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验的记载项目与标准力求简明扼要,避免繁琐。抗逆性与抗病性可因地制宜进行必要的记载。其中耐湿性、落粒性、穗发芽、黑胚率、赤霉病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记载项目;越冬百分率为黄淮北片麦区、北部冬麦区记载项目。其他麦区如有上述问题时,亦应记载,未包括在记载项目内的特殊情况,也要补充记载。
除穗型、芒、壳色、粒色、饱满度、粒质外,其余性状应有两个重复的数据,并以其平均值或综合评价填入汇总表内。
为便于应用计算机储存、分析试验资料,全部记载均需要数量化。一般采用五级制(1、2、3、4、5级),沿用三级制的一些性状,为了记载的标准化,以1、3、5级表示。
记载级别由小值到大值,表示幼苗习性由匍匐到直立;芒由短到长;抗逆、抗病性由强到弱;熟相由好到差;壳色、粒色由白到红;种子由饱到瘪。
生育期、株高、生育动态、每穗粒数、千粒重、容重以及病害的普遍率、严重度等已按数值或百分率记载的项目不予分级。
株高、有效分蘖和越冬百分率,统一略去小数点后的数字。 一、田间记载 (一)物候期
1.出苗期:全区的50%以上的植株幼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为出苗期(以日/月表示,以下均同)。
2.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顶部小穗(不含芒)露出剑叶,或棍棒型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即为抽穗期。
3.成熟期: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接近本品种正常状态,用指甲不易划破时为成熟的日期。
4.全生育期:冬麦区为播种至成熟的日数(播后造墒的注明出苗期),春麦区为出苗至成熟的日数。
(二)形态特征
1.幼苗习性: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1)匍匐。 (3)半匍匐。 (5)直立。
2.株高: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3.芒:分五级。
(1)无芒 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2)顶芒 穗顶部有芒,芒长5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3)曲芒 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4)短芒 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40毫米以下。 (5)长芒 芒长40毫米以上。 4.穗型:分五级
(1)纺锤型 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
(2)椭圆型 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
(3)长方型 穗子上、中、下正面与侧面基本一致,呈柱形。 (4)棍棒型 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 (5)圆锥型 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5.壳色 分两级,分别以1、5表示。 (1)白壳(包括淡黄色)。
349
(5)红壳(包括淡红色)。 (三)生育动态
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重复,调查生育动态。
1.基本苗数:三叶期前在小区内选取适当样点,数其苗数,折算成万/亩表示,条播查全行基本苗,并选两个出苗均匀的重复,每重复定一个一米样段。
2.最高总茎数:拔节前分蘖数达到最高峰时调查,方法与基本苗同。 3.有效穗数:成熟前数有效穗数,方法与要求同基本苗。 4.有效分蘖率:即成穗率。
有效分蘖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茎数)×100 (四)抗逆性
1.耐寒性:地上部分冻害,冬麦区分越冬、春季两阶段记载,春麦区分前期、后期两阶段记载,均分五级。
(1)无冻害。
(2)叶尖受冻发黄。 (3)叶片冻死一半。 (4)叶片全枯。
(5)植株或大部分蘖冻死。
2.耐旱性:发生旱情时,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叶片萎缩程度分五级记载。
(1)无受害症状。
(2)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
(3)叶片萎缩,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并失去应有光泽。
(4)叶片明显卷缩,色泽显著深于该品种的正常颜色,下部叶片开始变黄。 (5)叶片明显萎缩严重,下部叶片变黄至变枯。 3.耐湿性:在多湿条件下于成熟前调查,分三级记载。 (1)茎秆呈黄熟且持续时间长,无枯死现象。 (3)有不正常成熟和早期枯死现象,程度中等。 (5)不能正常成熟,早期枯死严重。
4.耐青干能力:根据穗、叶、茎青枯程度,分无、轻、中、较重、重五级,分别以1、2、3、4、5表示之;同时记载青干的原因和时间。
5.抗倒伏性:分最初倒伏、最终倒伏(日期及累计倒伏程度、面积)两次记载,以最终倒伏数据进行汇总。
(1)不倒伏。
(2)倒伏轻微,植株倾斜角度小于30度。 (3)中等倒伏,倾斜角度30-45度。 (4)倒伏较重,倾斜角度45-60度。 (5)倒伏严重,倾斜角度60度以上。 6.落粒性:完熟期调查分三级。
(1)“口紧”,手用力搓方可落粒,机械脱粒较难。 (3)不易落粒,机械脱粒容易。
(5)“口松”,麦粒成熟后,稍加触动容易落粒。
7.穗发芽:在自然状态下目测,分无、轻、重三级以1、3、5表示之。 (五)熟相
根据茎叶落黄情况分为好、中、差三级以1、3、5表示之。 (六)病虫害
