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茶叶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茶叶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爱go旅游网
茶叶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

茶叶作为XXX县五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本文在全面总结了XXX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发展对策,以为做大做强XXX县茶产业提供指导。

[关键词] 茶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XXX县

XXX县位于宜宾市南部,坐落在长江第一支流南广河畔,北距酒都宜宾50公里,享有“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的美誉。全县幅员面积1323平方千米,辖7乡12镇285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农业人口46.4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是全国茶叶2009-2015 年重点区域,“四川省第一批名优茶生产基地县”,四川省着力培育的10 个重点产茶县。 1XXX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1茶叶基地建设情况

茶叶是XXX县五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XXX县围绕“三带四园五龙”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立足自然和资源优势狠抓山区6大茶叶产业经济带建设,以生态、安全为目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三化并举,基本形成羊田、蕉村、“916”、文江、庆符、胜天红岩山等6大茶叶产业带。生态茶园建设也取得较好成绩,现有绿色食品基地5000亩,有机茶叶基地930亩,认证绿色食品茶叶2个(早白尖、林湖),有机茶1个(早白尖)。建成茶园万亩以上乡镇2个、5000亩以上乡镇2个;茶叶专业村30个,茶

1

业产值千万元村21个。2013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4.1万亩,良种茶园面积约22万亩,良种化率达91%,建设成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优质出口茶基地县和全省茶叶良种繁育基地。

表一:XXX县2013年鲜叶采摘品类统计表

茶叶品类 产量(吨) 所占比例

名优茶 1843 19.36%

大宗茶 12 67.35%

黑茶 365 3.84%

边茶 900 9.45%

全县合计 9520 100%

从表一可以看出:2013年全县生产各类茶叶总量9520吨,其中以名优茶和大宗茶居多;总产值突破十亿大关,达11.58亿元,其中加工产值约5.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茶叶年收入达1150元。 1.2茶叶产业化经营情况

近年来,XXX县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依托茶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订单、合同等形式带动XXX县近万户农户发展茶业,促使公司、基地和农户间建立紧密的利益风险联结机制和产销联系机制,产销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比如:川红集团原料基地已辐射到XXX县四烈乡、来复镇及筠连县、云南盐津等地近10万亩茶园,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连建茶园基地达16万亩以上,88%的茶叶通过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促进了产销连接,拉长了产业链,茶叶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表二:XXX县2009年制2013年茶叶产量与产值统计表

时间 类别 产量(吨) 产值(亿)

4708 1.68

5862 4.02

7423 7.26

8510 9.67

9520 11.58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从表二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XXX县茶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量从4708吨增长到9520吨,增幅79%;产值由1.68亿元增长到11.58

2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9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5.6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02亿元。茶叶产销两旺、价格平稳增长,形成了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茶农积极性高涨的良好局面。 1.3茶叶产业科技投入情况。

紧扣“科技、效益”主题,加强茶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制定了《XXX县现代茶园基地建设技术标准》和《XXX县标准化茶叶初制厂技术质量标准》,推广“四新”、“五良”配套,加快产业标准化步伐,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了全县茶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年均举办专业培训62期,培训茶农和业主12万人次,茶叶技术入户率达98%,良种茶园面积从2009年的7.8万亩增长到22万亩,增幅182%,茶树良种化率从65%增长到现在的91%,产品无公害率达100%,产业科技含量大为提升。比如:2013年,在羊田、罗场、文江等10个乡镇的32个村,组织建设高效茶园;一是组织推广名优茶的生产技术;二是开展高效益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推广茶梨、茶李间作技术0.8万亩,茶花套作1.6万亩,提高茶园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三是积极开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杀虫灯防控面积达6.5万亩,生物农药防控面积达5.5万亩,有色板防控面积15万亩;四是开展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XXX县茶区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五是茶园作业机械化技术进一步推广,茶园作业机械近1.68万台,作业面积达17.5万亩,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茶业经济效益。目前,我县拥有1个年出圃优质茶苗2亿株的茶树良繁基地和3个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万亩亿元核心示范区,同时成果选育适合我县的茶叶品种两个,荣获市级科技进步奖。 1.4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打造情况。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茶业深加工,合理延伸产业链,使茶产品上档次、增效益,做优、做强、做大XXX县

