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萍
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4年第24期
王海萍
(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所谓“阅读”,就是读者将别人的“言”内化为自己收获的过程,与文本产生碰撞、整合、内化,以实现知识积累和满足身心愉悦的建构过程。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强化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
一、阅读中学会品味
《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教学时,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在讲解课文时,紧紧地抓住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1)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2)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3)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4)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抓住这几句话,让学生反复研读,一个爱国的钱学森形象跃然纸上,品味阅读,学生不但把人物读活了,而且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二、阅读中学会揣摩
《穷人》一文,大作家托尔斯泰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文章对人物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可谓独具匠心。看:(1)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2)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划着十字。(3)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三处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可以说把一个既担心丈夫又关心邻居的穷人桑娜写活了。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作者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阅读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的处境,逐步体会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升华,可以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题。
三、阅读中学会联想
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我仅仅抓住“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句话展开阅读,拓展学生的联想,效果显著。这句话集中表现了获得了新生的中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欢乐的思想感情。学生一边听读,一边闭目想象,这样,在学生眼前,展开的是丰富的语言形象:城市里
“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农村中,“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个个激动万分”;学校里,人们“挥着彩带,放着鞭炮……”
教学辛弃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学生展开想象,来年丰收的景象是何等的喜人啊!
作文时,把学到的联想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可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如,让学生练习《下雪了》,可以提示学生,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我们可以根据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展开想象……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师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活人物的形象,读出文章的情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品味,真正把阅读变成“悦读”。
编辑 王团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