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总人口约985万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黄三角地区海岸线总长800公里,浅海面积1500万亩,待开发土地资源800多万亩,其中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270多万亩,滩涂210多万亩。
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历来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世纪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就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确定为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后被列入国家和山东省“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近年来,国家更加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先后实施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战略。两大战略规划赋予新时期我省渔业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和新使命,为渔业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10年 9月16日,国家农业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烟台市签订《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确定以东营市为核心
区域加快建设国家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变化,科学编制和实施“黄河三角洲百万亩国家生态渔业基地建设规划”,对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渔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规划的目的。黄河三角洲百万亩国家生态渔业基地是以“高效生态品牌”为主题,着力打造功能布局合理、产业适度集中、优势特色水产品标准化健康生产,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整合各方力量,以国家战略为主轴,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全国一流生态高效渔业基地,是提高渔业设施化、产业化、规模化的有效措施,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第二条 规划依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山东省渔业振兴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农业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合作备忘录》将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渔业基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第三条 基地类型。本规划分为“上农下渔”池塘生态养殖基地、特色精品生态渔业养殖基地、浅海多层面立体生态养殖基地、设施渔业生态养殖基地、湿地生态渔业基地、休闲渔业健康养殖基地六种类型。
第四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为十年,2011年-2020年。
第二章 基础与条件
第四条 产业基础。黄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了标准化生态渔塘整理改造工程。2007以来,省级以上财政累计投入3亿多元,吸引带动各类社会资金20亿元。整理开发标准化鱼塘50万亩,其中集中连片规模10万亩以上的2处,5万亩至10万亩的4处,建成12个现代渔业综合示范园区,并探索出“上粮下渔”和“东参西养”等开发模式和养殖技术,培育出“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鳖”、“莱州湾梭子蟹”等知名水产品牌。黄河口海参、黄河口文蛤?
第五条 工作基础。 《山东省500万亩标准化生态池塘整理工程》、《山东省渔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山东省渔业原良种体系建设工程》等渔业基础工程建设规划已颁布实施。
第六条 政策环境。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确定,重点发展水产增殖业、健康养殖业和休闲渔业,加快浅海滩涂和沿黄盐碱涝洼规模化开发,推进优势特色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按照“生态健康、集中连片、统筹规划、有序开发”的要求,推动缓和三角洲高效生态渔业发展。
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优质化、品牌化的要求,?
第七条 发展潜力。黄河三角洲地区现有水产养殖面积367.5万亩,拥有未利用土地810万亩,其中宜渔盐碱涝洼地270万亩、荒草地150万亩、滩涂240万亩,另有浅海面积1500万亩。
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和渔业生态养护成效显著,全区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工厂化集约养殖技术、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浅海筏式生态立体养殖技术、盐碱涝洼地“上农下渔”综合开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居全国领先水平。
