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来源:爱go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第l期 2007年1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V01.24 No.1 Jan.2007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周 竺,黄瑞华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作为战略性资产的知识已成为管理的重点,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最大化知识资产的价值以获取持续 竞争优势.从战术和战略两个层次探讨了以此为基础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信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07)01—0084—0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不断增长,出现了各种 管理知识的技术与方法,知识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这一主题在知识管理的大量研究中 概念以来.知识管理成为管理研究的一大热点,各种知识 管理的定义层出不穷.研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归纳起来 有三大流派.第一种是技术流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信息 却不多见,本文试图探索知识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知识产权 管理。 管理”,主要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如果构建了广泛的计算机 网络并辅以通讯工具就能促进群体交流.人们就会倾向于 分享知识与信息。第二种流派是行为流派。该学派认为“知 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主要研究人类个体的技能或行 为的评估、改变或改进过程,研究的角度包括:从组织结构 的角度研究知识型组织: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研究知识管理 者应该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施琴芬,昊祖麟,赵康.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J].中国 软科学,2003,(8). 1知识管理的涵义 自从1986年世界劳工大会第一次提出“知识管理”的 是对有形物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为了激励知识创造者,各 国先后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商标制度和专利制度。它们 对无形的知识产权予以保护。但是这3项制度是针对产权 可以明确界定的显性知识或者是转化后的隐性知识而言 的。而隐性知识的产权难以界定,也难以转化为显性知识。 因此3大制度无法为知识主体提供保护。在社会无法为知 识主体提供应有的保护制度前,知识主体会主动地采取措 施保护自身的利益。这些措施就包括实施知识垄断,不和 他人共享隐性知识。 [2] 李玉海,陈娟.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J].情报科学,2004,(8). [3]Harriet Zuckerman,Scientiifc Elite.Nobel Lau re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Free Press,1977. [4] 李宏,杜学忠.组织行为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5] 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 Bostrom,R…P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to Improve the Systems Development ̄ocess[J]. Information&Management,1989,(16):279-295. 3结束语 影响高校隐性知识共享过程的因素既包括促进因素.又 包括障碍因素。本文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影响因素加以分 [7] 张雏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 人民出版杜.2000. 析,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在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主观因素 是影响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也是直接因素:客观 因素是间接因素。要使隐性知识的共享顺利完成.一方面应 [8] 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该重视促进因素,另一方面更应该对障碍因素加以研究。通 过研究,高校可以安排合适的机制和制度,在满足知识主体 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这是高校知识管理的研究 [9] 段文斌,陈国富,谭害刚,董林辉.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 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加03.54—55. (责任编辑:胡傻健) 收稿日期:2006一O3一O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2038) 作者简介:周竺(1975一),士,云南人,西安变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云南民族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管 理;黄瑞华(1947一),士,福建人,西安变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期 周竺.黄瑞华: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85- 观念,如学习型组织.从企业战略角度研究企业知识管理 战略;从人力资源的绩效考评和激励角度研究知识管理制 度;从学习模式的角度研究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 习等等。