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城市公园的起源及其对世界园林的影响。
2.法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形式,风格特色和代表园林。
3.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和相应的四项造园工作是什么?
请达人帮忙,一经确认,立刻支付。
(发帖时间:2004-10-20 21:33:45)
--- 希罗.尤 J
猫(1):1.在研究城市公园的历史起源时,虽然我们不能忽视文艺复兴时期理想伊甸园般的宗教建筑庭园,也不能忘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影响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但已无须追溯到那么遥远的过去。
具有完整现代涵义的城市公园的概念直到19世纪才产生,理由是源于近来发表的城市和它的公共空间是与社会发展相并行的事实。一项基于工艺的分析说明(研究人类运用设备改造自身的环境),工业革命导致了文明新时期的诞生,从而影响了社会及城市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2.法国的农业及园艺事业兴旺发达,它的早期受罗马影响,十字军东征带回了东方精巧的园林情趣。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园林又受意大利的影响,十七世纪下半叶,勒·诺特尔开创并奠定了法国古典式园林。十八世纪中期自然风格产生,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法国园林又回到直线的风格中来,这一方面放弃了以大草坪及树丛景观为主的风景式园林,另外一方面古典园林作品的修复也博得了人们的喜爱。 法式园林的几个要素必不可少:1、花
坛;2、小林园或丛林;3、树篱;4、花格墙;5、喷泉;6、水静面;7、雕塑;8、建筑物。法式园林更注重其园艺的人工特征,而这特征又比较适合本案的场地特征,易小中见大,营造异域园林特色,又不失法式园林中本身含有的东方园林情趣。法式园林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凡尔赛宫历经两代法王修建而成,其外观气势宏伟,内部装饰极为奢华,成为法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3.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建筑、花木
四项造园工作:将整座园林作为整体来规划,通过植物、水体、小品、道路系统的合理布置来组成如建筑般协调的园林整体构图。搞好园林绿化,可以根据情景的需要,采用大量超越现实生活的场景布置,以满足人们对于特定环境场所的视觉感受和情感需要
--- piking0576 J
扑(2):1.在对世界的居住理想从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角度进行过探讨之后,我们不难发现世界居住的三种趋势,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城市、自然与世界或者说世界性。
首先,城市是人类不可逆转的最终居所,在整个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聚居带来更集中的创造,更便利的交流,使向城市迁徙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向往。
但近代文明高度发展之后,过度城市化带来了城市人口过量膨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于是向自然回归成为了一种主流,财富阶层开始回归到乡村,别墅成为一种新兴的居住模式。在城市工作,在乡村生活,同时享受城市的便利与乡村的优美环境。
可是乡村的居住并不具有世界性,比较接近城市的乡村基本上并不具备构建别墅区的良好环境,环境更好一些的,通常又都更远。于是出现了位于城乡结合处的TOWNHOUSE,和位于路程较远,但环境的确更优美地区的HOUSE。而前者已经基本上丢失了最初向自然回归的本义,至于后者,只属于少数看不见的顶层。
美国在上个世纪开始,城市化的问题已经十分尖锐。城市中都是摩天大楼,人们缺少呼吸的空间。于是,建筑师OMSTELD提出了中央公园的构想——在城市中建设一个超级公园,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接近自然不仅是身体的需求,也是心灵的渴望。最后,用了15年时间进行了清理和建设,在纽约曼哈顿区中心建成矩形的中央公园。公园中最大程度保存和恢复了原生地貌,使它成为现代城市中一个自然奇迹。中央公园建成后,成了各种娱乐活动举办的最佳场所。每到周末,就有各种音乐会和表演,而平时,各阶层的人们都可以在里面休闲和运动。在其建成后的15年间,整个曼哈顿的地价上涨了一倍,而距离其最近的几个区域,本来距离市中心较远,房价却上涨了9倍之多。
中央公园现象是无独有偶的,伦敦的海德公园,巴黎的凡尔赛花园,东京的都新宿御苑,无一不是在城市中央建设的大规模城市公园。这样的结果是既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同时又带动了公园周边地产的发展,使人们多了一种居住模式的选择——中央公园旁的高档城市公寓。一边享受城市化的便利,一边同样可以呼吸新鲜的自然。在拥有绝对实力和一流眼光的世界级新首富阶层眼里,奢华的建筑并不难得,自然的河流、湖泊、森林、绿地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
--- GP04 J
猫(3):3.园林要素可归纳为建筑、山水(泉水)、花木。无论是中西方国家,在这一点上几乎 是统一的,只是在对这三要素的布局、安排、结构上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 GP04 J
扑(4):3.园林工程:主要研究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包括地形改造的土方工程,掇山、置石工程,园林理水工程和园林驳岸工程,喷泉工程,园林的给水排水工程,园路工程,种植工程等。园林工程的特点是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塑造园林艺术的形象。
--- GP04 J
猫(5):四项工程:地形,植物,山石,水池.
