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
一、名词解释:
1、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是土壤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4、肥料:能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5、矿物:是一类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而天然存在于地壳中的化合物或单质化学元素。 6,岩石:指矿物集合体。
7、岩石风化作用:指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作用下,所引起的岩石的破碎和分解。
8、土壤母质: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的、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厚度不等的风化产物,它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称为土壤母质。 9、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10、土壤粒级:按照土粒直径的大小及其性质分成的若干等级或若干组,这些等级或组就称为粒级。
11、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百分率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 12、原生矿物:风化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二、填空:
1、土粒分级一般是将士粒分为 、 、 、和 四级,每级大小的具体标准各国不尽相同,但却大同小异。(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2、按照分化作用的因素和特点,可将分化作用分为 、 、 三种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3、冲积物的特点是(1) (2) 。(成带性,成层性)
4、我国通常将 、 、 、 称为土壤肥力四大因素。(水、肥、
气、热)
5、岩石种类很多,根据它们的成因可分为 、 和 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三、选择填空:
1、 作用是化学分化中最基本的作用。(C)
A、溶解 B、水化 C、水解 D、氧化
2、 不易分化,是土壤中砂粒的主要来源。(A) A、石英 B、长石 C、云母 D、辉石
3、 是改良土壤质地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因为既可以克服砂土过砂的缺点也可以克服粘土过粘的缺点。(D)
A、掺砂掺粘、客土调剂 B、翻淤压砂、翻砂压淤
C、引洪放淤,引洪漫砂 D、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4、缺少有机质的 泡水后易板结,因此宜边耕边插秧。(A) A,砂土 B、壤土 C、粘壤土 D、粘土
5、卡庆斯基制土粒分级标准中,把粒径小于 mm的土粒划为物理性粘粒(B) A、0.1 B、0.01 C、 0.001 D、 0.0001 6、 的特点是成层性和成带性。(D)
A、残积物 B、坡积物 C,洪积物 D、冲积物 四,判断正误
l、肥沃的土壤作物一定高产。(错)
2、随着土壤颗粒的变小,P、K、Ca,Mg、Fe等营养元素的相对含量随着减少,而
Si02含量显著增加。(错)
3,壤土类由于所含砂粒和粘粒各占一半,因此兼有砂土类、粘土类的优点,消除了砂土类和粘土类的缺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错) 4、粘土在早春气温上升时很快转暖,所以称为“热性土”。(错) 5、砂土整地时要深沟、高畦、窄垄,以利排水、通气、增温。(错) 6、残积物的性质决定于山坡上部的岩性,与下部母岩无过渡关系。(错) 7、随着土壤有机质的不断增多,土壤质地就必然会改变。(错) 五、问答
1、试分析粘土类土壤的水、肥、气热、耕性状况,针对其特点在耕作施肥管理上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
答:(1)粘土粒间多为较小的毛管孔和无效孔隙,因而通气性、透水性差。(2)由于粘土本身含有丰富的养分而且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且通气性差,有机质分解慢,所以肥效迟缓,肥劲稳长;(3)粘土保水力强,含水量多,热容量大,增降温慢;(4)粘土干时紧实,湿时烂泥,耕性较差。针对以上粘土水、肥、气、热的特点,在耕作和施肥管理上采取以下相应措施:(1)在整地时要深沟、高畦、窄垄,以利于排水、通气、增温:(2)要注意掌握适宜含水量及时耕作,要精耕、细耙、勤锄,水田冬耕要多排水晒田。(3)施肥要求基肥足,前期注意施用适量种肥和追肥,促进幼苗生长:后期要控肥防贪青晚热。 2、简述砂土类土壤的水、肥、气、热和耕性等肥力特性。
答:优点:通气性、透水性好,好气微生物活动强烈、土壤中有机质分解迅速,易释放有效养分:增降温快,早春土温易转暖:含砂粒较多,松散易耕。缺点:保肥、保水性差:增降温快,若遇寒潮作物易受冻害:微生物活动强烈,使有机质含量降低,泡水后易沉淀板结,闭气,不易插秧。
3、橡胶、胡椒、芒果种植前通常先挖好植穴,表土与底土分别堆欣在植穴旁边暴晒一段时间,然后才回土定植,为什么?
答:主要原因有两个:(1)暴晒之后许多矿物态养分、迟效性养分释放出来,使土壤有效养分增多,(2)暴晒一段时间后土壤变得细碎、疏松、通气性好且又能保持水分,利于幼苗根系生长。表土和底土分别堆放的目的是:因为表土熟化程度高,物理性能能好,有效养分含量高。所以,在回土时先回表土一方面利于幼苗根系生长,另一方面使土壤有效养分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4.胡椒、西瓜、水稻、蔬菜对土壤质地要求有何不同?
答:胡椒以在砾质粘壤上生长较好,西瓜以通气、排水性能好,升降温快的砂土或砂壤土上生长较好水稻以有较深厚耕作层,较好的保水、蓄水、保肥、释肥能力的粘土或壤土为好。蔬菜以养分含量丰富,通气、透水性能好,保水、保肥性能强,土温较为稳定的壤土为好。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一、 名词解释:
1、矿质化过程:有机质被分解成简单无机化合物,如CO2、H2O和NH3等的过程。 2、腐殖化过程:简单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新的较稳定的大分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3、碳氮比(C/N):指有机物中碳素总量和氮素总量之比。
4、矿化率:每年因矿质化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称为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率。
5、腐殖化系数: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
6、HA/FA:腐殖质中褐腐酸与黄腐酸的比值是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的指标之一。
7、激发效应:由于在土壤中加入了有机质使土壤原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加快或变慢的效应。
8、氨化作用:氦基酸在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这种氨从氨基酸中分离出来的作用称为氮化作用。 9、硝化作用:把氨或铵盐氧化为硝酸的作用。 10、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为N2O和N2的作用。 二,填空:
1、腐殖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_________残毒和__________的污染。(农药和重金属) 2、有机质进行好气分解的特点足速度_________,分解较__________,矿化率
_____________,中间产物积累__________,所释放矿质养分多而呈________状态,但
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_________。(快,完全,高,少,氧化状态,累积和保存) 。 3、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可归结为两个对立的过程,即________过程和_________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不可分割和互相联系的,随条件的改变而互相转化。(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
4、腐殖质的三个组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
5、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决定于年_________和年________的相对大小。当二者相等时,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不变: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土壤有机质含量将逐渐增加,反之将逐渐降低。(生成量,矿化量)
6、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是:(1)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
转化方向,速度和产物。 (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土壤通气性,土壤的水分和温度状况,土壤反应) 三、选择填空
1、__________是有机质的主要成分,在一般土壤中占有机质总量的85—90%。 A、新鲜的有机质 B、半分解有机残余物 C、动植物饯体 D、腐殖质 (D}
2、当有机残体的C/N在__________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速度也最快。 A、25:1 B、35:1 C、45:1 D、55:1 (A)
3、__________是土壤微生物中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一类,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起着最大的作用。
A、细菌 B、真菌 C、放线菌 D、藻类 (A) 四、判断正误
1、真菌适于通气良好和酸性土壤,并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对) 2、C/N大的有机残体分解快,反之分解慢。(错 )
3、褐腐酸与一价及两价金属离子形成的盐能溶于水。(错)
4、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项重要标志,土壤有机质愈多,土壤肥力愈高。(错 )
5.、嫌气条件下,有机质的矿化率底,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保存。(对) 五、问答、计算
1、C/N比率的大小与有机质分解速度,微生物的发育、氮素的供应水平之间有哪些关系?
答: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需要同化一定数量的碳和氮构成身体的组成部分,同时,还要分解一定数量的有机碳化物为能量来源.(1)当有机残体的C/N在
25:1左右时,微生物发育好,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也快,氮素供应量少:
(2)当有机残体C/N<25:1时,对微生物活动有利,有机质分解快,分解出来的无机氮除了被微生物吸收构成自己的身体外,尚有多余的氮残存于土壤中供作物吸收:(3)当C/N>25:1时,微生物缺乏氮紊营养,发育受到限制,有机质分解慢,微生物不仅把分解释放出的无机氮全部用完,还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态氮,土壤供氮减少,作物处于暂时缺氮状态。 2、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有如下作用:(1)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养分有效化;(2)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3)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4)有机质中的腐殖质有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而且腐殖酸在一定浓度下,能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
3、某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设矿化率为2%,假定所施用有机物质为紫云英,其腐殖化系数为0.25,含水率为86%,每年每亩至少要补充多少紫云英,才能基本维持原有土壤有机质的平衡(每亩耕层土重按150000Kg计算)?