1.锈病:对最主要的锈病记载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
350
普遍率:目测估计病叶数(条锈病、叶锈病)占叶片的百分比或病杆数(秆锈病)占总数的百分比。
严重度:目测病斑分布占叶(鞘、茎)面积的百分比。 反应型:分五级。
(1)免疫 完全无症状,或偶有极小淡色斑点。
(2)高抗 叶片有黄白色枯斑,或有极小孢子堆,其周围有明显枯斑。 (3)中抗 夏孢子堆少而分散,周围有退绿或死斑。 (4)中感 夏孢子堆较多,周围有退绿现象。
(5)高感 夏孢子堆很多,较大,周围无退绿现象。
对次要锈病,可将普遍率与严重度合并,分为轻、中、重三级分别以1、3、5表示。 2.赤霉病
病穗率:目测病穗占总穗数百分比。
严重度:目测小穗发病严重程度,分五级。 (1)无病穗。
(2)1/4以下小穗发病。 (3)1/4-2/4小穗发病。 (4)1/2-3/4小穗发病。 (5)3/4以上小穗发病。
3.白粉病:一般在小麦抽穗时白粉病盛发期分五级记载。 (1)叶片无肉眼可见症状。 (2)基部叶片发病。
(3)病斑蔓延至中部叶片。 (4)病斑蔓延至剑叶。 (5)病斑蔓延至穗及芒。
4.叶枯病:目测病斑占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分五级。 (1)免疫 无症状。
(2)高抗 病斑占1-10%。 (3)中抗 病斑占11-25%。 (4)中感 病斑占26-40%。 (5)高感 病斑占40%以上。
5.根腐病:反应型按叶部及穗部分别记载。
叶部:于乳熟末期调查,分五级。
(1)旗叶无病斑,倒数第二叶偶有病斑。 (2)病斑占旗叶面积1/4以下,小。
(3)病斑占旗叶面积1/4-1/2,较小,不连片。 (4)病斑占旗叶面积1/2-3/4,大小中等,连片。 (5)病斑占旗叶面积3/4以上,大而连片。
穗部:分三级,分别用1、3、5表示。 (1)穗部有少数病斑。
(3)穗部病斑较多,或1-2个小穗有较大病斑或变黑。 (5)穗部病斑连片,且变黑。
记载时以叶部反应型作分子,穗部反应型作分母,如3/3表示叶部与穗部反应型均为3级。 6.黄矮病
普遍率:目测发病株数占总数的百分比。 严重度:分五级。 (1)无病株。
351
(2)个别分蘖发病,一般仅旗叶表现病状,植株无低矮现象。 (3)半数分蘖发病,旗叶及倒二叶发病,植株有低矮现象。 (4)多数分蘖发病,旗叶及倒二、三叶发病,明显低矮。
(5)全部分蘖发病,多数叶片病变,严重低矮植株超过二分之一。
7.其他病虫害:如发生散黑穗病、黑颖病、土传花叶病、蚜虫、粘虫等时,亦按三或五级记载。 二、室内考种 (一)每穗粒数
在进行记载的两个重复,每小区随机选取50穗混合脱粒,数其总粒数,求得平均每穗粒数。 (二)饱满度
分饱、较饱、中等、欠饱、瘪五级,分别以1、2、3、4、5表示。 (三)粒色
分白粒(淡黄)、红粒二级,分别以1、5表示。 (四)粒质
分硬质、半硬质、软(粉)质三级,分别以1、3、5表示之。如不能确定,可切开鉴定。以硬粒率超过70%为硬质,小于30%为软质,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硬质。 (五)千粒重
做两次,如误差不超过0.5克,即以两次平均值作为千粒重。 (六)容重
以晒干扬净的籽粒用容重器称量两次(单位:克/升)取其平均值(误差应小于5克,超过时须再做)。
(七)黑胚率
随机取200粒,数黑胚粒数,作两次,取平均值,以百分率表示。
352
第二节 国家玉米区试、预试、生试调查项目和标准
一、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二、出苗期:每小区幼芽出土高约2-3厘米左右的穴数达50%的日期。 三、抽丝期:小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四、抽雄期;小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五、成熟期:90%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 六、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日的总天数。
七、倒伏率(根倒):倒伏倾斜度大于45度者作为倒伏指标,以%表示。
八、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蜡熟期调查。 九、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十、株高:乳熟期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取平均值。 十一、穗位:植株从地表到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
十二、穗长:小区内连续取10个正常穗,测定从穗基部到顶端的长度取平均值。 十三、秃尖:上述10个果穗,测其秃尖长度,取其平均数。 十四、穗行数:上述10个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取其平均数。 十五、粒色:分黄、白、红、黄白。
十六、粒型、分硬粒型、半马齿型、马齿型三种。
十七、穗粒重:以10个代表性果穗脱粒,求其平均数。
十八、百粒重:随机取100粒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均数。
十九、籽粒产量:区域试验;将小区内三行(12平方米)果穗风干至恒重,称其籽粒干重,按标准水份,折成亩产(公斤/亩)。每小区缺株数超过10%的,本小区作报废处理。生产试验100平方米全区收获计产。预备试验小区面积15平方米全区收获计产。
二十、空秆率: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株为空杆株,以%表示。 二十一、病虫害分区分组调查安排:
(一)普通玉米和高油、优质蛋白、高淀粉组(特种玉米A组):
1、京津唐夏播组: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小斑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2、东北早熟春玉米(一)、(二)组: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茎腐病、玉米螟。