--- GP04 J
扑(6):2.法国宫廷式花园。法国地处气候温和的平原地带,王室、贵族占据着辽阔的领地,领地四周为茂密的森林。因此,其园林的形式从整体上讲是平面化的几何图形,也就是以宫殿建筑为主体,向外辐射为中轴对称,并按轴线布置喷泉、雕塑。树木采用行列式栽埴,大多整形修剪为圆锥体、四面体、矩形等,形成中心区的大花园。茂密的林地中同样以笔直的道路通向四处,以方便到较远的地方骑马、射猎、泛舟、野游。著名的凡尔塞宫可谓经典之作。
--- GP04 J
猫(7):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到了17世纪,逐 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 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
的道路,王家大道两 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 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 特色和新时代。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 GP04 J
扑(8):1.城市园林景观环境是可可都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它不同程度的折射着社会的各个侧面,或强烈或温和的充当着“晴雨表”的角色。较之传统的园林,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所呈现的风格特征则更为丰富。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日本式园林、英国自然式园林、法国宫廷式园林等等,各自表现了较为强烈的个性化形式特征;在信息交流频繁、思想文化繁荣、艺术风格多元、更能要求复杂的今天,城市公园体现出的既有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又有外在的令人目不暇接的迥然的风格特征,显示出与其他门类设计风格变化的一致性。
1 形式的多样化
1.1 设计要素的涌现
形式的多样化首先表现为设计要素的日新月异,在当代城市公园设计中,给人以最直观印象的就是设计中出现的多样化的设计要素。由于建筑外部空间、建筑内部空间、室外空间、自然环境空间、园林环境等等的相互融呼吁渗透,城市公园成为人们室内活动的室外延伸空间,设计师组不探索将原来专业用于建筑效果、室内效果的材料与技术用于公园外部环境。现代设计师可以自由的运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小品等形体要素来创造新时代的城市公园。当代设计师掌握了比以往任何时
期都要多的材料与技术手段,因而也塑造出多姿多彩的公园风貌。
作为传统自然要素运用的典范,具有“大地雕塑”制成的法国特拉逊·拉·维勒德尔公园(Terrasson La Villedieu)是杰出的代表,它也许可以成为最为壮观的台地花园之一。它高踞于特拉逊·拉·维勒德尔山坡上,浑然天成的地貌给人以不许人工雕琢之感,仿佛稍加涂抹便可令其尽显风采。其地形、草地、森林、河流构成了园中诗般的意境,露天剧场、道路、堤坝的则体现了人类与自然融合,桅杆、风铃、喷泉这些具有当地风情的细部如同画龙点睛般的透出场地的灵气,整体设计巧妙的体现了“造园如做诗”的境界。
将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创新运用,同样是公园设计的形式多样性的源泉。比如加强地形的点状效果,或是突出地形德行特色,以创造出如同构筑物般的多种空间效果,或将自然地型的极端规则化处理。如克莱默(Ernst Cramer)为1959年庭院博览会设计的诗园,通过运用三棱锥和圆锥台形组合体,式的地形获得如同雕塑般的效果,形成强烈的诗句效果。再如,喷泉也发生了变革,相信那些有电脑调节造型、控制高度,形态变化多端的旱喷泉较之与传统侧喷泉,更别有一番情趣。
1.2 技术的运用
新技术与草料的运用,使得设计师具备了超越传统城市公园效果的基础条件。利用色彩、质感、光影、仿真效果等手段,在现代城市环境中进行新的尝试。如美国加中奥兰治县(Orange County)的南海岸广场前的环境,有彼得·沃克(Peter Walker)设计的钢材镶边的水池反衬着细纱·佩利(Cesar Pelli)设计的不锈钢大楼的旺盛生机,其环形钢材中存留的水体,环形的草皮和铺石,使功能与集合美感完美结合,这种不同之感的组合极大的强化了有人对环境的印象。美国加州的绿景园(Prospect Green)为创造一处烈日炎炎下的凉爽空间,为向职员们提供共享的户外空间,在自然的丛林中安装了雾气喷嘴,雾气定时喷放,
受到阳光及微风的影响,雾气变换多姿。雾气喷嘴还置于圆形的玻璃盖当中,并与底部安装了光源,源于同一处的雾气及光源在夜色中创造出的戏剧般的效果,使得环境犹如剧场布景。日本兵库县姬路视郊的儿童公园设计者有感于儿童捉迷藏游戏的规则,创造了“风之路”、“地之路”、“风之屋”等概念的构筑物,并以钢铁位框架,部分以防腐松木板为面层。设计中把握“环回线路,安全至上;制高点,迷惑点和捷径搭配;封闭性、多孔性、连同性交错运用。” “风之路”为木制滑道,螺旋形态;“地之路”为木制地面,黄色钢管扶手及金属栏杆;整个设计构思如同一曲钢管乐章,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其视觉形态也显得特别出心裁。
1.3 形式与功能的突破