解:每年每亩消耗的有机质为: 150000*2%*2%=60 Kg, 需加入干紫云英为
60㎏/o.25=240㎏,设加入紫云英为X ㎏,则:x(1-86%)=240 Kg 经计算得:X=1714.3
㎏,
4、森林地开垦烧岜种植作物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原因如下:(1)森林烧岜之后矿质养分会有所损失,特别是氮素的损失;(2)有机碳化物大量损失,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3)森林烧岜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也是不好的,大面积毁林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从环保的角度讲也是不利的。
5、稻草比绿肥难腐烂,为什么?欲加速稻草腐烂,应用什么方法?
答:稻草中含纤维素、木质素较绿肥多C/N比大,微生物发育所需氮素得不到满足,不利于微生物的发育,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因此分解稻草的速度较绿肥慢,稻草就难以腐烂。欲加速稻草腐烂可采用如下措施:(1)调节C/N比:适当混入速效氮肥或与绿肥、厩肥一起堆制或沤制;(2)调节水分含量,温度,通气性和pH使之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发育(3)与绿肥或厩肥一起直接还田。
第三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孔性: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孔隙的大小及其比例关系。
2、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的土壤体(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重。单位为g/cm3 3、土壤比重: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同体积水重之比。
4、土壤孔度:土壤中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5、土壤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6、土壤结构: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
7、土壤构结性:土壤中结构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排列情况。
8、土壤结构改良剂:是用来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固定表土、保护耕层、防止水土冲刷的矿物质制剂、腐殖质制剂和人工聚合物制剂。 9、土壤耕性: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
10、粘结性:是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11、粘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的情况下,土粒粘着外物表面的性能。 12、可塑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任意改变成各种形状,当外力解除和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变形的性能。
13、上塑性:土壤失去可塑性而开始流动的土壤含水量。 14、下塑性:土壤开始呈现可塑状态时的含水量。 15、塑性范围:上塑限与下塑限之间的含水量范围。 16,塑性值:上塑限与下塑限含水量之差。 17、土壤宜耕性:指土壤适于耕作的性能。 18、宜耕期: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时间。 二、填空:
1、土壤容重数值的大小,主要决定于 、 、 、和 。(土壤质地,腐殖质含量,结构和松紧情况)
2、土壤孔度一般不直接测定,而是由土壤 和 计算而来,计算公式为:土壤孔度(%)= 。(容重比重,土壤孔度(%)=1-容重/比重)*100)
3、从农业生产需要来看,旱地土壤耕层的总孔度为 %。通气孔度不低于 %大小孔隙之比在 较为合适。(50-56,10,1:2-4)
4.土壤耕性的好坏,应根据 、 、 三方面来判断。(耕作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长短)
5、 结合 ,是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创造良好结构的主要方法。(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料)
6、土壤孔性包括 、 及其 ,前者决定水分和空气的总量,后者决定着水分和空气的比例。(孔隙的数量,孔隙的大小比例) 三、选择填空:
1、同一土壤,疏松状态比紧实时 。(D) A、比重大 B、容重大 C、比重小 D、容重小
2、从农业生产需要来看,旱地土壤耕层的土壤总孔度为 %较为合适。(B) A、40-46 B、50-56 C、60-66 D,70—76
3、 结构是一种较好的结构,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孔性,水、肥、气、热协调,能同时满足作物的需要。(D)
A、块状 B、柱状 C、片状 D、团粒
4、有 结构的土壤,水、肥、气、热协调,能同时满足作物的需要,(D) A,块状 B、柱状 C、片状 D、团粒
5、是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创造良好结构的主要方法。(A) A、 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 B、 合理轮作,扩种牧草和绿肥 C、 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D, 施用石膏和石灰
6、土壤开始呈现可塑状态时的水分含量,称为 。(B) A、上塑限 B、下塑限 C、塑性值 D、塑性指数
7、单就质地来讲, 的粘结性、粘着性和可塑性最强。(D) A、砂土 B、壤土 C、粘壤土 D、粘土
四、判断正误:
1、土壤在塑性范围内最宜耕作,因为不但省力,质量也好(错)
2、一般认为,较粘重的土壤,才有促进形成团粒结构的必要和可能。(对) 3、有机质能提高土壤上、下塑限,但一般不改变其塑性值。(对) 4、土壤团聚体表面的裂痕多而粗糙的好,光滑和细致的不好。(对)
5、对于质地相同的土壤来说,形成团粒结构的土壤比重小,无团粒结构的比重大。(错) 五、问答和计算:
1、团粒如何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
答:(1)在有团粒结构的土壤中, 水和空气能同时并存,水能保持在团粒内部的小孔隙中,而空气则存在于团粒间的大孔隙中能同时供植物以水分和空气,降雨或溜水时,水分进入团粒内部小孔隙中,使团粒充满水分,多余水分流到耕层以—厂贮藏起来,减少地表径流和因水分太多造成的通气不良,干燥时,团粒体积收缩与下面团粒间孔隙加大,形成隔离层,减少了水分蒸发,保存下层团粒内的水分;(2)在供应养分方面:一方面由于团粒间大孔隙的存在,团粒表面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供给植物利用养分,而团粒内部由于处于嫌气环境,腐殖质得以积累,养分得以保存从而协调土壤供应养分;(3)在有团粒结构的土壤中,水、肥、气三者相互协调,给土壤带来了稳定的热状况,可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2、何为土壤宜耕耕期?如何判断土壤的宜耕状态?
答:土壤的宜耕状态期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判断土壤宜耕状态:(1)取一把土握紧, 然后放开手松散时即为宜耕状态:(2)把土握成团,而后松手使土团落地,碎散的为宜耕状态:(3)试耕,犁起后的土垡能自然敞开为宜耕状态。
3、某土壤比重为2.7,容重为1.55g/cm3,若现在田间土壤自然含水量为25%, 问此土壤含有空气容积是否适合于一般作物生长的需要?为什么?
解:土壤孔度(%)=1-容重/比重)*100=[( 2.7-1.55)/2.7])*100=42.6 通气度(%)=42.6-(25*1.55)=42.6-38.8=3.8 根据计算,该土壤不适合一般作物生长,因为一般作物要求的空气孔度不少于是10%。
1、 什么叫土壤结构?常见的土壤结构有哪几种?土壤结构好坏的指标是什么? 答:土壤结构指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
不同的团聚体,常见土壤结构有(1)块状结构(2)核状结构:3;柱状结构(4)片状结构(5)团粒结构。判断土壤结构好坏的指标如下:A,土壤团聚体以圆润、多孔为好,而有棱角而致密的不好:B、在湿润状态时用手指稍用力能压碎的好,用手指压不碎或一压就散的不好:C、放在水中易散成微团聚体的好,不易散开或立即散成单粒的不好;D、团聚体表面的裂痕多而粗糙的好,光滑和细致的不好:E、由多级团聚体组成的好,单一的团聚体不好:F、有机物质胶结的好,粘粒和其它无机物质胶结的不好。
2、 衡量土壤耕性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土壤耕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衡量耕性的好坏根据耕作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长短来判断。影响因素有土壤质地、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结构。
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一、名词解释:
1、田问持水量:在自然条件下,使土壤孔隙充满水分,当重力排除后土壤所能实际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2、凋萎系数:当作物呈现永久蔫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3、最大分子持水量:土壤膜状水的最大量。它包括膜状水和吸湿水。 4、饱和持水量:土壤大小孔隙全部被水分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
5、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从完全干燥到饱和持水量,按其含量的多少及水分与土壤能量的关系,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即代表着一定形态的水分,表示这一阶段的水分含,叫土壤水分常数如: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等。
6、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势(或自由能)的变化,即土壤中的水分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它和同样条件下的纯自由水自由能的差值。 7、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所处的能态。
