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家庭教育的缺失(转)

家庭教育的缺失(转)

来源:爱go旅游网


家庭教育的缺失(转)

看到这份资料我觉得还不错,想说给大家看看

“缺失”的意思是:缺陷;缺点和失误。

谈起“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话题,我认为其实质是进一步是规范家长教育行为。

任何职业都必须培训上岗,只有家长这个职业不培训都上岗,堪称社会第一怪现象。因此,我认为家庭教育第一步应当是规范家长教育行为,包括行为当中蕴含的主体、精神、观念和任务,这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也是家庭教育成效大小的关键。

先来说说家庭教育中的“主体缺失”。

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完整地说是“父亲教育行为的缺失”。

有一种误解,认为家庭教育是母亲的事,与父亲关系不大。

“家庭教育中,母亲像是一条潺潺的溪流,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父亲则是一座伟岸的高山,那这座‘山’的作用有多大呢?请看一组数据:在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90%离家出走的孩子以及75%的吸毒孩子来自无父亲的家庭。”但有人却这样认为,“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父亲这座‘山’能给孩子权威感、约束感和纪律感,没有父亲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机会,所以犯错的几率就比较大。”

我们的老祖宗也认为:“有其父,必有其子。”《三字经》里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养不教,父之过”。这都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父亲不可缺失。

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父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培养孩子性格品质的形成;引领孩子走向社会;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样板;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这些方面,母亲的影响力就不如父亲。

请看下面的资料:

☆有人对男孩的研究表明:没有一个固定的父亲的形象,孩子会缺乏角色认同感和男性特征,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及目标的持久性,形成男孩女性化的倾向,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差,不能适应男性的独立生活,更难为人夫、为人父。

☆而对女孩的研究则表明:5岁前失去父亲的女性,难以了解男性如何生活及其与女性的区别,并且在青春期与男性交往时,常常会表现出焦虑、羞怯、无所适从。

☆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对北京、山东、江苏、广西与新疆五省市区2100多名在校中学生性格行为特征问卷分析后,认为“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

☆美国耶鲁大学连续进行了一项12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更聪明,他们在学校易取得好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也表明,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星期之内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

☆心理分析学家认为,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母亲在婴幼儿期的时候作用最大,而父亲的影响在幼儿期以后特别重要。

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父亲的存在和父爱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孩子需要父亲的关爱,父亲需要孩子的依恋。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而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在《爱的艺术》中也同样指出了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在家庭教育中,做父亲的工作再忙,应尽可能抽出时间,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科学指导,细心教育,与孩子真诚相待。最起码是就是,父亲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一起吃晚饭,父亲应该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

其次,说家庭教育中的“追求缺失”。

家庭教育的追求缺失,说的是家庭教育中“精神追求的不足”。

一个家庭只有物质富裕而缺少了精神富有,是不可想象的。眼下,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更多追求物质的富裕,忽视了精神的富有。对孩子的物质装备,可谓不惜工本,有些甚至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而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充实却较少过问。做家长的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下社会的冷漠、自私和缺乏团队精神正侵蚀着孩子们。可是,有些家长听说人家上什么培训班,他也跟着一起上。特别吃香的是“奥数”培训。许多家长自己不懂“奥数”,更会不顾一切地送孩子上这种培训班,买有关的奥数辅导材料。“奥数”是什么?奥数是择校的怪胎,是升学率的催化剂。社会上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校外培训机构,可见家长投入的财力有多大。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奖励要适度、科学。用金钱或财物换取孩子

良好行为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体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励。学习对孩子来讲很重要,但是做人更重要。

相比之下,让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孩子参加体力劳动,让孩子在假日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让孩子懂得感恩分享,让孩子学点礼仪常识和培育择善的勇气等等,等等,那就相形见拙了。

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精神追求不足”这个问题,做父母的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下面这首诗可能有所启发。

父母的能与不能

我能赋予你生命,

但不能替你生活;

我能教你许多东西,

但不能强迫你学习;

我能指导你如何做人,

但不能为你所有的行为负责;

我能告诉你怎样分辨是非,

但不能替你作出抉择;

我能为你奉献浓浓的爱心,

但不能强迫你照单全收;

我能教你如何尊重他人,

但不能保证你受人尊重;

我能告诉你真挚的友谊是什么,

但不能替你选择朋友;

我能对你谈人生的真谛,

但不能替你赢得声誉;

我能教给你做人的优秀品质,

但不能确保你成为善良的人;

我能责备你的过失,

但不能保证你因此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我能告诉你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但不能给你永恒的生命;

我能告诉你必须为人生确定崇高的目标,

但不能替你实现这些目标;

我能肯定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你最美好的东西,

但不能给予你前程和事业。

我无意责怪家长,我只是提醒家长注意“追求缺失”的泛滥。

第三,说家庭教育中的“观念缺失”。

家庭教育的观念缺失,具体反映是“过度教育”和“过度的爱”。

有一句口号误导了做父母的,甚至误导了教育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造成做父母的,甚至整个教育界,在教育上“拔苗助长”。

有些家长由于种种原因,自己没有接受较好或者较高的教育,将自己的愿望统统押到了孩子的身上。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已经显现。不是嘛!胎儿学习婴儿的东西,婴儿学习幼儿的东西,幼儿学习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习中学的东西,中学学习大学的东西,大学则学习幼儿的东西。小孩子的时候,没有功夫玩,到升入大学后,再痛痛快快地玩。

教育是有阶段性的。违背教育规律是要被规律惩罚的。幼儿园、小学不抓行为规范教育,只好大学抓行为规范教育。

教育也有特殊性,若将特殊性视作普遍性推广。那只会招来更大灾难。天才总是极个别的,天才适用的,并不意味人人都适用。

爱,不能缺失;但也不能过度。溺爱,不是爱而是害。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的鹿苑里,鹿群因既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害而穷于奔跑,因而很快就繁殖起来。然而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与日俱增,最后竟出现濒临绝种的危机,虽然政府曾不惜斥巨资予以抢救,可惜一概无效。后来一位聪明的管理人员建议把几只凶残的恶狼引进鹿苑,许多病弱的鹿被捕杀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从而使得留下来的鹿群体质日益健壮。后来,人们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保护”方式称为“逆向关怀”。

“逆向关怀”的观念,应该值得我们为人之父、为人之母的,深思,再深思!

