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教育改革视野中的教育史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2009年3月第11卷/第3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OFHEBEINORMALUNIVERSITY/Educati7onalScienceEdition/

Mar.2009

Vol.11No.3

当代教育改革视野中的教育史研究

杜学元,林靖云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在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的今天,很多人认为教育史研究已失去其生存价值。其实不然,教育史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以历史的视角去审视今天的教育改革,而且可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因此,越是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我们越需要冷静地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充分认识教育史研究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独特功能,使其更好地为教育现实服务。

关键词:教育史研究;当代教育改革;回顾;反思;前瞻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3X(2009)03󰀁0010󰀁05

󰀁󰀁一、教育史研究与当代教育改革的关系

教育史研究是一门以历史研究方法论为基础,以现在的眼光与过去的教育史实发生联系,不断质疑、探究和寻求教育真相的科学[1]。它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历史研究是把现在与过去紧密地联结起来的重要纽带。英国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指出: 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使人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增加掌握现在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历史的双重作用。!

[2](P57)

助于认识现存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特点和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就研究内容而言,教育史就是一部教育改革史。

因为教育的历史其实主要就是教育不断改革的历史,是人们在相互借鉴中结合实际需要不断变革的历史。因此,教育史在产生之时就是关注教育改革的。教育历史与教育现实,教育传统与教育变革,其本身就是相辅相成、难分彼此的。教育史学科无异于二者之间的桥梁,助其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就学科性质而言,教育史作为一门教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教育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史的研究并非单纯地描述历史、还原历史,而是通过研究历史来深化人类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教育史研究致力于在人类教育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寻求教育的智慧,以启迪今天人们的教育思维。因此,教育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有能力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尽管教育史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在其发展历程中关于教育史学科的功能、价值问题多次成为学界讨论的主题。在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的今天,很多人认为教育史研究与社会现实发展距离甚远,已失去

同样,教育史研究与现实教育也有密切的联系。它可以揭示和说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如何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问题,也可以洞察通过其他方式所不能认识的某些现实的教育问题。如通过对历史教育思想或教育机构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目前的教育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而这种理解又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改进教育制度,使其不断发展完善。通过对过去教育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思考和解决当代教育问题;有助于为现实教育改革的决策提供服务;有助于阐明现在和将来教育发展的可能趋势;有

收稿日期:2008󰀁10󰀁22

作者简介:杜学元(1964󰀁)男,汉,四川仁寿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教育社会学和高等教育

研究;

林靖云(1977󰀁)女,汉,浙江台州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学原理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11󰀂

其生存价值。而在笔者看来,恰恰相反,教育史研究可以使我们知道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教育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演变的,从而以历史的视角去审视今天的教育改革。因此,越是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代,我们越需要冷静地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充分认识教育史研究在当代教育改革中的独特功能,使其更好地为教育现实服务。

全方位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出教育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充分认识到教育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教育史研究者创新了研究方法,打破传统的古今畛域,深化教育通史的研究;坚持史论结合,运用新的理论和观点进行研究,加大了教育史研究的理论力度;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开展中外教育史的比较研究。

2.贴近现实,增强参与现实意识

教育史学界明确地认识到,对包括教育史在内的教育科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进一步贴近现实,参与现实,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就教育史学科本身而言,那就是要通过总结中外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一方面,表现为带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来研究几千年人类教育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突出地表现为通过回顾20世纪中外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其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指引下,教育史研究既充分肯定了20世纪中国近现代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其不足、失败、挫折、失误之处,并结合当时国内外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分析了主、客观原因,为当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经验和教训[4]。

3.史料建设工作不断加强

不断加强史料建设,成为新时期教育史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史料的发掘、收集、整理和汇编即受到多方重视。在此基础上,教育史学界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基础性的建设工作。史料的汇编出版为中外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更为充分的资料,从而使研究工作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4.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的拓展

教育史研究极大地改变了形成已久的以思想史和制度史为两大板块的研究框架,努力摆正汉族与少数民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拓宽了研究视野,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为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少数民族教育史及地方教育史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2)专题史研究分门别类,蔚为壮观。教会教育史研究向纵深发展;女子教育史受到广泛关注;义务教育史研究方兴未艾;高等教育史成为新时期专题史研究的热点之一;留学教育史研究喜获新成果。(3)教育思想史及制度史的研究摆脱了传统的思路,收到了别开生面的效果。(4)尝试运用教育史的方法探讨教育科学各分支学科自身的历史。(5)校史研究的兴起。(6)关于教育家的个案研究进展显著。(7)