8、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能量指标与土壤水的容量指标作成的相关曲线。 9、土壤通气性: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允许通气的能力。 10、土壤热容量:单位重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当温度增或减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数。
11、土壤导热率:土壤吸收一定的热量后,除用于本身的升温外,还将部分热量传导给邻近土层,这种土壤传导热量的特性就称为土壤导热率。
12、吸湿系数:把干燥的土壤放入水汽饱和的容器中,土壤吸附气态水分子的最大含量。
13、毛管持水量:土壤中毛管上升水的最大量,称为毛管持水量。它是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上升水的总称。 二、填空
1、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传统上是以土壤水分的容量指标含水率来量度。土壤有效水范围(%)=______ - _______。(田间持水良(%)-凋萎系数(%))
2、______是作物可利用水的下限;______是作物可利用水的上限。(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
3、土壤水是从土水势______处流向______处:从土壤吸力______处流向______处。
(高,低:低,高 )。
4、土壤水的______.指标与土壤水的______指标作成的相关曲线,称为十壤水分特征曲线。(能量,容量)
5、土壤水饱和流的推动力是______,不饱和流的推动力主要是______,水气运动的推动力是______。(重力势和压力势梯度 ,基质势梯度和重力势梯度,水汽压梯度 )
6、土壤中水、气、热三者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土壤中水多,空气就______,热容量______,热量传导______,土温升降______,(少,大,快,慢 ) 二、选择填空:
1、土壤水饱和流的推动力主要是______(C)
A、基质势梯度牙口重力势梯度 B、溶质势梯度和重力势梯度 C,压力势梯度和重力势梯度 D、溶质势梯度和压力势梯度
2、盛夏酷热时水稻田实行______有利于降温,可避免水稻早衰。(B)
A、日排夜灌 B、日灌夜排 C、全日淹灌 D、日夜均排 3、土壤______的最大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B) A、吸湿水 B,膜状水 C、毛管水 D、重力水
4、测定某土壤水分含水量时,土样湿重为20.1g , 在100—110℃烘干后再称干土重为17.4g,读土壤的含水量为______%(C) A、13.4 B、15.0 C、15.5 D.16.5 5、单就质地来说,______有效水范围最大。(B) A、砂土 B、壤土 C、粘土 重粘土 6、______是土壤热量的主要来源。(A)
A、太阳辐射能 B、化学热 C、生物热 D、地球的内热
7、海南岛丘陵山地,______坡接收太阳辐射能较多,土温较高。(C) A、东 B、西 C、南 D、北 三、判断正误:
1、单就质地来说,粘土的有效水范围最大。( 错 ) 2、毛管水上升的高度与毛管半径成正比。( 错 )
3、雨后或灌水后及时中耕或地面覆盖,是减少土壤水分损失的重要措施。( 对 )
4、土壤水分教量与土壤吸力呈正相关,水分越多,吸力越大。( 错 ) 5、土壤水饱和流的推动力主要是基质势梯度和溶质势梯度。( 错 ) 6、凋萎系数因土壤质地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粘土最高,壤土次之,砂土最低。(对)
7、同一土壤,疏松状态比紧实时的导热率高。( 错 )
8、土壤山间持水量与土壤自然含水量不同。前者是指土壤持水的最大可能,可以看作一个常数,后者是指土壤中的实际含水量,它随时在变化之中,不是一个常数。( 对 ) 四、问答与计算题:
1,上壤水分蒸发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水分蒸发多少主要决定于什么?各阶段主 要采取什么措施减少水分损失?
答:(1)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蒸友率不变阶段)蒸发量多少决定于辐射、温度、空气湿度以及风速等气象因素(2)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蒸发率降低阶段)蒸发强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导水性质(3)扩散控制阶段,蒸发强度取决于土壤孔隙多少。针对以上三个阶段,水分蒸发的特点不同,分别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水分损失A、第—阶段雨后或灌水后及时中耕或地面
覆盖,以减少土壤水损失,这一措施非常重要;B、第二阶段地面覆盖,中耕结合镇压;C、第三阶段镇压。保墒重点放在第一、第二阶段。
3、橡胶,果树的根圈盖草有什么作用?
答:(1)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2)夏日可降土温,冬日可增土温,以利于根系生长;(3)减少养分和水土流失;(4)抑制杂草生长。
3、为什么早稻秧田管理实行“日排夜灌”?而盛夏酷热时则实行“日灌夜排”? 答:早稻秧田气温低,实行“日排夜灌”, 日排可以减少水分含量,使土壤热容量降低,土壤升温快,利于提高土温;夜灌含土壤水量增加,热容量高,降温慢利于保温使秧苗根系正常生长。盛夏酷热时,由于气温高,实行日灌目的是增加土壤含水量,热容量高土温上升慢,避免了高温对秧苗根系的伤害:晚上排水的目的是降低土温,利于秧苗根系生长,避免水稻早衰。 4、锄头底下三分雨的科学道埋是什么?
答:意思是良好的耕作措施利于保蓄水分。其科学道理在于:(1)合理耕翻可以创造深厚的耕作层,吸收较多的天然降水,减少地面蒸发,提高抗旱能力:(2)雨后合理中耕可以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地面蒸发,既能保墒,调节土温,又能促进通气和养分的分解。)
6、某土壤样品,其湿重为1000g,体积为640cm3,当在烘箱中烘干后,它的干重为800g,土壤比重为2.65,试计算该土壤样品的容重,总孔度和水容%。 解:容重=800g/640cm3=1.25g/cm土壤孔度%=1(-容重/比重)x100%=(1-1.25/
2.65)x100%计算得土壤孔隙度(%)=52.8,水重%=水分含量/烘干土重x100%。代
入数据得水重%=25.0,所以,水容%=水重%x容重=25.0%x1.25=31.3%。
7、某土壤田间持水量为24%,当时的自然含水量为14%,土壤容重为1 5g/cm3,每亩1m深土层灌水定额为若干?
根具题意得:灌水定额(m3/亩)=灌水面积x深度x(田间持水量-自然含水量)x容重 代入数据则灌水定额=667x1x(24%-14)x1.5=100m3/亩
第五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
一、名词解释:
1、硅铝铁率:土体或粘粒部分中 SiO2的分子数与R2O3(Al2O3+Fe2O3)的分子数的比率。 2、凝聚作用:土壤胶体溶液如受某些囚素的影响,使胶体微粒下沉,由溶胶变成凝胶称为凝聚作用。
3、分散作用:受某些因素影响凝胶分散成溶胶称为分散作用。
4、土壤吸收性能:土壤吸收和保持各种离子、分子、气体和悬浮颗粒的能力。 5、物理化学吸收性能:土壤对可溶性物质中离子态养分的保持能力。 6、阳离子交换力: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另一种阳离于交换出来的能力。 7、阳离子交换量;每百克干土所含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毫克当量数。 8、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陪补离子:在土壤胶体上同时吸附多种阳离子,对其中某种离子来说,其余的各种离子都称为它的陪补离子。
10、比表面: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物体的总表面积。
11、永久电荷:土壤胶体上由于粘粒矿物晶层间的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 12、可变电荷:土壤胶体上的电荷的数量和性质随介质pH而改变,称为可变电荷。 —、填空:
1、离子从溶液中转移到胶体上的过程,称为离子的_____过程,;原来吸附在胶体上的离子转移到溶液中的过程,称为离子的_____过程。(吸附,解吸) 2.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1) (2) (是一种可逆反应一般能迅速达到平衡,等当量交换)
3.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大小决定于:(1) (2) (3) (电荷的多少,离子半径和离子水化半径,离子浓度)
4.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1) (2) (3) (胶体数量,胶体类型,土壤PH值。)
5.土壤吸收性能的五种类型是(1) (2) (3) (4)
(5) 。(机械吸收性,物理吸收性。化学吸收性,物理化学吸收
性,生物吸收性)
6.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子分外两类,一类是 离子;另一类是 离子。(盐基,致酸) 三、选择填空:
1、在土壤吸收性能中, 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影响最大(D) A、机械吸收性能 B、物理吸收性能 C、化学吸收性能 D、物理化学吸收性能
2、土壤胶体能够吸收保持阳离子,是因为胶体 。(D)
A、 具有巨大表面能 B、具有巨大的比表面
C、带有正电荷 D、带有负电荷
3、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基本上代表了土壤的保肥能力。一般认为阳离子交换量在
m.e/100g
土以上为保肥强的土壤。(B)
A、10 B、20 C、30 D、40
4、单就土壤质地来讲,施同样数量化肥于土壤中, 施肥见效快,肥效短。(A)
A、 砂土 B、壤土 C、粘土 D、重粘土
5、土壤中所有阳离子均有可能发生非交换性吸收或固定,但以 的固定最为明显。(B)
A、H+与Na+ B、K+与NH4+ C、Ca2+与Mg2+ D、Fe3+与Al3+ 四、判断正误
1、 土壤胶体在多数情况下是带有正点荷(错)
2、 同价离子,离子半径愈大,则交换能力愈强。(对)
3、同一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随土壤pH值的升高而增加。(对)
4、土壤质地愈粘重,含粘粒愈多的土壤,其阳离子交换量愈大。(对)
5、将肥料以条施或穴施方法施于植物根系附近,可使局部土壤离子饱和度较高,有利于提高肥效。(对)
6、盐基饱和度与土壤酸碱性关系密切,一般而言,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呈中性或 碱性:饱和度小的土壤呈酸性。(对) 五、问答计算:
1、什么叫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它受哪些因素影响之如何提高酸性砂土的阳离子交换量?
