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交通部与民国初年邮政发展研究述评

交通部与民国初年邮政发展研究述评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l卷第2期 2008年4月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enan Radio&TV University Vo1.21.No.2 Apr.2008 交通部与民国初年邮政发展研究述评 苏全有.黄莎 453007)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摘 要:近年来,我国民国初年邮政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文章探讨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内容:邮政 统一与邮权争夺、运营环境和自身机制、邮政与社会及地方等。总体上讲,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有待 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关键词:交通部;民国初年:邮政 中图分类号:F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62{2008)02-0063—02 作为私人生活与公共事业上最不可或缺的事业.邮政的 并对国民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对工商业影响尤为显著。 发达程度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标准 史学界对 我国邮政史研究一直予以关注.近年来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 理和评析。 一邮权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这决定了它必然成为政府 乃至民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史学界基本上是从宏观的角度 “我国现代交通之处置.可谓全部受外力之支配.此由于近百 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笔者拟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作系统梳 来考察该问题。正如叶恭绰在《五十年来之中国交通》中所说: 邮政统一与邮权争夺 、年来中国之国际地位.仅次于殖民地。”可见.在这一问题上学 界对这一时期邮权丧失的认识是一致的:“国力之贫且弱”加 客邮在近代中国邮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很值得 在中国邮政发展史中.中华邮政与民信局的关系是一个 史中的~大内容,对此问题史学界关注较多.且从不同角度予 不可忽视的问题 中华邮政对民信局的打击是中华邮政发展 上“内政之多故”决定了邮权只能在内外交迫中沦落 以论述。如谢彬在《中国邮电航空史》一书中,以民信局产生和 研究。针对该问题.尹斌著文指出.法国控制中国邮政权的近30 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对取缔民信局、推行官营问题进行了论 年(1901—1929年),可分为两个阶段:~是客邮时期,二是争夺 述,认为欲将邮政推行全国.实非易事。民信局之所以存在,乃 是由于当时我国交通不便.行政亦未整备.且民信局民营已 久.根深蒂固.欲一旦夺为官有.亦多困难。 邮政权时期 至于影响亦有两面性.积极方面主要体现为冲击 旧的邮政体系、观念,沿袭西方的经营模式、规章制度,促进了 我国邮政的近代化:消极方面为侵犯主权、国人失业以及庇护 走私等 谢彬之《中国邮电航空史》则认为,客邮在“民国后其势 更甚”,不过中华邮政此时却步人稳步发展时期:“民国以来,战 祸频年,内地邮路如此发展.颇出乎人预想以外.若专就此点而 言.则邮权操自外人似较完全自主稍佳矣 ” 二、运营环境与自身机制 中华邮政的运营与民国初年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 关于邮政专营问题.胡婷著文予以充分肯定 其认为民国 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取缔民信局的措施.从而确保了近代 邮政在国内的统一.也使邮政的信函专营权得到了进~步确 认。在此过程中.伴随着我国邮政的逐步近代化.中国邮政向 更科学、更有组织、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对打击民信局以推行国营,苏全有在《清末邮传部研究》 一书中予以肯定.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邮政国营乃现代邮政的 系。朱启才认为.“运营与环境有关,但政府也有责任.政府的 职责是提供法律和秩序”。作为权威的全国性机构.交通部本 要求和必然结果.二是就民信局本身而言,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开辟线路多以获利为原则.且收费比邮局高.等等。王开节、 身政局的动荡与邮政运营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且邮政内 何纵炎在《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一书中也肯定邮政国营问 部机制也是影响邮政运营的重要因素 题.而且认为邮政国营不仅是国家行使其交通行政权力之一. 而且是对于国民应尽的一种职责 邮政是全国性公用事业.邮政的运营需要有个安定的环 境。民国初年的交通部是邮政运营的全国性权威机构.但其政 胡婷、陈艳君之文《旧中国中华邮政的统一与发展述论 府本身政局不稳加之社会的动荡.很显然.无法满足中华邮政 (1912—1937)).指出民国时期.中华邮政之所以在政局动荡 的这项要求。吕平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西藏邮政》中即指出, 的的艰苦环境中稳步发展.是由于其逐渐取代了与邮政相平 从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到1926年北伐战争.政局不稳.使中央 行的其他通信组织,即邮驿、民信局和客邮.保持全国邮政的 集中统一管理 1912—1937年成为近代邮政发展的最好时期. 收稿日期:20o7—11—15 政府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西藏的邮政 加之拉萨发生兵变.政 府无暇处理。拉萨邮局被抢、被封,刚刚建起的邮局、代办所相 作者简介:苏全有(1966一 ),男,河南省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硕导,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技 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6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继停办.全部工作不得不停顿。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不仅影响 停止.恢复西藏邮政的希望遥遥无期 了邮政运营的发展.而且还侵入交通部内部使其难以为继 张 心澄认为,“我国政府不安定.交通当局往往随政潮之起伏而更 易.不必尽人才为本位……故一当局必有其背景.而派别之名 四、余论 正如曾景忠所说:“中华民国史是史学领域里一门新兴的 分支学科”。因其新兴.故上述有关交通部与民国初年邮政发 展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然成绩的背后却掩藏着不足. 主要如下: 词由是以生”。胡婷、陈艳君也著文指出.