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时代乡村经济振兴模式探析

新时代乡村经济振兴模式探析

来源:爱go旅游网
2018年5月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y 2018 第35卷第3期 Ludong Unive ̄ity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la Sciences Edition) Vo1.35,No.3 新时代乡村经济振兴模式探析 李升,刘博雨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推进新时代 乡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在推进供给侧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从区域经济社会的战略 布局、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和承担责任等层面,系统地探讨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性、规律性和紧迫性。研究表 明,当前我国乡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在土地经营、产业培植、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薄 弱环节,是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应从现代农业经营、特色产业培植、乡村建设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 适应时代要求的多种乡村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39(2018)03—0067—06 一、引言 建设,对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从协调发展要求看,在整个区域经济格局之中, 乡村经济发展缓慢仍是一个短板。据《中国农业 统计年鉴》显示,201 1—2015年,全国村级集体经 济发展在行政村数量略减的情况下,年收入5万 元以上村的数量有所增加,而当年无经营收益村 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有收益的村总量减少,农村集 体经济发展状况并不乐观(见表1)n]。 单位:万个 2014 58.7 2015 58.4 2013 58.7 乡村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党中央提 出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基石。改革开放以 来,各地高度重视乡村经济发展,进行了不少有益 探索,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办乡村工业到90年 代中期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再 到新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十八大以来的美丽乡村 年份 村数 201l 58.9 表1 2011—2015年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状况 2012 58.9 当年无经营收益的村数 31.0 31.1 32.0 32.0 32.3 当年有经营收益的村数 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数 27.9 15.9 27.8 15.1 26.7 13.7 26.7 13.7 26.1 12.7 年收入5万~10万元的村数 年收入1O万一50万元的村数 年收入50万一100万元的村数 5.O 4.5 1.1 5.2 4.8 1.2 5.2 4.9 1.3 5.2 4.9 1.3 5.32 5.2 1.3 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数 1.4 1.5 1.6 1.6 1.7 发展乡村经济,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强 弱和兴衰。推进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壮大乡村实 渠道、多类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具体应围绕土 地经营、产业培植、监督管理等三个方面,探索构 建八种模式。 力,不是小问题,而是大战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 长远之策;不是形象工程,而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综合分析区域之间产业基础有别、资源禀赋各异 二、推动现代农业经营,做好土地收益 文章 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 等多重因素,当下发展乡村经济需要探索构建多 收稿日期:2018-01—18 作者简介:李升(198O一),男,福建福鼎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博雨(1997一),女, 山东荣成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学生。 ·67· 业农村发展,连续十四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中重中之重的地位。2016年1O月,党中 流转实践也充分证明,通过建立土地承包权的退 出机制,采取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土地承包权的 互换和转让等方式来扩大经营规模,既能充分发 挥土地的财产功能,为进城农民提供原始积累,又 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 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将土地承包经营 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 营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继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党 的十九大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 能发挥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促进土地资源优化 配置,让一些留在农村的种田大户在规模经营中 获得较高的收益。要充分发挥村集体的组织协调 作用,认真总结前期土地经营合作社的运行经验, 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逐步扩大土地流转 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经营权关 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 长三十年。”这一战略部署,让广大农民吃了定心 丸,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长久保障。从现实 情况看,农业仍然是乡村和农民生存发展的根本, 振兴乡村经济,首先必须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加快 发展现代农业。 (一)妥善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探索构建土 地规模经营模式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 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宪法确立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制度。30多年来的实 践证明,这一顶层设计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意愿,符 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全面 繁荣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由温饱到总 体小康的跨越。早在199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 设计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了农业发展有“两个飞 跃”的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 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 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 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 很长的过程。”[21 1992年7月又重申:“农村经济 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当前“三农” 问题日益突出,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不 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提高农村土地 集约化经营水平迫在眉睫。 1.加快推动土地流转。早在*同志担任 国家副主席期间,就创造性提出了以“三权分离 分置”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观点。2016年4 月,习总书记在视察安徽凤阳小岗村时再次强调 指出,要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 权“三权分离分置”,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土 地适度规模经营效益。全国各地近年来推进土地 ·68· 连片面积,利用土地委托流转、回租、出租进行规 模化、集约化经营;村集体以租赁、托管或与农户 合股等形式集中开发,所得收益由村与农户合理 分配,不断增强村级经济实力。特别是应针对农 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结构严重失衡的实 际,大胆探索以代耕代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土地 开发经营模式,尝试农民人股合作社代耕代种模 式、农村集体牵头的代耕代种模式、种粮大户个人 牵头的代耕代种模式等,通过三权分离分置,由 “分”而“统”实现规模经营,为发展乡村经济腾出 更大的空间。 2.统筹生产要素供给。当前的土地规模经营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经营中无法与市场需求进 行有效对接,生产经营规模大了就出现大宗农产 品积压,规模小了又出现供不应求,“买难”与“卖 难”的不平衡,导致谷贱伤农与米贵伤市交织出 现。针对这一矛盾制约,应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 作社为抓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把市场需求 作为“导航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 构,创新产品供给。一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尽快 推动农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科 技进步驱动转变,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 同层次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率。二是坚持市场取向 改革,将涉农政策性资金统筹“捆绑”统一使用,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 有效配置。三是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 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 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 民,发挥其在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 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主力军。 3.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当前,工商资本“上 山下乡”,在调整产业结构、土地规模经营中起到 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多数的工商资本主要采取 的是租赁形式,以每亩每年700-900元的标准计 付承包费,且多年保持不变,无法有效保障农民的 潜在收益。因此,要坚持统分结合的原则,理顺 资、劳各方的关系,做到既要保障分散的土地能够 “统”起来经营,又要保护“分”散农民的合法权 益,让双方长期受益。各地政府应从切实维护好 于求的市场因素以外,同农民缺乏标准化生产经 营意识也有着直接的关系。要在引导龙头企业与 农户签订契约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标准化推广 力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创办自有示范园区,与涉 农部门的合作机制,为农民提供统一教育培训、统 一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出发,设置工商资本 “上山下乡”的底线和红线,规范工商资本下乡行 为,让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变成股民,真正发挥 好土地是财富之母的作用,以充分体现农村土地 种植技术、统一供给生产资料、统一防治病虫害 和药残控制、统一收购加工的服务,以标准化平衡 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带动农民进行标准 化生产,求得最大利益“公约数”。 价值、农民承包权的价值。 (二)妥善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探索构建 “龙头+基地+农户”模式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农村就探索 了“公司+基地+农民”的模式,但从实际效果看成 功的不是太多。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与农民之 间双方谁都想追求利益最大化,受市场价格波动 的左右,一旦某种农产品畅销,有的农民就不愿意 按照龙头企业设定的价格出售,一旦滞销,农民又 期盼龙头企业收购,利益链条不紧密,没有形成真 正意义上的利益均沾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 体。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三方面人手。 