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go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孔子“仁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爱go旅游网
第10卷第4期 2010年lz月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0I 0GY VoI.10№.4 Dec.2010 孔子“仁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张金广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精神内核和理论基石,也是儒家追求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格 理想.其理论基础是礼的内在诉求,专注于秩序建构和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其核心要义及现实价 值则体现在为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孔子;仁爱;礼;直 中图分类号:B 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92(2010)04—0081—03 Confucian Ideology of Benevolence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ZHANG J in—gua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3,China) Abstract:The benevolence thought iS the spiritual core and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of Confucian ideology,and as well the supreme moral principle and ideal personality the confucianists search for.Its theoretical basis is the intrinsic aspiration for propriety,which focuses on the order con— struction and true feelings of one's own wil1.Its core essentials and realistic values embody in the necessary guidance provide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real lire. Key words:Confucius;benevolence;propriety;honest 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贯 穿了孔子及后世儒家思想的始终.在集中体现孔子思 想的《论语》中,凡“仁”字竞出现了109处,这不难看 出孔子对于这一伦理范畴的情有独钟.但是,“仁”字 并非在《论语》中首次出现,先秦的文献,如《尚书》、 知能力逐步得到提升.透过复杂的自然和历史现 象,人们隐约看到种种偶然性背后的因果联系与必 然趋势.同时,随着奴隶制度的逐渐瓦解,统治者所 精心营造的各种上帝、天道、天命等秩序基础已无 法维系自身统治,各种理性思潮开始涌起,不断提 《诗经》、《国语》中都有关于仁的提法.只是这些史籍 资料中反映的关于仁的思想较为零散、没有系统,思 想内涵也比较肤浅,而孔子关于仁爱思想的发挥极有 可能是藉于熟知这些文献的基础上的改造和变革. 出新的社会秩序以及进行建构新秩序的尝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礼坏乐崩’的文化 危机和社会价值断裂,是孔于思想体系产生的社会 历史前提和背景.”_】 孑L子把春秋时代,看作是臣杀 1仁爱思想的理论基础 1.1仁的哲学基础 君、子杀父、“礼坏乐崩”和“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 历史阶段,并把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归因于礼 乐文化秩序功能的丧失.为了挽救宗法礼教崩溃的 趋势,构建礼教维系下的和谐秩序,就必须恢复周 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 孔子损益周礼,并开始从人自身的角度进行反思. 损益后的周礼作为外在秩序,与仁相通,与人的内 夏商周三代以来,人的科学知识水平、理性认 收稿日期:2010—09—10 作者简介:张金广(1985),男,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 E—mail:421242496@qq.corn 82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lO卷 在德性相契合,所以是合于人的.由此,孔子创立了 以仁爱思想为核心内容、礼为外在框架的儒家思想 体系.孔子认为,对于人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人的 道德品质的高低,并不是他的政治地位的贵贱,认 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品质,具有这个道德品质的人 称为“仁人”. 1.2仁的心理基础 种真实性情的流露,是作为人的自然属性与生俱 来的,即所谓“直”.由这种感情出发,再推己及 人,实现亲亲向泛爱众的自然过渡和延伸.“孝悌 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可见,孔子爱人是从孝悌 开始的,由爱亲向爱人过渡。而如何实现爱亲的 自然属性向爱人的社会属性的转变,则需要理性 原则作为条件 ]. 于此,孔子说出了 爱思想的一个重要内 孔子认为,人必须有真性情,有真情实感.爱是 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无法伪装.这种试图从人的 内部发掘资源以建构新秩序的倾向就是“仁”的心 理基础.人的最真实的情感是对于其父母的情感. 所以他的弟子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彳_=之本 欤!”.从这个根本推出来,就成为“老吾老而即人之 老”“泛爱众而亲仁”,这就是爱人.“刚毅木衲近 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术衲”的人和“巧 言令色”的人,成为鲜明的对比.前者是以自己为 主,凭着自己的真性情、真情实感做事的老老实实 的人;后者是以别人为主,做事说话,专以讨别人喜 欢的虚伪的人.前者是“近仁”,就是说,这虽然还不 是“仁”,可是接近于“仁”;后者是“鲜矣仁”,就是 说,在这样的人之中,是很少能成为“ ”的.所以孔 子讲“直”.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就是说,以自己为主,凭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什么 就是什么,有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人的本性,生来就 是这个样子的.以别人为主,不是这个样子,这就是 “罔”.“罔”以讨人喜欢为主,似乎是可以避免祸害, 其实那也是“幸而免”.孑L子讲“仁”,注重人的真情 实感.后来的儒家,如孟子、《中庸》的作者,以及宋、 明道学家们都着重“诚”.他们所讲的“诚”,比之于 孔子所说的真情实感,未免有夸大的地方,多了一 层形而上的理论深度,但是其基本的内容就是 “真”. 2仁爱思想的核心要义 “樊迟问仁.子日:爱人.”仁的核心要义是爱 人.仁是落实在德性层面上的道德自律,爱人则是 实践层面上具体的德行表现,二者不无一致,因此 合称为仁爱.“孔子的仁者爱人由仁的具体品德要 求,‘仁之方 和‘仁之本’等方面显示人与人之间的 互相尊重和互相友爱.”L2 孔子的 爱并不是无差 别的同等之爱,在对于爱人的对象、方式和先后次 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2.1孝悌是为仁之本 孔子认为,多少带有动物本能的爱亲,是一 涵一~为仁由已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 是自觉的、主动的.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 至矣.”