3

茶产业。一是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早白尖”、“川红”为重点,支持进行技术改造和示范基地建设,争取产业化扶贫项目、技术中心建设等资金,鼓励企业与省级以上茶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科研合作,从事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产品、新设计等科技创新,对成功完成创新研发并报有关部门认定的,奖励研发企业1万元/个;二是积极协助茶叶加工企业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对申请“中国驰名商标”成功的奖励2万元,申请“四川省著名商标”成功的奖励1万元;三是鼓励企业、基地加强“三品一标”的申报工作,并分别给予资金奖励,获得有机食品奖励5万元,绿色食品1万元,无公害食品0.5万元;四是推荐“早白尖”、“川红”、峰顶寺、科毅等茶叶企业参加全国、省、宜宾茶事活动的评比、展销,支持企业开展电视、路牌等广告方式进行产品宣传。比如:2013年,组织XXX县重点产茶乡镇羊田乡中心村的采茶能手参加早茶节采茶技能比赛,获得团体二等奖、个人第一名。目前,XXX县茶业有四川省著名商标2个、四川省名牌产品2个、宜宾市知名商标3个 1.5茶叶产业利益分配情况。

XXX县茶叶加工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利益分配主要以保护价格为主导方式,但也有免费扶持、预付定金等方式,如早白尖茶业在发展茶叶基地建设上采取了先建自有茶园,再向农户推广的做法。在农户建园初期,公司向农户提供茶苗,免费指导培训,在农户茶园有收益时,才收取茶苗款,这种方式减少了农户在茶园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在当地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 2XXX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2.1宣传力度大

一是XXX县县委县每年都在西博会和宜宾早茶文化节上面大力宣传XXX县早茶产品,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二是各骨干企业每年花巨资进行

4

广告宣传,仅2013年川红、早白尖、峰顶寺等茶叶龙头企业投入就达200万元以上。 2.2产品结构优

首先,基地建设是根据优质茗茶的品质特点进行配置。其次,高起点、高标准建起了标准化生产车间。再次,名优茶产值在茶产品中所占份额高达40%以上。茶农、加工厂、营销企业效益高,2013年有5家企业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茶农每亩产最高达10000元(含套种经果林收入)。 2.3销售渠道宽

全县在外设有办事处80余个,建有500余个销售网点。分别设在宜宾、成都等地的茶叶城。 3我县茶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各乡镇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羊田乡:不规范的小加工厂较多,推行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基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茶氛围。建议县委以“富民工程、生命产业”来支持茶叶,宣传茶叶;对加工厂的建设要加强指导,建高标准加工基地;加强对羊田“华早”等品牌的包装和推介,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罗场镇:融资难度大;名优茶开发乏力。建议今后重点抓好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即早白尖茶叶有限公司;抓好两大块,即名优茶内销和外销出口创汇工作;县茶叶技术站应带队走出去学习营销,培养营销骨干队伍。

可久镇:由县里组织一部分资金有针对性的扶建一批名优茶加工厂,以达到激活全县产品结构调优的目的;做好现有重点龙头企业领导的工作,要站在全县茶叶事业上来规划和新建企业。

落润乡:须将项目扶持改革为奖励机制,避免拿钱不做事,把有限的项

5

目资金用在刀刃上;投资重点应向名优茶生产、营销上倾斜。

峰顶寺茶业有限公司:基地茶园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投资方向应转移到加工上;提高名优茶的比例,培育名优品牌;规范初制加工厂清洁化生产,完善纳税体系,要与国际接轨,培养一批营销骨干。

3.2综合对县内重点产茶乡镇的调研结果,认为我县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2.1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不够,速度缓慢。

一是XXX县名优茶地方标准尚待完善,实施工作还没有进入正轨。二是全县茶叶加工呈“小、散、广”的特点,给推行标准化生产设置了较大难题,给生产劣质茶叶者提供了条件,打击难度较大。三是茶叶无公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需要进一步推广。四是全县还没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不能发挥质量安全监管职能。五是在规范茶叶营销市场时,配套服务又没有跟上。如对自产自销茶叶市场的规范和对该部分茶农的利益保护的矛盾。 3.2.2基地建设带有盲目性,质量不高。

一是大量远距离调运茶苗,成活率较低。二是没有根据我县茶叶产品的品质要求选择茶树品种,如前几年发展的安吉白茶,就存在着优质不高产的现象。三是下达建园硬指标后,没有进行园地选择.没有按技术规范进行建园。

3.2.3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调优。

全县产品以绿茶为主,占茶叶总产量的70%以上,而直接进入消费者市场的名优茶发展缓慢占总产量比例不到20%。没有全面科学规划出名优茶加工生产网点,基地建设效益没有发挥出来。 3.2.4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主观能动性较弱。

全县现有的5家龙头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宣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上

6

很少主动出击,没有一家在省级以上电台、报刊上打专门广告。对优惠、项目支持的依赖性过强。 3.2.5茶叶产业的项目建设效益偏低。

在“十五、十一五”期间,茶叶项目建设确实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县茶叶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效益低下,一些企业经不住市场的考验,面临倒闭或停产。 3.2.6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职能部门在服务工作中,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如有的企业反映收费有待进一步规范。 3.2.7茶叶产业后续竞争力不强。

一是XXX县茶叶近几年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几近饱和,靠“数量取胜”的优势即将殆尽;二是茶叶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产品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拓展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延伸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工夫下的不够。

