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静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4年第11期
江苏省句容市特殊教育学校 徐静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而如何让学生诗意地栖居课堂,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是语文教师的天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课堂充满诗意,让学生有着诗一般的人生呢?
一、诗意课堂飞扬个性
《新课标》指出: “语文要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个性体验”,而我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忽视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感受,最使语文鲜活起来的人文性被工具性压倒,我的学生可能在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却在无形中慢慢失掉了学习语文的激情与灵性,更别提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效。想来不免汗颜,我若再如此糊涂下去,可能得到冰山一角,失去的却是整个冰山的根基。
从此,我如酊糊灌顶,特别关注同学们的表现,毕竟,课堂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下才能上出水平,才能让文中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精神自然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们的心田。“像眼睛,天的眼睛。”在学《望月》这篇课文时,听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入情的朗读,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月亮更像妈妈温柔的笑脸。”多么独特的感悟!多么宝贵的生成!这是珍贵的火花,必须加以点燃!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月亮: “我觉得月亮像水中的笑涡,真甜蜜。”“我觉得月亮像放飞的风筝,在云里穿梭。”“我觉得月亮像奶奶送我上学时的背影,很亲切。”……因为这个意外,我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这堂涌现着生命活力的语文课令我兴奋不已,学生听到下课铃声的叹息让我暗自窃喜。我欣喜万分地发现: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这样地酣畅淋漓,这样地个性飞扬!我在教后记中兴奋地写道: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同时也熏染着学生的情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文章不是无情物,正所谓: “缀文若情动而辞发,观文披文以入情”。只有用感情做底蕴的语文才能使学生“燃烧”起来,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二、诗意课堂生成智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使学生的激情长青不衰,永不枯竭,我应如何曲径探幽,丰富源头,并发扬光大呢?我有心做进一步的探索。
例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么寒冷的冬天,这位老人真的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稍稍停顿,加重了语气。此时有个小机灵鬼已跳了起来说: “雪景很美。”我点头,但笑而不答。充满灵气的小姑娘举手了说: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粉装玉砌的世界有一种让人惊叹的美”。“语言表达精彩极了!”我满意地点点头。又有人不甘示弱站了起来说: “老人很孤独,一个‘独’字流露出老人内心的寂寥!”多妙的发现啊,单由一个字,已透过文字表面洞察到深刻的内心世界了,我翘起大拇指。“老人与众不同,有种‘举世皆浊而我独醒’的清高。”小博士高声说到,好啊!已懂得分析人类微妙的精神世界了!我激动极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于其中吗?一个好插嘴的男生又补了画龙点睛之语“是一个让人敬仰的隐士形象。”最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若有所思地说:“他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春天来了,冬天还会远
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后仍不倦追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充满个性、独具慧眼的诠释使本节语文课充满了活力与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通过这节课我感觉到感情的源泉是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的,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学习《燕子》时才会悟出“千万条柔柳展开的鹅黄色的嫩叶,莫非就是小燕子用精巧的尾巴剪出来的?”这样精妙的见解。丰富的情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学。看着课堂上摇头晃脑即兴吟诗的学生们,感受着这诗一般洋溢着盎然春色的课堂,我心猛地一动: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诗词歌赋在其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辉,那么引导孩子漫步经典诗歌长廊,发现、欣赏它的美,对于体悟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丰厚孩子的人文素养,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语文在孩子的眼中,才会更加喷发出缤纷的色彩,激荡起大干的气象!是的,我要把“诗歌教学”作为我语文课的亮点!
三、诗意课堂润泽心灵
古诗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学生的智慧,雕琢着学生的心灵,而这一切都为诗意课堂的打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苏教版第十二册的《白鹭》便是一篇绝好的借物抒怀的散文。有一段为白鹭的休息图,内容为:晴天的早晨,每每看到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太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少有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嘹望,可它真的是在嘹望吗?寥寥数语,却把白鹭的悠然自得刻画得淋漓尽致。美的形象带给我们美的享受,教学中有一小环节,就是请学生谈谈对本段的感受,这一环节看似不起眼,但或许触动了学生灵动思维的切入点,学生纷纷举起手,第一位学生答道:“老师,从本段语言文字中,我感到白鹭有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好棒!我心中一阵狂喜,原因有二:一是这么久的古诗词训练终于见成效了,用诗已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二是本文为散文,散文与诗本身便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学生能这样回答说明他已融入文中去了!同时,同学们也用热烈的掌声对这一精彩回答做出了积极响应,看着他们会心的微笑,我心中一动,本节课或许会有别样的风景!是的,的确如此,各种回答令人拍案!角落里,一个平时不善言谈的小姑娘举手了,我赶紧请她, “我认为白鹭有种‘举世皆浊而我独清’的孤芳自赏。”我微笑着顺势回应道:“你有高尚的情怀,你想表达诗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特情趣。”一男生作陶醉状说: “白鹭的这一嗜好使我想起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意境。”我拍拍他的肩回答道:“老师有同感,真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啊。”此时的课堂已成了烂漫的桃花林,朵朵桃花已浓烈绽放,课堂上小手林立,有几个孩子急于发言”……诗意盎然的课堂,干呼万唤终出来!是啊!语文是大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文学同在!语文也只有扎根于生活,文学这一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语文是个万花筒,演绎着实用、真理、情性的万千气象。
作为语文老师,完全有责任让语文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清泉,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将成为我教学中永远的追寻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