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 力不足者.”孑L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 们自觉地要求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把“礼”这 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一种 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他说:“人而不仁如礼 何?”孟子、宋明理学家都继承了孔子的内在路向, 从心性的角度强调人为仁为善的内在可能性和自 觉性. 2.2克已复礼为仁 关于仁的内涵,《论语》中有一处比较全面的论 述.颜渊仁.孔子回答说:“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 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就是战胜的意思.所谓 复就是回,复礼就是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克己复 礼”就是要用“礼”战胜自己的欲求,使自己达到仁 的道的境界. 孔子之礼是经过他损益、充实了仁爱精神的周 礼.孔子认为它是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因而也是 理想社会的框架.一个人应该克服、约束自己,使自 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定,这就叫作“仁”.实现这一 点的具体做法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即不合礼的规定的,就不要视、听、言、 动.朱熹发挥了这一思想,认为“故为仁者,必有以 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 我矣”. 孔子认为仁的行为是全面的,必须在视、听、 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是说仁不仅是个人 的生活的最高准则,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 养的成果.孔子对于哪些品德近于仁,哪些品德不 合乎f_=、不属于仁,都有明确的论述.如他认为“巧 言令色,鲜矣仁”,对其弟子子路、冉求、子华的政治 才能,子文的忠诚,陈文子的清高,也都不称许以仁 的品德,如他认为,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 天下,“为仁矣”、能做到“刚(刚强)、毅(果断)、木 第4期 张金广:孔子“仁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83 (朴实)、衲(言语谨慎),近仁”,能够“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 2.3 忠恕之道 孔子讲仁,说的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就 是孔子所说的“忠恕之道”.在孔子看来忠恕是仁的 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能近取譬”的实行仁的方法. 《论语・里仁》说:“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尽 己之谓忠,推己之为恕”.“忠”要求积极为人:“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从消极方面说,要 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彼此贯 通,其动机目的都是“爱人”,都须对人有同情心,实 现了忠恕之道,也就是实现了对他人的爱,所以孔 子也说仁就是“爱人PP ̄《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 认为人只要能做到忠、恕,就算是符合所谓的圣人 之道了. 3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孑L子的仁爱思想对 于人的自我修养、人与人的社会依存关系乃至与自 然的和谐共处等所作出的智慧思考,在今天看来, 仍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3.1“修己以敬”的精神修养 孔子在损益周礼的过程中,赋予礼以“仁爱” 的德性内容,从而不但开启了人的内在思维路 向,也在理论层面上强调了个人德性修养问题.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孑L子看来,修身是 作为对“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进行改造的前提 和条件.欲获取外界与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先要 进行自我的反思和修身.孔子重在培养学生的个 人修养,并把完满地具备德性的人称为君子或仁 人,作为自己和学生不断追求的精神目标.孔子 认为,只有通过修身,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达 到人自身的和谐,也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性,才 能公正、诚实地对待一切事情. 3.2“修己以安人”的人际理论 在物质文明昌盛、工具理性发达的现代社会,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地交织了一层利害关系. “子云:以利相交,利尽而疏”,在以利益为基点而建 构的关系网,一旦双方的双赢局面消逝或者说出现 变迁,二者的友好关系也将随之瓦解.从大处着眼, 团体、企业、甚至是国家之间也被重重的利益关系 所左右.于是出于对类似社会现象的深刻体会,先 秦的思想家开始了对人性善恶的探索和思考.孔子 从直情出发,爱亲而爱人,通过重新拾取血缘纽带 的裙带关系,构建普遍广泛的友爱关系,受利益驱 动而结交的利益群体被他完全否定. 3.3“修己以安百姓”的社会理想 孔子安邦济世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勇于担当 的意识和精神,如张载在《西铭》中的发挥:“民吾同 胞,物吾与也”.《西铭》所讲的同样是对宇宙人生的 觉解,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 活方式,不需要道教所讲的“长生”,也不需要佛教 所讲的“无生”,它只要求在不足百年的有生之年, 人尽其作为宇宙和社会成员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张载的立足点是唯物特征较为显著的气学,与 宋明其他理学家致理路数不尽相同,但这种与孔子 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仍然受到了理学家们的肯定 和推崇.可见,孔子及其门徒所倚持的修身齐家,其 最终的着眼点就在于治国平天下. 4 结语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立足于自身的“直”情,推及 于他人、社会乃至宇宙的博爱,其诉求无非是构筑 一套理想秩序.正如张立文教授所言,“孔学在解决 孔子当时的时代冲突、时代课题中作出了成功的回 应,重建了价值理想,伦理道德和精神家园.”[4 丹 尼尔・贝尔曾经痛心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堕落:“当 社会失去了耻辱感时,就开始流行,什么事都 可能出现一这时习俗和法规不再受人尊重,平等 导致了怂恿,卑鄙和妒忌取代了仁爱.”_5 比较而 言,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重 新汲取孔子思想的仁爱思想,结合现实形势的新发 展,为建设和谐社会从理论和实践上走出一条切实 可行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E2] 陈卫平,郁振华.孔子与中国文化[M].贵州:贵州人民 出版社,2OO0. E3] 邓思平.经验主义的孔子道德思想及其历史演变[M]. 成都:巴蜀书社,2000. E4]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译. 上海:三联书店,19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igat.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