3.2.8技术服务要进一步加强。

我县的茶叶技术服务主要还是立足于基地建设服务上,在茶叶加工、新产品开发、特别是市场营销、信息收集等方面还很不足。 4关于我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4.1着力夯实基础,加快建设现代茶园。

一是建立健全茶园经营权流转制度。鼓励部分小型茶园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向种茶大户和茶叶龙头企业流转,通过依法、自愿联户经营的方式扩大单体茶园面积,为建设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茶园打好基础。二是加大茶叶基地建设力度。以羊田茶叶产业带、“916”茶叶产业带、文江茶叶产业带、蕉村茶叶产业带、庆符茶叶产业带、胜天红岩山茶叶产业带等为基础进

7

行分片打造,力促茶园种植更加规模化和集约化;通过项目扶持、村企共建、村民筹资投劳等多种方式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茶园的种植成本。三是加快推进茶园升级改造。通过资金补助和倾斜,提升茶农种茶积极性,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与种植力度,优化茶园结构布局,在茶园中普遍安装喷灌等防霜冻设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一批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与辐射功能。 4.2着力标准生产,调优结构培植品牌。

一是加快推进XXX县早茶地方标准及相关技术规程的实施,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人户率;二是加快加工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如绿色食品、有机茶及QS认证,淘汰一批设备和厂房简陋、生产假劣低质茶叶的加工厂家,提升茶叶加工业整体素质;三是新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要体现资源的公益职能,每年对农产品安全检测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茶叶主管部门协同工商部门统一印制带有自产自销特征的包装,进行规范管理,确保茶农利益不因规范茶叶市场而受损害。四是继续扶持川红、早白尖、峰顶寺等一批茶叶经营龙头企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培植l—2个实力雄厚的集团式大型企业,培育出真正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五是要出台优惠吸纳国际贸易人才,提升国贸素质。支持建立国外办事处,让产品直面消费者。扶持注册国际商标,树立自己的品牌。 4.3着力培育骨干,增加县域内的竞争力。

一是按照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要求,多形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早白尖茶业”和“川红茶业集团”为核心,加快全县茶叶品牌标准的制定和品牌的共享战略,逐步提高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占全县总量的比例,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利润水平,实现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递增率达30%以上。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具有全

8

国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开展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工作。通过企业工艺、产品升级,一方面提高对茶叶原料的要求,反向刺激种植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支撑全县产业发展。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出台优惠,争取引进知名企业来共同开发整合经营“XXX县茶” 4.4着力宣传造势,多管齐下营销“XXX县早茶”。

一是龙头企业组建精干的专业营销队伍,每年安排部分资金,由农业局组织,指导培训一批茶叶营销骨干;二是建好产地集散市场。采取税费优惠、完善服务设施、对市场外紧内松的,集中规范县城茶叶经营点,可利用县城东区开发,选址建设XXX县茶城,由县茶叶局会同县工商局进行规划管理;三是加大对XXX县茶产品的宣传力度。建议对在省级以上电台、报刊上打广告的企业按实际广告费用的30% 行补贴奖励。应积极申请举办茶文化节,广泛渲染本土茶文化,营造出茶文化氛围。 4.5着力提质增效,全力打造生态茶园。

一是实施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好茶叶“喜阴”这一特性,广泛推广茶果、茶林套种,提高单位面积产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实施统防统治和物理防治,以专业合作社为引领,严格茶叶用药标准和配药标准,坚持在茶叶采摘间隙期用药,减少农药残留,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和色诱板,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全力走绿色无公害生态茶叶发展之路。三是实施链条延伸,在做好现有茶叶产销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推出与茶品有关的新产品,比如保健茶、养颜茶、滋补茶等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茶叶产品,不断增加茶叶产业的附加值。四是大力开发特色茶叶旅游文化。充分利用XXX县境内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建设一

9

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茶韵庄园项目,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场所,让游客参与其中,探知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赏茶的知识,领略茶趣,品味茶文化。 4.6着力“环境兴茶”,认真搞好产业建设服务工作。

一是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管理,将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加强对援企干部的管理,援企干部应由大企业延伸至适度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为避免虚挂 “援企”的牌子,实钻的空子事件发生;三是规范各职能部门的服务,营造宽松环境。特别是对管理收费部门、执法部门,要规范服务,不能借服务之名,增加企业负担,甚至难企业。四是支持新建名优茶加工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电力设施建设。对负荷不足的变压器要免费升能增负,应执行农业生产电价;优先安排道路项目建设。 5、参考文献

[1]陈学芝.关于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贵州茶叶,2006 (4):28-31.

[2]马士成,曹明方,吴建华,等.和平白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茶叶, 2008(2):102—106.

[3]陶智全.关于宜宾茶产业发展的思考.中国茶叶,2005(6):4-5.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