答:阳离子交换量指每百克千土所含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毫克当量数。其影响因素有(1)胶体数量,土壤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的,土壤腐殖质含量丰富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2)胶体类型Si02/R203越大阳离子交换量越大;(3)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随土壤pH升高而增加。提高酸性砂土的阳离子交换量采取以下措施:A增施用有机肥,提高腐殖质含量:B掺加粘土:c、施用石灰提高土壤pH。
2、如何理解农彦“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答:交换性阳离子对植物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从胶体上解吸或交换的难易,它不仅与某一种交换性离子的绝对数量有关,而且与该离子的饱和度有关.离子的饱和度越大,被交换而解吸的机会越多,有效度越大,因此,在施肥技术上采取集中施用的原则,即将肥料以条施或穴施的方法施于根系附近,使局部土壤中该离子浓度较高,饱和度较大,以提高肥效,正如农民所说的“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
3、设甲土的阳离子交换量为8mmol/100g土;交换性钙为6mmol/100g土,乙土的阳离
子交换量为30mmol/]00g土,交换性钙10mmol/100g土。问Ca2+的利用率哪种土大? 如果把同种作物以同一方法栽培于甲乙两种土中,哪一种更需要石灰 ?
答:土壤耕层中甲土为:文换性Ca2+饱和度%=6/8*100%=75%;乙土交换性
Ca2+饱和度%=10/30*100%=33.3%;所以甲土的利用率大。1Kg土中所含Ca2+的克
数为:Ca2+克当量数*交换性Ca2+的量/1000*利用率,代入数据甲土=6*20/10/
1000*75%=0.9g/Kg土;乙土为10*20*10/1000*33.3%=0.7g/Kg土.所以乙土更需要
石灰。
4、为什么海南岛的砖红壤阳离子交换量低,盐基饱和度小?
答: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1)胶体数量,土壤质地越粘重,含粘粒越多的,土壤腐殖质含量丰富的土壤交换量大:(2)胶体类型,Si02/R203越大阳离子交换量越大:(3)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随土壤pH升高而增加。海南岛高温高湿的气候,生物活动旺盛,土壤风化强烈,Si02大量流失产生Al2O3+Fe2O3积累,硅铝铁率低;再加上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含量很低,大量的盐基被淋失,使土壤
pH降低,因此阳离子交换量很低。另外由于盐基大量淋失也使得土壤盐基饱和度
降低。
第六章土壤酸碱性与缓冲性能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反应:指土壤溶液中的反应,即溶液中H+浓度和OH-浓度不同而表现出来的酸碱性质。
2、活性酸:指土壤溶液中H+浓度。
3、潜性酸;十壤胶体上吸阳的H+,A13+所引起的酸度。
4、交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溶液与土壤作用,将胶体表面上的大部分H+或
Al
3+
交换出来,再以标准碱滴定溶液中的H+,这样所测的酸度称为交换性酸度。
5,水解性酸度:用弱酸强碱盐溶液从土壤中交换出来的H+,Al3+所产生的酸度 。 6、碱度;用土壤中的碱性盐类(特别是Na2C03和NaHC03)来衡量土壤的碱性。 7、碱化度:土壤胶体上钠饱和度(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称为碱化度。
8、土壤缓冲性能:指将酸或酸性盐,碱或碱性盐施入土壤后,一定限度内,土壤具有抵抗这些物质改变土壤酸碱反应的能力。 二、填空
l、土壤中氢离子的主要来源是: ; ; 以及 等。(CO2溶于水所形成的碳酸,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氧化作用产生的少量无机酸,施肥加进的酸性物质胶体上吸附的H+及Al3+)。
2、土壤氢氧离子的来源主要是 ; 等。(土壤中Na2CO3,和NaHCO3等盐类的水解,交换性钠的水解)
3,一种酸性土壤究竟需要多少石灰,在理论上可根据土壤的 和 的数据来计算,但是,这种理论数字,应该按照当地生产经验,加以校正。(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 三,选择填空
1、用 浸提土壤测得的酸度,称为交换性酸度。(C)。 A、蒸馏水 B、酸性盐溶液 C、中性盐溶液 D、碱性盐溶液 2、酸性土通常用 来改良。(C)。
A、氢氧化钠 B、氢氧化钾 C’、氢氧化钙(石灰) D、氢氧化镁 3、 是土壤产生缓冲作用的主要原因。(A)。 A、 土壤胶粒上有交换性阳离子的存在 B、 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 C、 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
D、 土壤中铝离子的缓冲作田
4、海南岛种植热带作物的砖红壤多呈________ 性反应。(A) A、酸 B、山 C,弱碱 D、碱 四、判断正误:
1、我国土壤反应在地理分布上有“东南酸而西北碱”的规律性。(对)。
2,盐基饱和度愈大的土壤,对碱的缓冲能力愈强,而对酸的缓冲能力愈小(错)。 3、土壤中活性酸要比潜性酸多得多,土壤的酸性主要决定于活性酸的数量。(错)。 4、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愈大,酸性愈强,pH值愈高。(错)。 五,问答计算;
1、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发育有哪些影响?
答:(1)影晌养分的固定,释放与淋失;(2)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3)影响粘粒矿物的形成:(4)影响土壤理化性质:(5)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2、某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为15m.e/100g土,其中交换Na+占25%,欲用Ca+交换
Na,问每亩耕层土壤要用多少公斤的CaS04?能不能用CaC03?为什么?(每亩耕层
+
土重15万Kg)
53
解:土壤中交换性钠总量为:1.5*10*10*(15/100*25/100)=562.5万毫克当量=5625
克当量,CaS04克当量为(40+96)/2=68克,若用硫酸钙作改良剂需要用5625*68=38.25万克
=382.5Kg.不能用CaC03来交换,因为它的溶解度小,在正常的CO2偏压下,它在
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很低,Ca+含量也低,少量的不能交换很多的Na+而且交换的产物是Na2CO3,也没有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3、橡胶、茶、西瓜、水稻对土壤反应要求有何不同?