二、百年教育史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一)百年回顾,两次高潮

20世纪初,教育史作为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史的基础理论学科在中国建立,至今已走过了曲折而漫长的百年历程。期间,涌现了两次教育史研究的高潮。第一次研究高潮是 新文化运动!后大师级学者对于教育史学科体系的初建和探索,研究者从传统历史学背景中走出,在教育史料的收集上关注于当前与现实;第二次研究高潮则是 文化大革命!后教育史学科的重建和修复,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五十年建构的新传统中突破,关注于以前而忽略了建国后特别是最近三十余年教育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同第一次教育史研究高潮相比较,目前中国教育史研究在日益高涨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参与教育实践、为现实改革服务的力度不够;研究队伍后续力量不足、研究方法老化、研究经费缺乏等。除了这些社会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还有教育史学自身的原因。首先,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长期借助于其他学科特别是通史研究成果,自身独立框架体系尚未发育成熟,教育史学科学化、理论化、从教育自身逻辑探索其内在规律的研究做得还不够。其次,在教育事件、教育人物及教育思潮评价标准方面,过分重视政治尺度而忽视多元化标准,教育学科自身特征未能充分表现等。因而,当整个教育学科不断蓬勃发展时,教育史学在教育学科体系中反而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下降趋势,教育史学与其他历史学学术研究水平之间也出现了差距[3]。

(二)新时期教育史研究的重大进展

1.研究观念转变,研究方法创新

新时期,伴随着当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史工作者研究观念转变,进一步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国家的教育不仅受制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而且受到这一特定时期和特定国家的社会思潮、文化传统、科技水平、民众心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史研究必须全面深入地把握各种社会因素,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

󰀂12󰀂

在外国教育史方面,外国教育通史、外国教育及教学思想史、外国幼儿教育史等领域成果丰硕。

5.学科理论建设的探索与进展

在当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史学科自身的理论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方面,随着教育史学科的大发展,在主观上,人们开始反思教育史研究自身的历史,提出了创建教育史学史的设想,并着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成果的积累,在客观上,教育史研究已逐渐摆脱对中外通史、思想史、文化史、哲学史等学科的依附,形成了本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学科体系,这标志着教育史学科已发展成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

(三)当前教育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教育史研究在取得重大进展及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表现。

1.教育史学科的生存价值受到严峻挑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教育史学科的生存价值受到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如何使教育史工作者进一步增强现实感、更自觉地关注现实的教育改革,这是关系到教育史学科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社会上包括教育界的相当一部分同志对教育史研究的性质和功能存在着片面认识,对教育史研究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决策中的作用也缺乏正确的理解,这反过来又制约了教育史学科的发展,致使教育史研究的成果发表难、出版难。

2.教育史教学与研究队伍萎缩

由于师范院校本科教学计划的调整,从而使教育史学科教学时数大幅度减少,不仅影响了教育史学科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而且对教育史研究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当前,一些高校教育史研究队伍出现萎缩现象,外国教育史研究队伍近十年来则表现得尤为明显。

3.教育史学科理论水平不高

教育史学科自身的理论建设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从总体上说水平仍不够高。教育史研究在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更新研究方法及思路等方面,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要致力于从一个世纪以来教育史研究的实践中总结概括出理论,深入探讨教育史学科体系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使教育史研究进一步由自在的研究转变为自觉的研究。

4.研究较缺乏精品意识

在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中,部分选题重复,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在教育史学科的研究队伍中,也

有不同程度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

三、当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史研究良性发展的思考

在回顾百年教育史研究成就与挫折的同时,我

们该如何适应当代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努力促进新时期我国教育史研究健康、良性发展呢?

