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贵州盘县旧营中学:彭英(贵州六盘水王国虎推荐)
“语文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果语文教学与生
活相联系,必定生动活泼,取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所以我们在教学语文时可以以课堂为窗口,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并引导他们拓展视野,广收博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进而美化语言,充实头脑,丰富心灵,提升能力。 而古诗文,在中学语文课中,属于一种最精致、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而历代优秀诗歌,对于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健全人格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尤其是古诗文,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国学素养和学问的高度。只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还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被动学习效率低,文言字词积累少,缺乏想象力和审美。反思导致这种后果的教学原因是因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方法比较呆板、单一。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大多数教师教学遵循“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一篇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且注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整篇文章都是以教读,疏通文意,翻译课文背诵的模式进行 教学。重字词的解析而轻诵读和感悟,教学“满堂灌”,没有阅读的个性必定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形成了一种
可怕的恶性循环,而这却占了初中语文的三分之一,只有将其教学效果提高才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在诗歌教学里充分运用歌词的丰富语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
有不少流行歌曲歌词优美形象,委婉动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诗。学习歌词,无疑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对诗歌的理解。不仅如此,还可以学习一些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王菲的歌曲《水调歌头》导入,先让学生感受明月使人愁的氛围,然后再分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比较之下学生更能理解这种感情;如上《赠汪伦》时,因为这首诗歌突出的是朋友间的友谊,我用《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导入。引起学生对友谊的思考,从而寻找心的共鸣,这样既亲切自然,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体会诗的音乐美
诗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兄弟,从诞生之日起,他们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他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所以近些年,一些词作者另辟蹊径,从古诗文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许多文雅别致﹑脍炙人口的作品,我们也可以借这些歌词回归古诗文、配乐朗诵、充分展现诗歌的音韵美。例:赵小源的《对酒当歌》的歌词是以大家具有相同指向的名言佳句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可以温习到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李白的“举杯邀明月”﹑“恐惊天上人”﹑“与君歌一曲”,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等诗句,而且可以仿写短文。
第三、发挥诗歌语言的优势,学习广告语中鲜活的语言创造诗歌广告。
看电视是现代中学生主要的休闲方式,广告天天见,穿插在电视剧中的往往叫人生厌,其实好的广告语会给人启发,精炼语言,丰富语言,所以欣赏广告语可以变厌为喜,乐在其中。广告面对的是最广大的群体,用语要通俗,但俗中也可有雅,化用古诗就是一个典例。如果学生长期模仿广告语使用古诗文创造鲜活的广告,比死记硬背古诗文强多了。比如:伊莱克斯冰箱的广告语“众里寻她千百度,想要几度就几度”,学生仿写的是众里寻家千百度,想要几度就几度,一
下子就记住了诗的内容并且还有了简单的创造。成都全聚烤鸭的广告语“此味本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等等;有的学生这样写此:酒本应天上有,人生难得几回醉;既让我们感受到俗语的永恒魅力。也使课堂语言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且有别样的意蕴。
第四、走出课本 再现生活。
假期我会去各地游玩,会把看到的名胜景观和风土人情做一些记录和整理。而每一处风景名胜都蕴蓄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比如,杜甫的《望岳》我就可以假想带着学生去泰山旅游,用导游得口吻介绍,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可以联想到去镇江,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可以联想到去西湖,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联想到去富春江, 学《岳阳楼记 》就可以联想到去洞庭湖观赏岳阳楼。用此法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可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第四、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想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不要老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语文课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形式多变一些,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玩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最终目的。
总之教虽有法但教无定法,还得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只有 灵活运用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