答:橡胶生长一般以pH4.5-6.5为宜:茶树对土壤酸碱性要求比较严格,只能生长在酸性土壤以pH5.0-5.5为宜。西瓜适于在中性土壤中生长.但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较广,pH5—7内生育正常;水稻对土壤反应的适应性较强,但适宜的
pH,在6.0-7,0之间。
4、何谓土壤活性酸和潜性酸?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活性酸指土壤溶液中H+的浓度,用pH表示,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
H,A1
+
3+
引起的酸度。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二者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可以相
互转化;(2)土壤潜性酸比活性酸大得多。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剖面:土壤自上而下的垂直切面
2、土壤水平地带性: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变的规律性 3、土壤垂直地带性:土壤随地势增高而呈现的演替分布的规律性 二、填空,选择填空,判断正误:
1、自然土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 2、__________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C)
A、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E、时间
3,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都是朝着土壤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错) 4、砖红壤是海南岛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对) 三、问答:
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答:生物除积极参与岩石的风化外,还在土壤形成中进行着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只有当母质中出现了微生物和植物时,土壤的形成才真正开始。(1)生物有创造养分的能力,如:生物固氮:(2)植物有选择吸收的性能,把吸收的矿质养分经过新陈代谢转化成有机质;(3)生物有集中养分的能力,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把分散的养分集中在土壤表层;(4)保蓄养料使之不至于被雨淋失。可见,没有生物,不能产生肥力,生物决定土壤的性质,所以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第八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一、名词解释:
1,灰分:植物体的干物质经过加热燃烧后,其中有机物质被氧化而分解,并以各种气体(C02、H20、N2)的形式逸出,留下一些不挥发的物质是无机化合物,称为灰分。
2、质流:因植物的蒸腾作用而引起的土壤中养分随土壤水流动的运动。 3、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指某一种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的吸收。 4、离子间的协助作用:指某一离子的存在促进另一离子的吸收。
5、植物营养临界期:在植物生育过程中,有一时期对某种养分要求绝对量不多,但很敏感需要迫切,此时若缺乏该养分,对植物生育的影响极其明显,并由此而造成的损失,即使以后补施该养分也难以纠正和弥补,这一时期称为植物营养临界期。
6,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需要养分的绝对量最多,吸收速率最快,肥料的作用最大,增产效率景高的时期,就是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7、截获:根系伸展于土壤中直接获取养分的方式。
8、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养分决定作物的产量。 二.填空:
1、确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条标准是:(1________(2)______(3)______。(这种元素是完成植物生活周期所不可缺少的。缺少时呈现专一的缺素症,其它元素不能代替其作用,只有补充它后才能恢复或预防。在植物营养上具有直接的作用效果。)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________共16种,由于植物需要量不同,一般将它们分为______元素和_____元素。在必需营养元素中,除__________主要来自空气和水外,其余的营养元素都主要依靠土壤来供给。(C、H、O,N,P、K、Ca、Mg、S、Fe,Mn,
Cu、Zn、Mo、B,C1。大量,微量,C,H、O)
3、土壤中养分被植物吸收前接近根表的方式有三种:(1)________,
(2)_______,(3)______。土壤养分迁移至根表,这只是为根系吸收提供了条件,而
养分进入植物体内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截获,扩散、质流)
4、载体学说比较完整的从理论上解释了关于离子主动吸收中的三个基本过程,即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_。(离子的选择性吸收。离子通过质膜以及在质膜中转移离子吸收与代谢作用的密切关系 )
5、土壤养分进入植物体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目前—般看法是,离子进入根细胞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____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___阶段。(被动吸收,主动吸收 )
6、从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养分吸收状况来看,有两个极重要的时期,一个是作物______期,另一个是___________期。如能满足这两个重要时期作物对养分的要求,可以显著地提高产量。(营养临界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 三、选择填空:
1、大多数植物_______的营养临界期在幼苗期。(B) A、氮 B、磷 C、钾 D、钙 E、硫
2,许多试验证明,在_________进行根外喷施肥料效果最好(C) A,早晨有露水时 B、中午烈日下 C、傍晚无风时 D、雨后晴天
3、在喷施微量元素肥料时加入________,可提高吸收速率和防止叶片出现暂时的黄化。(A)
A、尿素 B、过磷酸钙 C、氯化钾 D、硫酸钙 4,________被称为肥料三要素钾 (B)
A,碳、氢、氧 B,氮、 磷、 钾 C、钙,镁、硫 D,铁、锌,钼
5、植物必需的16种营养元素中,——— 是构成植物体最主要的元素,(A) A、碳、氢、氧 B、氮, 磷、 钾 C、钙,镁、硫 D,硼、钼、锰 二、判断正识
1、植物体内所含的元素全部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错 )
2、植物体内大量营养元素比微量元素含量高,所以大量营养元素比微量元素
重要。(错)
3、植物根系只能吸收利用各种离子态养分。(错)
4、为了提高叶部营养的效果,在喷施硼肥时,应将溶液调节至微碱性。(错) 5、决定植物产量的是土壤中那个绝对含量最小的有效养分。( 错 ) 6、大多数植物氮的营养临界期都在幼苗期。( 错 )
7、施肥常结合中耕除草,改良土壤通气条件,促进作物更好地吸收养分。(对)
三、问答:
1、叶部营养(根外营养)有哪些特点?影响叶部营养效果的条件是哪些? 答:(1)直接供给植物吸收的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2)叶部对养分的吸收转化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植物需要:(3)促进根系活力与根部营养相互补充:(4)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影响因素有:A、溶液的组成:B、溶液的浓度及pH,一般在不危害植物叶片的前提下,浓度越高,吸收量增加,pH调至微碱性,吸收阳离子多,反之。C、溶液湿润叶面的时间:D,叶片的类型;
E、喷施的次数和部位。
2、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主要是什么?
答:(1)土壤温度和光照,适宜的温度15℃-25℃,光照影响能量供应。(2)土壤通气性,通气条件好,利于养分吸收:(3)土壤反应:主要影响养分吸收和对阴阳离子的吸收:(4)土壤水分,影响肥料的溶解,有机肥的矿化,也影响养分迁移:(5)养分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养分浓度与养分吸收呈正相关;(6)植物吸收离子的相互作用。
3、为什么把氮、磷、钾称为肥料三要素?
答:在土壤各种营养元素中,N、P,K三种是作物需要量和收获时所带走较多的营养元素,而通过残茬和根的形式归还给土壤的数量却不多,因此,在养分供求之间不能协调,井明显的影响着作物产量的很高,为了改变这种养分不足的状况,
逐步提高作物的生产水平,需要通过施肥加以调节,因此N,P,K被称为“肥料三要素” 。
5、什么是最小养分律?它对于指导合理施肥有何意义?
答: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养分决定作物的产量。称为最小养分率,它的指导意义如下(1)根据最小养分律正确选择肥料种类:(2)避免盲目施肥,进行料学合理的施肥,运用它指导施肥,就能不断培肥地力,保持土壤养分比例的平衡,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肥料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第九章 氮肥
一、名词解释:
1、生理酸性肥料:施用于土壤的肥料经植物选择吸收较多阳离子后,产生较多的酸,使土壤变酸,这种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2、生理中性肥料:施用于土壤中的肥料,作物阴阳离子同时吸收,吸收的量大致相等,土壤的酸碱度不变,称为生理中性肥料。
3、生理碱性肥料:施用于土壤中的肥料,作物选择吸收较多的阴离子,产生较多的碱性物质,使土壤变碱,称为生理碱性肥料。
4、氮肥增效剂:又称硝化抑制剂,是一种杀菌制剂,能抑制土壤中硝化细菌的活动,从而抑制硝化作用,使施入土壤中的铵态氮在较长时间内仍以铵态存在,减少N的损失 。
5、铵态氮肥:肥料中的氮素以NH4+或NH3存在的肥料。 6、硝态氮肥:肥料中的氮以NO3-存在的肥料。
7、酰胺态氮肥:凡含酰胺基(-CONH2)或分解过程中产生酰胺基的氮肥。 8、氮肥利用率;指氮肥中氮素被作物当季吸收利用的百分率。 二、填空:
1、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_____和______。对其它氮化合物的吸收,其数量是有限的。(铵态氮、硝态氮)
2、土壤中无机态氮的损失途径是:(1) ,(2) ,(3) 。
(铵盐被分解形成氨气而挥发损失,硝态氮的淋失,硝酸盐因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的逸失)
3、碳酸氢铵是化学 性生理 性肥料。(碱性,中性)
4、氨水施用必需坚持“一 ,二 ”的原则。(不离土,不离水)
5、尿素在土壤中可被微生物分泌的 酶:将其水解转化为 。进一步分解释放出。因此,尿素深施无论在早地或水田都是防止氮素损失,提高肥效的一项重要措施。(脲,碳酸铵,氨)
6、氮肥的品种很多,按氮肥氮素化合物的形态可分为三类,即 氮肥, 氮肥和 氮肥。(铵态,硝态,酰胺 ) 三、选择填空:
1、硫酸铵肥料含氮量为 %。它是最早生产的氮肥品种,通常以它作为氮肥的标准肥料。(B)
A、 1 4一1 7 B、 2 0—2 1 C、 2 4—2 5 D、 3 3—3 4
2、 的吸湿性强易结块,在阴雨潮湿的天气或贮存过久,能吸湿潮解变成液体。(D)
A、碳酸氢铵 B、硫酸铵 C、氯化铵 D、硝酸铵
3、尿素含有少量 ,如含量高时对许多作物有毒害作用。(C) A、游离酸 B、游离碱 C、缩二脲 D、尿素甲醛 4、铵态氮肥中 最适宜作种肥。(C)
A、氨水 B、碳酸氢铰 C、硫酸铵 D、氯化铵
5、 化学性质不稳定,常温下也易分解挥发,有强烈的氨臭味。(A) A,碳酸氢铵 B,硫酸铵 C,氯化铵 D,硝酸铵 四、判断正误:
1、碳酸氢氨是化学中性生理酸性肥科。(错) 2、硫酸铵施于水田效果比氯化铵好。(错) 3、硝酸铵化学性质稳定,最适宜作种肥,(错)
4、硝态氮肥与未腐熟有机肥料混合施用可以提高肥效。(错)
5、酸性土连续大量,单独施用硫酸铵,会使土壤酸性增强,土壤板结,因此施用硫酸铵时应混合适量石灰,以中和硫酸镊所引起的酸性。(错)
6、干旱地区及早地宜分配硝态氮肥,在多雨地区或季节,宜分配氨态氮肥和尿素。(对)
7、氮肥可以根据其分子式计算含氮量。(错 )
8、氮肥深施比表面撒施的利用率高,肥效稳定,后劲足(对) 五、问答:
1、 简述尿素的性质及施入土壤中的转化和施用方法。
答:尿素施用入土壤后初期以分子态存在于土壤中,一小部分被作物吸收,少量被土壤胶体吸附,大部分土壤溶液中的尿素被土壤中的脲酶分解成为碳酸铵,碳酸铵进—步分解释放出氨。旅用: 尿素属于生理中性肥料,适于各种作物和土壤施用,可以作基肥,追肥,一般不作种肥。施用方法:深施盖土:水田施用要翻耕入土,间隔4—7天后灌水,避免尿素随水流失到土壤深层而失去肥效,尿素特别适合作根外追肥,喷施浓度—般为0.5—2%。 )
2、 与其它氮肥比较,尿素特别适合作根外追肥的原因是什么?