在设计领域,功能于形式的关系,一直是设计师关注的重点。形式与功能的有机结合也是创造出图形的原动力之一,形式多样化的背后忘挖个存在功能需求的因素。例如美国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环球影城等商业性主题公园、其独特的游乐项目的功能需求、使得形式的创造存在学多依据,其夸张的环境形态、合理的流水线系统舍弃明显区别于其他综合性的城市公园。犹如一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美国路易斯安那湖公园(Louissana Lake Pak)中,有意识保留了植被的原始感和森林的神秘色彩,因为这里是一个孩子们嬉戏的场所。尽管孩子们偶尔假装处对成人视觉艺术的兴趣,实际上他们对之并不太感兴趣,故营造者希望让儿童在感知的经营的经验中潜移默化的领率和运用艺术的语言,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加拿大的海滨聚石园(Granite Assemblage)在功能性形式的塑造中也比较成功,公园处于海港边沿,为防止潮汐与东西风暴的侵袭与保护海岸,公园步道靠海一侧必须建设防波堤。西施再次专门设置了人工潮汐池和组石,重点促立了水岸和防波堤,以满足景观和功能的双重需求。当潮汐汹涌上涨时,人工潮汐池与大海连成一体,成为人们戏潮的场所;当海水退却,充盈海水的人工池又可使人回忆起涨潮时的意境。聚石园大部分石块都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布置在水面较高的潮汐池中,也有少量北京新安置在防波堤上,组
石的形式有效的解决了大地的功能与美学的统一问题。此外,诸如查尔斯顿滨水公园(Charleston Waterfront Park)、巴塞罗那的特立尼泰特立交公园(Pare Nus de la Trinitat)、横滨美术馆前的广场公园,面积不大,制约条件也不复杂,但是其设计中对实现的安排、人的可达性、使用便捷程度、不同空间的区分等等,都表现出对功能的充分考虑。其设计思想遵循了形式服从功能需求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
2 多种风格的展现
2.1 各种思潮的影响
所谓风格意味着对空间、活动和素材富有特征的安排,素材的安排则于公园场所如何使用、需要表现什么有密切关系。从已有的设计中照搬照抄并不合适,除非他们还非常十一现存特定环境中的一部分,者着我们有意撇开功能需求区营造某种特定的场景。现代设计师应当从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出发,发展适合自己的风格,这也许能让新风格脱颖而出,顺眼文脉的发展。就像法国宫廷花园壮丽的轴线诞生的原动力来自于现实路易帝皇控制与征服力量的强烈意愿,浓郁分为的日本庭园产生于精心的维护和一些列复杂的文化背景,意大利城市广场特色源于富有生气的社会生活方式等,时代的发展使得从功能需求到文化思想都发生了变化,城市公园新风格的产生具有了丰富的背景。风格相比于形式,具有更为深厚的思想文化的源泉,城市公园风格的多样性则体现了既是对社会环境、文化行为的深层次理解。
传统的城市公园始终抱有一种对“生态浪漫主义”及“风景如画”风格的眷恋,目前在相当苏两的城市公园中都能亲处的找到这种痕迹。在19世纪的西方城市公园中,所谓的兼容并需的这种主义风格的新古典主义核心浪漫主义等混杂风格占据了主流,随之而来的检阅、自然化风格及理性、秩序化风格的园林风格的影响日却扩大,并对当今的城市公
园设计有一定影响。日本横滨市的山下公园心广场中就可以看到新浪漫主义的痕迹。包括法国巴黎的雪铁龙公园(Andre Citroen Park)、美国SWA设计的伯奈特公园(Burnett Park)则显现出了理性、秩序化风格的特征。
真正是当代城市公园有别于传统园立风格的还是20世纪初西方新艺术运动及其引发的现代主义浪潮。虽然在涉及领域对艺术运动思潮影响的反映并不快,而且园林设计较之建筑设计收到信艺术运动的影响方面小很多,但当时在维也纳分离派建筑师的手中的庭院设计还是能够反映出新艺术运动精神的,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园林形式出现在1925年巴黎举办的现代艺术装饰展览会,通过完整的吸收立体主义的构图思想,具有现代设计思想的设计师在园林概念上实现了革新,设计师盖夫雷金(Gabriel Guevrekiav)在展览会中展示的三角形主题“光与水的庭园”就是这种革新的代表性作品,美国现代园林的带头人斯迪尔(Fletcher Steele)受到启发之后在美国也进行了一些列尝试。现代主义园林风格由此在西方逐渐生根发芽。目前,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同亚岗待城市公园设计中的重要分支,大部分的作品聚可找到现代主义自由的平面和空间布局、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
现代主义仅仅是影响园林设计风格的多种思潮之一,在各种主义与思潮多元并存的当代,城市公园设计俄呈现出与其它涉及类别一样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与自由性特征。折衷主义、历史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的构成为设计思想的源泉。法国的拉·维莱特公园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法国文化部对公园的定位21世纪区别于传统公园模式的城市公园。解构主义大使屈米(Bernard Tschumi)和它的“疯狂与合成”理论成为设计竞赛中的赢家。屈米以不相关方式重叠的裂解为基本理论,其公园的基本框架建立在三个各具完备性的点、线、面抽象系统之上,这一基本框架中点系统既能表达空间,又活跃空间;设计中摈弃一切层间,同时排斥产同宗平面中医师形态“先入为主”的方式。同时王各系统将设计师称之为“疯狂物”的红色小构筑物这些移情碎片重构起来。在拉·维莱特公园中,传统的整体、序列、主导性和谐构图、审美眼则被抛弃,各种要素被
设计师裂解开来,注重随机性与偶然性的景观效果,设计师一期望达到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不期而遇”的审美意识。受到后现代主义释意的影响,以集体它艺术领域先锋艺术与思想的影响,部分园林中甚至出现对涉及的“游戏”精神(playful spirit),这些都是当代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多元风格产生的源泉。
2.2 当代艺术的影响