3、东华北春玉米组: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丝黑病、茎腐病、灰斑病、纹枯病、玉米螟。 4、黄淮海夏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黑粉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5、西南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6、西北春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7、东南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 (二)甜、糯鲜食玉米(特种玉米B组)
1、东华北B组: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穗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2、黄淮海B组: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穗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3、西南B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纹枯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4、东南B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二十二、国家玉米区域试验品种抗病虫性鉴定和田间调查标准 (一)叶斑病类(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
(二)病害分级根据在玉米果穗上三叶和下三叶上病斑面积大小划分。
353
分级 1 2 5 7 9 描述 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病斑占叶面积少于5% 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6-10%,穗位上部叶片有零星病斑 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1-30%,穗位上部叶片有较多病斑 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1-70%,下部病叶枯死 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 抗性评价 高抗HR 抗R 中抗MR 感S 高感HS (三) 粉病(丝黑穗病、黑粉病) 病害分级根据发病株率划分。 分级 1 2 病株率0-1.0 病株率1.1-5.0 病株率5.1-20.0 病株率20.1-40.0 病株率40.1-100 描述 抗性评价 高抗HR 抗R 中抗MR 感S 高感HS (四)茎部病害(茎腐病、纹枯病)
茎腐病抗性鉴定(病害级别根据发病株率划分) 分级 1 3 5 7 9 病株率0-0.5 病株率5.1-10.0 病株率10.1-30.0 病株率30.1-40.0 病株率40.1-100 描述 抗性评价 高抗HR 抗R 中抗MR 感S 高感HS
纹枯病抗性鉴定(抗性评价依据调查群体病情指数划分,病情指数根据单株发病级别计算) 分级 1 3 5 7 9 成株期病情指数0-0.5 成株期病情指数5.1-10.0 成株期病情指数10.1-30.0 成株期病情指数30.1-50.0 成株期病情指数50.1-100 描述 抗性评价 高抗HR 抗R 中抗MR 感S 高感HS 病级 0 1 2 3 4 5 叶鞘和叶片无病斑 叶鞘有病斑,病斑小于叶鞘面积1/4 叶鞘病斑占叶鞘面积1/4-1/2 叶鞘病斑占叶鞘面积1/2-3/4,植株下部叶片发病 叶鞘病斑面积超过3/4,穗位下部叶片发病 叶鞘严重发病,植株枯死 描述 (五)病毒病(矮花叶病、粗缩病) 矮花叶病抗性鉴定
354
1、 接种鉴定(抗性评价依据调查群体病情指数划分,病情指数根据单株发病级别计算)
分级 1 3 5 7 9 成株期病情指数0-10.0 成株期病情指数10.1-25.0 成株期病情指数25.1-40.0 成株期病情指数40.1-60.0 成株期病情指数60.1-100 描述 抗性评价 高抗HR 抗R 中抗MR 感S 高感HS 病级 0 1 2 3 全株无症状 少数叶片出现花叶症状 穗位以上叶片呈现花叶症状,植株略矮 植株花叶症状显著,病株严重矮化 描述
2、 田间自然发病调查(根据调查植株的发病率划分抗性) 分级 1 3 5 7 9 病株率0-5.0 病株率5.1-15.0 病株率15.1-30.0 病株率30.1-50.0 病株率50.1-100 描述 抗性评价 高抗HR 抗R 中抗MR 感S 高感HS
粗缩病抗性评价
田间自然发病调查(根据调查植株的发病率划分抗性) 分级 1 3 5 7 9 病株率0-1.0 病株率1.1-5.0 病株率5.1-10.0 病株率10.1-30.0 病株率30.1-100 描述 抗性评价 高抗HR 抗R 中抗MR 感S 高感HS
(六)玉米螟
玉米螟抗性鉴定(抗性评价依据心叶期玉米螟为害级别的平均值划分,虫害级别根据玉米螟幼虫在心叶上取食后叶片虫孔直径大小确定)
355
分级 1 3 5 7 9 描述 心叶期虫害级别平均为1.0-2.9 心叶期虫害级别平均为 心叶期虫害级别平均为 心叶期虫害级别平均为 心叶期虫害级别平均为 抗性评价 高抗HR 抗R 中抗MR 感S 高感HS
虫害分级 虫害级别 1 2 3 4 5 6 7 8 9 描述 心叶无虫孔或仅有少量针刺状(直径≤1mm)虫孔 心叶上有中等数量针刺状(直径≤1mm) 虫孔 心叶有大量针刺状(直径≤1mm) 虫孔 心叶上有少量火柴头状(直径≤2mm) 虫孔 心叶上有中等数量火柴头状(直径≤2mm) 虫孔 心叶上有大量火柴头状(直径≤2mm) 虫孔 心叶上有少量直径大于2mm 的虫孔 心叶上有中等数量直径大于2mm的 虫孔 心叶上有大量直径大于2mm的虫孔
