第二段材料阐述庖丁解牛的智慧值得广大青年学子感悟和借鉴。材料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勇敢、从容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尊重

事物规律,利用客观规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反复实践,熟能生巧,化繁为简。

参考立意:①尊重事物规律,熟能生巧;②利用规律,克服困难;③加强实践,探索规律;④化繁为简,游刃有余;等等。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 1.立意

写作必须紧扣材料,写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立意不准确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2.结合材料

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明确文体

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但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使用什么文体,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 (三)题意评分解说:略 (四)补充说明: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