设施渔业生产规模220万平方米,占全省的40%。拥有省级、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0处,主要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八条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高效生态定位,以提高渔业综合效益和增加渔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高效生态渔业业为主攻方向和首要任务,坚持生态、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发展高效、生态、品牌渔业为主线,通过集合资源、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进生态渔业基地实现养殖生态化、质量安
全化,建设成全省生态循环渔业的典范,推进全省生态渔业健康发展。
第九条 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建设环境生态渔业为目标,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优质化、品牌化的要求,科学定位区域功能和产业布局,维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
(二)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生态渔业基地建设要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优先选划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基地,坚持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生态统筹,实行区域发展统一规划、科学高效一体化开发。
(三)坚持安全管理,优化发展环境。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和标准化生产,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夯实基础、完善制度、构建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体系,创造生态渔业发展良好环境。
(四)坚持整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基地建设要多渠道融合资金,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注重实效,财政资金做引导,企业、合作组织和养殖场(户)投资为主体,充分调动渔民群众参与生态渔业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扩大生态渔业产业规模。
第十条 目标任务。到2020年,建成“上农下渔”池塘生态养殖基地?个、特色精品生态渔业养殖基地?个、浅
海多层面立体生态养殖基地?个、工厂化生态渔业示范基地?个、湿地生态渔业基地?个、休闲渔业健康养殖基地?个。
建立国家及省级生态渔业基地100万亩,辐射带动500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270万吨,渔业总产值1100亿元,渔业增加值850亿元?。
第四章 生态渔业基地
第一节 “上农下渔”池塘生态养殖基地
第十一条 概念。“上农下渔”池塘生态养殖基地,是指在沿黄低洼盐碱地区域,挖池塘蓄水,筑台田降盐,台田种植农作物、池塘渔业养殖,具有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规模化生产基地。
第十二条 建设目的。通过“上农下渔”池塘生态养殖基地创建,是根治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的一种高产、优质、高效
的生态种养模式,建设一批下养鱼蟹,上种粮果的样板区,
推动沿黄低洼盐碱地实现种植品种多样化,养殖生态化、质量安全化。
第十三条 选划条件。“上农下渔”池塘生态养殖基地选划在土地、池塘承包合同稳定,符合当地养殖水域规划,取得水产品养殖证。
池塘集中连片,池塘、台田面积均在2000亩以上。 第十四条 建设重点。
(一)池塘开挖、整形、清淤; (二)进排水系统改造;
(三)种养殖品种的选择、品牌培育和认证; (四)水质、疾病检测设备购置; (五)科技入户平台建设 第 条 建设目标。
第二节 特色精品生态渔业养殖基地
第十五条 概念。特色精品生态渔业养殖基地,是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水产养殖品种(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鳖、海参、梭子蟹、南美包对虾、滩涂贝类)为主导,具有区域特色、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基地。
第十六条 建设目的。
通过创建特色精品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建设一批特色精品生态渔业养殖示范区,实现黄河三角洲池塘养殖品种特色化、产业化,养殖生态化、规模化。
第十七条 选划条件。
特色精品生态渔业依其养殖种类分为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黄河口鳖生态养殖基地、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
基地、海参生态养殖基地、滩涂贝类养殖基地。
池塘集中连片,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面积不少于100000亩,黄河口鳖生态养殖基地不少于10000亩、南
美白对虾生态养殖基地不少于30000亩,海参生态养殖基地 100000亩、滩涂贝类养殖基地100000亩。
第十八条 建设重点。
(一)池塘开挖、整形、清淤; (二)进排水系统改造;
(三)苗种的选育、养殖技术集成推广; (四)养殖区和养殖产品监测检验设备配备; 第 条 建设目标。
第三节 浅海多层面(多元化)立体生态养殖基地
第十九条 概念。浅海多层面立体生态养殖基地,是指利用浅海生物丰富的资源优势,建设浅海增养殖区域的“立体化”生产基地。
第二十条 建设目的。
通过浅海多层面立体生态养殖基地创建,按照优先保护渔业生态环境,适度发展浅海养殖的原则,建设一批高质、高效的“蓝色食品”生产基地,促进浅海养殖生态化、立体化,实现浅海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效益双赢。
第二十一条 选划条件。
浅海多层面立体生态养殖基地选划在符合当地海洋功能区划,取得海域使用证和养殖证的浅海海域。
筏式生态养殖基地连片规模10000亩以上;底播生态养殖基地100000亩以上。
第二十二条 建设重点。