356
第三节 国家鲜食(甜、糯)玉米记载项目和标准
(试行)
一、生育期
1、播种期:指播种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
2、出苗期;全区有50%的幼芽出土达2厘米高时的日期。 3、散粉期:全区有50%的植株雄穗主枝开始散粉的日期。
4、吐丝期:全区有50%的植株雌穗花丝抽出苞叶3厘米的日期。
5、鲜果穗采收期:甜玉米在吐丝后21-24天、糯玉米吐丝后23-26天采收并记载。 6、成熟期:全区有90%以上的植株果穗苞叶由绿变黄、籽粒硬化的日期。 7、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的总天数。 二、株性状
1、株高:在乳熟期选有代表性的植株10-20株,从地面量至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测株高同时进行,从地面量至第一果穗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3、株型:抽雄后目测,分紧凑、半紧凑、松散等型记载。 4、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率。
5、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植株结有双穗(第二穗为成品率)的株数占全小区植株的百分率。 6、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有果穗而不结籽粒的株数占全小区植株数的百分率。 7、分蘖率:抽雄后调查带分蘖株数占全小区植株的百分率。
8、抗倒性:大风雨后记载倒伏日期,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的株数占全小区总株数的百分率,并注明茎倒或根倒。
三、穗性状(一般随机连续取样10穗测量)
1、穗长:量穗基部至穗顶端长度,求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2、穗粗:将取样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量果穗中间的直径,求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3、秃尖长:量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4、穗形:分圆筒形、长锥形、短锥形记载。
5、穗行数:计数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求其平均值。
6、行粒数:每穗对称数2行再除以2,为每行粒数,然后求其平均值。
7、粒型:以多数果穗中部粒型为准,主要分马齿、半马齿、硬粒、半硬粒4种类型。 8、粒色:分黄、白、紫等色。
9、果穗旗叶长短:量果穗顶端露出苞叶的长度,求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 10、百粒重:取鲜籽粒100粒称重,重复2次,求其平均数,以克表示。 11、出籽率:以小区的(鲜籽粒重/鲜果穗重)X100% 四、产量
(一)鲜整穗产量(糯)
1、小区产量:称取样区的鲜果穗重量。
2、折合亩产量:将小区产量折算成亩产量。 (二)鲜籽粒产量(糯)
1、小区产量:称小区的全部鲜果穗脱粒后的籽粒鲜重。 2、折合亩产量:将小区产量折算成亩产量。 3、甜玉米籽粒深度
4、籽粒深度:取甜玉米有代表性的鲜果穗5穗,在果穗中部截断,测定整棒直径与棒轴粗度的差值。用厘米表示,保留1位小数。
357
五、鲜食玉米理化指标
由指定单位制备干样,送有关检测中心检测。甜、糯玉米理化指标按国家或行业标准执行。 六、鲜食玉米感官等级指标
鲜食玉米的感官品质指标主要根据外观性状、色泽、籽粒排列、饱满度和柔嫩性、食味和口感、种皮厚度等六项指标,分别按表(一)、表(二)指标确定甜、糯玉米一、二、三种级别。
表(一)鲜食玉米感官等级指标 外观 一级 有本品种应有特性,穗型一致,大小一致,苞叶完整,新鲜嫩绿 色泽 籽粒排列 均有本品种成熟时应有的色泽 籽粒排列整齐、紧密,没有秃尖,无霉变,无损伤 饱满度,柔嫩性 籽粒饱满,柔嫩适口,手掐有白色嫩浆 味,无异味,粘软香甜 种皮厚度 外观 籽粒皮薄,细腻无渣 一级 新鲜清洁,有本品种应有特性,穗型一致,大小相同,苞叶完整、紧密、新鲜嫩绿 籽粒色泽 籽粒排列 饱满度、柔嫩性 种皮厚度 色泽一致 排列规则、紧密,无秃籽粒饱满、柔嫩适当,手掐有白浆 籽粒皮薄,无渣,脆 色泽一致,个别籽粒可稍有差异 色泽基本一致,少量籽粒明显有差异 籽粒饱满,柔嫩度稍差,手掐有籽粒饱满,柔嫩度稍差,手掐有白浆或多或少 较香甜可口 籽粒较饱满,柔嫩性较差,嫩浆太多或太少 籽粒较饱满,柔嫩性较差,嫩浆太多或太少 香甜味稍差 尖、虫蛟、霉变及损伤 白浆或多或少 二级 有本品种应有特征,穗型一致,大小稍有不同,苞叶完整,新鲜稍带黄色 基本具有本品种成熟时应有的色泽,允许稍差 籽粒排列整齐,秃尖不超过损伤,<5粒 籽粒饱满,柔嫩度稍差,有嫩浆或水状或浆少 有本品种鲜玉米香味,无异味,较粘软香甜 籽粒皮较薄,有少量渣 二级 新鲜清洁,有本品种应有特性,穗型一致,大小稍有不同,苞叶完整稍有松散,新鲜略带黄色 籽粒基本排列整齐,秃尖不超过棒或有虫咬、霉变,稍有损伤粒6-15 籽粒饱满,但柔嫩度较差,嫩浆呈水状或浆太少 鲜玉米香味稍差,无异味,口感不够香甜或较硬或太嫩 籽粒皮稍厚,有渣 三级 基本具有本品种应有特性,穗型稍有改变,大小明显不同,苞叶稍黄、稍干,有少量脱落,松散 棒长的1/10,有虫咬、霉变、长1/8,可稍有个别空粒,行列不齐三级 基本具有本品种特征,可稍有缺陷或穗型稍有改变,大小明显不同,苞叶有少量脱落,稍干 有个别籽粒色泽与该品种不同 食味、口感 有本品种鲜玉米特有香(二)鲜食甜玉米感官等级指标 食味、口感 特有香甜可口风味 籽粒皮稍薄,有渣不明显,稍脆 籽粒皮稍厚,有渣,不脆 七、抗病鉴定(病虫害分区分组调查安排) 普通玉米和高油、优质蛋白、高淀粉组(特种玉米A组)