(一)转换教育史研究范式

无疑,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及研究方法不断地更新和优化。如果因循守旧,就不能把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就会落后于世界学术潮流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新时期教育史的研究应摆脱传统研究范式的束缚,以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教育改革为价值参照系,密切关注历史科学的研究动态,不断吸收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教育史研究必须体现时代感,必须从当今的教育实践中寻找本学科的价值。因此,教育史的研究范式需要一个全新的转换。

1.教育史研究范式转换应遵循的原则

(1)立足教育历史的现实性。教育史必须紧紧围绕现实的教育改革来选择研究课题,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学科新的生长点。如果远离现实闭门造车,教育史研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终将被束之高阁,敬而远之。

(2)回复教育历史的生动性。历史是过去的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矛盾运动。这些运动只有在微观的过程研究中才能体现出来。用生动的笔触绘制活泼的历史画面,展现特定教育事件的进步和挫折、教育改革的推行过程和教育家的思想形成过程,从中体现他们在冲突中求发展的各种经验,展示 人!在其中的能动作用,将更有助于提升教育历史对当代的价值。

(3)展现教育历史的完整性。直线式进步教育史观掩盖了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倒退,是一种不全面的教育史观。在教育的历史舞台上,不仅有 精英人物!的身影,还有更多的 小人物!和小团体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这些来自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将从细微处填充历史的空白,使教育世界更加丰满和充实。

(4)力求教育观点的生成性。一直以来,人们对教育史寄予厚望,希望从中总结出对现实行之有效的规律,提供解决现实难题的灵丹妙药,这种期望是对教育史学科功能的误解。因为 历史的经验与当

󰀂13󰀂

前的境况从本质上讲都是独特的!, 借鉴历史可能得以提高某些理论的洞察力。任何情况下,用历史来证实或检验某一特定理论是有问题的!。换言之,教育史并不能为现实提供直接的价值,历史的唯一教训正是没有提供教训。所以,教育史研究应摒弃功利主义的研究动机,淡化教育规律的牵强总结,着力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尽可能使学习者与文本直接对话,自己生成对教育的客观认识[6]。

2.教育史研究范式转换的路径

(1)在以直线式进步教育史观为基准的前提下,要多元化、多层次、多中心地认识教育历史的发展。

(2)在研究方法上,借鉴新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内容的丰富性和认识的多元性。

(3)在研究视角上,应突破编年体叙事史的惯用范式,强化问题意识并使之成为教育史研究的新视角。

(4)在研究对象上,应打破 精英人物思想史!和 制度史!相对立的思维模式,围绕教育实践确定研究课题,还原完整的教育世界。

(5)在表述方式上,遵循客观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展现生动活泼的教育世界,使之实现 心灵的!或 精神的!学科功能[7]。

(二)教育史研究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1.树立大教育史观,发展教育史学科理论首先,教育史学科必须打破史学、教育学的界限,从教育学中走出进入历史学,在教育学、历史学之间寻找跨越的桥梁,确立全面的教育史观以促进教育史学的理论更新。作为教育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史研究既受制于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又为历史学科规范所约束。其次,教育史虽横跨教育学与历史学两个学科,却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真正的教育史既从属于社会科学中的教育学,又有人文学科的鲜明特征。对于教育史研究而言,教育学、历史学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教育学作指导的教育史研究可能比较盲目,而没有历史学作基础的教育史学则必然流于空洞[8]。正如龚自珍所说: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者,必先为史。!要深入研究教育史,就必须把教育学、历史学二者结合起来,对教育史有新认识,找出研究的新视角,发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再次,还应该打好史学基础,借鉴史学研究成果,使教育史学体系科学化,从而提高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水平。教育史研究打破史学、教育学的界限,从教育学中走出进入历史学,不是教育史的消亡,而是教育

[5](P22)

史阵地的扩大和再生。在21世纪,教育史学界只有树立大教育史学观念,才能实现教育史学在教育改革实践方面的指导功能。

2.立足教育现实,指导教育改革实践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现实的教育问题需要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来予以科学的回答。而且,教育史学科本身尚存在若干有待深入探讨、发掘的领域或课题。因此,教育史学科必须突破史学与社会学界限,进入社会学领域,从而实现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历史与现实的区分仅仅是相对的,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属于广义的历史科学。教育科学的各方面都属于广义教育史,由于教育的继承性特别强,因此教育史与教育现状一直都是紧密结合的。李大钊强调: 社会与历史二者是同质而异观的,纵以观之则为历史,横以观之,则为社会。! 一切史学研究,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陈编,乃是过去、现在、未来和永世生存的人类生活的全部生命。!今天中国的教育现象就是昨天中国教育历史的延续与发展。我们研究历史之目的,就是为今天提供历史借鉴,研究的历史性与现实性必须统一起来。我们致力于教育史实的发掘,回复教育历史的使命,就是力求发掘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而解释现实中国教育的既成结论。研究教育史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现实教育问题,而解释的真正目的则在于修正现实。英国教育史学家哈德罗󰀂珀金说: 真正的历史学并不是一味按照年代顺序挖掘整理史实材料的学科,而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它向现实世界提出种种问题,并努力探寻问题答案。![11](P217)因而,教育史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必须统一起来,研究者必须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在研究思维上社会学化,继续深入开展专题性、实证性研究。广大教育史工作者必须走出书斋,深入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才能真正领会教育史研究的内在真谛[12]。现实教育问题不但会使研究者发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还可以促使我们转换思维,促进教育史学科本身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更大程度与社会学的交融。当教育史研究发挥了其在教育改革、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指导功能时,教育史学科自身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3.打破专业限制,建立通才式教育史研究队伍