1.建立源头契约化管理机制。由县级政府层 面牵头,分行业、分品种、分规格确立一套标准化 的管理体系,用规则来指导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合 同签订,规范约束双方行为,既要防止爽约、毁约 行为,又要尽可能保护处于弱势的农民利益。 2.建立经营风险抵押金机制。对大宗土地规 模流转经营,当地政府要根据经营风险收取企业 一定的流转保证金,同时引进农业保险机构,拓展 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品种,为“龙头+基地+农户” 拴上“双保险”。对土地承包租赁过程中的纠纷 问题,当地有关部门应承担起仲裁职能,拿出更大 的精力来调处“龙头+基地+农户”模式中出现的 纠纷,依法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3.建立资源占用补偿评估机制。凡是涉及到 动土、动林、动用不可移动资源的行为,在签约时 应事先缴纳一定比例的资源占用补偿金,从开发 到承包期结束前,全程实施动态的环境损害状况 监测、评估和审计。这种审计可以延伸于土壤污 染等环节,在完成修复性工作后,根据资源损益情 况确定缴纳资源占用补偿的额度,用经济手段促 进绿色开发、绿色生产。 4.建立标准化生产经营机制。以往的经验教 训表明,一些农产品出现销售难的现象,除了供过 (三)妥善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探索构建合 作经营模式 到2016年底,全国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 156.2万个,比2015年底增加22.6万个。农民 专业合作社在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规范运作也 存在一些隐忧。有的合作社社员属于应景式的临 时拼凑,并没有实质性的出资人股;有些合作社社 员参与意愿很高,但制订的章程是照葫芦画瓢,其 规定规则与实际运作差别较大,对理事长、经理和 社员都难以形成有力的约束和有效的激励;还有 的合作社名义上是集体合作,实际上是一个人或 几个人在单打独斗,充其量就是一个农业个体户。 这些现象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权益方面带 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要全面加强管理。 1.政策支持。各地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 励创办家庭农场,支持兴办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统防统治、代耕代 种、代管代收、集团承包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 统一服务型、土地股份合作型、土地集中型、托管 半托管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引领农户发展适度规 模经营。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等,鼓励 领办、创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 业合作组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2.规范监管。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的要求,完善合作社的管理规章、制度,因地制宜、 因社制宜、因岗制宜,根据不同的行业、性质等确定 符合实际的规章,对合作经营过程中的股权设置、 收益分配、运营模式等做出详细性的设计、制度性 的安排,并形成共同行为准则。合作社的主管部 门,要担负起管理、指导、监督、服务的职能,依法对 合作社的机构设置、制度设计、运营状况进行督查, 明确岗位责任制,推行社务公开制度,还监督权、参 与权于社员,确保合作经营模式健康运行。 3.行业助推。将合作优势与行业协会的自律 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更多农民组织起来,实现 ·69· 抱团发展,带动其加入到种植、流通、加工等产业 链条,拓宽增收渠道。通过为社员、会员提供市场 供需行情、生产技术等信息和服务,加强品牌宣传 和产品营销,叫响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协调 销售价格,维护市场秩序和会员权益,确保公平竞 争;通过合作组织与中介组织的优势叠加,让更多 的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三、培植乡村特色产业,引领和带动富 民强村 从长远发展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植壮大 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广大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除了要做好农业这个大文章以外,关键还是要靠 特色产业支撑。多年来,各地在发展乡村特色经 济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叫 得响的典型,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综合分析,发展乡村特色经济,应立足区域经济基 础,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认真解决好由谁来干、怎 么干、干什么的问题。 (一)妥善处理好强与弱的关系,探索构建 “能人带动”模式 农村人才匮乏是制约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 大危机,也是能否振兴乡村经济的关键问题。农 村能人的创业活动是村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J,在 发展和壮大乡村经济进程中,要注重培养一支懂 经营、善管理,踏实苦干、勇于创新的农村经济发 展能人,使其成为发展乡村经济的“领头雁”,以 其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1.营造创业氛围,让能人作为。近年来,各地 都有一批能人舍弃城市优越条件返乡创业,创办 了一些特色产业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县、 乡政府应千方百计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和谐稳 定的发展环境、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吸引域外能 人、本土能人回乡创业。特别是要启动培育新乡 贤工程,为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对成 绩突出、贡献较大的能人,建议按照“三个培养” 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并 将优秀人员逐步地培养成村“两委”干部或行业 协会、商会分支机构的负责人,成为激活农业、农 村经济,能够致富一方、影响一片、带动一地的 “标杆”。 2.完善激励机制,让能人干事。县乡两级政 府及组织部门应拿出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和完善村 级能人的激励机制,结合新一轮农村换届选举,适 ·70· 度增加“老板型”“企业家型”能人村官比重,采取 从务工经商成功人士中召来一批、从本地致富能 人中启用一批、从企业和“两新”业主中引进一 批、鼓励离岗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回乡等方 式,为“能人”提供舞台和支持。