第三种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 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 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J。这些理论发展到今天.人们已认识 到虽然知识管理从信息管理发展而来却不只是单纯的信 息技术问题,也不只涉及对人的管理。实际上知识管理作 为管理的新视角.是吸收了管理相邻各种学科的各种思 想,把其它管理领域中关于知识的理念进行抽象、分析、综 合发展而来的。在实践中知识管理也并非独立于企业经营 管理体系之外而实施的一套管理,相反知识管理却贯穿于 战略管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 等各种管理活动中。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包含技术架 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知识和人的复杂组合(Peter and Robert,2000)L ̄j。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 而不是一种管理职能:知识是组织最有价值却没有充分利 用的资源.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从现有的知识资产中提 取最佳的商业价值,或者在需要的地方创造新的、有竞争 力的知识资产。 2知识管理中知识产权管理的作用范畴 知识管理成为一种管理思想原因是其管理对象—— 知识的重要性在新经济中越来越突出.知识被看作企业的 一种重要战略性资产。对知识的管理首先涉及对知识的划 分:显性知识(明示知识)与隐性知识(默示知识)(Polany, 1966)tsl。战略性资产必须是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 替代的。从战略性资产的角度来看,隐性知识是不可触摸 的,难以获取和被模仿。但是只有用于企业目标能给企业 带来增加价值时,隐性知识才具有战略性;与隐性知识相 比,显性知识由于容易被模仿和获取所以被认为战略价值 较低.但是当显性知识产权化时,它同样具有战略性。隐性 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既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 容也是难点所在,组织需要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才能实现知 识的共享.但是知识显性化后会因易于获取或模仿而被侵 权,侵权会稀释知识的战略价值(Quinneta1.1996)L41。所以只 要显性知识保持产权性,它就需要保护,保护方式有两种: 法律机制f如知识产权1和安全措施。 Wiig(1997)年认为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知识 资产的最大价值阁,如果从知识资产化的角度来看,无论知 识是隐性还是最性,决定对其进行管理或控制的关键因素 是企业能占有知识或相关资源收益的程度(Grant,1991)i ̄。 Teece(1986)认为收益占有机制有3种:独占性机制(appro— priability regime1、辅助性资产(complementary assets)和主 导设计(dominant design)。独占性机制指除企业和市场结构 外的环境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创新自身的技术特性和 产权法律保护机制的有效性,辅助性资产是指用于成功地 Xn表示专利n 属于企业X 知识产权战略空间 时间 图l 资料来源:Robea H…P 2001 开发利用和商业化一项创新的资源或能力,主导设计是产 品设计中整个市场或产业所共同遵循的产品结构与技术 构架。知识产权则属于独占性机制中的法律保护机制,知 识资产承载物的隐性或显性及其收益占有特点决定了对 该种知识的管理重点是控制它的承载物还是控制其知识 产权。如图1所示。 对于隐性知识很难用法律机制保证收益占有,企业只 能控制其承载物。随着知识可编码程度的上升,即知识越 来越明示化,知识的收益占有机制发生两种变化,如果法 律占有机制较弱,企业就要控制与知识相关的辅助性资 产,在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内的显性知识则可以通过确认产 权获得独占性收益。 3基于知识管理观点的知识产权管理—— 战术层面 长期以来知识产权一直被认为是法律范畴的问题。经常 被作为一个法律名词,忽略了它在企业经营中的战略意义。 知识产权是水果型资产,如果不及时使用就会因为保护期限 到期或者被新技术替代像水果一样腐烂贬值,所以对待知识 产权不仅需要有保护的态度,还需要有开发的观点。知识管 理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知识作为战略资产的作用,基于知 识管理观点的知识产权管理是提升组织中存在的显性f编码) 知识资产如商标、专利等去创造增加值的活动,知识产权管 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影响知识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知识产权管理包括显性知识的创造、储藏、提炼和分 配(Wiih,1997)t ̄,分为战术和战略两个层面。知识产权管理 的战术层面主要涉及法律上的操作。通过建立有效的知识 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运 用能力与保护能力。知识产权管理包括申请、登记、缴费、 续展、专利检索、知识产权许可、转让谈判、处理纠纷、进行 教育培训、制定规章制度等。对本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应 当在了解各种知识产权制度利弊的基础上选择对企业最 为有利的方式,形成多角度的管理机制,进行分层交叉管 理,利用不同知识产权的优势,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但是知识产权管理要能实现这一使命,必须从组织学 习的角度管理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学习导向表现 在战术层面就是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在这方面日本企业的 知识产权管理是典型例子.学习是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不可分割的部分。由于日本企业长期借助技术引进和二次 开发来实现技术学习,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日本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6・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正 企业极其重视对知识产权信息的综合利用.并通过完备的 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取得了巨大技术发展和市场成功。知识 产权信息是一种直接的法律信息、技术信息和商业信息, 由于知识产权信息的公开性特点,知识产权信息是企业学 习的重要知识来源.