民国时期中华邮政的 业务虽不断拓展.但其并非是单独孤立的机关.作为国民经济 的一部分,由于深受政局动荡、经济衰竭等原因的影响。中华邮 政虽有所发展.但与发达国家邮政相比确实相形见绌 制密切关联。民国初年中华邮政比之萧条的百业.发展迅速. 1.研究资料需要深入挖掘。如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交 通部邮政总局档案,各地图书馆的档案材料,以及《申报》、《东 以及民国方志等。丰富的资料与贫乏的研究形成强烈的反差 2.研究内容需要拓展..作为主管全国现代交通事业的政 邮政运营顺畅与否,不仅与外部环境有关.更与其内部机 方杂志》、《民国日报》等丰富的报刊资料,回忆性质的文史资料 此中因由何在?对此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中华邮政自 身机制这一角度进行论述。张心澄认为。“邮员待遇向极优厚. 府机构。交通部固然难以避免卷入复杂的政治派系争斗中.但 苟无过失,几为终身之职.只有升迁.鲜有裁汰”。徐卫国也著文 指出.当时全国邮政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并有一套严密 的组织系统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各级邮政机构内部.权责分明。 邮务人员,也都职责明确.制度严密。邮件从收寄到投递.每一 环节均有签收制度。在人事管理方面.中华邮政仿效英国文官 制。实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终生事业等制度。此外,樊清还撰 文认为,中华邮政之所以出现发展黄金期.原因有二.一是严格 的选拔制度,二是完善的管理制度。而张操任则对邮政人事制 度进行了反思.他一方面肯定“邮政之人事制度不能谓不合文 官制度之精神”.且“考试制度之健全,故尚无人员怠与职务之 现象也”.另一方面也阐述了“四班制薪给制度”的弊端。 三、邮政与社会及地方 作为交通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代邮政在发展过程中 无疑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诠释近代社会 近来史学界描绘二 者双向关系的论文及专著皆有.但进行全景式解读的不多 田明在《邮政与中国近代社会》一文中指出,一方面,近代 邮政在不断地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扩展业务以回应社会的需 求.且表现出一个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另一方面近代社会的开 放也要求信息交流这一专制政府的权力表征下放到“下里巴 人”的世俗社会中.使公共领域的声音得以放大 邮政与近代 社会的交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近代世人的行为方式.邮政以 制度来归化社会对人的认识.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邮政的利 用出现变种。这些都在异化着近代社会.也反映了世人的社会 心理。而在《北洋军阀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之变迁》一书中.张静 如、刘志强提出邮政、电报等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在辛亥革 命后得到发展.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这是中国交通史上的 一次大变革,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反过来. 其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 相当深远的影响。同时.邮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 地方邮政是我们深入了解近代邮政的一个重要窗口.近 年来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如刘华明著文对上海在我国邮政近 代化中地位突出这一问题予以了说明:山东邮政在近代的发 展十分迅速.对此王欣认为原因一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二 是与政府的倡导、保护有关,三是邮政官局自身改革所致;李 重华则以原四川省基层邮政为个案进行研究.认为四川基层 邮政虽僻处西偏之地.亦组织完备,业务发达,管理颇具特色, 这对邮政的更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边疆邮政史方面.吕平著文《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西藏邮 政》指出.西藏邮政受列强控制.内地为西藏邮政发展做了不 懈努力,但拉萨北京通邮困难,经济、政治、地理上障碍重重。 后拉萨发生兵变,邮局、代办所相继停办,整个邮政交通被迫 ・64・ 若一味纠缠于此.就会将交通部研究局限于政治这一狭小的 领域,而无法触及交通部在运行中所遭遇的其他问题。再如. 对于邮政与民国初年社会的互动.学界多从积极方面予以认 同.问题是.难道完全从西方全盘移植的邮政机制与中国庞大 复杂社会机构的嫁接就非常成功没有一丝缺憾吗?历史研究 需要学界更加客观公允的评价。又如.对于交通部与邮政发展 之问的关系.学界的重视就很不够.而现实却要求对此予以认 真地探讨:作为代表该领域最高权威的政府部门如何实现效 益的最大化而又不失社会的公益?政府部门如何在政治与社 会之问寻找平衡点?等等 探寻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对接历史 与现实,彰显史学之现实意义。此外.地方邮政史研究之失衡 也是一个明显缺陷 3.有些观点需要斟酌 如邮政运营环境与政府的关系问 题,学界仅停留在对政府的指责层面上是无济于事的.而剖析 中华邮政这一新型事业对政府部门的要求及与中国传统惯性 的矛盾所在.梳理其中的盘根错节.挖掘两者磨合时的潜流暗 礁.才是学界在该领域走出平庸、实现升华的最好选择 因为 历史的最高境界不应仅仅停留在直书褒贬.而应致力于发现 事实背后之症结.实现与现实、未来的沟通。 4.理论运用及视角上的单调 就理论运用而言.现有研 究成果多以史实见长.平面描述多.论述特别是带有理论色彩 的 启发性的剖析较少。这种只能重现过去的简单评说无疑会 使交通部仅仅露出其冰山一角.而无法窥视它藏于深处的真 面目。如能透过纷杂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入挖掘.在“微观和中 观探索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揭示历史上中国社会的基本架构 和发展规律”。将会使史学研究突破理论瓶颈.别有洞天。就视 角而言,传统史学研究模式严重钳制了研究者的思维空间,致 使邮政之共性凸显、个性缺失,视角单调,像邮政史这样的课 题。如从政策学、制度学、交通学、历史学等多视角予以审视, 可能更易于得出科学的结论 5.学界过多强调现代化.忽视了现代性。现代化是交通 问题研究的最为重要的范式.且发展至今已臻成熟。“现代性 在本质上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一种对当前所处临时位置的 陈述” 由此而审视交通部与民初邮政发展.我们可以少一些 对前人的苛求 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必将推动交通部与民初邮政 发展课题的研究走上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谢彬.中国邮电航空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2]胡婷.民信局的取缔与邮政的近代化[J].集邮博览,2006, (3):27—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