同时要将到农村 创办经济实体的能人纳入到县级层面评先选优的 范围,与企业“创业功臣”一起予以隆重表彰,吸 引更多的能人投入到乡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二)妥善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探索构建工 商资本下乡模式 随着城市创业成本的提升,许多精明的中小 企业创业者,将降低成本、开拓市场的视角聚焦到 “三农”之中。各地应该紧跟这一趋势,引导工商 资本在农村创新创业,激活村内、村外两种资源。 1.强化政策调控。近年来,各地围绕发展农 村特色产业等出台了不少优惠鼓励政策,也吸引 了一大批工商资本的参与,有的地方出现了一哄 而上、同质竞争的现象,带来了新的产能过剩风 险。因此,各地出台类似的产业布局政策时,要进 行前期的可行性论证,对区域内的资源承载能力、 环境荷载指数、市场容纳程度、资本投向意愿等做 缜密调研,设计出具有一定门槛、规模的激励政 策,有序引导工商资本的参与,切实解决低水平、 同质化、重复投资的现象,保护工商资本投资“三 农”的热情,提高投资有效性。 2.盘活闲置资源。当前,一些农村资源因受 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农村管理水平的限制,出现 了部分撂荒、闲置的现象,这为工商资本参与“三 农”提供了空间,应该开动脑筋,围绕盘活、优化 做足文章。一是探索旅游产业牵引型开发,依托 山、海、林、岛、滩、湾和传统村落等资源优势,打造 历史文化名村、旅游文化名村,发展民宿经济、培 植休闲体验游等多种业态,打旅游牌,吃旅游饭, 增强乡村经济活力。二是探索以农业开发项目带 动型个性化开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经 营模式进行荒山、荒坡和荒地开发,开发具有本土 优势的农、林、水等项目和产品,增加集体、个人收 入。三是探索低储量矿产资源开发型、山水资源 开发型运作,多业并举、工农商共建,为乡村经济 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3.优化服务供给。从目前乡村的现状看,农 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等要素供给历 史欠帐过多,是制约发展的软肋,不少地方种的仍 然是大寨田、喝的是大寨水,山水林田路都需要按 现代农业标准予以系统规划和调整。各地在制订 产业发展政策时,要着眼现代农业发展,切实搞好 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 社会化服务 ],研究、设计鼓励投资农村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的政策,按照未禁即入的 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健全城 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让广大群众通 过乡村振兴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妥善处理好聚与散的关系,探索构建搬 迁整合模式 1.科学布局。从全国看,行政村的数量,1990 年最多时达到100多万个,此后数量明显减少,到 2010年已经减至59万多个 J。各地政府应根据 原则,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参与配套农林水畜牧等 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完善 农村物业管理等方面,开辟农村新的创业空间。 (三)妥善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探索构建市 场带动模式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各 地城区、园区开发所在村庄都有了发展、有了活 力,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手里也拥有 了一定的以土地收益为主体的发展资本。要发挥 好市场的牵引作用,须注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解决土地一次性收益与有序持续收益的问 题。凡是征地引资上项目,都要考虑土地一次性 出让收益难持续的问题,探索建立集体留用地制 度,将被征地的一部分留给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规 划,通过构建标准厂房、市场等用于租赁、经营或 作价入股,以保证征地村民的长远生计 。鼓励 有条件的村(居)通过招商引资,在工业园区联办 或自办工业项目,盘活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村级 集体经济。对法律允许的框架内的投资,原则上 都应支持百姓持股,形成多元化投资、企业化运 作,变短期收益为长期受益。 2.解决园区开发自我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的问 题。市场、园区涉及的生产、生活服务项目,要放手 让所在乡村的农民组建专业性公司,提供物业、道 路施工、餐饮服务、住宿等社会化服务,让园区企业 专注于生产经营。市场、园区所在乡村可以利用邻 近优势搞好配套服务,利用旧村改造、城中村和棚 户区改造形成的资本发展楼宇经济、房东经济以及 中介服务经济,增强镇、村经济创新发展实力。 3.解决市场发展与百姓经济的问题。要抓住 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特色小镇的机遇,引导各乡镇 找准自身定位,建设一批顺应群众习俗、匹配传统 资源优势、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块状集成经济群, 在保持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与新型城 镇化建设相配合的集约、节能、保护生态的新路 子,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乡村建设管理。打造美丽幸福 宜居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立意高远,要 城市化发展总体布局,制订自然村居的调整规划, 从资源禀赋、人居条件、人口发展、村庄特色、历史 价值等多个维度,综合审视村庄布局。原则上对 近20年来没有新增住房、新增人口,地处较为偏 僻且在未来2O年内可能会自然消亡的村庄,适 度、逐步减少公共投入,实施搬迁整合,引导其向 城区、镇区或中心村集中,努力改善贫困村、偏僻 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2.一体推动。树立城乡“一盘棋”的观念,把 城与乡、工与农、经济与社会纳入一个整体,通盘 谋划。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和以人为 本、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建立城乡联动的产业发 展格局、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 体系。围绕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发挥城市和工 业的带动与促进作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建立城 乡、工农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为依存的产 业链条,开辟一条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和一二三产 业联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3.以补减压。对整体搬迁整合的村,要完善 相关生产生活补助政策,采取在土地增减挂钩收 益中预留一块资金,比照社区理财增值模式,给居 民一定的补助。