当代艺术对园林设计风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全球性的话及给及使人们对以技术手段为重点的价值观产生怀疑,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走出画室的狭小环境,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注重艺术与大自然的自然立、自然过程、自然材料的结合,开拓了“大地景观艺术”,并对园林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北站公园中央部分的两个主题“落下的天空”和“树木螺旋线”成为全院空间和石聚德中心,反映了现代公公艺术向园林接渗透。其他设计包括史密斯(Ned Smyth)设计的维林顿心公园(New Wllington Park)“大地沉沦”景区、莱西斯特(Andrew Leicester)设计的辛辛那提索亚角公园(Cincinnati Park)入口环境等,都是艺术家与设计师结合的产物。受到超现实主义绘画影响,SWA设计集团在丹佛市的万圣节广场设计中,运用独特的构图手法,通过在地面上的强烈对比和律动不按图案,墙面上无规律变化的倾斜线镜面,夸张的空间对比及尺度对比,非常规的景物尺度,创造出了一个虚幻变形、令人迷茫和失落的世界。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园设计的密切相关性,成为设计风格多样性的又一源泉。
设计师对纯形式本身的探索与创新,使得现代城市公园的个人风格化特征得以强化。现代园林大师丹尼尔·凯利(D.U.Kiley)在有意识的继承日本园林、法国勒·诺特尔(Andre Le Notre)等设计作品与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传统历史的意想,通过对其赋予现代主义结构法则,使其往往具有严格的几何关系的新秩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其作品中的达拉斯品泉水景园就是建立在与环境向事宜的尺度与比例网格之上的经典之作,除了道路与
铺地之外,网格的焦点上全市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水池中是跌落状的剖面形态,不但没有打破具有韵律感的总体节奏,反而提供欣赏这种韵律的最好视角,方格网这种普通的形式语言获得了令人振奋的园林景观效果。凯利在坦帕市(Tampa)北卡国家银行广场(North Carolina Naional Bank Plaza)的梯形场地中,有同样展示了一幅理性且富有美感的作品。丹尼尔·凯利形成景观形象的方法可称之为法则性方法,这种方法忘挖股几何学法则,现代建筑师中也有使用法则来形成形象的高手,如艾森曼(Peter Eisenman)的设计就依循了一套由他自己建立的集合规则系统。这是人们认识到可用一种较为理性的方式来生成形象,法则性设计法往往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只要遵循良好的集合规则就会导致良好的形象的产生,但是根本问题时某些几何系统比另一些几何系统会导向更好的结果,因此如何选择几何系统,并组合与推敲值得研究的,这也反映了设计者主观能力的差异。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较之以往丰富的多的技术手段、新型材料和设计元素;并且社会也比以往更宽容的容纳各类思潮和各种尝试,这使得当代城市园林景观呈现出风格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特征。这种倾向性对于设计者来说应该是创造了一个更为宽松、更能发挥的设计环境,同时更应意识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努力创作优秀的城市园林景观之责任。
--- GP04 J
猫(9):1.在研究城市公园的历史起源时,虽然我们不能忽视文艺复兴时期理想伊甸园般的宗教建筑庭园,也不能忘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影响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但已无须追溯到那么遥远的过去。
具有完整现代涵义的城市公园的概念直到19世纪才产生,理由是源于近来发表的城市和它的公共空间是与社会发展相并行的事实。一项基于工艺的分析说明(研究人类运用
设备改造自身的环境),工业革命导致了文明新时期的诞生,从而影响了社会及城市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爆炸性的人口增长、城市超大规模的扩张、人与自然环境的日趋疏远以及由经济利益确定的政策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是今天大城市中的黑暗面。蒙·劳里(M.Laurie)在他的《19世纪自然与城市规划》一书里曾痛斥了这些冲突,并在文中首次研究了城市公园的现代概念——作为工业城市中的一种自然回归。
19世纪中叶,由于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不足,以及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向往和期望生活在优美愉悦环境中等原因,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开始思考生活质量的提高,开放空间的创造即是这一系列社会、文化和住宅等因素促成的理性结果。公众愿望导致在许多城市中大型绿色空间的产生,这个“肺”为抵抗失控的城市生长所产生的无序灾害提供了新鲜空气。具有这种新理念的最著名实例——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in New York),它是弗里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iedrick L. Olmstead)在现代景观发展中一项里程碑式的作品。