树立大教育史观,发展教育史学科理论,并以此指导教育改革实践,是当前教育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育史研究人才。所以,打破专业限制,建立通才式教育史研究队伍,则成为

[7]

[10]

[9]

󰀂14󰀂

一切工作的关键。纵观上一代教育史学界的老一辈学者如舒新城、孟宪承、陈学恂等,无不融会贯通了西方教育理论方法与中国传统治学经验,并立足于中外文化交汇前沿去把握教育史发展的轨迹。21世纪,随着现代学科交叉的不断加剧,学科研究之间方法的互用已成为了一种必然。就教育史而言,它涉及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这就既要求教育史研究者本身知识结构要不断完善,还需要一支各个学科专家共同组建的专兼结合的队伍。因此,应积极倡导多学科的交叉型、综合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中真正实现各个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的实质性共用。

4.大力推进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史学界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也组织或参与了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较之教育基本理论、比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方面,教育史学科则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无疑,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教育史学界如何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使学科建设真正与国际

参考文献:

[1]󰀁郭法奇.什么是教育史研究∀∀∀以外国教育史研究为例[J].教

育学报,2005,(3).

[2]󰀁[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著,吴柱存译.历史是什么[M].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李涛.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田正平,肖朗.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研究,

2003,(1).

[5]󰀁[俄罗斯]卡特林娅󰀂萨里莫娃,[美]欧文󰀂V󰀂约翰宁迈耶

著,方晓东等译.当代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主要趋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梁淑红,杨汉麟.我国教育史学科研究范式的反思与转换[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7]󰀁张传燧.教育史学的反思与重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2001,(1).

[8]󰀁周洪宇,申国昌.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J].华东师

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9]󰀁李大钊.史观[A].李大钊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0]󰀁王剑.美国中国近代史观的展现及其他∀∀∀关于柯文在中国

发现历史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3).

[11]󰀁[英]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徐辉等编译.高等教育新论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12]󰀁廖其发.论21世纪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方向和任务[J].西

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3).

接轨,这是广大教育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思考的课题。加强国际交流既有助于从世界教育的范围反观中国教育的历史,也有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教育史研究。与此相应,继续开展中外教育史的比较研究,加强中外教育交流史的研究,以便为促进国际教育交流提供历史的借鉴,这也成为教育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

总之,教育史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它虽然可以为现实服务,但这种服务的形式不是直接的。教育史研究为现实服务可以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为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历史参考;二是为个体活动和思考提供一种历史思维的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就是以一种探究和揭示真相的态度对待所要研究的问题,它不满足于认识一般的表面现象,而是要追寻问题的形成原因;并且,为了追寻原因而收集资料、证据和进行推理等。因此,关注教育史研究,探讨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对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现实服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Studiesoftheeducationalhistoryinthecontextofeducationreforms

DUXue󰀁yuan,LINJing󰀁yun

(SichuanProvincialResearchCenterofEducationalDevelopment,XihuaNormal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9,China)

Abstract:Despitethevigorousadvocationoftheeducationreforms,thereisstillaquiteseriousmisun󰀁derstandingofthevalueofeducationalhistory.Incontrast,thestudiesofeducationalhistoryrenderhis󰀁toricalperspectivestovaluethecurrentreforms,inadditiontoprovidingwithintelligencefortheeducationreforms.Itisnecessary,hence,torecallthehistoricalexperiencesforthesakeoftheeducationalreality.

Keywords:studiesoneducationalhistory;currenteducationreform;retrospect;prospect

[责任编辑󰀁范玉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