西南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西北春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东南玉米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
东华北B组: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穗腐病、玉米螟。
黄淮海B组: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穗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西南B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纹枯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东南B组: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玉米螟。
358
第四节 国家大豆区试记载项目及标准
一、间调查性状及物候期:
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2、出苗期:50%以上的幼苗子叶出土时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3、出苗势:出苗期后3天记载,苗齐而壮者为“1”,中等为“2”,差者为“3”。 4、开花期:50%的植株开始开花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5、成熟期:全株有95%的荚变为成熟颜色,摇动时开始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6、生育期:从播种的次日起至成熟的天数,北方春天大豆从出苗到成熟时的天数。
7、叶形:指植株中上部第8-10节复叶中间小叶的形状,分为圆、卵圆、椭圆和披针形。 8、花色:指花瓣颜色,分为白、紫两种。 9、茸毛色:成熟时调查。分为灰色和棕色。 10、生育习性:分直立、亚直立、及蔓生3类。 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茎秆直立向上。
半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茎、枝细长,出现轻度爬蔓和缠绕。 半蔓生型:植株生长较弱,茎、枝细长,出现轻度爬蔓和缠绕。
蔓生型:植株生长较弱,茎、枝细长爬蔓,呈强度缠绕,匐匍地面。
11、结荚习性:分有限、亚有限和无限三种。
有限:开花结荚顺序由中上部而下,花序长,结荚密集,主茎顶端结荚成簇。 无限:开花结荚顺序由下而上,花序短,结荚分散,主茎顶端一般1-2个荚。
亚有限:开花结荚由下而上,花序中等,结荚介于无限与有限之间,主茎顶端一般3-4个荚。 12、株型:成熟期观察。分三种:收获、开张、半开张。 收敛:下部分枝与主茎角度小,在15℃以内,上下均紧凑。 开张:分枝角度45℃以上,上下均松散。 半开张: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13、倒伏性:分0-4级。 0级:不倒伏。
1级:植株倾斜小于15度。 2级:植株倾斜在15度-45度。 3级:植株倾斜超过45度。 4级:倒伏于地。
14、裂荚性:分不裂、轻、重,在收获前晴日午后记载。
15、抗病性(批大豆花叶病毒病):二次调查,分别在盛花期和花荚期,根据下述级别株数计算病情指数。
0级:叶片无症状或其它感病标志,无褐斑粒。
1级:叶片有轻微明显斑驳,植株生长正常,褐斑粒率1-5%。
2级:叶片斑驳明显,有轻微皱缩花叶花有褐脉,植株生长无明显异常,褐斑粒率6-15%。 3级:叶片有泡状隆起,叶缘卷缩,植株稍矮化,褐斑粒率26-50%。
4级:叶片皱缩畸形呈鸡爪状,全株僵缩矮化,结少量无毛畸形荚,褐斑粒率51%以上。 其它病虫害:选择发生严重的记载其病虫名称及发生程度。 二、考种性状:
取试验小区内中间两行正常无缺株的连续10株为考种样本,不用边行边株,三个小区各取一次,记明取自那个小区,其产量应补入该区。将以上三个样本各算其平均值,取均值较近的两个算均值。以下项目凡有数据者除粒重外,每重复均用10株数字平均。
359
1、株高:子叶节到植株顶端的高度(不包括顶花序),以厘米表示。
2、主茎节数;指主茎,从子叶节以上起数到顶端节,不包括子叶节及顶端花序。 3、结荚高度:从子叶节到最下部豆荚的高度,以厘米表示。
4、有效分枝数:指主茎上结荚的有效分枝数,有效枝至少有2个节,不计再分枝。 5、单株荚数:一株上有效荚和无效荚数各有多少。 6、有效荚数:指含有一粒以上饱满种子的荚数。
7、单株粒数:除未成形粒外,所有未成熟粒、虫食粒、病粒均包括在内。 8、单荚粒数:用单株粒数除以单株有效荚数之商。
9、单株粒重:将10株豆粒筛去杂质,但包括未熟、虫食及病粒,称重平均(克)。 10、荚熟色:豆荚成熟时的颜色,分为灰褐、淡褐、褐、深褐、黑、黄等。 11、荚形:分为直胡芦形、弯镰形、扁平形三种。
12、粒形:指籽粒形状,分为:圆形、椭圆形、扁椭圆形、长椭圆形、肾形。 13、粒色:即粒色,分为黄、青、黑、褐、双色。 14、子叶色:分黄、绿两种。
15、脐色:分浅黄、黄、淡褐、褐、深褐、蓝、黑七种。 16、种皮光泽:分强光、微光和无光三类。
17、百粒重:随机选取完整成熟豆粒100粒称重(克),称两个100粒,若两次相关超过0.5克,重新取样重。
18、虫食粒率、紫斑率、褐斑粒率:随机取豆粒300粒,各挑出以上三种病虫粒,计算出百分率。
三、产量
指全小区籽粒产量,晒干扬净后称重,(公斤,保留两位小数)取样区应将取样豆粒重量加入,并折合成每亩公斤数。
360
第五节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
(试行)
一、试验概况
1、试验田基本情况
(1)土壤质地: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填写。 (2)土壤肥力:分肥沃、中上、中、中下、差五级。 2、秧田
