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一)

来源:爱go旅游网
“藏象”⼆字,⾸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体各个脏腑的⽣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脏⼀腑,⼀阴⼀阳为表⾥,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体⽣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津液等;六腑,其共同⽣理特点是主管饮⾷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即脑、髓、⾻、脉、胆、⼥⼦胞(⼦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直接接触,即似腑⾮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的作⽤,即似脏⾮脏。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中说:“夫⼋尺之⼠,⽪⾁在此,外可度量切循⽽得之,其死,可解剖⽽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之多少,脉之长短,⾎之清浊……皆有⼤数。”⼆是长期对⼈体⽣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肤受凉⽽感冒,会出现⿐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认识到⽪⽑、⿐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些补肾药能加速⾻折愈合的认识中产⽣了“肾主⾻”之说。

  藏象学说是⼀种独特的⽣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体某⼀系统的⽣理和病理学概念。⼼、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个脏腑的⽣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理学中的⼏个脏器的⽣理功能;⽽现代解剖⽣理学中的⼀个脏器的⽣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个脏腑的⽣理功能之中。

  ⼈体是⼀个有机的整体,之间密切联系,它们不仅在⽣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在⽓⾎津液环周于全⾝的情况下,形成⼀个⾮常协调和统⼀的整体。  胆

  胆居六腑之⾸,⼜属于奇恒之腑。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与肝⼜有经脉相互络属,⽽为表⾥。《素问·本输》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即胆汁,胆汁直接有助于饮⾷物的消化。

  胆的⽣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的化⽣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所控制和调节。其由肝之精⽓所化⽣,汇集于胆,泄于⼩肠,以助饮⾷物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成和排泄异常,影响饮⾷消化吸收,则可出现多种消化不良症状,如厌⾷、腹胀、便溏等;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表现为⽬黄、⾝黄和尿黄等。  由于胆本⾝并⽆传化饮⾷物的⽣理功能,且贮藏精汁,故⼜属奇恒之腑。  ⼼

  ⼼居于胸腔,横膈膜之上,有卫护于外。⼼为神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命活动的作⽤,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的⽣理功能主要有两⽅⾯:⼀是,⼆是,并与、。⼼与⼩肠互为表⾥。

  ⼼主⾎脉包括主⾎和主脉两个⽅⾯。全⾝的⾎液都在脉中运⾏,依赖于⼼脏的搏动⽽输送到全⾝,发挥其濡养的作⽤。⼼脏的正常搏动,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主要依赖于⼼⽓。⼼⽓旺盛,才能维持⾎液在脉内正常地运⾏,周流不息,营养全⾝。⼼⽓不⾜,可引起⼼⾎管系统的诸多病变。

  ⼼主神志。在中医学理论中,神有⼴义和狭义之分。⼴义之神,是指整个⼈体⽣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是指⼼所主的神志,即⼈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且主要归属于⼼的⽣理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邪客》说:“⼼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主神明的⽣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如⼼有病变,影响到神志活动,则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表现,可见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见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等临床表现。

  ⼼在体合脉,其华在⾯。脉的⽣理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是⽓⾎运⾏的通道,即⾎脉对⾎的运⾏有⼀定的约束⼒,使之循着⼀定⽅向、⼀定路径⽽循环贯注,流⾏不⽌。⼆是运载⽔⾕精微,以布散周⾝,滋养脏腑组织器官。这些功能全赖于⼼主⾎脉的⽣理功能。其华在⾯,是指⼼的⽣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的盛衰,可以从⾯部⾊泽的变化⽽显露出来。如⼼⽓旺盛,⾎脉充盈,则⾯部红润光泽;如⼼⽓不⾜,则可见⾯⾊发⽩、晦滞。

  ⼼开窍于⾆。⾆为⼼之苗窍。⾆的功能是主司味觉,表达语⾔。⽽味觉的功能正常和语⾔的正确表达,则有赖于⼼主⾎脉和⼼主神志功能的正常。如⼼的功能正常,则⾆质红润,⾆体柔软,语⾔清晰,味觉灵敏。如⼼神志功能异常,则见⾆强语謇,或失语等。  [附]⼼包络

  ⼼包络,简称⼼包,⼜可称“膻中”,是指包在⼼脏外⾯的组织,具有保护⼼脏的作⽤,代⼼受邪。如热病过程中如出现⾼热、神昏等病症,中医学称之为“热⼊⼼包”或“蒙蔽⼼包”。  肾