同时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就近安 排一些辅助性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劳有其岗,劳 有所酬;让搬迁户生产有路,生活无忧。 (二)妥善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探索构 建保障兜底模式 发展乡村经济,固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 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对于那些因病因残的困难 群体来说,得到的普惠性“红利”并不太多,需要 集纳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建立保障兜底机制, 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无一人掉队。 1.完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县级政府应结合 区域实际,建立无缝化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对 无劳动能力、无任何收入的低保家庭,要按照低保 标准全额补助,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应保尽保; .71· 对因病致贫群体,要推进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 险、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加大医疗救助、临时 救助和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使贫困人口大病医 治得到有效保障,实施“保扶结合”的反贫困政 扶贫解困是一个在量变中求质变,在渐进中求突 破的过程。各地要结合实际制订脱贫解困计划, 列出具体的路线图和责任清单,列入年度目标责 任制进行常态化、持续性的调度考核,以增强改变 策,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2.凝聚合力精准扶贫。立足于增强贫困群体 的造血功能,建立一套以扶贫、扶智、扶志为主要 内容的激励引导机制,由县级政府牵头,组建多个 部门参与的联合机构,对不同类型的贫困乡村、农 民个人进行把脉问诊,选准增强造血功能的突破 口。要建立有效的对接互动机制,引导社工、志愿 者、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和基层组织积极参与社会 落后面貌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真正使贫困群众得 到实惠。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经管总站体系与信息处.2016年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运行情况[J].农村经营管理,2017(8). [2]楼栋,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维发展形 式和现实观照[J].改革,2013(2). [3]符钢战,韦振煜,黄荣贵.农村能人与农村发展 [J].中国农村经济,2013(3). 保障兜底脱贫工作,动员、聚积和利用外来资金、 民间资本、信贷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扶贫事 业,巧妙运作和调动社会力量,增强弱势群体的 “造血”功能。要完善村集体内部管理制度,加强 内部经济核算,严格控制资产负债比例,规范村级 [4]邹海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情况调查分析[J].农 民致富之友,2012(10). [5]王世联.农村征地收益分配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8(6)。 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和使用,确保村集体成员共享 增值收益。 3.完善调度考核机制。发展乡村经济,推进 [6]林聚任.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展[J].人文杂 志,2012(1). Exploration of Rural Economic Revitalization Mode in the New Era LI Sheng,LIU Boyu (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Tax,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sets up a sound mechanism and policy system for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de— velopment and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the new era.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advancing the supply—side reform and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importance,regularity and urgency of developing urrl economy afrom such as— pects as the strategic layout,basic 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 trend and responsibility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of unbalanced and u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ral economy,and weak links in land management,industry development,and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currently,which is the short board that affects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comprehensively.In order to develop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increase the income of farmers,a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we shoul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pl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s tha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from such aspects as moderu agricultural management,characteris— tic industy culrtivatio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new era;rural economy;development mode (责任编辑72· 亦冰)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