(1)种子处理:种子翻晒、清选、药剂处理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3)播种量:秧田净面积播种量,以公斤/亩表示。 (4)育秧方式:水育、半旱、旱育等及保温防护措施。 (5)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6)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治虫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3、本田
(1)前作:作物名称及生产或试验类型、空闲等。 (2)耕整情况:机耕、畜耕、耙田等日期及次数。
(3)田间排列: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区试)、大区随机排列(生产试验)。 (4)重复次数:区试重复3次,生产试验不设重复。 (5)保护行设置:对应小区(大区)品种。
(6)小区(大区)面积:实插面积,以亩表示,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7)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8)行株距:以寸´寸表示。 (9)每穴苗数:计划要求指标。 (10)基肥:肥料名称及数量。
(11)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12)病、虫、鼠、鸟等防治:防治日期、农药名称(或措施)及防治对象。 (13)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耘田、搁田等措施及日期。 4、气象条件:试验期间气候概况及特殊气候因素对试验的影响。
5、特殊情况说明:指试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或异常试验数据产生的原因等。 二、试验结果
在填写书面记载表和制作电脑文件时,请按照试验方案中的品种顺序填写,以便进行电脑统计分析。
1、 生育特性
(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2)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3) 秧 龄:播种次日至移栽日的天数。
(4)始穗期:1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5)齐穗期:8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6)成熟期:籼稻85%以上、粳稻95%以上实粒黄熟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7)全生育期:自播种次日至成熟之日的天数。 2、主要农艺性状
(1)基本苗:移栽返青后在第Ⅰ、Ⅲ重复小区相同方位的第3纵行第3穴起连续调查10穴(定点),包括主苗与分蘖苗,取2个重复的平均值,折算成每亩基本苗,以万/亩表示,保留一位小数。生产试验、筛选试验不查苗,要求记载项目见记载表。
361
(2)最高苗:分蘖盛期在调查基本苗的定点处每隔3天调查一次苗数,直至苗数不再增加为止,取2个重复(单元)最大值的平均值,折算成每亩最高苗,以万/亩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3)分蘖率:(最高苗-基本苗)/ 基本苗 ´ 100,以%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4)有效穗:成熟期在调查基本苗的定点处调查有效穗,抽穗结实少于5粒的穗不算有效穗,但白穗应算有效穗。取2个重复(单元)的平均值,折算成每亩有效穗,以万/亩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5)成穗率:有效穗/最高苗´100,以%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6)株高:在成熟期选有代表性的植株10穴(生产试验20穴),测量每穴之最高穗,从茎基部至穗顶(不连芒),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7)耐寒性:早稻苗期在遇寒后根据叶色、叶形变化记载苗期耐寒性,中、晚稻孕穗抽穗期及后期遇寒后根据叶色、叶形、谷色及结实情况记载中后期耐寒性,分强、中、弱三级。
(8)群体整齐度:根据长势、长相、抽穗情况目测,分整齐、一般、不齐三级。
(9)杂株率:在抽穗前后适当阶段调查明显不同于正常群体植株的比例,以百分率(%)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10)株型:分蘖盛期目测,分紧束、适中、松散三级。 (11)叶色:分蘖盛期目测,分浓绿、绿、淡绿三级。 (12)叶姿:分蘖盛期目测,分挺直、一般、披垂三级。 (13)长势:分蘖盛期目测,分繁茂、一般、差三级。
(14)熟期转色:成熟期目测,根据叶片、茎秆、谷粒色泽,分好、中、差三级。
(15)倒伏性:记载发生日期、面积(%)和程度。倒伏程度分直、斜、倒、伏四级。直:茎秆直立或基本直立;斜:茎秆倾斜角度小于45°;倒:茎秆倾斜角度大于45°;伏:茎穗完全伏贴于地。
(16)落粒性:成熟期用手轻搓稻穗,视脱粒难易程度分难、中、易三级。难:不掉粒或极少掉粒;中:部分掉粒;易:掉粒多或有一定的田间落粒。
3、主要经济性状
收获前1-2天,在同一重复的保护行非边行中每品种取有代表性的植株5穴,作为室内考种样本。生产试验、筛选试验不考种。