  肾位于腰部,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肾在五⾏属⽔,肾与膀胱互为表⾥,肾,肾。

  肾藏精,主⽣长发育和⽣殖:精有精华之意,指⼈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母,与⽣俱来,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实壮⼤,“后天之精”来源于⽔⾕精微,由脾胃化⽣,转输五脏六腑,成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盛,除供应本⾝⽣理活动所需外,其剩余部分则贮藏于肾,以备不时之需。当五脏六腑需要时,肾再把所藏的精⽓重新供给五脏六腑。故肾精的盛衰,对各脏腑的功能都有影响。  肾精的主要⽣理效应有:

  1、肾藏精,主⽣长发育。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母的⽣死之精,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即《素问·本神》所说的“⽣之来,谓之精”,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是指出⽣以后,来源于摄⼊的饮⾷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成的⽔⾕之精⽓,以及脏腑⽣理活动中化⽣的精⽓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藏之”。

  肾所藏之精化⽣为肾⽓,肾⽓的充盈与否与⼈体的⽣、长、壮、⽼、死的⽣命过程密切相关。例如,⼈在七、⼋岁时,由于肾⽓的逐渐充盛,所以有“齿更发长”的变化;发育到青春期,肾⽓充盛,产⽣了⼀种叫做“天癸”的物质,于是男⼦就能产⽣精⼦,⼥⼦开始排卵,出现⽉经,性机能也逐渐成熟⽽有⽣殖能⼒;待到⽼年,肾⽓渐衰,性机能和⽣殖能⼒随之逐渐减退⽽消失。

  2、肾主⽔。肾主⽔是指肾具有主持全⾝⽔液代谢、维持体内⽔液平衡的作⽤。⼈体的⽔液代谢包括两个⽅⾯:⼀是将来⾃⽔⾕精微、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的津液输布全⾝;⼆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后的浊液排出体外。⽽⽔液代谢过程的实现,主要依赖肾的“⽓化”功能。

  肾有司开阖的作⽤。开,则⽔液得以排出;阖,则机体需要的⽔液得以在体内潴留。如果肾的⽓化正常,则开阖有度,尿液排泄也就正常。如果肾主⽔的功能失调,开阖失度,就会引起⽔液代谢紊乱。如阖多开少,可见尿少、⽔肿;开多阖少,则尿多、尿频。

  3、肾主纳⽓。纳即收纳、摄纳的意思。肾主纳⽓,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的清⽓,从⽽保证体内外⽓体正常交换的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定的呼吸深度。故肾的纳⽓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如肾虚不能纳⽓,可出现呼多吸少,吸⽓困难,动则喘甚等症,称为“肾不纳⽓”。

  肾开窍于⽿及⼆阴。⽿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充⾜,则听觉灵敏;肾精不⾜,则出现⽿鸣、听⼒减退等。⼆阴是前阴与后阴的总称。前阴包括尿道和⽣殖器。尿液的贮存和排泄虽为膀胱的功能,但须依赖肾的⽓化作⽤才能完成。因此,凡尿频、遗尿或尿少、尿闭多与肾的功能失常有关……后阴指肛门。粪便的排泄虽由⼤肠所主,但中医认为亦与肾有关。如肾阴不⾜可致肠液枯涸⽽便秘;肾阳虚衰,脾失温煦,⽔湿不运,可致⼤便泄泻;肾⽓不固,可致久泄、滑脱。

  肾在体为⾻,其华在发。肾藏精,精能⽣髓,髓藏于⾻腔中以营养⾻骼,称为“肾主⾻”,“肾⽣⾻髓”。肾精充⾜,则⾻髓充盈,⾻骼得到⾻髓的充分滋养,则坚固有⼒。如果肾精虚少,⾻髓的化源不⾜,不能营养⾻骼,便会出现⾻骼软弱⽆⼒,甚⾄发育不良,所以临床所见⼩⼉囟门迟闭、⾻软⽆⼒,常因肾精不⾜所致。⽛齿与⾻⼀样,也是由肾精所充养,称为“齿为⾻之余”。故凡⼩⼉⽛齿⽣长迟缓、成⼈⽛齿松动或早期脱落,中医认为均由肾精不⾜所致。

  发的营养虽源于⾎,但其⽣机却根源于肾。因为肾藏精,精能化⾎,精⾎旺盛,则⽑发多⽽润泽,即所谓“其华在发”。凡久病⽽见头发稀疏、枯槁、脱落,或未⽼先衰、早脱、早⽩者,多属肾精不⾜和⾎虚。  ⼤肠

  ⼤肠居于下腹中,上接⼩肠,下接肛门。其主要⽣理功能是传化糟粕。⼤肠与肺相表⾥。

  ⼤肠接受经过⼩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物残渣,吸收多余的⽔分,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肠的这⼀功能是胃的降浊功能的沿伸,同时与肺的肃降有关。如⼤肠传导失常,可出现⼤便质、量以及次数的异常变化,如泄泻或便秘或便脓⾎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