到了20世纪,人们对自然、绿色、空间的传统概念有了巨大的转变,公园类似一个园林空间的简单定义已经过时。虽然植物和自然地貌仍继续作为基本角色,但现代城市公园表现出更为多样的复杂性,它们的规划和建设已经考虑到众多领域的要求和前提条件,范围上及宏观的政治、行政管理,下至对树的栽植盆类型和功能设备装置此类细节的抉择。
在众多要求中,根据城市环境中的个体需求密切度,有两项可被认为是决定性的因素。其一,摒弃那些基于空洞而单一用途的空间美学概念,侧重多功能、多用途,引进公园须和人及所在城市文化本质相联系的观念。其二,社会和民主意识的潜在设计要求,使设计师必须在居民需求和公众利益间寻找一种艰难的平衡。
现代城市公园日趋重要的作用是提供使用者必要的各项功能。有时甚至需将上个世纪形成的大片绿色空间改造用来适应今天居民的需要。如蒙·保罗·弗理德伯格合作者事务所(M.Paul Friedberg & Partners)规划的第67大街游乐场(the 67th Street Playground)案例中,为创造一个供孩子们嬉戏的具体空间,纽约中央公园内一大块用地不得不重新进行调整。公园使用者和空间的情感联系甚为重要,这种联系可能是文化的[如都市设计集团(the Grupo de Disen~o Urbano)设计的泰佐佐莫公园(Tezozomoc Park)]、建筑的[如路易斯·拉西奥内罗(Luis Racionero)在瓦利拉公园(the Parc del Valira)中的罗马式回廊重构]或是形象化的[如东京景观建筑师事务所(Tokyo Landscape Architects)设计的七泽森林公园(Nanasawa Forest Park)呼应了日本传说]。
考虑到景观作为自然进入城市一体化的方式,除了这些人文主义的方面外,还有更多的实用主义倾向。相对于偏爱模仿自然以作为对人工城市回应的主流趋势,现在已能听到反对这种肤浅逻辑的声音。尤其在大都市内部,由于交通和建筑组织的限制,必须重新解释几何形态与地形的关系、城市和自然的关系。强调统一完整的人工观念正在被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替代,导致出不同的感知层面。
--- GP04 J
扑(1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房地产光速般的升温。老百姓越来越关心我们的周边环境,尤其是他们居住区的环境。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只有四十几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他们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的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出现欧陆风、草坪风。随着房地产的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吹进了居住小区,他们不考虑小区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空间,也就是只注形式不注重功能。不理解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服务的对象。
二、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各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和特色。
西方园林是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式,景观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衡,常以轴线作引导的几何形图案美为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形式,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的自然式山水园,成为著称于世界的独特风格。形成东西方园林形式各异的原因,都受各自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的影响。西方园林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它还左右着雕塑、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东方园林源出于我国五千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是儒、道、佛三家崇尚自然的“天人和一”观,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并因借于文学、绘画和建筑诸艺术。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古人又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画外之境 ,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
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三、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
中国园林自从唐代出现了诗人画家自成一派的“诗画园林”以来,及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含着誉谓“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中国文学与文学、绘画自古以来互为表里,彼此借鉴,交互引发,相资为用。按诗画艺术组织园林类型,划分和组合园林的形式,犹如中国画咫尺千里的山水画立轴或横幅手卷,运用散点透视,及动向透视的表现方法。它的超时空概念,正是东、西方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