(1)穗长:穗节至穗顶(不连芒)的长度,取5穴全部稻穗的平均数,以厘米表示,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2)每穗总粒数:5穴总粒数/5穴总穗数,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3)每穗实粒数:5穴充实度在三分之一以上的谷粒数及落粒数之和/5穴总穗数,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4)结实率: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 ´ 100,以%表示,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5)千粒重:在考种后完全晒干的实粒中,每品种各随机取两个1000粒分别称重,其差值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取两个重复的平均值,以克表示,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4、产量测定
按品种成熟先后及时收获,分小区(大区)单收、单晒、称产,稻谷完全晒干(含水量籼稻<13.5%,粳稻<14.5%)扬净后称重,以公斤表示,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5、对主要病害的田间抗性
(1)叶瘟:分无、轻、中、重四级记载,记载标准见附表1。 (2)穗颈瘟:分无、轻、中、重四级记载,记载标准见附表1。 (3)白叶枯病:分无、轻、中、重四级记载,记载标准见附表1。 (4)纹枯病:分无、轻、中、重四级记载,记载标准见附表1。 6、品种综合评价
根据品种在本试点产量、抗性、熟期、米质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对品种作“很好、好、一般、差”4级评定,并简要说明其主要优、缺点。
362
附表1、田间抗病性记载标准
病类 叶 瘟 级别 无 轻 中 重 穗 颈 瘟 无 轻 中 重 白 叶 枯 病 纹 枯 病 无 轻 中 重 无 轻 中 重 病 情 全部没有发病。 全试区1-5%面积发病,病斑数量不多或个别叶片发病。 全试区20%左右面积叶片发病,每叶病斑数量5-10个。 全试区50%以上面积叶片发病,每叶病斑数量超过10个。 全部没有发病。 全试区1-5%稻穗及茎节发病,有个别植株白穗及断节。 全试区20%左右稻穗及茎节发病,植株白穗及断节较多。 全试区50%以上稻穗及茎节发病。 全部没有发病。 全试区1-5%左右面积发病,站在田边可见若干病斑。 全试区10-20%面积发病,部分病斑枯白。 全试区一片枯白,发病面积在50%以上。 全部没有发病。 病区病株基部叶片部分发病,病势开始向上蔓延,只有个别稻株通顶。 病区病株基部叶片发病普遍,病势部分蔓延至顶叶,10-15%稻株通顶。 病区病株病势大部蔓延至顶叶,30%以上稻株通顶。
363
第六节 国家马铃薯品种试验调查记载项目及标准
1 田间设计
参试品种数量、对照品种、小区排列方式、重复次数、种植密度、小区面积等。 2 气象和地理数据
2.1 气温:生长期间月平均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日照时数 2.2 降雨量:生长期间降雨天数、次数、降雨量及分布。 2.3 初霜时间、终霜时间
2.4 纬度、经度、海拔高度 3 试验地基本情况和栽培管理 3.1 基本情况
前茬、土壤类型、耕整地方式等。 3.2 栽培管理
播种方式方法、施肥、中耕除草、灌排水、虫草害防治等,同时,记载在生长期内发生的特殊事件。
4 物候期
随机调查2个小区,取两次重复平均值。 4.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4.2 出苗期:小区出苗率达50%的日期。开始出苗后隔天调查。 4.3 现蕾期:50%的植株显蕾的日期。开始显蕾后隔天调查。 4.4 开花期:50%的植株开花的日期。开始开花后隔天调查。
4.5 成熟期:小区50%的叶子变黄的日期。在生长后期每周调查两次。 4.6 收获期:收获的日期。
4.7 生育期:出苗到成熟或到植株死亡或收获的天数。 5 植株形态特征
随机调查2个小区,取两次重复平均值。
5.1 茎颜色:绿、淡紫色、红褐色、紫色、绿色带褐色、紫色网纹,紫色、褐色带绿色网纹等。 5.2 叶片颜色: 浅绿、绿和深绿色。
5.3 花繁茂性:在现蕾期到盛花期记载。分为:无蕾、落蕾、少花、中等和繁茂。
5.4 花冠色:盛花期上午10时以前观察刚开放的花朵。分为:白色、淡红色、深红色、浅蓝色、深蓝色、浅紫色、深紫色和黄色。
5.5 结实性:分为:无、少、中等和多。 5.6 匍匐茎长短:分为:短、中等和长。 6 田间性状
随机调查2个小区,每小区调查20株,取两次重复平均值。
6.1 出苗率:小区内出苗植株占播种穴数的百分数。现蕾期调查计数并记载。 6.2 主茎数:从种薯或地下直接生长的茎数,开花期调查。 6.3 株高:土壤表面到主茎顶端的高度,盛花期调查。 6.4 单株块茎数:平均单株块茎数。 6.5 单薯重量:收获时调查。 7 块茎性状
收获时随机调查2个小区,取两次重复平均值。 7.1 块茎大小整齐度:不整齐、中等和整齐。
7.2 薯型:圆、扁圆、长圆、卵圆、长卵圆、椭圆和长椭圆等。
7.3 皮色:乳白色、淡黄色、黄色、褐色、粉色、红色、紫红色、紫色、深紫色和其他。
364
7.4 肉色:白色、乳白色、淡黄色、黄色、红色、淡紫色、紫色和其他。 7.5 薯皮类型:光滑、粗糙、略麻皮、麻皮和重麻皮及其他。 7.6 芽眼深浅:外突、浅、中、深和很深。
7.7 商品薯率:收获时块茎按大小分级后称重,计算商品薯率 鲜薯食用型:(西南区、二季作区、冬作区50克(含)以上,一季作区75克(含)以上)。 薯条加工型: 150克(含)以上;薯片加工型:直径4-10cm。
7.8 比重:收获后1周内用水比重法测定。按每品种大、中、小块茎比例,从每次重复中取混合样品5公斤,分别称出空气中和水中重量,应用以下公式计算。 空气中块茎鲜重÷(空气中块茎鲜重-水中块茎重) 7.9 块茎干物质含量:根据比重查Mepkep 表(附后)。 8 块茎生理缺陷
收获时随机调查2个小区,每小区调查20株,取两次重复平均值。 8.1 二次生长:计算发生二次生长块茎百分数。 8.2 裂薯:计算裂薯块茎百分数。
8.3 空心:收获时每小区随机取大块茎20个,调查后计百分数。 9 主要病害
9.1 马铃薯花叶病毒病:随机调查2个小区,每小区随机取样20株,开花后期调查,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发病率:发病病株百分数。