答:与其它氮肥相比尿素有如下特点:(1)是中件反应的分子态养分,无副成分,直接与作物茎叶接触,不易发生危害:(2)尿素分子体积小,易进入细胞,利于叶片吸收;(3)尿素往叶内透入时,引起质壁分离的情况少,即使发生,也易恢复。
3、氨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的主要特性是什么?
答:铵态氮肥的特点:(1)易溶于水,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肥, 可用作追肥:(2)NH4被土壤胶体吸附,发生阳离子交换,不易流失可作基肥:(3)遇碱性物质,分解释放出氨气而挥发,所以不能与碱性肥料或物质混合施用;(4)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铵态氮可进行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使氮素易流失,所以要尽量深施。 硝态氮肥的特点:(1)易溶于水,是速效性养分,吸湿性强:
(2)易随水流动而损失;(3)在通气不良、有机质多时,会发生反硝化作用而挥
发损失:(4)多数硝态氮肥易燃、易爆,在贮藏、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第十章 磷肥
一,名词解释:
1、闭蓄态磷:被不溶性的铁(铝)氧化物或钙质胶膜包被,而失去有效性的磷酸盐。
2,固磷作用:土壤中可溶性或速效性磷化合物转变为不溶性或缓效性状态的作用。
3、磷酸退化怍用:过磷酸钙在贮存过程中,易吸湿结块,并会引起各种化学变化,使水溶性磷变成难溶性磷,肥效降低,这种作用称为磷酸退化作用。 4、异成分溶解: 过磷酸钙施.入土壤中遇水发生水解变成CaHP04.2H2O和H3P04,
H3P04进一步解离为H2P04和HP04
-2-
,使施肥点上形成Ca(H2P04)2.H2O,CaHPO4.2H20,H3P04,
H2PO4和HP04
-
2-
的酸性饱和溶液,施肥点磷酸离子浓度与周围土体溶液形成浓度梯
度,使磷酸不断向周围土体扩散,同时由于酸的作用,使土壤中的Fe,A1等溶解出来与磷酸发生化学沉淀。 二、填空:
1、土壤中速效磷酸有两类:一是 ,二是 。(水溶性磷酸盐,弱酸溶件磷酸盐 )
2,土壤固磷作用的主要原因:(1) (2) (3) (4) (化学固定作用,吸附固定作,闭蓄作用,生物固定作用。 )
3、过磷酸钙简称 。它的主要成分是水溶性的 和难溶干水的 ,分别占肥料重量的30-50%和40%左右。(普钙,磷酸一钙,硫酸钙)
4,钙镁磷肥的主要成分为 和 ,(a-Ca3(P04)2和钙,镁。硅的氧化物) 5、一般根据磷肥中所含磷酸盐的溶解性,可将磷肥分为三类,即 磷肥, 磷肥和 磷肥。(难溶性,水溶性,弱酸溶性 ) 二、选择填空:
1、过磷酸钙一股含有效磷(P5O2) %。(A) A、12-18 B、18-25 C、25—40 D,40-52 2、重过磷酸钙的主要成分是 。(A)
A,磷酸一钙 B,磷酸二钙 C、磷酸三钙 D、磷酸四钙 3、 吸湿后引起磷酸退后作用,肥效降低(A) 。 A、过磷酸钙 n.重过磷酸钙 C、钙镁磷肥 D、磷矿粉
4、在水稻与旱作物轮作中,磷肥的分配应掌握“ ”的原则。(A)
A、早重水轻 B、早轻水重 C、水旱并重 D、水旱均轻 5、提高磷矿粉肥效的关键在于 。(A)
A、创造酸性条件 B,创造中性条件 C,集中旅用 D、与石灰混合施用 6、无机磷中, 最易被作物吸收。(A) A、H2PO4- B、HPO42- C、PO43- D、P2O74- 四、判断正误:
1、为了提高过磷酸钙的利用率,必需针对易被固定的特点,尽量减少其与土壤的接触面和增加其与根系的接触面的原则,进行合理施用。(对)
2、磷矿粉与生理酸性肥料混合施用,可以借助生理酸来促进磷矿粉的溶解,以利作物对磷的吸收。(对)
3、轮作中作物对磷的吸收具有相似的营养特性时,磷肥应重点分配在越冬作物上。(对)
4、过磷酸钙只宜作基肥,不宜作种肥。(错)
5、连年较多地施用磷肥后,由于土壤中磷的贮备较多,继续施用磷往往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应主动采取耕作措施,促进土壤磷的分解,以提高经济效益。(对) 五、问答:
1、磷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何好处?
答:(1)能减少磷与土壤的接触面,且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胶体对土壤中三氧化物起包被作用,减少了水溶性磷的固定:(2)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各种有机酸,一方面这些酸的溶解作用,使难溶或弱酸溶性磷肥有效性提高,另一方面,这些酸的活性基团(一COOH)具有强烈络合Fe,A1,Ca离子的能力,使这些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活性降低,减少了对水溶性磷的固定(3)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出较多的有机酸。 2、为什么提倡磷肥作基肥、种肥或早期追肥?
答:(1)由于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很小,当季利用率很低,提早作基肥施用利于尽快发挥肥散满足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要:(2)大多数作物的磷素营养临界期在幼苗期,作物幼苗期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较弱,而磷的肥效慢,这时可用可溶性磷肥作种肥或幼苗早期追肥:(3)作物生长前期吸收的磷占全吸收
量的60-70%,后期主要依靠磷在体内的转运再利用,因此,磷肥作基肥,种肥或早期追肥,耐保证作物正常磷素营养,提高磷素利用率有重要意义。
3、如何提高过磷酸钙的肥效?
答:要提高过磷酸钙的利用率,须针对其易被固定特点,尽量减少其与土壤的接触面和增加其与根系的接触面的原则进行合理施用。(1)集中深施,(2)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3)分层施用:(4)制成颗粒肥:(5)根外追肥。
3、简述过磷酸钙的成分、性质和施入酸性土壤中的转化及施用方法。
答:成分:主要是磷酸一钙和硫酸钙,此外,含有少量磷酸,硫酸,非水溶性磷酸盐等以及铁铝盐杂质。性质:灰白色粉末(或颗粒)水溶液呈酸性反应,具腐蚀性和吸湿性P193。施入酸性土壤中的转化:普钙施入土壤后,首先发生异成分溶解,即过磷酸钙施入土壤中遇水发生水解变成CaHPO4·2H2O、H3PO4,H3PO4进一步解离为H2PO4-和HPO4-,使施肥点上形成Ca(H2PO4)2.H2O,CaHPO4·2H2O,H3PO4,H2PO4-和HPO4-的酸性饱和溶液,施肥点磷酸离子浓度与周围土体溶液形成浓度梯度,使磷酸不断向周围土体扩散,同时由于酸的作用,使土壤中的Fe,A1等溶解出来与磷酸发生化学沉淀。另外,过磷酸钙施入土壤,会被水化铁铝氧化物专性或非专性吸附,或被铁铝化物胶膜包被,使磷肥当季利用率降低施用方法:(1)集中深施:(2)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3)分层施用:(4)制成颗粒肥:(5)根外追肥。
第十一章 钾肥
一、名词解释:
1、缓效性钾:粘粒矿物固定在层间的钾和一部分含于易风矿物中的钾。 2、忌氯作物:吸收氯之后产量和品质受到很大影响的作物。如:甘蔗,烟草。 二、填空:
1、氯化钾是化学_______性生理______性肥料,_________作物不宜多用。(中性,酸性忌氯)。
2、草木灰中钾的主要形态足以_______存在,其次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它们都是水溶性钾,可为植物吸收利用。(碳酸钾,硫酸钾,氯化钾。)
3、土壤中有效性钾的消耗和损失主要有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作物吸收,淋洗流失,径流损失,粘粒矿物固定)
三,选择填空:
1、土壤中的钾绝大部分是以_________存在,这部分钾约占全钾的90-98%。(A) A、矿物态钾 B、缓效性钾 C、速效性钾 D、有机态钾 2、草木灰中钾的主要形态是以__________存在。(D) A、硫酸钾 B、氯化钾 C、硝酸钾 D、碳酸钾 3、作物缺钾时,首先从_______开始表现出缺乏症状。(C) A、上部叶片 B、中部叶片 C、下部叶片 D、茎上叶片 四、判断正误:
1、氯化钾用于棉麻等纤维作物效果较好,对苯类,烟草等忌氯作物的效果很差,且影响品质。(对 )
2、钾在作物体内流动性较氮、磷大,钾不足时缺钾症状较氮磷表现迟、如在外表上表现缺钾症状时,再补追肥,则为时己晚,因此,追施钾肥宜早不宜迟。(对 ) 3、草木灰除不含氮外,含有作物体内各种灰分元素,其中含钾、钙较多,磷次之。因此,草木灰的作用不仅是钾的作用,而且还有磷、钙、镁微量元素等营养的作用。( 对)
4、硫酸钾适于各种作物,对番茨、甘蔗,烟草等需钾多而忌氯作物,以及十字花科等需硫作物,效果更显著。(对 )
5、凡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作物,如番茨、甘蔗、西瓜、香蕉等需钾量大,对这些喜钾作物多施钾肥,不仅能增产,而且还能改善品质。( 对 ) 五。问答:
1、为什么常用草木灰作水稻,蔬菜等育秧的盖种肥?
