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已逐步的深入人心。所谓“学生问题”教学模式正是通过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为起点,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作为主线,打造一条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链条,实现高效而有趣的物理教学。为了区别一般的问题教学模式,故起名“学生问题”教学模式,以突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这个起点。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学生问题”教学模式呢?
一、学生与教师共同建立“问题档案”
这一条是“学生问题”教学模式的支撑点,是“学生问题”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物理源于生活,物理教学就应该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寻物理,让我们的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自然界中的现象,并对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进行思维加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一些生活中可能与物理有关的问题,放入班级的公共邮箱、贴吧或网站上,建立起“问题档案”。可以附上解答,也可以没有解答,学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也可以纠正别人错误等等。教师关注学生的活动,并及时给以指导和讲评,逐渐教给学生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物理情景,提出物理问题,培养学生把发现的现象演变为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学生的问题,适当调整授课内容的顺序
由于各个时期,社会的热点、学生的兴奋点等的不同,某些时候可能还有一些值得提出问题进行探讨的突发事件,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适当提前讲授学生在那段时间比较关注的内容。例如,很多学生是铁杆的足球迷,在他们最喜欢的欧洲冠军联赛期间,他们很想知道让他们佩服的球技,诸如“香蕉球”“落叶球”“凌空抽射”等,这里面有什么样的诀窍,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兴致很高。面对着因为连夜看球而精神不太好的学生,我调整了教学安排,将“力”的内容提前放到“密度”内容之前讲,创设的情景就是播放欧洲冠军联赛的精彩集锦,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这些球技的秘密何在”展开讨论,一下子给学生多种刺激,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有了大量问题,学习内容的引入便变得轻松自然而又引人入胜,教师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挑出几个相关的问题,便可以创设合适的物理问题情境,引入所要学习的内容。这些问题是他们提出的,他们当然很感兴趣,希望它能够得到解决,当然能够引人入胜了。
自己提出物理问题能让学生体验到:当头脑中想着问题,学习就有来自内心的驱动力,被动等待的学习过程将转变为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这是一个可
以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可以使学习变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因为有了大量的问题在等着解决,这样就不时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然明白了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很多就是他自己所提出的),通过学习解决了问题,这时的他们就甭提有多高兴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好。这就是所谓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四、自主的科学探究
随着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加强,自然地就有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从而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此时,教师除建议学生去图书馆和书店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尽可能多地获得相关信息外,也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验仪器等方面的硬件准备以及一些探究建议。自主探究不等于放任自流,也不等于教师放弃指导,探究学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适时有效的指导,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指导下学生探究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五、学科内与学科间的综合
由于问题大多数都是学生提出的,涉及到很多生活实际情景,那么就不可能像我们的章节测试的问题那样,每个问题都是本章节内容能够解决的,这样必将增加学科内的综合、学科间的综合。例如我们有意识注意物理与化学、生物的联系,同这些学科的老师进行合作教学,突破学科的封闭性,进行开放式学习,注意知识的整体组合,捉高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力。
六、从物理走向社会
要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就应当使物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譬如,很多学生爱看魔术,总爱问为什么。其实魔术是以综合运用了光、声、电等物理和化学多种科学原理,配合奇特的构思,才完成了种种离奇巧妙表演的。这样的魔术其实依靠的就是最朴素的物理原理,我们组织学生自己变一些小魔术并进行很多魔术的揭秘,例如利用镜子的“吃钱魔盒”“看不到身体的人”等,学生不仅玩的开心,而且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提出媒体所报道的一些“大仙”的骗局,如不怕沸油烫伤的手、能让大锤敲击的胸部,能自己站立的筷子等,让很多人上当受骗,学生也觉得很好奇。其实就可以用—些物理的知识轻易地揭穿它,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