病情指数:∑(病级株数×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9.2 马铃薯卷叶病毒病:同花叶病毒病。
9.3 环腐病:随机调查2个小区,植株幼苗期、开花期田间随机取样20株调查;块茎在收获后随机取20个切开块茎脐部调查,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9.4 青枯病:随机调查2个小区,田间随机取样20株调查,记载小区最早出现病株日期,首次发病后每两周调查发病株,最后计算整个生长过程中发病植株的百分率。
9.5 晚疫病:随机调查2个小区,田间随机取样20株调查,小区最早出现病斑日期为发病期。首次发病后每周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0、1、2、3、4级。 9.6 早疫病:同晚疫病。 10 病毒病及病害分级标准 10.1 花叶病毒病 0级:无任何症状。
1级: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似,叶片平展但嫩叶或多或少有大小不等的黄绿斑驳。
2级: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似或稍矮,上部叶片有明显的花叶或轻微皱缩,有时有坏死斑。 3级:植株矮化,全株分枝减少,多数叶片重花叶、皱缩或畸形,有时有坏死斑。
4级:植株明显矮化,分枝少,全株叶片严重花叶、皱缩或畸形,有的叶片坏死、下部叶片脱落,甚至植株早死。 10.2 卷叶病毒病 0级:无任何症状。
1级: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似,顶部叶片微束、退绿或仅下部复叶由顶小叶开始,沿边缘向上翻卷成匙状,质脆易折。
2级:病株比健株稍低,半数叶片成匙状,下部叶片严重卷成筒状,质脆易折。
3级:病株矮小,绝大多数叶片卷成筒状,中下部叶片严重卷成筒状,有时有少数叶片干枯。 4级:病株极矮小,全株叶片严重卷成筒状,部分或大部分叶片干枯脱落。 10.3 环腐病
10.3.1 植株症状 0级:无任何症状。
365
1级:植株少部分叶片萎蔫。
2级:植株大部分或部分分枝萎蔫、叶脉间黄花,叶缘焦枯。 3级:全株萎蔫、黄花、死亡。 10.3.2 块茎症状 0级:无症状。
1级:有明显的轻度感病,感病部分占微管束环1/4以下。 2级:感病部分占微管束环1/4-3/4。 3级:感病部分占微管束环3/4以上。 10.4 晚疫病
0级:无任何症状。
1级:叶片有个别病斑。 2级:1/3叶片有病斑。
3级:1/3-1/2叶片上有病斑。 4级:1/2叶片感病。 11 收获数据
11.1 收获面积:每个小区的收获面积。 11.2 收获株数:每小区的收获植株数。 11.3 小区产量:收获时称重。 11.4 亩产:收获后计算。
366
Mepkep 干物质含量表 5kg块茎水中重g 235 240 245 250 255 260 265 270 275 280 285 290 295 300 305 310 315 320 325 330 335 340 345 350 355 360 365 370 比重 1.0493 1.0504 1.0515 1.0526 1.0537 1.0549 1.0560 1.0571 1.0582 1.0593 1.0604 1.0616 1.0627 1.0638 1.0650 1.0661 1.0672 1.0684 1.0695 1.0707 1.0718 1.0730 1.0744 1.0753 1.0764 1.0776 1.0787 1.0799 干物质含量 % 13.100 13.300 13.600 13.800 14.100 14.300 14.600 14.800 15.000 15.300 15.500 15.748 15.948 16.219 16.476 16.711 16.947 17.204 17.439 17.696 17.931 18.188 18.423 18.680 18.916 19.172 19.408 19.665 淀粉含量 % 7.385 7.585 7.785 8.085 8.285 8.585 8.785 8.885 9.285 9.485 9.685 9.981 10.217 10.453 10.709 10.944 11.180 11.437 11.675 11.929 12.164 12.421 12.656 12.913 13.149 13.405 13.541 13.898 5kg块茎水中重g 375 380 385 390 395 400 405 410 415 420 425 430 435 440 445 450 455 460 465 470 475 480 485 490 495 500 505 510 比重 1.0811 1.0822 1.0834 1.0846 1.0858 1.0870 1.0881 1.0893 1.0905 1.0917 1.0929 1.0941 1.0953 1.0965 1.0977 1.0989 1.1001 1.1013 1.1025 1.1038 1.1050 1.1062 1.1074 1.1086 1.1099 1.1111 1.1123 1.1136 干物质含量 % 19.921 20.157 20.414 20.670 20.927 21.184 21.419 21.676 21.933 22.190 22.447 22.703 22.960 23.217 23.474 23.731 23.978 24.244 24.501 24.779 25.036 25.293 25.549 25.806 26.085 26.341 26.598 26.876 淀粉含量 % 14.150 14.390 14.647 14.903 15.160 15.417 15.652 15.909 16.166 16.423 16.680 16.936 17.193 17.453 17.707 17.964 18.220 18.477 18.731 19.012 19.279 19.526 19.775 20.039 20.318 20.574 20.831 21.109
3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