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代月亮文化研究

唐代月亮文化研究

来源:爱go旅游网
2009年8月 长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Aug.,2009 Vo1.26,No.4 第26卷第4期 唐代月亮文化研究 刘 畅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月亮始终是一个神秘的星体,极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至唐代逐渐形成一种月亮文化。当时上自帝 王下到平民,人们对月亮普遍有一种崇拜、喜爱之情。帝王举行月亮祭祀,民间广泛流传着月亮神话,文人学士们则大兴赏月 玩月之风。形成了浓郁的关于月亮文化的氛围。 关键词:唐代;月亮;文化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09 J04—0057-03 在中国文化中,月亮始终是一个神秘的星球,引起了人 对于月亮的祭祀和崇拜活动在唐代还只属于帝王祭天之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月亮的喜爱。 们的关注。唐代帝王们举行月亮祭祀,在民间流传着月亮神 列。普通民众还不敢僭越,由于古人对月亮这一神秘天体的不解、崇拜与向往,他 话,文人学士们大兴玩月赏月之风。这些文化因子逐渐积淀 成一种月亮文化,并且最终酝酿了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 们在举头望月时难免会对月亮及月中之事产生许多遐想与 中秋节。 一推测,于是就产生了月神话。 二、月神话 、月亮祭祀与月亮崇拜 月亮作为地球的唯一卫星,它散发着柔和迷人的光芒,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始终神秘而且迷人,神话伴随着它 展示着中华民族广 随着时间的流转呈现周期性的圆缺。它独有的魅力使其成为 飘然而至。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凝聚着炎黄子孙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情感。古 自然界中极易引人注意的物象之一。在我国古代,人们普遍 阔的心灵空问,相信“万物有灵”,于是月亮很自然地成为祭祀崇拜的对象。 人赋予月亮许多美丽的传说,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到了 杨 《国语・鲁语》记载:“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三辰”,也 唐代有关月亮的神话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唐明皇游月宫、吴刚伐桂等等。这些充满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 就是“三光”,指日、月、星。“序”有观察、崇拜之意。这说明很 贵妃变月神,早以前人们就有了对日、月、星天体的关注和崇拜。先秦时期 是古人对自然的解释和想象,同时也显示了他们对幸福自由  以“六宗”为祭祀对象,“六宗”分天宗三,月神为天三宗之一, 生活的渴望和追寻。有祭祀之礼无疑,祭天也要祭月神。t,K< ̄Lig-祭义》中提到郊 (一)嫦娥奔月 有关月亮主神的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其 天之祭以日神为主,月神处于配祭的地位。总之,祭月之礼是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古人对月崇拜的一种表现,一直为历代帝王所沿袭。唐代也 中记载:“有女子方浴月,“昔 不例外。《新唐书》卷十一《礼乐志一》记载:“中祀:社、稷、日、 这里的“常羲”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嫦娥。《归藏》一书记载:月、星、辰、岳、镇、海、渎、帝社、先蚕、七祀、文宣、武成王及古 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精。”《淮南子・览冥  帝王、赠太子。”口晴代帝王祭祀之礼有三:大祀、中祀、小祀。 训》也有类似记载:“弈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以奔月,其中,Et月之祀与社稷同列,可见帝王对月祭祀的重视。同书 怅然有丧,无以继之。”这些故事传说嫦娥偷偷服用不死之 还记载:“凡岁之常祀二十有二:冬至,正月上辛,祈谷I..…・ 药,奔月后成为月中之神。由于后世人们不断丰富润色,嫦娥 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脚意思是唐代帝 奔月的神话朝着复杂化方向发展,相关记载还有很多。这一 王固定的祭祀有二十二种,其中春分之时在东郊祭日,秋分 神话在唐代仍有广泛流传。与此同时唐人对奔月后的嫦娥给 之时在西郊祭月。此外,书中还记载有关中祀祭拜时要进行 予充分的想象,猜想她在月宫清冷的生活,揣摩她孤独的精 “嫦娥应悔偷 占卜等一些繁琐的礼仪。这里的祭月活动仍是一种自然崇拜 神世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嫦娥》一诗中写道:的延续,同时它也是帝王借以崇信和强调“君权神授”的一种 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他的《寄远》:“嫦娥捣药无穷已,玉 表现。 女投壶未肯休。”诗人陈陶的《海昌望月》:“孀居应寂寞,捣药 收稿日期:2008一l2—23 作者简介:刘畅(I984一),女,山西大同人,硕士,主要从事隋唐史研究。 ・57・ 长治学院学报 青冥愁。”袁郊的《月》:“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官不敢还。” 第二段:“净能作法,须臾便到月宫内。观看楼殿台阁,与 杜甫亦有诗云:“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这些诗句都是诗 世人不同,门窗户帘,全殊异世。皇帝心看楼殿,及入重门,有 人们望月遥想月宫时所感,从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月神嫦娥 见楼处宫阁,直到大殿,皆用水精琉璃玛瑙,莫测涯际。以水 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二)玉兔捣药 精为窗牖,以水精为楼台。又见数个美人,身着三殊(铢)之 衣,手中皆擎水精之盘,盘中有器,尽是水精七宝合成。皇帝 古人遥望着月亮里的黑影,想象着种种与月亮有关的神 见皆存礼度。净能引皇帝直至婆罗树边看树,皇帝见其树,高 话。春秋时代的《楚辞》中说月亮里有只玉兔,在日夜不停地 下莫测其涯,枝条直赴三千大千世界。其叶颜色,不异白银, 为神仙捣药。也有传说这只玉兔是嫦娥的化身。因嫦娥奔月 花如同云色。”【3哒一段是参观月宫的过程。 