答:(1)草木灰含有作物体内各种灰分元素,养分含量丰富,特别是钾,钙较多,因此它能供应养分(2)它能吸热增加土壤表面温度,可促苗早发,防止水稻烂秧;(3)蔬松土壤,便于起秧,且在一定程度下可以防止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2、简述硫酸钾的性质及其施用技术。
答:性质: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含K2O50-52%,吸湿性小,易溶于水,溶液呈中性,属于生理酸性肥料。(2)施用:可作基肥,追肥,种肥和根外追肥,作基肥时要深施盖土,减少钾的固定,作追肥时,在粘重土壤上可一次施用,但在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砂土上,应分期施用,以免钾的损失,在水田中施用时,注意田面不宜太深,施用后不要排水,以保肥效。作种肥时,用量不宜太多,一般亩施用量为1.5—2.5Kg,作根外追肥时浓度以 2—3%为宜,在忌氯作物和喜硫作物上施用效果好。
1、简述草木灰的成分、性质及施用技术。
答;成分和性质:不含氮,钾钙较多,磷次之,木灰中的钾、钙、磷多于草灰,草木灰中的钾,碳酸钾占全部钾的90%以上,其次是硫酸钾氯化钾,它们都是水溶性钾,含氧化钾5-10%,水溶液呈碱性。施用技术:可作基肥,追肥和盖种肥,作基肥时要适当深施,施用后盖土:作追肥时,可以叶面撤施既供给养分,又能在—定程度上防止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作盖种肥时,可促苗早发。注意草木灰是碱性肥料。不能与铵态氮,腐熟有机肥料混合施用以免造成氨的挥发损失。
2、黑灰比白灰好,为什么?
答:白灰:因燃烧温度过高,钾与硅酸熔在—起形成溶解度较低的硅酸钾,肥效较差。而黑灰是低温燃烧,钾不会与硅酸相熔,所以钾的有效性较高。
第十二章 微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料
一、名词解释:
1、复合肥料:在一种化肥中同时含有氮磷钾三要素或只含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化学肥料。
2、多元复合肥料:除含有N、P、K三种养分外,同时还含有微量元素或中量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
3、多功能复合肥料;掺有农药、生长素类物质、除草剂的复合肥料。
4、化成复合肥料:在生产工艺流程中发生显著化学反应制成的,养分含量和比例固定的复合肥料。
5、BB肥:将颗粒大小比较一致的单质肥料或复合肥料作基础肥料,直接由肥料销售系统,按当地土壤和作物的要求确定的配方,经称量配料和简单机械混合而成的肥料。 二、填空;
’1、某复合肥料有效成分为10-20-15,表示该复合肥料含_____10%_____20%_____15%。(N,P2O5,K2O)
2、国内外复合肥料发展趋势是朝向_____化,_____化__________和__________化方向发展。(高效、液体、多成分,多功能) 三、选择填空:
1、作物缺锌时,首先从_____开始表现出缺乏症状。(A) A、上部叶片 B、中部叶片 C、下部叶片 D、茎上叶片 2、_____在酸性条件下产生沉淀,有效性降低。(C) A、锌 B、铁 C、 钼 D、铜 E、锰
3、果树缺_____时,幼叶变小直立,由于节间缩短而呈簇状和丛生,称“小叶病”?(A) A、锌 B、铁 C、 钼 D、铜 E、锰 F、硼 四、判断正误:
1、作物缺钼症状首先出现在新叶上,然后蔓延及老叶。( 错 ) 2、钼酸铵是二元复合肥料。( 错 )
3、根外喷肥是经济、有效使用微量元素肥料的方法。常用的浓度是0.01-0.1%
(对 )
五、问答:
1、复合肥料有何优缺点?为了克服它的缺点,充分发挥优点,提高肥效,在施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优点:养分种类多,含量高:物理性状好,制成复合肥可以改善某些单元肥料的不良性状:副成分少,对土壤性质的不良影响少:降低成本,节约开支。缺点:养分比例相对固定,不能满足不同作物.不同作物的生育期,不同土壤对养分种类,数量的要求:难以满足施肥技术的要求。针对上述优缺点,在施肥时
要注意(1)根据不同土壤和作物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复合肥料品种,使养分种类,数量,比例符合要求;(2)复合肥料与单质肥料配合施用,用单质肥料来调节养分比例(3)根据复合肥料养分形态合理施用以提高肥效。 2、什么叫复合吧料?有效成分含量怎么表示?
答:在一种化肥由同时含有氮磷钾三要素或只含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化学肥料
P224,有效成分一般用N-P2O5-K2O的相应百分含量来表示。 3、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要注意以下原则:(一)按栽种作物的要求,不同作物与品种对微量元素缺乏反应的程度是不同的。微肥优先施用在需要量大,对缺素敏感的作物上:(二)按土壤有故养分供应状况:根据成土母质,土壤pH、Eh确定所适用的微肥种类和数量:(3)选择适合的微肥种类,不能盲目乱施用:(4)施用时可采用土壤或根外喷肥,在根外喷肥时注意浓度,一般要求0.01-0.1%
第十三章 粪尿肥和堆沤肥
一、名词解释:
1、厩肥:是家畜粪尿和各种垫圈材料混合积制的肥料。
2、堆肥:以秸杆,落叶,杂草、垃圾等有机废弃物为主要原料掺和一定数量的粪尿,经好气发酵,堆制而成的有机肥料。
3、沤肥:利用有机物质同泥土混合,在不漏水的积水坑,淹水条件下沤制而成的有机肥料。
4、沼气池肥:人粪尿、作物秸杆、青草等各种有机物质在沼气池内经嫌气发酵.制取沼气后的残渣和肥水。
5、冷性肥料:粪中含水量高,通气性差,分解腐熟缓慢,发酵温度低,发热量小,这种家畜粪肥称为冷性肥料。如牛粪。
6、热性肥料:粪中纤维素含量高,通气性好,水分易蒸发,同时,粪中有较多的高温纤维分解菌,能促进纤维的分解。这种腐熟分解快,发热量大:产生高温的家畜粪肥料称为热性肥料。 二、填空:
1、在人粪尿贮存中,加入适量绿矾(硫酸亚铁),不但可以_____,而且还可以 _____
(保氮,防臭)
2、腐熟厩肥的外部特征是“_____”。(黑、烂、臭)
3、影响堆肥腐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分、通气、碳氮比、温度、酸碱度)
4、与堆肥相比,沤肥在沤制过程中,_____和_____损失较少,_____积累较多,所以肥料质量较高。(有机质,氮,腐殖质)
5、人粪尿贮存的主要原则是_____和_____。(减少氨的挥发,防止渗漏。减少病菌虫卵传播) 三、选择填空:
1、在人粪尿贮存中,加入适量_____,不但可以保氮,而且还可以防臭。(C) A、硫酸钠 B、 硫酸钙、 C、硫酸亚铁 D、硫酸镁 2、腐熟厩肥的外部特征是_____。(B)
A、棕、软、霉 B、黑、烂、臭 C、灰、粉、土 D,棕、烂、土
3、_____粪是家畜粪中养分含量最高的一种,尤其粪中的有机质,全氮和钙、镁等物质含量更高。(D)
A、猪 B、牛 C,马 D、羊
4、厩肥中_____的利用率最高,约为60-70%。(C) A、氮 B、磷 C、钾 D、钙 E、镁 5、堆制堆肥应掌握_____的原则。(A)
A、前期适当通气后期嫌气 B,前期嫌气后期适当通气 C、前后期均通气 D、前后期旨嫌气 四、判断正误
1、人粪尿贮年中,加入适量石膏,小但可以保氮,而且还可以防臭。(错) 2、二人粪尿与草木灰混存,既有利于吸尿保肥,又可以防臭改善环境条件。( 错) 3、与沤肥相比,堆肥是通过微生物进行好气分解积制而成,腐熟时间短.有机质和氮素损失少,腐殖质积累较多。(错)
4、厩肥是入粪尿和各种垫圈材料混合积制而成的肥料。(错) 5、由于人粪尿中含有较多的氯离子,对忌氯作物不宜多用。(对)
五、问答:
1、为什么在农业生产中要提倡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
答:有机肥料有如下特点:(1)养分含量全面。但含量低;(2)肥效缓慢持久;
(3)有改良土壤
的作用;(4)含有生长活性物质,能刺激作物生长;(5)需要较多的劳力和运输力;化学肥料的特点如下:(1)养分含量高,运输方便;(2)营养成分单纯,不平衡施肥易产生营养失调;(3)肥效快,后效短;(4)施入土壤经植物吸收后,会产生一定的酸碱度。二者各有优缺点,配合施用可以取长补短,能增进肥效。 2、堆制优质堆肥的技术要求是什么?