有一个时髦的词语形象地反映了过度和不恰当爱的父母——割草机父母。这种父母往往一直走在孩子前面,不等困难的出现,随时替他们清除障碍。在割草机父母的溺爱下,孩子逐渐变得性格扭曲,极其懒惰,丧失感恩之心,从而失去生存能力。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猎豹捕捉到受伤的羚羊或斑马后,不是马上咬死,而是有意放它逃走,接着敦促尾随过来的小猎豹前去追赶猎物。小猎豹稍有怠慢,母豹会毫不留情地加

以扑打、驱赶,直到它们明白母亲的用意,抖擞精神,奋力追赶受伤的猎物方才罢休。高尔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父母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做父母的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倾注了全部的爱心,会遭遇孩子的冷漠?这也许与经济学的一个概念相吻合,就是“边际效应递减”。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应该珍惜自己的爱心,对孩子的爱,更多的时候,要深深地珍藏在自己的心底。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光有爱是不够的,需要理智的爱,明智的爱。

第四,说家庭教育中的“任务缺失”。

家庭教育的“任务缺失”,主要反映在“品德养成”、“沟通交流”。

许多家长认为“品德养成”是细枝末节的小事,别太在意。有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是没错的。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知识掌握过程中的偏差。最大的偏差就是将分数与知识划等号。有些时候,分数与知识可以划等号,有些则未必。这里就有一个诚信的问题。拿做作业来说,是自己做出来的,还是看来的,甚至是抄来的。考试也是这样。

你看现在高考为了防止作弊,采取了多少措施,采取了多少高科技的手段,这可以看出“诚信”缺失的程度。

品德养成,通俗地说就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教知识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孩子,上课做到认真听讲,学习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困难。家庭要养成的习惯有很多,特别要强调的是独立的习惯。这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钱江晚报》2012.8.13.A16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

昨天,清华大学今年的党员新生赴校报到,这也拉开了今年新生报到的序幕。与以往不同,今年清华大学在报到区外设置“警戒线”,家长一律只能在线外等候,新生必须带着材料独自登记入学。

新闻出现在我国顶尖、一流的大学,出现在党员新生的报到,更值得我们深思孩子独立品格的养成。

品德养成对家长来说,一定要及早规划,做到“样样落实,天天坚持”,打好持久战。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功的保证。

品德养成,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家长的以身作则。做父母的能够以身作则,这是在给孩子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的父母是伟大的,是值得每个孩子从内心上去尊重孩子。以身作则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孩子是非常敏感,父母的一举一动就是孩子的示范,随时起着潜默移化的作用。父母自己喜欢看书,则要求孩子看书,孩子会欣然接受意见。否则,他会说:“自己不看书,经常玩麻将,可总要别人整天看书写作业。”家庭中,有比学校教育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恰恰是这些生活细节塑造了孩子的个性、人格、文化品位和价值观。

家庭教育是自我教育,一定要明确父母的身教永远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沟通交流,就是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多修复。现代化的进程中,物品出了毛病的时候,改变了过去想修的理念,成为现在想换的理念。例如洗衣机坏了,过去,是设法找出毛病,或者换个零件,或者修一修,就可以了。现在洗衣机坏了,厂家人员上门一查,小的毛病换一块板,大的毛病换一台。可是家教育中出了问题,就不能一换了事的。

家庭教育中有问题时,只能多沟通、多交流、多修复。这样,要学会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要学会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更要学会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应该没有距离。父母如果有什么担心或者顾虑可以主动讲给孩子听。其实,只要父母够真诚,孩子是能够体谅的。尽管父母有时工作十分繁忙,但必须抽时间与孩子和教师多交流。有的父母常早出晚归,不是很了解孩子在家或在校的情况,只有加强交流,才能增进感情,孩子才愿意与父母交流。常交流,即便孩子出现了行为偏差的情况,家长也会找准引导的正确方向。

在教育孩子中,要记住:永不言弃。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家长自身素质滞后而产生的不协调,家长常常在家庭教育中会感到束手无策。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

现在,很多父母对于叛逆的孩子没有耐心,无法接纳孩子。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投降,有些父母则“破罐子破摔”。这是极为危险的。

孩子不听,家长无法,决不能言弃。怎么办?学习,静下心来学习。我们要明白:不是当了家长就与生俱来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而是必须学习,必须不断地学习。

有些学者提出:“在孩子面前,你就要夹紧尾巴做正人君子!不要当着孩子面发牢骚,

自己的坏毛病和坏习惯不要让孩子看见。”

当然。我们也应该关注教育任务的社会分工问题。这个问题涉及的面相当广泛,估计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但是有个动态值得了解。近日报载:

“钱文忠老师热心家庭教育,在这方面他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老师和家长关心孩子应该有所分工,老师侧重教育,家长侧重教养;老师侧重文化,家长侧重文明,两种角色不能混为一谈。”

说得很在理,家庭教育中任务不能有缺失,但整个教育需要分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