中国山水画追求“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边走边赏边构思的民族传统的方法,表现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自由观察,集大自然之精美于方寸之中。中国山水园林犹如画幅一样,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在组织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中,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
宋代画家郭熙在画论《林泉高致》中论述:“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还有绘画理论中的“移天缩地”、“小中见大”和“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等等,中国山水画的超时空概念,融注入园林的景观空间,极大地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
中国园林的布局构景,首先是一个完整的审美系统。借鉴于文学艺术的立主题,分段落,讲究起、续、转、高、结的程序组合,因借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布局构景中。首先立主景、配景,划分景区、景点,讲究游览路线在组织景区中的序幕、连续、转折、高潮和结尾的系列组织程式;犹如诗歌中的抑扬回转,富有韵律节奏感。如园林中的从一个景区引向另一个景区,由封闭到开敞,从峰回路转到柳暗花明;又好似运用章回小说中的一波三折、隐喻等手段,引向主景高潮,然意未尽,噶然而止,令人产生余音绕梁的意境情趣。
中国园林艺术形式因借于文学和绘画,景观富于诗情画意,便是中国园林东方民族形式独具的风格和特色。这些宝贵的艺术形式,和手法。我们要借鉴的继承,但不能机械的照搬。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自由、开放的新社会,我们设计的东西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的,老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旧社会是为封建帝王、达官贵人而设计,往往过分的满足他们的意志,追求豪华、诗情画意、文学哲理,对人的活动空间重视不够。
四、现代园林景观特点:
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园林,就没有进步。不同的时代要留下不同的符号。
五、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内在人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为此,设计师应该:
第一. 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人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人爱采摘和捕获;人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了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他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人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丁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第二. 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狠,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第三. 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 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也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如果你不经历青藏高原的缺养,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这里的人会成为释迦牟尼的选民。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第四. 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
城市景观是人类欲望和理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在近万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人类为摆自然力、神权、君权以及自己创造的机器的约束,今天终于走进了一个天地人神和谐的人性化的时代。
回来吧,诗意的场所;回来吧,人性的空间;回来吧,那故事的地方。
--- 站着是个木 J
猫(11):中國的園林藝術,曾於17世紀左右在歐洲颳起“中國熱”的旋風,當時在歐洲各國建造了不少中國風格的園林和建築。1980年後,中國建築的精華之一的造園藝術再次被介紹到西方世界。不同時期的兩次“中國熱”成為中西建築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17至18世紀在歐洲文化史上有一個詞語頗為引人注意,這就是chinoiserie——中國風。當時中國的瓷器、壁紙、刺繡、服裝、傢具、建築等風靡了以英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其中特別重要的是中國的園林,它深刻影響了歐洲的造園藝術,使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園林藝術受到歐洲人的關注和喜愛,他們也開始了創作的實踐。短短幾十年間,歐洲大陸上興建了不少中國式園林。英國的實踐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然風致園,設計師的代表是坎特和勃朗。這個時期可以看作是中國園林藝術對西方世界的第一輪衝擊波。18世紀之後,歐洲的“中國熱”漸漸消退,以後的一兩百年間,中國一直處於