(一)伐架、吊笼等养殖基础设施建设; (二)养殖与收获机械的研发与推广; (三)新品种引进和技术研发; (四)贝类水域划型和产品认证。 第 条 建设目标。
第四节 设施渔业生态养殖基地
第二十三条 概念。设施渔业生态养殖基地,是指以养殖车间及盐田、池塘等辅助设施为生产条件,加以机械化和人工控制,运用节水节能全封闭循环水技术的养殖基地。
第二十四条 建设目的。
通过设施渔业生态养殖基地创建,建设一批“工业化”渔业样板区,形成新型生态海水(淡水)养殖模式,推动黄河三角洲渔业实现生产工厂化、技术现代化、管理工业化。
第二十五条 选划条件。
设施渔业生态养殖基地选建在土地(水域)产权明晰,符合当地水域滩涂规划,水质条件符合渔业养殖的要求,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满足生产需要的区域。
工厂化养殖车间面积,海水不少于2万平方米,淡水不少于5000平方米;海水生态养殖区20000亩,卤虫、盐藻养殖区15000亩,盐田面积不少于10000亩。
第二十六条 建设重点。
(一)池塘、盐田设施的开挖、整理; (二)厂房、繁育池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病害、水质等监测设备配备; (四)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研发; 第 条 建设目标。
第五节 湿地生态渔业基地
第二十七条 概念。湿地生态渔业基地,是指以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资源为依托,采取增殖渔业资源等手段,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生态渔业基地。
第二十八条 建设目的。
通过湿地生态渔业基地创建,为湿地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繁殖和索饵的环境,采取人工育苗和天然苗种相结合,实现规模繁殖和放养,改善芦苇湿地渔业生产状况,提高经
济效益。
第二十九条 选划条件。
湿地生态渔业基地依其功能分为资源增殖型湿地生态渔业基地、资源保护型湿地生态渔业基地。
资源保护型湿地生态渔业基地一般选划在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以限制生产作业,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资源增殖型湿地生态渔业基地一般选划在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区域,以黄河口大闸蟹等品种增殖为主。
第三十条 建设重点。 (一)增殖放流;
(二)界限标示等管理设施建设; (三)厂房等生产设施建设; (四)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 第 条 建设目标。
第六节 休闲渔业健康养殖基地
第三十一条 概念。休闲渔业健康养殖基地,是指以渔业渔村、渔民为依托,利用自然生物、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提供的休闲旅游场所。
第三十二条 建设目的。
通过休闲渔业健康养殖基地创建,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基地,倡导“新渔业、新时尚、新旅游”的理念,延伸渔业空间、挖掘渔业潜力、拓展渔业功能。
第三十三条 选划条件。
休闲渔业健康养殖基地一般选划在渔业设施建设标准高、质量安全化、管理模式先进、且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渔业生产区域。
基地依托水面,内陆大水面不少于1000亩,池塘不少于100亩,人工鱼礁不少于1000亩,滩涂湿地不少于500亩。
第三十四条 建设重点。
(一)池塘、鱼礁等渔业生产设施; (二)休闲船艇、垂钓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交通、食宿、卫生、安全等设施建设; (四)休闲渔业品牌培育营销。 第 条 建设目标。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五条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渔业部门要把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规范本地区渔业示范区建设、引领和推进区域生态渔业基地发展的重要举
措,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第三十五条 加强政策扶持。各级渔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财
政、税收、信贷、保险等相关扶持政策。现有各类渔业投资渠道安排的项目,应向生态渔业基地倾斜。要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渔业基地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提升生态渔业基地发展水平。
第三十六条 加强工作指导。各级渔业部门要按照中央推
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切实发挥行业特点和技术优势,加强对本地区生态渔业基地发展的规划指导、业务支持和资源整合,推动本地区生态渔业基地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十五条 加强科技创新。鼓励引进、集成、运用新品
种、新技术,集中力量在渔业良种培育、资源环境保护与修复、健康养殖、鱼病防治和节能减排等领域取得突破,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
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积极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基地从业者素质。
对于《规划》,宋厅长意见要点如下: 一、 规划要突出高和新;
二、 规划要虚实结合,十年规划,100亿投入,申请中
央每年财政支持2个亿;
三、 规划范围还包括潍坊以及博兴、莱州、高青等,核
心区域是东营;
四、 要搞几种模式,如上粮下渔、全封闭循环水(养鱼、
卤虫、晒盐)、渔业生态湿地等;
五、 高等次开发100万亩,辐射带动500万亩; 六、 王仁元副省长几年前就提出:黄河三角洲是京、津
“鱼库”,要理解其意义;
七、 要体现出“百万亩面积(开发的养殖面积,实际远
高于此)、百万吨产量(开发的养殖产量)、千亿元产值(渔业经济总产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