答:主要是控制好堆肥中的微生物的活动。采取以下措施:(1)水分的调节:发热阶段水分不宜太多,高温阶段要经常补充水分,以免堆肥材料过干,降温阶段适量水分利于腐殖质积累:(2)通气调节。前期适当通气,后期嫌气:(3)C/N比调节,调节原料中的C/N比在25:1左右:(4)温度调节。冬季接种高温纤维分解菌,夏季采用翻堆、加水降温,以利于继续分解;(5)pH调节;调节pH中性至微碱性。
3、为什么人粪尿要经过腐熟后才能使用?
答:人粪尿中的养分主要呈有机态,需经过分解矿化,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人粪尿在施用前经过无害化处理,可避免病菌虫卵的传播;也利于土壤保存养分。
第十四章 绿肥
一、名词解释:
1、绿肥:以植物的绿色部分当作肥料的均称为绿肥。 2、压青:翻压绿肥的措施。
3、间种:指在主作物的行株间,播种一定数量的绿肥作物,以后都作为主作物的肥料。
4、套种:在不改变主作物种植方式的情况下,将绿肥作物套种在主作物的行株间。
二、填空、选择填空,判断正误:
1、常见的绿肥作物种植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种,套种,混种,插种,单种)。
2、绿肥一般选择在______翻压,这时可较好地解决产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C) A、幼苗期 B、生长旺盛期 C、花期 D、成熟期 3、绿肥在成熟期翻压,产量高质量好。(错) 4、胶园、果园常用间种方式种植绿肥作物。(对 ) 三、问答:
1发展绿肥生产有什么意义?
答:(1)是自力更生,解决有机肥科的一项重要途径:(2)绿肥可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3)可覆盖地五,固沙护坡,防止水土流失:(4)促进农牧业结合:(5)保持水土,净化环境。
4、水稻田压青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压青的时间不宜太晚,最好在插秧前15—20天翻压。因为绿肥分解耗氧量大,插秧后田间又长期处于渍水状态:是土壤呈还原状态,结果会产生一些还原性气体或物质如:甲烷,硫化氢,二价铁、锰离子等,这些还原性物质超过一定的范围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2)绿肥用量不宜过多。因为绿肥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这些有机酸的存在使得土壤pH降低,不利干水稻的生长,所以,在施用绿肥时最好配合施用一定量的石灰。
第十五章 施肥技术
一、名词解释:
1、肥料利用率: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肥料中该养分总量的百分数。
2、肥料效应函数:用数学函数来表示作物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3、边际产量:增施单位剂量肥料的增产量。 4、边际成本:增施单位肥料的价格。
5、边际产值:增施单位肥料所增加的总增产值。
6、基肥:在作物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翻入土中的肥料。
7、种肥:播种或种植时施于种子或幼株附近或与种子混播,与幼株混施的肥料。 8、追肥:是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施用的肥料。 二、填空:
1、基肥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是____:二是____ 。(培肥地力,供应养分) 2、一般地说,施肥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个环节。只有三个环节掌握得当,肥料用的好,经济效益才高。(基肥,追肥,种肥)
3、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的肥料均不宜作种肥。(浓度过大,过酸或过碱,吸湿性强,溶解时产生高温含有毒副成分)
4、当肥料效应函数的_________时,作物产量达到最大值,此时计算的施肥量即为最高产量施肥量。(边际产量=0 )
5,肥料混合配比的原则是(1)_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混合后不产些不良的物理性状,相反有利于改善肥料的物理化学性状:肥料养分不受损失或难效化:利于提高肥效和工效) 三、选择填空:
1、当肥料效应函数的________ 时,作物产量达到最大值,此时计算的肥料量即为最高产量施肥量。(D)
A、平均产量>0 B、边际产量>0 C、平均产量=0 D、边际产量=0
2、作物产量对 的反应,称为肥料效应。(B)
A、施肥种类 B、施肥量 C、施肥时间 D,施肥方法
3、硫酸铵不可与 混合,否则会引起氨的挥发损失。(D)
A、过磷酸钙 B,氯化钾 q、磷矿粉 D、草木灰
四、判断正误:
1、当肥料效应函数的平均产量大于0时,施肥所获得的产量最高。(错) 2、铵态氮肥与草木灰、石灰等碱性肥料混合,会引起氨的挥发损失。(对) 3、最高产量的施肥量就是经济效益最大的施肥量,(错)
4、凡是浓度过大,过酸过碱、吸湿性强、溶解时产生高温及含有毒成分的肥料, 均不宜作种肥施用。(对) 五、问答计算:
1、肥料混合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肥料混合配比?
答:原则是(1)混合后不产生不良的物理性状,相反有利于改善肥料的物理化学性状:(2)肥料养分不受损失或难效化:(3)利于提高肥效和工效P236)肥料混合配比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要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确定出作物在每个生长时期所施肥料含有哪些养分及其所含数量,然后将单质化肥或复合化肥及有机肥料按照需要养分的比例均匀混合而成。它有如下优点:(1)可以一次使作物得到多种适合比例的营养元素。且可根据作物的需要和土壤条件临时混配,具有较强的灵活性;(2)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3)可以改善肥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4)可以节省时间和劳力。
2、什么叫肥料效应?一个典型的肥料效应曲线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指作物产量对施肥量的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1)从开始到平均产量的最高点,肥料效应没有完全发挥;(2)自平均产量的最高点至总产量的最高点,此阶段是肥料效应最佳.产量完全发挥阶段(3)超过总产量最高点后,增施肥料产量下降。
3、某小麦施用氮肥的肥料效应函数为Y=240.8+15.92x-0.4x:,试计算其最
2
高产量施肥量(斤/亩)。
解:当边际产量等于零时,作物产量最高此时的施肥量为最高施肥量,由此可得施肥量=-b/2a:t=-15.92/2*(-0.44)=18.1斤/亩)
4、农户水稻丰产田计划产量指标为亩产750Kg,该地块土壤供肥能力,既无氮对
照区水稻亩产300Kg,现有化肥尿素,含氮量46%,肥料利用率50%,试估计实现水稻亩产750Kg的指标,每亩需施用尿素多少Kg? (形成100Kg水稻需氮素
2.1Kg)。
解:施肥量(Kg)=(农作物需肥量(Kg)-土壤供肥量(Kg)/(肥料利用率(%)*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代入数据处理得施肥量(Kg)=((750-300)*2.1/100)/(46%
*50%)=41.1(Kg/亩)
5、配比10-10-5的混合肥料1t,问需要用尿素(含N46%)过磷酸钙(含P2O517%)、
氯化钾(含K2O60%)各多少Kg?
解:1T=1000Kg,据比例10-10-5可得:每吨混合肥料中含N、P2O5、K2O分别为 :
N :1000*10/100=100Kg
P205 :1000*10/100=100Kg K20 :1000*5/100=50Kg
所以用尿素量为 :100/46%=217.4K~
过磷酸钙量 :100/17%=588.2Kg 氯化钾 :50/60%=83.3K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