后,触犯了玉帝的旨意,于是将嫦娥变成玉兔,每到月圆的时 第三段:“皇帝树下徐行之次,踟蹰暂立,冷气凌人,雪凝 候,就要在月宫里为天神捣药,以示惩罚。西晋政治家、思想 家傅玄之《拟天问》中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故后世多以 玉兔为月之代词。在唐诗中也有关于这一主题的诗篇。李白 《把酒问月》中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杜甫《月》中也提到“人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三)吴刚伐桂 月中黑影除了被想象成玉兔,还被解释成桂树。《太平御 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 载了一则关于“吴刚伐桂”的传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 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 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吴刚伐桂”这个故事要 给予人们的启示和感受让人不太容易琢磨。但是有关桂树的 内容,唐人却很感兴趣,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中言“欲斫月 中桂,持为寒者薪。”白居易亦有诗云:“偃蹇月中桂,结根依 青天。”他的《忆江南》中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 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还提到月中桂子,可 见他们都是相信月中有桂树的。 此外,中国古代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举行, 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及第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对 这一典故的应用,唐诗中不乏其例。唐人许浑《下第贻友人》 诗中言:“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李忠的《送黄 秀才》中有:“蟾宫须展志,渔艇莫牵心。”温庭筠《春日将归寄 新及第苗坤先辈》中言:“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 莲。”“折桂”意为登科。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反映 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四)唐明皇游月宫 关于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敦煌文献《叶净能话》里面有 着最早、最完整的记载。该文献分四段: 第一段:“八月十五夜,皇帝与净能及随驾侍从,于高处 玩月。皇帝谓净能日:‘月中之事,其可测焉?’净能奏日:‘臣 说亦恐无意,臣愿将陛下往至月宫游看可否?’皇帝日:‘何以 得往?’净能奏日:‘陛下自行不得,与臣同往,其何难哉?’皇 帝大悦龙颜。皇帝日:‘可将侍从同行?’净能奏日:‘剑南看 灯,凡人之处;月宫上界,不同人间。缘陛下有仙分,其可暂 住。’皇帝又问日:‘着何色衣服?’净能奏日:‘可着白锦绵 衣。’皇帝日:‘因何着白锦绵衣?’净能奏曰:‘缘彼是水晶楼 殿,寒气凌人。’皇帝装束便行。”p哒一段是唐明皇赏月和进 入月官前的对话。 ・58・ 彻骨。皇帝谓净能日:‘寒气甚冷,朕欲归宫。’净能奏日:‘与 陛下相随游戏,甚是仙幸,不并下方,陛下不用匆匆,且从容 玩月观看,然乃却回,岂不善矣。’皇帝倚树,转觉凝寒,再问 净能:‘朕今忍寒不得,愿且却归。若更须臾,须恐将不可。’净 能再闻帝说,不觉哂然。便乃作法,须臾却到长安。”口哒一段 写他们在月宫的感受及回到人问。 第四段:“皇帝专心求法,合掌向前,启言天师:‘示朕道 法,尽朕一身,永受天禄,与朕为师。’净能奏日:‘微臣道法, 皆是符篆之功,岂堪传受。’皇帝至明晨,群臣朝参,帝日:‘朕 昨夜三更,与叶天师同往月宫观看,见内外清霄迥然,楼殿台 阁悉异,皆是七宝装饰。’群臣共贺皇帝:‘三皇五帝周秦以 来,未有似陛下者也。若道教通神,符策绝妙,天下无过叶天 师耶?’皇帝遂命太史官,批在《唐录》。” 此段旨在强调道法 的魔力和天师的功力。 敦煌文献里的这一记载,栩栩如生地给世人展现了一幅 月宫的别样画面。这一传说在唐代就已经流传开来,虽只是 个传说,不足以信,却表现了当时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和 对月宫的憧憬与向往。此外记载最多的是《太平广记》所杂引 各书的故事。这些杂引散佚的篇章,在当时均曾流行过。其中 如卷二十二、二十六、七十七、二。四等,分别引述自《集异 集》、《仙传拾遗》、《公神仙感遇传》、《开元信传记》等。对于唐 玄宗如何到达月宫,游历月宫以及月宫有何景物,描绘得栩 栩如生。 三、赏月与玩月 据学者推断文人玩月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他们借月 抒情,同时也拉开了唐代赏月之风的序幕。 开元天宝遗事》 卷下《望月台》记载:“玄宗八月十五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 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於池西岸别篥百尺高 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后经禄山之兵,不复置焉,惟有基址 而已。”呵见,唐玄宗时帝王嫔妃已有爱月赏月的习俗。同书 《撤去灯烛》记载:“苏颂与李义对掌文诰,玄宗顾念之深也。 八月十五夜,於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字之酒宴。时长天 无云,月色如昼,苏日‘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使撤去。”[5J这 一条史料反映了在唐玄宗之时赏月玩月已经有很多人参与, 而且此时的赏月还伴有诗文酒席宴会。 唐代由于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文人队伍,并且有诗歌这 种传情达意的媒介,更方便了文人学士的情感表达。月亮清 刘畅唐代月亮文化研究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幽淡雅的特质与美感效果,很容易使人寄情于月 这种寄情 “花间一壶酒,明月又与充满浪漫气息的月亮神话相结合,于是赏月玩月之 的《把酒问月55:“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 风大兴。 的《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杜甫的《江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唐人在赏月玩月的过程中,常常喜欢吟诗作赋,于是就 汉》:产生了大量有关月亮的诗歌。