被侵略、鄙視的地位,中國文化的價值呈現出弱勢的狀態。西方人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再次在自己國家見到中國式園林。而這次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西傳,無論原因、背景、影響、結果都和18世紀的那一次完全不一樣。
1980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介紹中國傳統繪畫的同時介紹中國園林,陳從周先生推薦具有明式典型的網獅園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館陳列,取名“明軒”,既作為陳列品介紹蘇州園林的成就,又作為休息廳供觀眾駐足觀賞。這樣,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國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國傳統園林。其後,隨著國際交流的不斷增多,中國園林頻繁出現在世界舞臺上。至2000年,我國已設計並在國外建成園林五十多處,分佈在五大洲的二十多個國家,在歐美也有數十件作品。這可以算作是中國園林對西方世界的第二次衝擊。
中國園林兩次傳到歐美國家,相比較而言,第二次影響的範圍更趨廣泛。第一次(17—18世紀)西傳,受到中國園林藝術影響最大的是英國和法國,其他還包括德國、瑞典和俄國。而第二次中國園林已經分佈到了美國、德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瑞士等多個國家。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在英法的影響不像過去那麼大,而在美國則頗多建構(第一次西傳不包括美國)。
18世紀的歐洲花園多為莊園府邸的附屬花園,供主人遊覽觀賞之用,多數為私家的。1980年後修建的中國式園林內容更為豐富,大致有以下幾種:展覽廳、園藝節參展作品、城市之間的友好贈建、紀念性的修建、觀光園林。
18世紀歐洲的中國園林,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中國園林和西方園林的特色。由於部分花園是從古典式改建而來,還在局部保留了古典主義的手法,東西合璧的做法比較多見。總的來說,這時的歐洲中國園林,多數是在局部模倣,手法比較簡單。自然風致園相對中國傳統園林而言,處理過於粗糙,類似荒野的景色,缺乏中國園林的精心佈置。圖畫式園
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些中國建築,不過模倣得不太地道。
第二次西傳的中國園林,一般都能抓住中國園林的某種特點很好地加以表達。比如以中國典型的江南蘇州古典園林為藍本的美國紐約市明軒、加拿大溫哥華市逸園、加拿大蒙特利爾夢湖園,模倣北方皇家園林的英國利物浦市燕秀園,以嶺南園林為藍本的澳大利亞悉尼市誼園,表現雲南園林特色的瑞士蘇黎世市中國園,以楚地風格為基調的德國杜伊斯堡市郢趣園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園林或以山水為主,或突出建築物,風格上有的傾向樸素淡雅,有的明快開闊,變化豐富,基本上反映出中國園林多姿多彩的面貌。
附:國外的中國園林
1.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明軒
明軒1980年4月竣工於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館北翼。它是以蘇州“網師園”為藍本而建造的,佔地400平方米。因以明代建築風格為基調,故名為“明軒”。這座庭園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古典造園藝術,凝聚了匠師們的心血,作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特色的永久性珍品,所產生的政治意義和深遠影響是無法估量的,時至今日,仍為世人所矚目。它也是中國園林走向海外的開山之作。
2.慕尼黑芳華園
芳華園位於慕尼黑的西公園內,是歐洲的第一座中國公園。公園佔地面積700平方米,是為1983年在慕尼黑西公園舉行的國際園藝展覽會,由廣州園林局設計並承建的一座小巧玲瓏、具有江南風格的中國公園。園內有釣魚臺、方亭、船廳等傳統建築小品,配以中國園林中傳統的花木,如松、竹、梅、玉蘭、丹桂等,形成具有強烈中國特色的園林空間,
佈局合理,輕巧明朗,花木繁茂,景致優美。
公園象徵四季的景觀佈局很有特色。邁進芳華園高敞的竹門,一塊刻有“起雲”二字的褐色山石首先映入眼簾,似在恭候來客。一座平板小橋靜臥在前。佇立橋上,滿園風光盡收眼底:一汪清池居中,四時勝景傍依。園中建築均有金黃瓦頂、五彩飛檐。走進園中的小小亭臺,可見月洞門內精細的壁石,錯落有致。滴水穿石入池,聲韻不凡。此春水飛濺小景,令遊客欣然“入趣”。園中主體建築——水上石舫,裝飾非常精美。船尾飾有鍍金雙龍戲珠木雕,栩栩如生。石舫前後門框分別鑲以流金溢彩的梅花喜鵲木雕和古色古香的松鶴木雕。舫內8塊印花玻璃,映現著古代中國園林的秀姿和青銅器皿的圖影。兩盞宮燈高懸於舫首頂端。憑欄可極目遠眺,臨碧賞月、對奕……夏之納涼樂趣,由此便可領略。濃郁的秋意從一堵蓋有金黃磚瓦的鏤空花墻周圍溢出。墻後樹叢中彩葉多姿,與墻前花壇渾為一體,後內蘭花簇擁著一塊多孔山石,蘊含秋之清冷。經秋墻,登坡臺,步入園內地勢最高的四方亭,腦中便涌出“高處不勝寒”的詩句。又見亭旁“歲寒三友”松竹梅,不由為冬亭叫絕。雅坐亭內,登高四望,聽亭邊石壁流泉,風聲作響,正是“一亭詩境”。
3.新加坡蘊秀園