获取竞争情报、保护自我知识产权和 用于研发活动是知识产权信息作为战略资产的主要用处。 一旦意识到知识产权信息的重要性,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可 以通过知识管理技术实现。完善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起知 识产权战略的基础。 4 基于知识管理观点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空间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 优势,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与手 段。企业知识产权战略f尤其是企业专利战略)可以指导企 业在相关技术经济领域分析竞争对手实力和预测产品市 场,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 来看,显性知识可以被视为战略性资产并且要最大化地实 现这些资产的收益,所以知识产权战略就是通过知识产权 的单独使用或与企业其它资源联合使用来实现企业的战 略目标。以日本企业为例。日本企业经常把知识产权作为 获得战略空间里行动自由的一种方式,技术应该从任何可 以获取的来源以最快、最好的方式获得。然后发展它以用 于任何能够提供最好、最多利用价值的地方.因此日本企 业形成了以专利文化为基础,融技术发展战略、信息战略、 组织管理战略、知识资产经营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诉讼 和风险管理战略为一体的综合动态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体系。 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首先要确定知识产权战略空 间,知识产权战略空间由3个维度构成: (1)技术发展。技术的领先地位及其决定的竞争优势 是一个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因素,因为它决定了谁向谁学 习。在技术发展早期存在许多竞争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技术的发展,竞争会越来越集中在一定的技术范围里。 (2)技术一法律范围。这指知识产权法律所提供的收 益独古性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影响知识产权权利的 强度,从而影响创新收益占有。 (3)时问。领先时间在决定收益占有中起关键作用。知 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期不仅决定了技术领先及学习的时间 差距,还决定了企业占有创新收益的时间。 如图2所示,在知识产权战略空间内,不同企业占据 了不同的战略位置,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利范围存在相互重 叠的地方,这在现实中是很常见的情形,随着技术发展越 来越快,技术越来越复杂,很少有一个企业拥有某种产品 技术的所有专利。由于知识产权的重叠引起的拥挤程度会 影响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收益占有.还会影响企业在这个空 间里的竞争行为,从而影响知识产权战略决策。企业制定 知识产权战略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知识产权,还要考虑竞争 对手的知识产权,不仅要考虑既定时间内的知识产权。还 要考虑知识产权组合的长期发展。不仅要考虑核心知识产 权,还要考虑外围知识产权。不仅要考虑知识产权。还要考 虑知识产权与其它资源如辅助性资产的结合使用,在此基 础上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及不同的战术,确保自己在知识产 权战略空间内的行动自由,最终实现以企业竞争战略为基 础、通过连续地发展知识产权以控制技术的流动来保持企 业竞争优势的战略目的。 袈显性 辅助性资产的 知识产权重 资 in: 重要性上升r 要性上升 曩隐形 知识载体重 / 体 要性上升 知识资产的法律占有机制 图2 5小结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低。这不仅制约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创 新,而且使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提 高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 争的必由之路。本文为我国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通过 知识产权管理获取竞争优势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 Andrey,S.B.,Robert,D.S.Manag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as a strategic asset[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1,5(1):8—18. [2]Peter Meso,Robert Smith.A resource-based view of orga— niz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0,4,(3):224-234. [3]Polanyi,M..Tacit Dimension[M].Doubleday,New York,1966. [4] QuinnJ.B.,Anderson,‘.P Fi'nkelstein,S.Managingpmfessional intellect:making the most 0f the bes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3-4):71-80. [5]Wiig,K.M.Knowledge management: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ere will it go[J].Journal of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1997,Special Issues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3] Grant,R.M.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 tage: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J].Calid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1,Spring:114—135. (责任编辑:董小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