据瓦特逊对《唐诗三百首》中各 可以说是月亮带着它凄冷的月光为失意的文人添愁增恨,成 凄苦彷徨的见证。 种自然物象的统计,月出现的频率很高,有96次,远超过天 了他们漂泊困顿、(78次)、日(72次)、草(42次)、木(5 次)等出现的次数。 (四)宇宙人生之思 《全唐诗》里涉及到月亮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当然在这些月 月下咏史诗一般是借望月来抒发对历史、人生的感慨, 亮诗里都寄托着诗人个人的情感,其中有表达寂寞失意的、 怀念故乡亲人的、慨叹宇宙人生的等等。 (一)宁静安谧之美 月亮以其宁静安谧的神韵和玲珑晶莹的光彩创造出静 谧和明净的意境,引起了诗人感悟宇宙万物的空灵情怀,也 成为诗人崇尚自然之美,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这 也是月亮清幽淡雅的美感效果与诗人闲适、宁净的内心情感 相契合的反映。 王维的《竹里馆》中这样写到:“独坐幽篁里,张琴复长 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亮衬托着宁静自适的精神, 寞寞心事笼罩一片寂寂梵音,表现了心之虚静。他的另一首 诗《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 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描写松间的明月,松石、泉流等景物在月光的映照下,显 得恬静、安逸、闲适、自由,全诗浑然天成。 (二)故乡亲人之思 唐诗中有关这一主题的作品有很多,如:李白《静夜思》 中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也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还有他的《月夜》:“今夜 鄢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bJL女,未解忆长安。”张九龄《望 月怀远》有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 起相思。”自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中云:“三 五夜中新月生,二千里外古人心”。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从不 同角度、不同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 在这里诗人把明月与故乡、亲人联系在一起,月亮成了他们 的精神寄托。王建的《八月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 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准 家?”写出了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类似望月怀人怀 乡的诗篇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三)寂寞失意之悲 当诗人们孤寂、彷徨之时,所望的月亮也成了~弯冷月, 忧苦之情不可遏止,月亮就构成了他们孤独与失意的苦闷心 象。这些写月诗篇大多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的惆怅,也有宦 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苦闷。如:李白的《月下独酌》: 以宏观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人生思考为其特征。如:李白《把 酒问月》中提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 高悬中天,周而复始,冷眼观察着大地上纷繁世事,仿佛能洞 晓人间社会的一切秘密。刘禹锡《石头城》中有诗句:“淮水东 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以宏阔的俯视古今的视野表现 出对历代兴亡的沧桑之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5中云:“江畔 何人初见月76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 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神思飞跃,但 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闻一 多赞誉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人类代代相 传,可是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月亮是永恒的。令人不禁感慨 生命的短暂,时空的无限。 综上,正是由于唐代继承并发展了之前人们对月亮的祭 祀、崇拜,丰富了月亮神话,兴起了赏月玩月之风,月亮才渐 渐从天上走向人间,才形成一种独特的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 密结合的月亮文化。与此同时也在渐渐酝酿着一个关于月亮 的节日——中秋节。据学者研究唐代八月十五还未形成“中 秋节”,一直到宋代初年太宗时,才正式确定为官方节日。【8】由 于节日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唐代月亮文化的积淀为北 宋正式确定中秋节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烈冲国祭天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114. [2]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10. [3]董建春.中秋文化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13-14、15、 [4]王成怀.中秋节的文化意蕴[.门.神州学人,2006,(1O):34. [5]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0.60、36. [6]刘传新.高悬于中国诗坛上空的月亮——中国诗歌的原 型研究之二[I]l东,岳论坛,1992,(2):105. [7]闻一多.唐诗杂论・诗与批评・演讲录・书信[M].北京:三 联出版社.1982. [8]田哲益.细说中秋[M].厶北:百观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王建华)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