蘊秀園的整個工程建築材料和磚均來自中國。園內的疊石和假山全是出自中國太湖的太湖石。園中的亭樓和一房山水將會與多個盆景區互相搭配,給遊人一種渾然一體的感覺。盆景區將分為:微型盆景、樹木盆景、精品盆景和水式盆景。“蘊秀園”除蘇州式的景觀盆景之外,亦採用中國嶺南派、川派、楊派、蘇派和海派設計的盆景。
4.法蘭克福春華園
春華園選址在法蘭克福古老的貝特曼公園內。原址內有池塘、樹林和草地,規劃設計
充分利用原有條件,營造出中國徽州水口園林的氣氛。園名“春華”,喻欣欣向榮之意。園內建築造型為徽州園林的傳統形式,提煉了較多的當地民居建築元素,除採用大木作的營造制度,還多用徽州的“磚、木、石、竹”四種雕塑點綴,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因是首次在歐洲建造徽派園林,令人耳目一新,備受青睞。
5.紐約斯坦頓島寄興園
寄興園自1985年開始策劃至1998年建成,歷時13年之久,幾經周折。其間中美雙方多次相互考察,選定建造蘇州園林風格的中式園林。造園資金由當地華人團體主持籌措,並由我公司捐贈部分人工及材料費用,最終促成了該園的建成。寄興園為典型的蘇州古典園林風格,依地就勢,堆山理水,所有的駁岸和疊石所用太湖石均由國內運去,其間的亭臺堂榭、曲橋飛廊、花街鋪地、雲墻月洞應有盡有,在大洋彼岸共同構成了具有濃郁中國風情的園林空間,受到了當地各界的極大關注和讚賞,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及許多美國政府要員也親臨參觀,以高度評價。
6.德國郢趣園
郢趣園作為友好城市的禮物,由武漢市贈送給德國的杜伊斯堡市。由於古楚之國都稱郢,故名郢趣園。為體現古韻楚風,在色彩、雕刻、擺件、小品等方面頗下功夫,全園採用孔雀藍色琉璃瓦,木作以棕黑為基調,明顯區別於皇家園林和蘇式園林,別具特色。
7.日本熊本縣孔子公園
孔子公園為泗水町政府投資興建的一個以紀念中國古代偉大先哲孔子為主題的城市公園。整個公園由紀念廣場、祭祀區、展示區和演出區幾部分組成。祭祀區中的高臺上設有
大式重檐六角亭一座,供奉高達3米的孔子石像,周圍有回廊和方亭供人停留和觀賞。另有一組四合院式建築作為展示和資料研究。結合建築佈局亦有小橋流水的園林景觀,所有古建都是按清代北式建築風格加以設計的,為弘揚中國文化、推動中日友好作出了貢獻。
8.英國燕秀園
英國燕秀園1984年建於英國利物浦的黑賽河畔,佔地共920平方米。“燕秀”題名喻其風格具有我國宮廷園林的神韻,園中的建築是倣照北京北海公園靜心齋建造的。
9.日本橫濱友誼園
橫濱“友誼園”位於橫濱市民公園的人工湖上,按照上海園林風格興建,由九曲橋、湖心亭、玉蘭廳三部分組成。廳堂正門是一座牌坊門,進門是古色古香的小庭院,院內正面是主建築玉蘭廳,對面立著一塊太湖石。步出玉蘭廳,沿著九曲橋,便來到湖心亭,在亭內可觀賞園內景色和眺望人工湖美景。此外,在橫濱著名的三溪園內有片“中國梅園”,每年綠梅盛開時節,吸引著眾多遊人。
10.美國西雅圖西華園
西華園位於西雅圖之南社區學院,佔地6英畝,並公開徵求園名,最後名為“西華園”。“西”指西方或“西雅圖”,“華”指中華或華州。1994年設計圖獲得通過。擬定建設兩棟主要樓堂,其一將作為展覽及教育之用。圍內並有多座假山及小徑,溪水流經蓮花池,通過岩峽,成為一股瀑布,流注為一大湖。另一為一楝三層之華麗寶塔及數座涼亭。此園以四川園藝為藍本,並在園內遍植松、柏、楓、竹等中國樹木。
11.加拿大溫哥華逸園
加拿大溫哥華有座享有盛名的中國古典園林—一逸園。它坐落在溫市華埠與市中心之間的中山公園內,是加中兩國攜手合作於1986年4月建成的,曾榮獲國際城市中心協會1987年度“特別建設獎”。逸園建築精緻,景色秀美,風格獨特,幽靜典雅,已成為加拿大著名的遊覽勝地。
逸園面積不大,佔地僅兩畝多,按照蘇州名園模式設計,整體佈局利用假山、水池、花木和中國傳統的亭臺樓閣、榭廊橋洞有機組合,並形成“多方景勝,咫尺山林”的意境,充滿詩情畫意。全園劃分為入口主堂區、復廊水榭區、書齋庭園區和曲池山林區等四大景區,相互穿插,有合有開,疏密相間,各具特色。
溫哥華市中山公園圓月形洞門西側入口處,黑色大門上端嵌有磚砌“逸園”二字,顯得古色古香。入園門有一小院以曲尺形走廊與主廳華楓堂相連。堂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內四界前後帶軒廊。堂南側是園內主要景況空間,右翼壘石造山,一亭枕山,左翼曲池復廊,一榭浮水,對面水軒,是觀賞全園景色的最佳處。
復廊水榭區復廊曲折起伏、變化多端,曲直有序,步移景換。南邊歇山式建築涵碧榭,兩面臨水,前後空透,水面湖光波影;岸畔壘山堆石,山水相映,妙趣橫生。水面架有一橋,迂迴曲折,花木配置虛實有致。水軒面北而築,與華楓堂、雲蔚堂互為對景,是逸園主要觀賞點之一。
書齋庭園區建築精緻,造型美觀,古樸淡雅。書齋門上懸有“四宜書屋”匾額。屋內一側為坡鄒角亭,另一側湖石散置,松竹梅蘭等花木點綴,景色別致,幽雅宜人。
曲池山林區主要由東部島山和西部壁山組成,以山洞水溪相隔,池水繚繞山間,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渾然一體。島山峭壁之西有一花洞,佐以石崖道,遊客可涉水而入,觀瀑聽濤,天趣信然。島山頂部建有雲蔚亭,遊客在此可眺望中山公園和逸園景色全貌。
12.澳大利亞悉尼誼園
誼園1988年初在澳大利亞悉尼市達令港畔落成,佔地1萬平方米。總體佈局共分六個大景區:門庭導引區、主景區、竹林小院區、山澗瀑布區、山林野趣區、樓臺水庭區。
--- 站着是个木 J
扑(12):中国园林的构成要素分四种:
1. 山景:是园林风景形成的骨架。
2. 水景:是园林景观的脉络。
3. 建筑:是联系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媒介。
4. 花木:是园林景观的肤貌,蕴含生命力的宝库。
--- 站着是个木 J
猫(13):园林有那些要素组成?
园林是由地形地貌和水体;建筑构筑物和道路;植物和动物等素材,根据功能要求,
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等方面综合组成的统一体。 单纯作为生产用的果园、苗圃、
林地或单纯作为防护用的林带,就不能称为园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